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德清郡望房價多少

德清郡望房價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27 17:50:50

1. 木姓的郡望堂號

1、郡望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省宜興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為吳興郡。

2、堂號
木待問中狀元致仕後,南宋孝宗皇帝御賜木氏「榮慶堂」於潘山木氏大宗祠堂。
潘山木氏大宗對聯:
: 大門:系出勾芒綿世澤 秀鍾羅峟啟人文
甌邦推舊族 晉室肇宏基
山深留瑞蔭 徑曲聚嘉祥
前進:洪水懷襄故居無恙 名山隱逐高節長留
左廂:才萃一家洵推人瑞 榮親三世奚待郊封
右廂 :科列宏詞文思壯采 堂標榮慶御筆揚芳大堂:
氏避秦仇因遁世而徙南去端留木 派傳閩省旋遷居而適永自郡移山
名仕作名師發朱蔡微言俊義一時沾化雨 醇儒為醇吏守建昌片土士民千載戴仁風
始於晉發於周而隆於宋派派宗支期似宋 寄在滕遷在郡而定在山綿綿孫子振諸山
------南宋狀元木待問為宗祠撰聯

2. 媯姓的郡望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南郡:歷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被廢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 吳興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郢都堂。

3. 汪氏家譜的家譜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並,設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並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湖州:又稱吳興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遠在距今約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為「烏程」,以烏巾、程林兩氏善釀得名。三國東吳孫皓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烏程」為吳興郡。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濱太湖而名,湖州之名從此而始。明、清時期設府治,一直沿稱「湖州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湖州府,把烏程、歸安二縣合為吳興縣。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設湖州市和吳興縣,是解放後浙江省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銷嘉興地區,分設湖州、嘉興兩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湖州作為地級省轄市,下轄城、郊兩區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又設城區、南潯、菱湖三區。2003年1月,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新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現湖州市行政區域轄兩區三縣。
新安郡:秦朝時期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 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一直沿襲至今。
六桂郡:又稱六桂縣,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區。治所在地閩縣(今福建福州),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朝景雲年間(公元710~712年)改武榮州置縣,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越國堂:唐朝汪華封越國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廣澤封為忠勤伯,以望立堂。

4. 侴姓的郡望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松江府:古松江是古代的一個行政建制,其前身即為華亭府。距今約六千~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華亭府境內九峰一帶(今湯村廟、姚家圈、廣富林等處)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時期地屬吳國。戰國初期吳亡屬越國,中期後屬楚國。秦始皇二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20年)地屬會稽郡長水縣(秦末改名由拳縣)東境、海鹽縣北境、婁縣南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孫權封陸遜為華亭侯,「華亭「始見於史志,次年陸遜進封婁侯。西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吳國滅亡,陸機、陸雲退居鄉里,讀書十年,慨吳之亡,陸機作《辨亡論》,又作《文賦》;因此在錫金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農歷8月,陸機、陸雲被成都王司馬穎殺害。唐朝天寶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建大明寺(宋大中祥符年間易名為普照寺);唐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建陀羅尼經幢於縣治通衢;唐咸通十五年(甲午,公元874年)於縣治西建超果寺。唐廣明元年(庚子,公元880年)農民起義軍首領王騰占據華亭反唐;唐乾寧四年(丁巳,公元897年)吳越王錢鏐遣部將顧全武攻佔華亭。五代時期後漢乾祐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於縣治東南建興聖教寺。北宋慶歷元年(辛巳,公元1041年)重開顧會浦(即今通波塘);宋嘉祐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建濟民倉,有廒十八座,容谷十二萬石;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行「保甲法」;宋元豐二年(己未,公元1079年)在天馬山建護珠塔;宋熙寧至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在興聖教寺內建興聖教寺塔(即方塔);宋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建常平倉;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4年)衛公佐、衛公望獻地捐資,興建華亭縣學。南宋紹興四年(丙辰,公元1134年)開華亭瀕海支河二百餘里,運鹽方便,田得灌溉;南宋紹熙四年(丙辰,公元1193年),楊潛等編纂的《雲間志》問世;南宋端平元年(丁酉,公元1234年)華亭縣令楊瑾行「經界法」,該縣秋糧實征五萬七千八百一十石,又建平糴倉;南宋景定四年(癸亥,公元1263年)宰相賈似道行「買公田法」,本縣秋糧加征十六萬石。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農歷10月升華亭縣為華亭府,隸束嘉興路,轄華亭一縣;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新設松江府,轄華亭縣;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公元1290年)華亭縣分出部分鄉新設上海縣,因此歷史上一般以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作為上海正式設立行政建制的年份。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公元1542年),華亭縣和上海縣部分地區劃出,新設青浦縣,仍歸松江府管轄。清朝順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新設婁縣;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新設奉賢縣、金山縣、南匯縣和福泉縣;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將福泉縣並入青浦縣;清嘉慶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新設川沙撫民廳(縣級)。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松江府、上海道,下轄各縣改由江蘇省管轄;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設滬海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撤銷滬海道,設立上海特別市,上海基本形成為目前的行政區劃。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而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亦在吳郡轄境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吳興堂:以望立堂。
松江堂:以望立堂,亦稱華亭堂。
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吳州堂。

5. 淮姓的郡望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播州:即今貴州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自從漢武帝在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後,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貴州遵義市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余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征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萬曆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吳興堂:以望立堂。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夜郎堂。

6. 沈復字型大小、郡望、溢號

沈復 (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吳興郡:郡望: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或者沈復沒有謚號。

7. 沉姓的郡望堂號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吳興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誌,音樂,醫葯無所不通。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沉(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8. 木的郡望堂號

1、郡望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省宜興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為吳興郡。
2、堂號(缺)

9. 中國姚姓的所有郡望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等地。
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分漢陽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於今天的甘肅隴西縣東部以及定西、武山等縣。隋初廢。

10. 水姓的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臨安府:亦稱臨安郡、臨安縣。在中國歷史歷史上臨安府有兩處:①古縣名,隸屬秦朝餘杭縣地境。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地區,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為臨安府,成為偏安一時的南宋王朝之都城。②元朝時期將原治於通海(今雲南通海)的南路,改名為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的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於建水(今雲南建水)。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5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62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92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9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4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7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21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5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5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