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溫度調節 » 燒制金彩的溫度是多少

燒制金彩的溫度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6-24 03:35:33

A. 中國瓷器的介紹

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B. 江西的景德鎮開始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是在什麼朝代

瓷器是古代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燒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東漢時期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而到隋唐時代,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時期,我國制瓷業進入了發展興盛時期,創燒出了許多新的品種,由單色釉發展到多種彩色釉,裝飾紋樣繁華復雜;由名窯的此消彼長,最終使江西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下面結合考古出土資料,極其簡略地介紹中國古代瓷器在歷朝的主要發展。

在殷商時代出現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屬於鄭州二里崗時期,標志著中國瓷器的起源。在鄭州商代中期居住遺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河北藁成山東濟南大辛庄,山東益都,江西清江吳城等地都有所發現。早期青瓷器選料尚不夠精,工藝較簡陋,器型品類較少,釉層厚薄不勻,而且容易剝落,與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離。

西周時期早期青瓷發現比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陽,陝西西安,甘肅靈台,安徽屯溪,江蘇溧水,江蘇句容等地遺址與墓葬中均有發現;器類、胎釉等方面較之商代有了較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如江、浙、贛等省及東南閔、粵、桂、湘、台等省區,中原如預、晉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質細膩、成型端好,釉質均勻、器類增加。在浙江,發現了發現了燒造早期青瓷的龍窯窯場(一說殷周時期湘、贛一帶已有發現),也有用圓窯燒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圓形墊珠,未見更先進的窯具。戰國晚期,早期青瓷的燒造因為楚文化的東進而出現一次中斷。秦、兩漢又見一些同類的產品,東漢是「早期青瓷」終結期。

東漢時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現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帶燒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細致,瓷胎已燒結,胎釉結合緊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色純正,透明而有光澤。此時還出現了黑釉瓷。此時龍窯有了很大改進與提高,出現了斜底直筒狀墊座、束腰喇叭形墊座、三角支釘等專門的窯具。東漢時期是中國瓷器使上的重要階段。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有了很大的進步,浙江越窯青化瓷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蘇宜興、浙江溫州、浙江金華以及川、鄂、湘、贛等地的青瓷燒造,也都各有特色。兩晉時金華婺州窯在粗質瓷胎上首先應用了化妝土。東晉浙江德清窯的產品中出現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現了褐色點彩乃至釉下彩繪新工藝。北朝後期,在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這一階段除了龍窯的改進,北方出現許多饅頭窯燒制瓷器,許多新型窯具出現了,例如高大粗壯的各式墊具、坯件疊燒時用的各種間隔具,還有精微的泥點托珠、盂形墊具、三角形分叉窯具,等等;南方瓷業中出現了最早的匣缽燒造。這一時期青瓷發展到極高水平,並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時期,形成了中國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青瓷以越窯產品的質量最高,白瓷以邢窯產品質量最高。這一時期是重要的窯具「匣缽」普及發展的時期,使得瓷器製作與造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胎壁由厚重趨向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窯內煙熏污染,從而保持了色澤純凈,器物造型趨向於輕巧精美。這時還出現了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級品類,長沙窯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溫釉下彩、釉上彩新技術。中國瓷器的外銷出現了較大的規模。

兩宋、夏、遼、金時期是中國古代瓷器的繁榮時期。瓷器的品種繁多,釉色繽紛,除了官窯之外,民營的次窯興起。根據產品在工藝、釉色、造型、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窯系。比較著名的有北方地區的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南方地區的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德化窯,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譽已久的「官、哥、汝、定、鈞」等名窯。此時除了龍窯燒制外,出現了由龍窯改進的階級窯。在青花彩瓷出現之,兩宋、遼、金瓷器達到了造型、施釉、紋樣裝飾等工藝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等名窯繼續發展。景德鎮窯開始使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鋁的含量進一步提高,燒成溫度由此也可以相應提高,燒出了頗具氣勢的大型器。元代還燒製成功卵白色的「樞府」釉。在景德鎮等地白瓷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高溫釉下彩品種——青花、釉里紅瓷器普遍出現,成為中國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時代的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御窯廠(官窯)製品更是窮極精麗,可以說是千年中國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與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以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最高。彩瓷發展到空前繁盛的時期,明代初年以銅紅釉水平較高,明成化年間以鬥彩著稱,弘治年間出現低溫黃釉,正德年間出現孔雀綠釉,嘉靖時期出現五彩,清代釉色品種更為豐富,如釉上藍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琅彩以及各種單色釉。明清時期還出現了釉上釉下彩結合,半脫胎、脫胎瓷器等等新工藝。器物品類空前豐富,裝飾手法與題材也達到空前的繁盛。

從以上大略的敘述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祖先,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制陶技術,到了商代已出現了瓷器的雛形。當時已有一種青釉器,燒制的溫度可達1200℃左右,釉下刻有各種紋飾,如雲雷紋、水波紋、葉 脈紋、圓點網紋等。器形則有尊、瓮、罐、缽等。這種原始青瓷在江南及北方多有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發明了胎置的輪製成型法,胎壁較薄,其器物的形體也更均勻、規整。秦漢時的瓷器,仍屬原始青瓷,東漢以後,基本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青瓷。當時的青瓷窯主要在浙江上虞、餘姚紹興等古越國一帶,因此青瓷也稱為越窯器。三國、兩晉時,這里成了全國燒瓷業的中心,大量燒制碗、碟、罐、壺、盆、盤、洗、杯、等,並少量的文房用品。瓷器在人們生活中逐漸取代了金屬和漆器而成為日常器皿的主流。

到了隋唐時期,南、北方都有了青瓷的燒造,越窯瓷無論從胎釉、紋飾、種類和形制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其中湖南長沙窯燒成了釉下彩繪的瓷器,開了以後彩瓷的先河。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極盛時期,「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窖異彩紛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南臨汝的青瓷久負盛名,特別是其胎釉達到了極高的水準。陝西銅川的耀州窯也以青瓷見長,裝飾有刻花和印花兩種手法,富有民間生活氣息。在南方的浙江龍泉,相傳有兄弟二人,都精於燒瓷,各主一窯,哥哥所主持的瓷窯人稱「哥窯」,弟弟所主持的瓷窯以地名來命名,稱「龍泉窯」。哥窯器胎質黑褐,釉多裂紋,其裂紋成了青瓷的自然裝飾。龍泉窯胎質色白,尤以釉色見長,肥厚瑩潤、色澤有粉青和梅子青,前者光潤柔和,淡雅如碧玉;後者蒼翠欲滴,色如翡翠。河南禹縣的窖工們創造了窯變技術,在青色釉中含有銅元素,經高溫燒制,釉色就呈現出紫紅和玫瑰紅等色彩,這種釉色如落日晚霞,非常美麗。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發展。河北曲陽的定窯白瓷胎質堅細密實,其釉瑩潤,白中泛黃,有如象牙。定窯製作精巧、紋飾美觀。江西景德鎮還燒有一種介於青白之間的「影青」瓷,青中顯白,白中帶青,也頗為典雅美觀。

元代國瓷器發展的新階段。江西景德鎮的燒瓷業迅速掘起,窯工們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創出了「青花」和「釉里紅」兩種釉下彩瓷,結束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時代,瓷器在這個基礎上迅速向多樣化發展。景德鎮的匠師們用銅紅顏料在胎體上繪制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加施一層清釉,入窯燒成美麗的「釉里紅」, 「美人醉」。另一個重大突破就是燒製成功了「青花」,這是在釉下用青花顏料繪圖然後燒制而成。青花瓷的出現,開辟了中國瓷器工藝的一個新紀元,從此,青花成了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個瓷種,普遍為人們所喜愛,至今長盛不衰。

明清彩瓷可以看成是我國數千年陶瓷工藝的一個集大成的時期。景德鎮已成為全國瓷器的製造中心。釉里紅」在明清時多有發展,如明永樂年間出現了霽紅,而宣德年間的「宣紅」則是正色的鮮紅了。而後,清康熙年間又出現了類似紅寶石鮮紅的「郎窯紅」,同時燒出了一種猶如桃花色的「桃花片」。還有濃淡相間,在朦朧的粉紅中透出點點深紅,此外還有火焰紅、豇豆紅、祭紅等等。在青花和釉里紅的基礎上,又發展了釉上彩繪,如鬥彩、五彩等。而清代更創新出粉彩、琺琅彩等等瓷,它不僅運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燒制工藝的全部優秀成果,而多有創新,出現了在一件瓷器上運用不同釉彩的組合形式,使傳統瓷器工藝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

C. 瓷器種類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稱為"越窯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種瓷器的鑒別>在文章中,我詳細講述了中國瓷器的種類、產地、特點等。你所關心的瓷器種類迎刃而解。
各種瓷器的鑒別要點
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柴窯、磁州窯、耀州窯、越窯、龍泉窯、青瓷、吉州窯、建窯、青花瓷。
一、汝窯
時間:始於唐,興於北宋
地點: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後曾名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
特點:器型簡單,香灰色胎,但釉色溫潤柔和,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存世時間: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目前的統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於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
二、官窯

註:圖為官窯貫耳瓶(宋)
時間:官窯起自唐,興於宋代
地點: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特點: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窯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南宋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三、哥窯

時間:宋代名窯
地點: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
特點: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四、定窯

時間: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
地點: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特點: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
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宋代瓷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技術。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印花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五、鈞窯

時間: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
地點: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價慎高。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以鈞瓷著稱於世,屬北方青瓷系統。
特點: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窯變大體上分藍、紅雨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遊走),也是鈞釉的一個重要特徵。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六、柴窯

時間: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
地點:窯址迄今未發現。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
特點: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榮曾御定御窯瓷:「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以象徵未來國運如雨過天青。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塗釉的底部呈現瓷胚本來的粗黃色。古人所言的"青如天",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但比之唐、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感,與唐、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鏡即此。"薄如紙",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聲如磬",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與燒結溫控極好。
七、磁州窯

宋磁州窯白釉黑花荷蓮紋瓷枕
時間: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
地點: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
特徵: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白釉最為常見,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象,不太透明勻凈,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燒制方法,多採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這時期還燒造黑釉、綠釉、黃釉、醬釉及孔雀藍釉、紅釉、三彩。造型豐富,常見的器型有:各式的盤、碗、碟、盞、盞托、渣斗、瓶(玉壺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壺、罐、缽、洗、盆、缸、水盂、筆洗、硯滴、鎮紙、爐、香薰、唾盂、燈、蓋盒,仿古銅器式樣的樽、奩等,尤以多種多樣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窯的裝飾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繪,即用毛筆醮釉料在胎體上繪制花紋。磁州窯瓷器題寫年款的不多,目前僅見到兩件,一件是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長方虎紋枕,枕面一側題「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另一件在英國,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左書「熙寧四年」(1071年)。
八、耀州窯

時間: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地點: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
特點:耀州窯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九、龍泉窯

時間: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地點: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
特點: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一、第一輝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這種淡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與後來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啟關系,這在整個龍泉青瓷發展史上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個「迷惑」。
二、第二輝煌期——北宋後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採用支釘墊燒。白胎厚釉青瓷的製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但有創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
三、第三輝煌期——元到明早期
這些大器胎質較厚,器形粗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龍泉窯的窯形仍沿用長條形斜坡式龍窯,但在長度上略有短縮,這一改變有利於提高窯內溫度,並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合理,對燒制大型器物很有利。明龍泉官窯青瓷在燒造工藝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巔峰,無疑代表著龍泉窯瓷器燒造史上的最高水準。以刻花為例,明龍泉官窯青瓷主要以刻花為飾,精美絕倫,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體的刻花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刻花是龍泉窯青瓷的傳統裝飾工藝之一。
十、青瓷
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朴、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我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陝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瓮、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掘,並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採用龍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制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十一、建窯

時間:宋代名窯。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亦稱「建安窯」、「烏泥窯」。
地點: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
特點: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十二、吉州窯

宋吉州窯綠釉劃花瓷枕
時間:吉州窯創燒於唐代晚期,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
地點:吉州窯位於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境內,北距吉安市約8公里。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東昌地屬吉州管轄,故名為「吉州窯」,又稱為「永和窯」。
特點:晚唐時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從南宋開始,吉州窯出現了一種新的彩繪瓷,至元代彩繪瓷生產盛極一時。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現了一種新的綠釉瓷其中以枕為多。
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技法上採用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變幻無窮,在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上得到統一。
十三、越窯越窯

時間: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
地點:在越州境內(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
特點: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產品都做得很規整,一絲不苟。常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胎體為灰胎,細膩堅致;釉為青釉,晶瑩滋潤,如玉似冰。
十四、青花瓷

元青花 鬼穀子下山圖罐
時間: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
地點: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特點: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明初(洪武朝1368--1402)永樂、宣德(1403—1435)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
清初順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緒(1875—1908)宣統(1909—1911)
十四、秘色瓷

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簡稱「秘瓷」。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葯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如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
秘色瓷簡介
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D. 燒制瓷器要多高的溫度﹖

由於行業的不同導致的陶瓷燒制溫度區分類別不相同的情況:

陶瓷行業一般分為建築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藝陶瓷以及特種陶瓷幾類,其各自的高、中、低燒制溫度歸類情況為:
建築陶瓷一般的劃分:低溫陶瓷(700℃以下),中溫陶瓷(700--1200℃),高溫陶瓷(1200℃以上);
日用陶瓷和工藝陶瓷一般劃分方法為:低溫陶瓷(1200℃以下),中溫陶瓷(1250℃左右),高溫陶瓷(1300℃以上);『
特種陶瓷就比較難說,有很低燒成溫度的,也有超過1800℃燒制溫度的適合高技術應用范圍的特殊陶瓷。
再就是工藝陶瓷燒制分釉上和釉下燒制工藝,燒成溫度也有差別,自然其燒成溫度區分類別也是不相同。釉上瓷器,是建立在已經成瓷後的瓷器上再加工而成的瓷器工藝品,其中貼花瓷器又分高溫陶瓷(1300℃左右)、中溫陶瓷(1200℃左右)、低溫陶瓷(700-800℃)燒制。
而釉上手繪瓷器的分類比較單一,一般都是700-800℃燒制而成;極少耐高溫的釉上手繪瓷器。

陶瓷行業一般分為建築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藝陶瓷以及特種陶瓷幾類,其各自的高、中、低燒制溫度歸類情況為: 1300℃:高溫釉,古御窯、釉下彩、釉里紅等色,均為高溫釉。景德鎮獨特燒制高溫陶瓷,燒制溫度1300度以上。 1200℃:中溫釉,古民窯常用技法1000℃:低溫釉,日常餐具常以低溫燒成,成本低廉,易於批量生產。 950℃:釉中彩,常用於釉中青花嵌金二次燒結的專用技法。 900℃:浮雕金,在1300℃高溫釉面,以千足金水施以浮雕金技法,國際標准含量12%-18%,不易氧化,歷久如新。800℃以下:稱色料,器表類瓷非瓷,類釉非釉,稱之為色料。500℃:玻璃金燒成溫度,與玻璃質輔料混合燒制,金層含量約5%-9%,易氧化,不耐磨。400℃-600℃:烤花仿釉,當代常以色料噴塗、印花處理俗稱烤花玻璃塗料,施於透明白釉,仿紅黃瓷器及金邊諸色均可亂真。高溫陶瓷日常領域:在日用與工藝收藏瓷中,高溫瓷指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的釉彩,我國古代的釉下青花、釉里紅等傳統瓷器,均為高溫製成。陶瓷釉質是二氧化硅穩定的三角錐形化學鍵結構,只有在1250℃以上,方會出現分子層面的變化,使著色劑穩定的置於分子結構以內。因此,高溫瓷在色澤、色彩、材質緻密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效果。

E. 瓷器上的描金怎麼鑒定

1、色澤

真金的色澤比較純正飽滿,如果使用的是化學金製作而成,在色澤上就會更黃,並且非常明亮。

2、顆粒感

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純金擁有很強顆粒感,同時在顆粒的分布上,不均勻,有立體感。人工製造的化學金顆粒感很小,而且分布一般比較均勻。

3、霧面感

通過霧面感來進行鑒別,在45度光的照射下,純金會出現十分強的反射性,化學金的就不會有反射,而是會出現霧感。

3、硝酸

上面的方法雖然說有效,但是還是需要個人進行判斷,而對於新手來說,往往是無法做出比較准確的判斷的。

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30%的硝酸點,試在瓷器的描金面上來進行判斷,如果說很快的就出現褪色的話,就是化學金,而純金是不會出現任何的變化的,這種的方法更加的准確,同時不會對瓷器造成任何的損害。

(5)燒制金彩的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1、嵌金

這種嵌金手法和紫砂器上的嵌金裝飾不同,它是在坯體上釉色之後,刻劃雙鉤紋樣,然後根據要求提取紋樣中的部分釉層,再堆畫其他顏色釉,經過高溫燒制而成。

不過,這個高溫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將瓷器燒裂。因此掌握火候是工匠們非常重要的技藝。之後,除了紋樣中的顏色其他都塗上金水,然後再進入窯洞中燒制,最終形成描金瓷器。

2、金彩

將金箔研磨成粉之後,加入少量的礬紅或者是西洋赤尾助溶劑,少量的膠,之後用筆蘸著塗抹在釉面上,描畫出花紋,然後經過七八網路的溫度烘烤,最終形成瓷器,這種無需用瑪瑙石拋光,依然會金彩熠熠,因此被稱之為金彩。

3、堆金

堆金在廣彩中應用比較多,先用74.1%的白釉,加上18.5%的玻白,7.4%的燒硼砂混合一些擂細,在干透之後用老油進行調和,最終形成底色。用筆蘸著底色將其繪制到瓷面上,繪好之後,經過低溫燒制,使其牢固,之後再塗金色,低溫燒制,最後完工。

這種工藝產生於民國時期。很多人都以為是清代就有的,實際上是誤解,清代沒有這個工藝。所以在鑒定清代描金瓷器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F. 詳情垂詢有關宋代時期的陶瓷器歷史

宋代的單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窯遍布全國,其中最著名的為:「汝、鈞、官、哥、定」。

五大名窯。

1、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宋時為汝州地,故名。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2、鈞窯

鈞窯產地在今河南禹縣,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鈞窯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

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3、官窯

官窯專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因專燒宮廷用器,產量很小,傳世品也極少。

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窯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紋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脫處、口沿和稜角釉薄處,胎都會燒成紫褐色,稱為「紫口鐵足」,這稱得上是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4、哥窯

哥窯產地不可考。瓷器的顯著特點是通體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鐵黑色,小片呈金黃色,有「金絲鐵線」之稱。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

5、定窯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一帶,以盛產白瓷著稱。定窯在唐代早期就開始生產,到北宋發展到全盛時期,元代已停止燒制。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器,稱為「粉定」。區別之處在於景德鎮仿定器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窯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古窯址群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內,曲陽縣宋代屬定州所轄,自唐人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將窯場以所處州府冠名始,當時及後世的人們均將此地出產的瓷器稱為定瓷。目前已發現的定窯遺址殘存及古墓葬出土器物可證實:定窯在唐代已開始燒造瓷器,是繼邢窯之後中國最大的白瓷產地。

成書於明宣宗時期(公元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根據宮廷所藏瓷器的品質,首次提出了宋代五大名窯的概念。此書中推舉的柴、汝、官、哥諸窯產品都屬於青釉瓷范疇。只有定窯,不僅大量燒制白色釉瓷器,也先後燒制出黑色、綠色、紫色、醬色、褐色、赭色、黃色、桔黃色、紅色、藍色、窯變色,釉下彩繪、釉上金彩……等色彩鮮明,釉色斑斕的精美瓷器,匯成了色系豐富的施釉工藝與裝飾藝術。

定瓷產品在北宋時期之所以受到皇室的青睞和大眾的喜愛,不僅在於其豐富艷麗的釉色,還在於它精美的刻花、劃花、篦花、印花、剔花、貼花、堆塑、鏤空、雕刻等胎體工藝裝飾,以及神奇多變的器物造型設計。定窯產品所用的胎土都經過精心淘洗,土細、色白、潤澤,因此,不同釉彩、不同造型、不同時期的定窯瓷器,胎骨皆呈現一致特定的白色,這是其他窯場的仿定窯器物無法比擬的。

哥窯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由於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採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後,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範金,清比琢玉」之感。

汝瓷史話

中國自古就以陶瓷工藝名揚於世,在英語中China(中國)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其創燒、形成與發展幾起幾落,歷時數百年,博採眾家之長,薈萃陶藝精華,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汝瓷瑰寶——汝官瓷,作為宋代宮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僅短短20年間曇花一現,便消隱於戰亂的塵煙。因為是御用品,不得流傳民間;又因其以瑪瑙為釉,在特定的光線下七彩紛呈,燦若星辰,被認為陽剛之氣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為稀世之珍。當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館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1992年秋,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宋汝窯盤在紐約拍賣,成交價高達154萬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宋汝窯三犧尊又以5000萬元港幣的身價物易其主!

價值連城的汝瓷國寶,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

悠久的歷史 豐厚的物華

中國名瓷「汝、鈞、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頂山。就目前的考證看,陶瓷古窯址在現今平頂山所轄的汝州、魯山、寶豐、郟縣及洛陽的汝陽南北150多公里內廣有分布,大致分為兩個自然區和6個生產區。

汝河東南區包括「嚴和店汝窯區」、「大營清涼寺汝窯區」和「段店、梁窪汝窯區」。其中嚴和店區目前已發現26個古汝窯場,產品以汝瓷豆綠釉刻印花為主,也有大量的天藍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紅釉、掛彩和白釉等。遺物豐厚,器皿多樣,為宋代汝窯早期遺址。

段店、梁窪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產品有缸、罐、壺、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堅石,釉質細潤,藍如寶石,雲絮飄動,觀之賞心悅目,史稱花瓷,又曰「唐鈞」,是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身的工藝品。唐代燒造花瓷的窯址迄今只發現五處,四處在河南,其中兩處在平頂山。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藍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點壺,已被有關專家根據唐代《羯鼓錄》中有關記載和對段店窯址出土物的調查,證實為「魯山花瓷」。這一區域以魯山段店為中心,接連白象店和桃花店,與梁窪明清時期興起的汝窯相呼應,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產工藝、產品開發、燒成技術、經營管理之大成,鼎盛時商賈雲集,對後期汝窯的興起和我國陶瓷技術的開發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促進作用。

汝河東南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寶豐大營清涼寺汝窯遺址(寶豐曾為汝州地域)。該窯址北距汝州25公里,總面積110萬平方米,瓷片和窯具堆積如丘,窯址毗鄰交錯,遺物豐厚,既有汝瓷,又有鈞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7年考古試掘,就發現了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跡。在一個小窯藏坑內,一次出土較完整的各類瓷器20餘件,其中汝窯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汝瓷盤,粉青釉刻蓮花茶盞等,均為汝瓷傳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潤澤似玉,細碎的冰裂紋薄如蟬翼,晶瑩剔透,被認定為汝瓷傳世珍品。此次開掘揭開了汝官窯口之謎研究的序幕,被國內外專家稱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為進一步探尋汝官窯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共出土各類完整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兩千餘件,其中的窯藏品與傳世汝官瓷對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該所在清涼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進行試掘,收獲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該所對這一遺址進行了第六次發掘,在475平方米的區域內,清理出汝官窯爐15座,作坊2處,大型澄泥池2個,釉料坑2個,灰坑22個,還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狀比較完整、品種比較豐富的汝官窯瓷器和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等燒具。同時出土的一枚「元豐通寶」,為汝官瓷的歷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寶豐縣人民政府在清涼寺召開了汝官窯遺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近20名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專家們高度贊揚了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該成果對於進一步研究中國陶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紙坊鄉閻村的幾個村民無意中挖出幾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彩陶缸——《鸛魚石斧圖》。經碳十四測定,這件國寶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遙。

位於郟縣西北10公里的黃道汝窯生產區,早在唐代中葉,就盛產瓷器。窯址分布於黃道村東的馬蹄河畔,總面積10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產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藍、紫紅等釉色。有的碗、罐上還繪有花草圖案,寫著「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樣,釉色渾厚質朴,光彩奪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都有黃道窯的花釉白斑罐。黃道窯的產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黃褐釉、天藍釉、及茶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窯變出多種色彩,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工藝開辟了先河。而位於郟縣西北15公里處的謁主溝汝窯遺址,是一處宋、金、元時期的古窯址,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產品多為民間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藍、月白等,同時兼燒鈞瓷釉色,如玫瑰紅、葛花紫、龍肝、馬肺、雨後紅霞等。這里的山嶺上到處都是優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鈞窯還來此購料。全國著名陶瓷專家葉喆先生有詩曰:「漫道汝鈞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鄰,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東北自然區另外兩個生產區,一處位於大峪鄉嵩箕山脈西側。東側便是禹州神�鎮,是生產鈞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窯之稱,已被文物部門發掘的窯場就有14個。產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藝品等。造型精緻,光素無紋較多,釉色天藍、天青為主,清雅莊重,汁水瑩澤,釉面呈細碎冰裂紋,產品曾在開封宋宮遺址多次被發現。另一處位於汝州市內及郊區,這一帶發現遺址8處,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綠刻印花和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張公巷的交匯處開溝發掘,出土了大量匣體缽片,其中兩件保存完好。同時出土了大量獨特的青釉瓷片,和清涼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樣。其色清雅瑩潤,釉呈冰裂紋薄如蟬翼,多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藝品。工藝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還有古錢幣和粉碎的瑪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燒過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進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發現大量素燒胎片,除個別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狀為傳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別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勻,製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樣,匣缽種類繁多,桶式、碗式、盤式等應有盡有,底部和口沿兒塗有鹼土。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

2001年7月,一戶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與中大街交匯處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一層獨特的物質,面積約40平方米,經汝瓷專家朱文立試燒,認定為宋代天青釉。該址出土的瓷片與張公巷的瓷片樣品,從釉色和冰裂紋及器皿製作的精美程度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碗奩極相似。同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查發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發掘可以得出結論:汝窯工匠代代傳承前人智慧,創造出國寶花瓷和風格獨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宮認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絕妙工藝:胎堅細密,釉層勻凈,色澤豐潤,造型典雅。品類齊全的汝官瓷為宮庭珍藏,民瓷更為眾多百姓所喜愛,曾在宋代百花瓷藝苑中獲「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美譽。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480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97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8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358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05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43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157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20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1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