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比對法在現代儀器書上多少面
1. ~高分問題...徵求學習方法
你要多吃蘋果,增強記憶力
一、第一層為苦學
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裡,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二、第二層為好學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飢似渴,常常注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
三、第三層為會學
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松,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
三種學習習慣
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考習慣。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於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范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麼事都要有求知慾,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於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三個學習要點
關於學習的方法可以談很多,但重要的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多讀書,注意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這一點同學們一定清楚。但在學習中,很多同學卻不重視課本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因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我們主張多讀書少做題,不主張多做題少讀書。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復,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復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復不能是機械的重復,也不只是簡單的重復記憶。我們主張每次重復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復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復中得到升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三種學習精神
一、不唯書
古人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們的學習中,教科書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材料,學好課本基礎知識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里應當明確兩個問題;一、科學總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無缺陷的。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敢於懷疑,大膽探索,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總是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的。也許我們的懷疑是錯誤的,我們提出的觀點和見解是不正確的,但正是從這種錯誤與正確的交鋒中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一味死記硬背,即便把課本背熟了,也難以靈活運用。所以,我們提倡不唯書,並不是為了否定書,而是為了培養一種創新精神。
二、不唯師
在中學生的學習中,很多同學上課時只會認真聽講;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差地抄錄下來,課後進行消化吸收,但卻很少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講什麼是什麼,教什麼把什麼,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知識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做過的事的人。"所以,我們主張同學要多與老師交流,當對老師講的有疑問或有不同看法時,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向老師質疑,甚至與老師爭論,在爭論中我們失去的只是錯誤,而得到的除了正確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還有勇氣和信心的提高,最終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必然。
三、不唯一
對於一個知識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對於一道題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對於一個實際問題,可以從不同學科去分析解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我們學習的目的決不是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具備這種"不唯一"的意識和精神,盡可能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習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三條學習原則
學習的具體方法,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們嚴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則,它們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保證。
一、自覺性原則
自覺性要求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學習活動,自覺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我們應當明確,當學習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時才更有效,特別是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自覺來完成。如果把學習變成一種被別人壓迫的行為,學習的動力就會減弱,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倦感,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對於那些學業不佳的同學應首先檢查自己的學習自覺性如何,一切屬於自己的事,必須自覺地去做,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動性原則
主動性要求中學生的學習有熱情,主動獲取知識,不等待,不依靠,不恥下問。做任何事情,積極主動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習也不例外。很多同學在學習中恰恰缺乏這一點,不懂的問題寧肯爛在肚子里,也不願開口問一下別人。老師講什麼,就學什麼,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有的同學甚至一年也不會問老師一個問題。這些同學決不是一個問題也沒有,而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有害的,必須改變。
三、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要求中學生做事有主見,不輕信,不盲從,不人雲亦雲,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輕易受群體因素的影響。很多優秀的學生往往具備這樣的特徵。當別的同學總願讓老師反復講解時,他們卻更願意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獨立的智慧去努力獲取知識。正是他們這種學習的獨立性,造就了他們的出類拔萃。我們認為,如果在學習中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種學習技能
一、學會快速閱讀
直接從書中獲取知識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即使是教科書中的知識,也不能純粹依靠老師的講解來學習。一個掌握閱讀技能的學生,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掌握知識,學的更主動,更輕松。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同學習慣於上課聽講,下課做作業,即使是教科書也不甚閱讀,更不用說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長期下去造成的結果是不會讀書,沒有形成熟練的閱讀技能,對學習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這可能是很多同學在學業上落伍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講的閱讀技能並不是指能簡單的讀,而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閱讀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不同書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書中內容的一種技能。這就要求同學必須多讀書,注意了解不同書籍的特點和閱讀技巧,加強讀思結合,並且有意識地加快閱讀速度,逐漸形成快速閱讀技能。
二、學會快速書寫
中學階段課業負擔比較重,如果沒有掌握快速書寫的技能,這種負擔會更加沉重。比如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速度記錄筆記,課後完成作業用時過多,考試因書寫太慢而答不完試卷等,這些現象都與書寫技能有關。可以說書寫技能是我們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這種工具所處的狀態將決定我們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時間。那些書寫速度慢的同學對此應引起足夠的注意,自覺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盡快掌握這一技能。當然,快速書寫的同時還要保證字跡的清楚與規范。
三、學會做筆記
做筆記是一種與動手相結合的學習行為,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中學生的學習筆記主要有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和復習筆記等,課堂筆記應注意結合教材進行記錄,不能全抄全錄老師的板書。讀書筆記應注意做好圈點勾批,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復習筆記應注意做好知識的歸納整理,理清知識結構和聯系。還需要指出的是,不論哪種筆記都要做好疑難問題的記錄,便於集中處理。
三種學習能力
一、獨立探求知識的能力
這種能力也可以叫自學能力,在外界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績是不同的,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學能力不同是一個重要原因。那些優秀的同學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他們不僅僅滿足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習,更注重獨立探求知識。他們注重對書本的自學理解,遇到問題,並不急於求教,而是首先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學習,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在一個人所學到的知識中,獨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麼知識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進他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加強自學精神和獨立意識。
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所以我們在主張獨立探求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與他人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老師講,學生聽,只是一種單向傳遞,知識的掌握需要雙向、多向交流,所以,我們不僅要主動與老師多交流,而且要與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學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互相協作解決問題,也是善於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社交能力。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以後,我們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後,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
三、流暢的表達能力
一些同學認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較好的寫作表達能力,實際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過程也是一種表達能力。我們這里所說的表達能力不僅包括文字表達,還包括口頭表達。在很多學習活動中,善於演講,能夠准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語言是與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能力的表現,不注意表達能力的訓練,不僅影響與他人的交往,而且會影響思維的發展,進而影響學習。所以,同學們應有意識地加強表達能力的自我訓練。
四種思維品質
通俗地講,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質的思維是我們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
一、敏捷性
是指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和熟練程度,表現為思考問題時的快速靈活,善於迅速和准確地做出決定、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應注意:l、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課堂聽講超前思維,搶在老師講解之前進行思考,把課堂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思維訓練的活動。3、定時作業,有意識地限定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二、深刻性
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和邏輯推理水平,表現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問題周密,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應注意;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問為什麼,堅決擯棄死記硬背。2、積極開展問題研究,按寫小論文,養成深鑽細研的習慣。
三、整體性
指善於抓住問題的各個方面,又不忽視其重要細節的思維品質。考慮問題,總是從整體出發,能夠很好地處理整體與局部關系。培養思維的整體性應注意:l、站在系統的高度學習知識,注重知識的整體結構,經常進行知識總結。2.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挖掘共性,分離個性,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3、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在融會貫道中提煉知識,領悟其關鍵、核心和本質。
四、創造性
指思維活動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墨守成規,奇異、求變,表現為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應注意:l、加強學習的獨立性,保持應有的好奇心。2.增強問題意識,在課堂聽講和讀書學習中,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3、注重思維的發散,在解題練習中進行多解、多變。
四位良師益友
在我們的學習中,除了代課教師,個少還有三位特殊的"老師",它們的作用和老師一樣重要,也是我們學習中的良師益友。
一、自信
在實際學習中,不少同學總認為自己比別人笨,小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敢碰難題,即便做出答案也總懷疑不正確,更不敢向學習好的同學挑戰。這種自信缺乏,嚴重地阻礙了學習的進步。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那麼,自信就是開發巨大潛能的金鑰匙。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差異,但每個人可供開發的潛力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輸,就一定能不可阻擋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學習中的第一位老師。
二、課本
課本是我們學習中的第二位老師。課本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它隨時伴隨在我們身邊,每有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應當是查閱課本。不僅如此,課本還起著訓練同學自學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時不重視閱讀課本,只把課本當做課後練習的習題本的同學是很難學好知識的。
三、同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學是我們學習中的第三位老師。學習不僅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傳遞,更需要同學之間的多向交流,同學之間的協作更方便。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爭辯,有助於開拓思路,激發思維,互相促進。
四、教師
我們的任課教師是我們學習中的第四位老師。這並不是輕視教師的作用,只是指教師沒有課本和同學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於對知識的關鍵進行點撥,是學生學習的外圍推動力,因此,上課時認真聽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學生學習方法雜談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針,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信息量激增,知識迅速發展,是當今知識世界的顯著特色。看未來,看發展,方法比單純的知識更重要。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鑽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他們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將遇到許多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只有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並能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必須注重基本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鶩遠,前面的內容沒有學懂,就急著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基本的習題沒有做好,就一味去鑽偏題、難題。這是十分有害的。
學習必須勤於思考。中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個期間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學習必須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例如,習題做錯了,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發現錯誤並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學學習階段就要培養這種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對解題中的每一步推導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據,不能想當然,馬馬虎虎。
學習必須善於總結。學完一章,要做個小結;學完一本書。要做個總結。總結很重要,不同的學科總結方法不盡相同。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俗話說"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常常自我監督,嚴格要求,每天或分階段自己或讓父母檢查,是否完成了學習計劃,為什麼沒有完成,怎樣補救等等。總之,學習不能只憑熱情,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是做不成大事的。
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正如醫生用葯,不能千人一方。同學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揮特長,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有效方法。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任課老師等具體情況來選取。一般說來,好的學習方法,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符合認識規律的科學方法;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法;符合不同學習內容和不同教師授課特點的方法。學生在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摸索與總結:不同學科的學習程序(要不要預習,先做作業後復習,還是邊做作業邊復習,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做作業和自我測試的方法、改錯的方法和單元總結的方法等等。
學習方法五原則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系,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系,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系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在學習上占第一
學習上占第一,每個同學都可以做到。之所以你占不了第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生活方式、學習方法不正確,第二、沒有堅強的毅力。在這裡面毅力是第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全中國仍有70%以上的占第一的學生雖然佔了第一,但他們並不是毅力最強的,或者說學習方法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他們也許今天是第一,明天就不是了。也就是說,你如果按占第一的方法去學習、去鍛煉,一般都會超過現有的第一。
輝煌的第一是不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呢?說它艱苦是因為"培養堅強的毅力"是世上最艱苦的工作,只有你具有了堅強的毅力才可能成為第一,當然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也是特別重要的。在這里什麼是堅強的毅力呢,只要你能按下面幾點要求去做,而且每天都做記錄,持之以恆,每天都不間斷地堅持一個學期、一年、三年,那麼你的毅力就足以達到占第一的要求了。在這項鍛煉中就怕你中間有間斷,風雨、心情、疾病、家務等等都不是你中斷鍛煉的理由。你要記住,學好學業是你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沒有什麼工作的重要性會超過它。除了堅強的毅力,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人人可以占,原來占第一的同學也不一定就比你更聰明多少,腦細胞也不一定比你多。愛迪生不是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嗎?!所以你第一要過心理關,就是說:要堅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會超過現有的第一,包括現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第二、你要天天鍛煉。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什麼事也做不好,即使偶爾做好了,也不能長久。每天30分鍾左右的鍛煉一定要天天堅持。鍛煉的形式多種多樣,跑步、打乒乓球、打籃球、俯卧撐、立定跳遠等等都可以。有些同學好面子,見到別人不跑步,怕自已跑別人看見了不好意思,那就錯了,真正不好意思的是辛苦了幾年考不上大學,是上了幾年大學還要下崗。如果將來自已養活不了自已,那才是真正不好意思的。
第三、學習態度要端正。每次上課前,一定要把老師准備講的內容預習好,把不好理解的、不會的內容做好標記,在老師講到該處時認真聽講。如果老師講了以後還不會,一定要再問老師,直到明白為止。當一個問題問了兩遍三遍還不會時,一般的同學就不好意思問了,千萬別這樣,老師們最喜歡"不問明白誓不罷休"的性格了。上課時要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做好筆記。做筆記時一定要清楚,因為筆記的價值比課本還,將來的復習主要靠它。
課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業,而是把筆記、課本上的知識點先學好,該記的內容一定把它背熟。這樣會大大提高你做作業的速度,即平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功"。做作業時應該獨立思考,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和同學、老師商量。問同學時,不要問這道題結果是什麼,而是要問"這道題究竟怎麼做?""這道題為什麼這樣做?"
第四、正確面對錯誤和失敗。當有的知識你沒有在課上學會、當你的練習做錯時或者在考試中成績太差時,你既不要報怨,也不要氣餒,你應該正視這自已不願得到的現實。沒有學會不要緊,把該知識寫到你的《備忘錄》中,然後問同學問老師,再把正確的解釋或結果,寫到其它頁上。錯了題也是這樣,考試失利不就是錯的題多點嗎,正確的方法是把原題抄到《備忘錄》中,把正確的做法學會後,把做法和結果寫到其它頁上,如果能註上做該類題的注意事項,就會把你的學習效率又提高30%-60%。之所以把答案或解釋寫到其它頁上,就是為了下次看知識點或錯誤的題目時,再動動腦筋,想想該知識點的理解和解釋情況,再練練該題的做法和答案。錯誤和失敗並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視它,一切都會成為你成功的動力。
第五、記帳。你的學習一定要有一本帳,你什麼時候做得好,記下來,什麼時候錯了題,記下來(註:帳本上只記"今天錯題為《備忘錄》××頁×題)。課下幾點幾分學了英語,記錄好;幾點幾分至幾點幾分學了物理記下來。把你生活中鍛煉、學習的分分秒秒記錄在你的帳本上,把你每次作業和考試中的正確題數、錯誤題數和錯誤題號(《備忘錄》上的頁號題號)一一記錄在你的帳本上。把你每天學會的知識點都記錄在帳本上,以備明天、後天再檢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點。在帳本上過去了幾天的知識點,你一定要學會並能熟練掌握。
帳本記錄的是你學習、鍛煉中每一個細節。這樣記下來,在校生活中,每天約有一頁32開紙的記錄量,不在校時可能有兩頁32紙的記錄量?
2. 高中物理牛人進
我精選了兩篇文章,希望對你有用。祝你高考物理考出好成績!
相信自己,你能行的!!!!!!
八類物理學習方法
一、觀察的幾種方法
1、順序觀察法: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2、特徵觀察法:根據現象的特徵進行觀察。
3、對比觀察法:對前後幾次實驗現象或實驗數據的觀察進行比較。
4、全面觀察法:對現象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觀察對象的全貌。
二、過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過程層次:一般說來,復雜的物理過程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子過程」構成的。因此,分析物理過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把它化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
2、探明中間狀態:有時階段的劃分並非易事,還必需探明決定物理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中間狀態(或過程)正確分析物理過程的關鍵環節。
3、理順制約關系:有些綜合題所述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是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綜合效應」。要正確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觀察和分析,從內在聯繫上把握規律、理順關系,尋求解決方法。
4、區分變化條件: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的。條件變化了,物理過程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由於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過程的變化,避免把形同質異的問題混為一談。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量是通過比值來定義的。如R=U/R、E=F/q等。在這種定義方法中,物理量之間並非都互為比例關系的。但學生在運用物理公式處理物理習題和問題時,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義,分不清哪些量之間有因果聯系,哪些量之間沒有因果聯系。 2、注意因果對應:任何結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常是一一對應的,不能混淆。
3、循因導果,執果索因:在物理習題的訓練中,從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因果分析,有利於發展多向性思維。
四、原型啟發法
原型啟發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能夠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來源於生活、生產和實驗。如魚的體型是創造船體的原型。原型啟發能否實現取決於頭腦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與頭腦中的表象儲備有關,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1、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爭取用學到的知識予以初步解釋;2、通過課外書、電視、科教電影的觀看來得到;3、要重視實驗。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從同類的個別對象中發現它們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較小范圍的認識擴展到更普遍性的,較大范圍的認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概括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高級形式的、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的結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這種概括稱為概念概括;另一種是初級形式的、經驗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徵的概括。
相似特徵概括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徵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舍棄它們不相同的特徵,而對它們共同的特徵加以概括,這是知覺表象階段的概括,結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級的。要轉化為高級形式的概括,必須要在經驗概括的基礎上,對各種事物和現象作深入的分析、綜合,從中抽象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舍棄非本質的屬性。
六、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經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論建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第一由因導果或執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系,為認識物理規律作輔墊。第二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比較法返回
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辯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
七、類比法
類比是由一種物理現象,想像到另一種物理現象,並對兩種物理現象進行比較,由已知物理現象的規律去推出另一種物理現象的規律,或解決另一種物理現象中的問題的思維方法,類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識系統內部進行,還可以將許多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進行類比,常能起到點化疑難、開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設推理法
假設推理法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針對研究對象,根據物理過程,靈活運用規律,大膽假設,突破思維方法上的局限性,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主要有下面幾方面內容:
1、物理過程假設
2、物理線路假設
3、推理過程假設
4、臨界狀態假設
5、矢量方向假設。
狀元談物理學習
一、物理的學習是模塊化的,共分四個模塊:
1.對概念的理解,不能單純地去背誦。面對一個新的物理量,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在實際解題中作用。
2.概念的應用:理解概念之後,對它的應用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了。解題是,要抓住,每道題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在給你條件,只要將條件與物理量相對應,然後代到相應的公式中,就可以解出答案了。
3.衍生
4.綜合:物理的各個章節中,除了光學相對獨立之外,其它都是聯系很緊密的,必須注意將他們之間前呼後應起來。
二、如何做習題:
做習題特別是理科習題時,必須把握量與質的關系。主要抓做題的質量。「我」在高中期間從未買過習題,主要是做完書上以及老師給出的題後,總結出每道題的解題思路。解題的過程分為:
1. 分析物理進程:把過程抽象為物理量
2. 利用數學將題解出來
三、學習習慣:
1)上課應該認真聽講,至於學習方法,應該是讓學習方法適應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去適應別人用起來好的方法。
2)做題的時候要多思考,多提問題。「我」做題的速度一向很慢的,但是每次做完題後,都看看是怎樣得出的,看看對以後有什麼可借鑒的,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不是做完後就置之腦後。這樣,「我」考試的時候就快了,不象別人,到了考試的時候又去忙著推導。
3)要即錯即問,多與老師、同學討論問題,不要害羞。
4)復習要一遍一遍地反復復習。
5)對於參考書,成績不是太好的同學,買的時候要找那些有解析、總結歸納比較好的書,而非是那種單純給出答案的書。
高考狀元談物理學習與復習
尹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系學生,河北省高考理科狀元)
走過一年高三,對物理的學習和復習有不少體會,在這里想談兩點:一是如何讀書,一是如何做題,希望能對高三的同學們有所幫助。
物理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有眾多的概念和規律。在高三復習中,課本應是我們的立足點。讀書,一定要讀透,不要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翻一遍;也不要對知識死記硬背,生吞活剝。注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領會:明確各個概念、公式和定律的內涵及外延;對一組相互關連的概念,分清主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對一組定律、公式,搞清其相互聯系和前因後果……一方面要深入把握各個知識點、知識塊;同時還應站在高處;把握整個物理知識體系,從整體上和相互聯繫上來掌握知識。整個物理體系,就像一座宏偉的大廈,內部有和諧、完美的結構,每個知識點都有各自的位置,它們背後有相互聯系。歸納和總結的工作,對於理清知識脈絡,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建議高三的同學能有一個總結本,用於知識的歸納和整理,相信這對大家的學習不無裨益。
一方面要立足課本,打好基礎;另一方面還要注意進一步的提高,為了鍛煉自己的物理思維,也為了提高應試能力,適量的習題是不可缺的。做題,要把握住兩個字:一個「精」,一是「思」。「精」,主要對題目的選擇而言,現在出版的物理習題、復習書數不勝數,這樣多的書,必然是良莠混雜,高下不齊的。如果選了一本不好的習題書,埋頭做下去,如同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作,汗水灑了許多,收獲卻甚為廖廖,選擇習題時,最好是請教一下老師或往屆的學生,參考他們的意見,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適宜的選擇。做題要注意「思」,「思」是貫穿解題的全過程的,在這里特別要談一下很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題後思」,每道題都對應著一個或幾個知識點,一種或幾種解題方法,解完題後要想一想,如果這些知識點或解題方法自己掌握不好,那麼在這個題上做一個記號,同時把這個知識點或方法總結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如果這道題自己沒能解出來,看過答案之後,自己最好再獨立地解一遍,以便更深入的領會和掌握這種方法。選題要 「精」,做題要「思」,若能把握住這兩點,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大家如果既能立足課本,打牢基礎,又能巧妙做題,穩步提高,那麼你們付出的努力必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蔡明(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
我從中學就對物理很感興趣,高考以物理成績滿分考入北大物理系,下面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物理的學習方法和體會。其中的不足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老師和同學們批評指正。
要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關鍵在於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我認為,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包括四個主要環節:預習、聽課、復習、做題。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幾個環節。
首先要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通過預習,可以抓住本節的難點,從而在上課聽講時「有的放矢」,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通過預習,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學習物理的目的之一。學物理不僅在於學習物理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物理的這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預習並不是簡單地看看書就完了,而是應當認真閱讀課本,反復琢磨每一句話,仔細推敲各個物理定律,直到弄懂為止。實在不懂的,應當做好標記,這正是你上課聽講的重點。因此通過有目的地預習,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為牢固掌握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聽課是學習的最關鍵環節。
聽課時,一是要注意教師強調的重點,這往往是各類考試的主要目標;其次要注意預習時標記的不懂之處。當教師講到該處時,一定要仔細聽,積極思考,一般來說是會明白的。如果實在還不懂,則不要思考過多而耽誤聽課,可以等課後再向教師請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上課除了認真聽講外,還要記好筆記。因為筆記往往是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下來的重點和難點的條理化、具體化,凝聚著教師的心血。此外,記好筆記,也便於復習時抓住重點。
聽完課後,大腦中的知識點就像一個個漂亮的珍珠散落在地,必須通過「復習」這根線,把它們連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復習時應當對照筆記上的重點,預習時的難點來仔細咀嚼課本,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應牢記在心。復習時就不能像預習時那樣只局限於本節,因為物理學中有許多規律是相似的,許多概念、定律都有著內在的聯系,例如物體在重力場和電場中的運動,萬有引力定律和庫侖定律的平方反比性,波動和振動的聯系與區別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中要注意前後聯系與溝通,從而更好地掌握它們的性質。
復習完後,並不是大功告成,你現在只是知道了物理定律,但它在具體情況下如何運用,運用時有何技巧,還有任何一個物理定律都有它的適用范圍。超過這個范圍,該定律可能就不成立了,就要用更精確的理論來代替它。這些你可能並不知道或不熟悉,這就得通過做題來鞏固所學知識,運用物理定律解決實際問題,在做題中積累經驗,熟才能生巧。我並不主張搞題海戰術,而是應當少而精,多做幾種不同類型的題。每次做題前要先認真審題,分清題型,從而找到適合於某類題型的通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除了課本之外,還應當看一些課外參考書,它們對加深對物理定律的理解熟練運用是大有裨益的。在參考書的選擇上,不應當選擇那些習題集、習題選、題庫之類,因為它們只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既沒有思路分析,又沒有定律運用,做對了答案也是食而不知其物,做錯了更是不知道為什麼。因此,要選擇學習輔導,解題指導一類的書,它們往往有詳細的解題思路分析和具體的解題步聚。因為同一道物理題,由於思考問題出發點不同,採用的物理定律不同,運用的數學手段不同,往往會導致解題過程繁簡程度大相徑庭,當你做完題後再看參考書的解法時,往往會發現一種更巧妙的思路、更靈活運用的物理定律、更有效的數學手段、更新穎的解題方法。這樣每做一道題就會有很大收獲。而且久而久之,總是接觸新穎變通、靈活的思路,會使你思維開闊、腦筋更靈活。此外,最好把做題時遇到有關定律應用的類型及技巧和注意事項都補充到筆記上的相應章節,這樣會使你在以後的復習中把它們都系統地納入你的知識網中。
總之,預習是做一個准備,聽課是獲取知識點,復習則是將知識點聯成線,做題是進一步把線復連成網,從而使知識融匯貫通。只有把握好學習的四個環節,才能在學習中得心應手,取得優異的成績。
馬經國(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生)
我們學任何一門課程,既要靠老師「扶著走」,也要主動學會「自己走」。特別對於物理,自學更不可少。我們通常所說的預習,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自學。也許有人認為自己不具備自學能力,這不要緊,只要你有了對學習的興趣,自學自然就有了動力,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一個人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後天養成的。實際上,我們可以由自學來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自學,可以自己精讀課本,也可以廣泛涉獵課外書籍,擴充知識面。這樣,自學既給我們帶來了知識,又帶來了興趣。興趣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習,學習又為自學提供了基礎,自學與學習可以互為補充,共同前進。
自學除了平時擠一點時間外,寒暑假是自學的好時機。一般來說,對比較集中的時間,要注意支配,充分利用;而零散的時間,主要用於搭配日常課程。自學的方法很多。總的來說,首先得要有一個自學計劃,這是自學起步的關鍵。制定計劃要講究科學性:早期要著重於打好基礎。注重自學課本;中期重於閱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書籍,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後期注意教材與參考書的結合,全面發展。一旦制定時間表後,不宜輕易更改,一定要實踐一段時間,才能作出改動決策。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自學計劃要有可行性,不要好高騖遠,妄想一蹴而就。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特別注意循序漸進。要有「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精神。
面對眾多的刊物,一定選幾本內容精彩的加以精讀,如《中學生數理化》等,力爭吃透它,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像那些有關物理學史的書,也可以瀏覽一下,對於培養興趣還是有益的。
自學筆記在自學過程中也特別重要,最好物理科的筆記集中在一起,製成卡片,便於查閱、記誦。尤其對那些疑難點應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記得一位物理學家說過:「遇到疑難既不要止步不前,也不要棄之不管,而應記錄下來爭取一條條解決。前邊發現的問題,也許到後面就迎刃而解了,當大部分問題被你解決了之後,帶給你的將是無窮的喜悅和信心。」對自學中發現不懂的東西要持樂觀態度,學習上從沒有平坦的大道,必要時可以向別人求助,腳踏實地地去解決每一個遇到的難題。
人生有涯,學海無邊。只有自學才使我們真正懂得了學習的含義。自學與學習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它們是事物聯系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在注重搞好學習的同時,也應看到自學的能動作用。
呂志鵬(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生):
有人曾說,優秀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數學家。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物理中有許多知識是需要嚴謹的數學來推理驗證的。如果讀者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功底,學起物理來一定很容易。
物理的學習依靠記憶和理解,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完全否定記憶是毫無理由的,也是學物理的弊端,當記憶牢固之後,必須要求理解,當對一個問題理解深刻後,今後遇到這類問題就會立即反應過來,不至於茫茫不知所措。
學好物理關鍵之一是畫好示意圖。文字總是比較抽象的,當解題者將對文字的理解轉化為圖表並體現出在整個物理環境中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學們提出的普遍問題,即為什麼上課聽得懂,而課下不會作?我作為學理科的教師有這樣的切身感覺:比如讀某一篇文學作品,文章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心裡活動的描寫,都寫得令人叫絕,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讓自己提起筆來寫,未必或者說就不能寫出人家的水平來。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絕對沒有問題,但要自己寫出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那麼容易了。又比如小孩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過反復寫的練習才能達到那一步。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作,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方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學習高中物理應該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哪些具體要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我們分幾個層次來具體分析。
記憶: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應熟記基本概念,規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結論,即所謂我們常提起的最基礎的知識。同學們往往忽視這些基本概念的記憶,認為學習物理不用死記硬背這些文字性的東西,其結果在高三總復習中提問同學物理概念,能准確地說出來的同學很少,即使是補習班的同學也幾乎如此。我不敢絕對說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對你某一次考試或某一階段的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這對你對物理問題的理解,對你整個物理系統知識的形成都有內在的不良影響,說不準哪一次考試的哪一道題就因為你概念不準而失分。因此,學習語文需要熟記名言警句、學習數學必須記憶基本公式,學習物理也必須熟記基本概念和規律,這是學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條件,是學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沒有這一步,下面的學習無從談起。
積累:是學習物理過程中記憶後的工作。在記憶的基礎上,不斷搜集來自課本和參考資料上的許多有關物理知識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的來自一題,有的來自一道題的一個插圖,也可能來自一小段閱讀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過程中,要善於將不同知識點分析歸類,在整理過程中,找出相同點,也找出不同點,以便於記憶。積累過程是記憶和遺忘相互斗爭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反復記憶使知識更全面、更系統,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聯系更加緊密,這樣才能達到積累的目的,絕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復勞動,不加思考地機械記憶,其結果只能使記憶的比遺忘的還多。
綜合:物理知識是分章分節的,物理考綱能要求之內容也是一塊一塊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所以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小綜合,等高三年級知識學完後再進行系統大綜合。這個過程對同學們能力要求較高,章節內容互相聯系,不同章節之間可以互相類比,真正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連為一體,這樣就逐漸從綜合中找到知識的聯系,同時也找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再進行認真綜合,就能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謂提高能力,說白了就是提高解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一題目,首先要看是什麼問題——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還是原子物理,然後再明確研究對象,結合題目中所給條件,應用相關物理概念,規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級,二級結論,才能順利求得結果。可以想像,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確,題目中既給的條件或隱含的條件看不出來,或解題既用的公式不對或該用一、二級結論,而用了原始公式,都會使解題的速度和正確性受到影響,考試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話。提高首先是解決問題熟練,然後是解法靈活,而後在解題方法上有所創新。這裡麵包括對同一題的多解,能從多解中選中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還包括多題一解,一種方法去順利解決多個類似的題目。真正做到靈巧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綜上所術,學習物理大致有六個層次,即首先聽懂,而後記住,練習會用,漸逐熟練,熟能生巧,有所創新?
1,把書本的基礎知識,大字部分全背熟記熟來,不管你基礎好不好.
2,多多總結自己以前做過的題目,看看自己是怎麼錯的,錯在哪裡,記熟這一類的題目.
還有,如果你想成為那種物理天才,我推薦你買N本物理的輔導書,然後做N多練習.不過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你的基礎要非常牢固.這個方法我是看我們班上理科最好的那個同學的方法的.
3. 標准樣品的主要用途與正確使用
樓主你好:國家標准物質網在此詳細介紹標准樣品的主要用途與正確使用:一、主要用途
1、在評價和驗證環境監測新方法方面的應用
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標准樣品對新技術、新方法的准確度和精密度進行評價,因為這種評價方法比較方便和可靠。要研製或修訂一個分析方法需要一個或多個良好特性的試樣來評價該方法的性能特點,此時選擇合適的標准樣品顯然是最恰當的。例如:美國環保局(EPA)在1971年曾推薦了一種測量環境空氣中NO2的監測方法(即Jacobs-Hochheisev法),這是一種基於重氮化反應的比色方法,該方法有一個重要的假設條件是在所有濃度范圍內,NO2的轉化率是個常數(約35%)。EPA之所以推薦該方法主要是考慮到其曾作為健康方面的研究並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沒有合適的NO2標准樣品,未能對方法的准確性進行驗證。等到1973年美國NBS(現在的NIST)研製出四種NO2滲透管標准樣品之後,EPA重新評價該方法的准確性時卻發現,NO2轉化率並不是個常數,而是隨著NO2濃度的增加而下降。在通過標准樣品確認該方法存在較大的系統誤差之後,EPA撤消了原來的推薦,並重新研究和推薦了三種新的NO2監測方法。
2、在檢測分析實驗室質量管理方面的應用
標准樣品是環境檢測分析實驗室開展質量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選擇標准樣品作控制圖,可以對實驗室測量系統作周期性的檢查,以確定測量的准確度和精密度的情況。控制圖的控制限可根據標准樣品提供的不確定度以及實驗室的實際檢測能力綜合加以確定。在日常監測活動中,將標准樣品與未知樣品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如果標准樣品的測定結果落在控制限之外,說明測量系統脫離控制了,此時未知樣品的測量結果應是無效的,實驗室應該立即查找原因,採取措施加以糾正,重新進行標准樣品的測定,直至標准樣品的測定值落在控制限內,才能重新進行未知樣品的測定。總之,在檢測分析過程中進行適量標准樣品的測定是保證實驗室檢測數據質量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3、在實驗室能力驗證方面的應用
通過對標准樣品的檢測,既可以對從事監測分析人員的個人能力進行驗證,也可以對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狀況進行驗證。前者如持證上崗考核,後者如實驗室質控考核。應用標准樣品進行能力驗證已廣泛用於實驗室認可、計量認證以及有關監督評審等工作中。
4、在儀器校準與檢測方面的應用
由於大多數現代儀器分析方法是基於相對測量的分析原理,因此,一般均需使用標准樣品進行校準。雖然實驗室也可以用高純試劑配製標准系列,但還是使用標准樣品更方便,對分析基體相對復雜的環境樣品來說,選用與試樣組成大致相當的環境標准樣品,可以有效消除基體效應而使測量准確性明顯提高。同時使用標准樣品檢測測量儀器的分析特性如線性、重現性、穩定性等等也已成為共識。
5、在建立環境監測系統量值溯源方面的應用
標准樣品的特性量值一旦確定,它就被儲存在標准樣品中、且在一定范圍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作為相互比對和傳遞的參考物。通過使用已經建立溯源性的國家標准樣品開展實驗室間量值傳遞與量值比對,將能有效提高實驗室間檢測分析數據的可比性。國家環境標准樣品是我國環境監測系統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的基本工具。
6、在環境污染監測仲裁分析方面的應用
在實際環境監測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不同實驗室的監測結果之間嚴重不一致的現象,這經常會在污染排放者與被污染者之間、或環保執法部門與污染排放企業之間,有時也可能會在代表不同行政區域的環境監測分析實驗室之間發生。如果在對發生爭議的環境樣品進行分析的同時,檢測基體相近的環境標准樣品,並根據標准樣品的分析結果裁定爭議環境樣品的分析數據,則可以使爭議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國家標准樣品的量值是經過充分鑒定過和無可質疑的。
二、正確使用
標准樣品的正確使用包含正確選擇、正確使用(防止誤用)和使用注意事項。
1、 應優先考慮使用國家批準的有證標准樣品,使用無證標准樣品或自配樣品代替標准樣品會造成過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費,更談不上量值的准確性、可比性與溯源性;
2、 選用標准樣品應與預期監測分析樣品盡可能接近,這主要包括基體、形態、濃度水平等。其中基體匹配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因為只有使用與被測樣品基體相匹配的標准樣品,在解釋實驗結果時才很少或根本沒有困難。因此,只要基體匹配是可能的,使用者就應盡可能選用匹配基體的標准樣品。另一方面,由於日常監測的樣品種類很多,而研製標准樣品又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工作,因此選擇與待測樣品基體完全匹配的標准樣品有時幾乎是不可能的,使用者有時需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選擇最適用的標准樣品;
3、 應充分考慮標准樣品的定值方法以及標准樣品的預期使用要求。在標准樣品使用之前應仔細、全面地閱讀標准樣品證書。只有認真閱讀標准樣品證書中提供的信息,才能保證正確使用標准樣品;更多質量檢測、分析測試、化學計量、標准物質相關技術資料請參考中檢所標准品對照品 www.rmhot.com
4、 應特別注意標准樣品證書中所規定的取樣量與取樣方法。就IERM制備的標准樣品而言,固體標准樣品主要是最小取樣量,最小取樣量是此類標准樣品均勻性的重要條件,不重視或忽略了最小取樣量,測量結果的准確性和可信度也就談不上了。液體標准樣品(主要是水質標樣)我們規定了樣品的稀釋方法,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同樣是稀釋25倍,既可以採取10ml稀釋到250ml的方法、也可以採取1ml稀釋到25ml的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帶來的誤差顯然是不一樣的;而氣體標准樣品則規定了氣體使用的壓力下限(常為1MPa),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氣瓶在退回過程中不被污染,另一方面,確實有些氣體標准樣品在壓力較低時量值可能會發生變化;
5、 標准樣品的量值穩定是有條件的。有些標准樣品的儲存條件非常苛刻,儲存條件不當,有可能會影響標准樣品量值的准確性,因此在收到標准樣品時,應根據標准樣品證書規定的儲存條件保存好標准樣品,並盡早使用,不要久存。凡已超過證書規定有效期的標准樣品切不可隨便使用。
6、 當不能正確分析一個標准樣品時,應首先對自己實驗室的檢測系統進行檢查,如自己查不出原因,也可以請別人幫忙,IERM也非常樂於提供有關的技術咨詢。但有時正確地分析一個標准樣品同樣也可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盡可能分析覆蓋整個濃度范圍的幾個標准樣品是評價整個檢測系統的最好方法,一般可以考慮分析高、中、低三個濃度水平的標准樣品。
4. 標准氣體的比對方法
為了保證所制備的標准氣體量值的准確性和可比性,應經常進行量值比對。比對的形式有方法比對、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國際比對等。
方法比對,最常見的是用重量法制備的標准氣體。為了防止稱量時的流失,通常採用氣相色譜法進行分析比對,以保證制備的標准氣體的不確定度在合理的范圍內。一般說來,重量法制備標准氣體的不確定度優於1%,如果用氣相色譜法分析,比對結果偏差優於2%,應逐級查找原因,以保證量值的准確性。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國際比對應由牽頭實驗室與二、三個提名比對實驗室與二、三個提名比對實驗室擬定詳細的比對技術方案。比對的技術方案應包括:1、樣品的詳細描述;2、運輸過程的注意事項;3、比對實驗室在接收樣品時應採取的措施;4、比對開始前應進行的檢驗,如壓力等;5、比對分析時使用標準的條件;6、比對結果的說明;7、如何估處不確定度;8、參加比對的每個標准對SI單的溯源性;9、比對結果與牽頭實驗室溝通的時間表;10、比對經費;11、比對結果的報告格式。
5. 八年級上生物復習提綱(義務教育課本)急急急。。
八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水中: 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游動)
陸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
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將身體支撐起來)
行走:如貓、夠、大象、馬。 記住:行走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躍(特點:後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飛行動物的類別:鳥類,昆蟲與蝙蝠(藉助翼膜飛行)等
註: 飛行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對翅)
昆蟲一般是兩對翅(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可以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可以游泳)
2、動物運動的形成:
▲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沖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 軀體運動: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著於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
其中屈肘與伸肘都是在兩組以上肌群協調下完成。
記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所需消耗的能量來自於肌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烏鴉見到稻草人前後行為的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社群行為等。(懂得舉例和分辨)
注意: 攻擊行為與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為: 是否為同種動物。
記住: 動物行為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記住社群行為(判斷動物群體是否是一個社群: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斷群體的行為是否是社群行為,就看它的行為是否為群體服務,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從個體上來說是一種防禦行為,從群體上來看,是一種社群行為,還有工蜂的覓食行為也是一樣的情形。
3、動物行為的研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實驗驗證某一問題時的步驟:
提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作記錄------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經過推理總結作出結論。
那麼為了減少偶然性,一般要設置一個對照組。
▲ 動物行為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利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的傑出學者)
-----通過顏色卡片來驗證蜜蜂的色覺。
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英國籍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
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離不開觀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我國脊椎動物的種類有6300多種,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4%。
1、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將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所以被稱作為消費者)
B 對植物的積極作用:幫助植物傳播花粉,使植物順利受精,促進植物的生長與繁殖
C 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各自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各種生物之間的復雜的捕食與被食的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之間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數量趨於平衡,從而促進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種動物,與它棲息的環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須的物質與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2、我國的動物資源:
我國許多的特有珍稀動物: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鰭豚。鳥類——褐馬雞、黑頸鶴。爬行類——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
大熊貓---哺乳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龍自然保護區;
扭角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只見於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
褐馬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呂梁山脈與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揚子鱷---古老的爬行類,被譽為「活化石」。
& 動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生物的生存提供棲息環境。
保護動物的多樣性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採取保護措施。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 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包括: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主要措施;易地保護是補充措施;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自然保護綱要》
▲ 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產者——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消費者——動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細菌、真菌 (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回歸自然)
▲ 微生物:
單細胞:如細菌、藍藻(體內無成形細胞核),酵母菌(體內有真正的細胞核);
無細胞結構:如病毒。 細菌包括:球形菌、桿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屬於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屬於消費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自養>(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屬於生產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酵母菌:釀酒(無氧產生酒精)、製作麵包(有氧產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無氧產生乳酸)、製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進行發酵(無氧條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絲菌產生的,能殺死細菌的物質。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 人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產生後代,繁衍種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睾(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
3、胚胎發育的過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兒 成熟胎兒
卵細胞 第二個月末
& 卵細胞呈球形,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卵黃,是胚胎發育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
& 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排出廢物。
4、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後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階段(出生後的發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於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
& 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
& 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即:
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
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中要經歷5次蛻皮,幼蟲期蛻皮4次。
& 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即:
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蝴蝶、蚊子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
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經歷4次蛻皮,均在幼蟲期。
&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相比多了一個什麼階段?(答:多了一個蛹)
▲ 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
& 雌雄蛙抱對行為的意義: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下列事件必須在水中進行:雌雄蛙抱對;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發育。
▲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主要)。
&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雞;卵黃為胚胎的發育提供營養(胚盤和卵黃是主要結構);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另有保護作用;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保護卵。(結合結構圖)
▲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後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速度快、後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後代生活力會下降。
▲ 植物的無性生殖:
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三種。
①扦插:如馬鈴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蘋果等果樹。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條)。
& 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
嫁接法常用於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③壓條:如夾竹桃、桂花等。
2、組織培養:
& 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動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無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細菌、藍藻、變形蟲、眼蟲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黴、麴黴等黴菌。
第20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總稱為性狀。如:人的膚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遺傳:性狀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稱之(性狀傳遞)。如:狗生狗,貓生貓。
變異:親代與子代或子代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象稱之(性狀差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與遺傳有關的幾個概念:細胞核 染色體 DNA 基因
▲ 染色體:細胞核中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原核生物<無細胞核>無染色體)。
&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DNA和蛋白質。其中,起遺傳作用的是DNA分子。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組成:男性,22對+XY;女性,22對+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體組成:22+X或22+Y;女性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22+X。
& 生男生女取決於卵細胞同哪種精子結合,卵細胞與X精子結合則生女,卵細胞與Y精子結合則生男。
▲ 基因: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最小單位(基本遺傳單位)。
在體細胞中,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稱為等位基因,包括顯性基因(起主導地位,會掩蓋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顯性性狀,用大寫字母表示)和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用小寫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兩個隱性基因組成的基因型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
& 表現型: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如單眼皮、雙眼皮等。
▲ 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生物體的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一對黃種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內工作而膚色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膚色較黑。
& 生物變異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性狀的差異),包括:
① 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的改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應用)
注意:對於動物來說,只有生殖細胞(系統)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才有可能遺傳給後代。
②不可遺傳的變異——環境條件的影響(環境條件直接作用於新陳代謝過程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如上例的變異。
▲ 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
近親結婚會大大提高遺傳病的發病率,要禁止近親結婚(近親結婚是指三代之內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規定>
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與有效的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遺傳病發病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6. 信息檢索有關問題
38、什麼是學術造假與剽竊?一般而言,剽竊的形式有哪些?司法實踐中隊剽竊是如何界定的?剽竊與參考文獻的區別是什麼?
39、簡要回答:三大檢索工具SCI、Ei和ISTP的內涵。
32.EBSCO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包括哪些?讀者在使用個性化服務前需要什麼操作程序?
答:個性化服務功能MyEBSCOhos可使讀者將檢索結果、檢索的歷史記錄、專題快報服務、期刊快報服務和個人網頁設計等保存到我的文件夾中進行集中處理。
讀者在使用MyEBSCOhos功能之前應先注冊申請,獲得一組屬於個人的用戶名和口令,具體操作方法是:點擊Sign in to My EBSCOhos按鈕,選擇「Im a new user」,在彈出的注冊頁面中依次填入用戶姓名、郵箱地址、自由選擇登入用戶名和口令、找回口令時的問題答案。點擊」Submit」按鈕進行注冊,如果注冊成功,系統將在彈出的sing in 頁面中顯示用戶名,點擊ok按鈕返回MyEBSCOhos最初登陸的界面,此時若在MyEBSCOhos的My出現黃色圖樣即表示登入完成。「secret question」與」secret answer」功能是系統為避免讀者將用戶和口令遺忘時提供查詢之用。當用戶遺忘個人用戶或口令時,點擊」 I forgot my password」或「I forgot y user name and password」按鈕,並填入相關信息後,系統會顯示用戶口令或將自動將用戶名和口令通過油箱發送給用戶。
33.網路資源的特點和類型,搜索引擎的功能。
答:網路信息資源的特點是:數量龐大、增長迅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變化頻繁、價值不一;結構復雜、分布廣泛;信息分散、無序等。
(1) 按人類信息交流的方式分類可分為非正式出版信息、半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物。
(2) 從網路信息檢索角度,按信息查詢方式對網路信息進行分類可分為互聯網信息、ftp信息、telnet信息、USENET/Newsgroup信息資源、ustserv/mailing list 信息、gopher信息。
(3) 按信息存取方式分,可分為郵箱型、揭示板型、廣播型、圖書館型以及書目型。
(4) 按組織形式分,可將網路信息資源分為以下3種類型:文件型、資料庫型、超媒體型。
(5) 按時效性分,可將網路信息資源分為動態信息、電子報紙、電子期刊、電子圖書、聯機館藏目錄、聯機資料庫。
(6) 按信息的媒體形式分為:文本信息、超文本信息、多媒體信息。
(7) 按網路信息服務方式分為:網站信息、新聞組信息、論壇信息、文件服務信息。
(8) 按信息格式分為:HTML,TXT,DOC,PD,RM,MP3.
搜索引擎功能;伴隨著互聯網爆炸性的發展,普通網路用戶想找到所有所需要的資料簡直大海撈針,這時為滿足大眾信息檢索需求的專業搜索網站便應運而生了。
35.文獻信息的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判斷方法。
36.查閱有關文獻,寫出「標准文獻、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研究報告」作為參考文獻時的標注格式。
標准文獻:
這就需要看你引用的長度,如果樓你引用的是完整的一段文章,就先把引用內容寫完之後再進行標注,如果是分開好幾段進行論述,就採取分開標注啦~
同時,標注常見參考文獻著錄格式 :參考文獻格式應按國家標准(GB/T7714-2005)(國際標准)或出版社編輯部格式
例:
1 期刊
[序號] 作者.題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1 ] 朱建平,張潤楚. 數據挖掘的發展及其特點[J]. 統計與決策,2002(3):55-60
[2 ] 莫少強.數字式中文全文文獻格式的設計與研究[J].情報學報,1999,18(4):1-6
2 圖書
[序號] 著者.書名〔M〕.版本(第一版不寫).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 1 ] 賀奇,鄭岩,魏藜等. 構建面向CRM 的數據挖掘應用[M] .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230-252
[ 2 ] Slowinski R.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 handbook of applications and advances of
rough set theory【M】. Netherland :Kluwer Acad emic Publishers ,1992
3 學位論文
[序號] 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
[1] 孫玉文. 漢語變調構詞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張築生. 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 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1983
4 報紙
[序號] 作者.題名〔N〕.報紙名稱,出版年份-月-日(版數)
[1 ] 傅剛,趙承,李佳路.大風沙過後的思考[N].北京青年報,2000-04-12(14)
5 科技報告
〔序號〕作者.題名〔R〕.報告題名及編號,出版年
[1] Kyungmoon 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國際或國家標准
[序號]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
〔8〕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6
7 專利著錄格式
〔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9〕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葯制備方案[P].中國,881056073,1989-07-06
8 會議文獻著錄格式
序號〕會議主辦者.會議(或會議錄)名稱[C].地點:出版者,出版日期
[4] 張佐光,張曉宏,仲偉虹,等.多相混雜纖維復合材料拉伸行為分析.見:張為民編.第九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
文集(下冊)〔C〕.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410~416
[5] Agrawal R ,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Washington ,American,February15-22,1993 [C].Berlin:Springer,c1993
9 電子文獻
專利文獻:
37.學術論文一般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寫作規范分別是什麼?
1 引言
1.1 制訂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淪文和學術論文(以下簡稱報告、論文)的撰寫和編輯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統的收集、存儲、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傳播。
1.2 本標准適用於報告、論文的編寫格式,包括形式構成和題錄著錄,及其撰寫、編輯、印刷、出版等。
本標准所指報告、論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復製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發表在期刊或會議錄上的論文及其預印本、抽印本和變異本;作為書中一部分或獨立成書的專著;縮微復製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標准全部或部分適用於其他科技文件,如年報、便覽、備忘錄等,也適用於技術檔案。
2 定義
2.1 科學技術報告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製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2.2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並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
學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淪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並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成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淪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並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
2.3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3 編寫要求
報告、論文的中文稿必須用白色稿紙單面繕寫或打字;外文稿必須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復制本。
報告、論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標准大小的白紙,應便於閱讀、復制和拍攝縮微製品。報告、論文在書寫、掃字或印刷時,要求紙的四周留足空白邊緣,以便裝訂、復制和讀者批註。每一面的上方(天頭)和左側(訂口)應分別留邊25 mm以上,下方(地腳)和右側(切口)應分別留邊20 mm以上。
4 編寫格式
1. 報告、論文章、條的編號參照國家標准GB1.1《標准化工作導則標准編寫的基本規定》第8章"標准條文的編排"的有關規定,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2. 報告、論文的合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報告、論文的外表面,提供應有的信息,並起保護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學術論文如作為期刊、書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無需封面;
如作為預印本、抽印本等單行本時,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內容:
a. 分類號 在左上角註明分類號,便於信息交換和處理。一般應註明《中國圖書資料類法》的類號,同時應盡可能註明《國際十進分類法UDC》的類號。
b. 本單位編號 一般標注在右上角。學術論文無必要。
c. 密級視報告、論文的內容,按國家規定的保密條例,在右上角註明密級。如系公開發行,不注密級。
d. 題名和副題名或分冊題名 用大號字標注於明顯地位。
e. 卷、分冊、篇的序號和名稱 如系全一冊,無需此項。
f. 版本 如草案、初稿、修訂版、...等。如系初版,無需此項。
g, 責任者姓名 責任者包括報告、論文的作者、學位論文的導師、評閱人、答辯委員會主席、以及學位授予單位等。必要時可註明個人責任者的職務、職稱、學位、所在單位名稱及地址;如責任者系單位、團體或小組,應寫明全稱和地址。
在封面和題名頁上,或學術論文的正文前署名的個人作者,只限於那些對於選定研究課題和制訂研究方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並作出主要貢獻、以及參加撰寫論文並能對內容負責的人,按其貢獻大小排列名次。至於參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計劃分工負責具體小項的工作者、某一項測試的承擔者,以及接受委託進行分析檢驗和觀察的輔助人員等,均不列入。這些人可以作為參加工作的人員一一列入致謝部分,或排於腳注。
如責任者姓名有必要附註漢語拼音時,必須遵照國家規定,即姓在名前,名連成一詞,不加連字元,不縮寫。
h. 申請學位級別 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所規定的名稱進行標注。
i. 專業名稱 系指學位論文作者主修專業的名稱。
j. 工作完成日期 包括報告、論文提交日期,學位論文的答辯日期,學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門收到日期(必要時)。
k. 出版項 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稱,出版年、月、日(必要時)。
5.1.3 報告和論文的封面格式參見附錄 A。
5.2 封二
報告的封二可標注送發方式,包括免費贈送或價購,以及送發單位和個人;版權規定;其他應註明事項。
5.3 題名頁
題名頁是對報告、論文進行著錄的依據。
學術論文無需題名頁。
題名頁置於封二和襯頁之後,成為另頁的石頁。
報告、論文如分裝兩冊以上,每一分冊均應各有其題名頁。在題名頁上註明分冊名稱和序號。
題名頁除5.1規定封面應有的內容並取得一致外,還應包括下列各項:
單位名稱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責任者職務、職稱、學位、單位名稱和地址,參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 變異本
報告、論文有時適應萊種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種變異本,如:節本、摘錄本、為送請評審用的詳細摘要本、為摘取所需內容的改寫本等。
變異本的封面上必須標明"節本、摘錄本或改寫本"字樣,其餘應註明項目,參見5.1的規定執行。
5.5 題名
5.5.1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報告、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題名所用每一詞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題名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
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字。
報告、論文用作國際交流,應有外文(多用英文)題名。外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10個實詞。
5.5.2 下列情況可以有副題名:
題名語意末盡,用副題名補充說明報告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報告、論文分冊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幾篇報道,或是分階段的研究結果,各用不同副題名區別其特定內容;
其他有必要用副題名作為引伸或說明者。
5.5.3 題名在整本報告、論文中不同地方出現時,應完全相同,但眉題可以節略。
5.6 序或前言
序並非必要。報告、論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對本篇基本特徵的簡介,如說明研究工作緣起、背景、它旨、目的、意義、編寫體例,以及資助、支持、協作經過等;也可以評述和對相關問題研究闡發。這些內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說明。
5.7 摘要
5.7.1 摘要是報告、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
5.7.2 報告、論文一般均應有摘要,為了國際交流,還應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 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報告、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數據、有結論,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獨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於工藝推廣。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報告、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獻採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給淪。
5.7.4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如遇特殊需要字數可以略多。
5.7.5 除了實在無變通辦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
5.7.6 報告、論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頁置於題名頁之後,學術論文的摘要一般置於題名和作者之後、正文之前。
5.7.7 學位論文為了評審,學術論文為了參加學術會議,可按要求寫成變異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數規定的限制。
5.8 關鍵詞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
每篇報告、論文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以顯著的字元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盡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
為了國際交流,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關鍵詞。
5.9 目次頁
長篇報告、論文可以有目次頁,短文無需目次頁。
目次頁由報告、論文的篇、章、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另頁排在序之後。
整套報告、論文分卷編制時,每一分卷均應有全部報告、論文內容的目次頁。
5.10 插圖和附表清單報告、論文中如圖表較多,可以分別列出清單置於目次頁之後。圖的清單應有序號、圖題和頁碼。表的清單應有序號、表題和頁碼。
5.11 符號、標志、縮略詞、首字母縮寫、計量單位、名詞、術語等的注釋表符號、標志、縮略詞、首字母縮寫、計量單位、名詞、術語等的注釋說明匯集表,應置於圖表清單之後。6 主體部分
6.1 格式
主體部分的編寫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緒論)開始,以結論或討論結雙。
主體部分必須由另頁右頁開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須另頁起。如報告、論文印成書刊等出版物,則按書刊編排格式的規定。
全部報告、論文的每一章、條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劃一,層次清楚。
6.2 序號
6.2.1 如報告、論文在一個總題下裝為兩卷(或分冊)以上,或分為兩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應有序號。可以寫成:第一卷、第二分冊;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寫的報告、論文,其卷(分冊)和篇(部分)的序號,用羅馬數字編碼。
6.2.2 報告、論文中的圖、表、附註、參考文獻、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續編排序號。序號可以就全篇報告、論文統一按出現先後順序編碼,對長篇報告、論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以分別為:圖 l、圖2.1;表2、表3.2;附註 l);文獻[4];式(5)、式(3.5)等。
6.2.3 報告、論文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碼。頁碼由書寫、打字或印刷的首頁開始,作為第l頁,並為有頁另頁。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編入頁碼。可以將題名頁、序、目次頁等前置部分單獨編排頁碼。頁碼必須標注在每頁的相同位置,便於識別。
力求不出空白頁,如有,仍應以有頁作為單頁頁碼。
如在一個總題下裝成兩冊以上,應連續編頁碼。如各冊有其副題名,則可分別獨立編頁碼。
6.2.4 報告、論文的附錄依序用大寫正體A,B,C,......編序號,如:附錄 A。
附錄中的圖、表、式、參考文獻等另行編序號,與正文分開,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編碼,但在數碼前冠以附錄序碼,如:圖 A1;表B2;式(B3);文獻〔A5]等。
6.3 引言(或緒論)
引言(或緒論)簡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應言簡意賅,不要與摘要雷同,不要成為摘要的注釋。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引言中不必贅述。
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著引言的效用。
學位論文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確已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開闊的科學視野,對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論證,因此,有關歷史回顧和前人工作的綜合評述,以及理論分析等,可以單獨成章,用足夠的文字敘述。
6.4 正文
報告、論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佔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調查對象、實驗和觀測方法、儀器設備、材料原料、實驗和觀測結果、計算方法和編程原理、數據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的圖表、形成的論點和導出的結論等。
由於研究工作涉及的學科、選題、研究方法、工作進程、結果表達方式等有很大的差異,對正文內容不能作統一的規定。但是,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真切,准確完備,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簡練可讀。
圖
圖包括曲線圖、構造圖、示意圖、圖解、框圖、流程圖、記錄圖、布置圖、地圖、照片、圖版等。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
圖應編排序號(見6.2.2)。
每一圖應有簡短確切的題名,連同圖號置於圖下。必要時,應將圖上的符號、標記、代碼,以及實驗條件等,用最簡練的文字,橫排於圖題下方,作為圖例說明。
曲線圖的縱橫坐標必須標注"量、標准規定符號、單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標明(如無量綱等)的情況下方可省略。坐標上標注的量的符號和縮略詞必須與正文中一致。
照片圖要求主題和主要顯示部分的輪廓鮮明,便於製版。如用放大縮小的復製品,必須清晰,反差適中。照片上應該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標度。
6.4.2 表
表的編排,一般是內容和測試項目由左至右橫讀,數據依序豎排。表應有自明性。
表應編排序號(見6.2.2)。
每一表應有簡短確切的題名,連同表號置於表上。必要時應將表中的符號、標記、代碼,以及需要說明事項,以最簡練的文字,橫排於表題下,作為表注,也可以附註於表下。
附註序號的編排,見6.2.2。表內附註的序號宜用小號阿拉伯數字並加圓括弧置於被標注對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號"*",以免與數學上共軛和物質轉移的符號相混。
表的各欄均應標明"量或測試項目、標准規定符號、單位"。只有在無必要標注的情況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縮略調和符號,必須與正文中一致。
表內同一欄的數字必須上下對齊。表內不宜用"同上"、"同左"、",,"和類似詞,一律填入具體數字或文字。表內"空白"代表未測或無此項,"-"或"..."(因"-"可能與代表陰性反應相混)代表未發現,"0"代表實測結果確為零。
如數據已繪成曲線圖,可不再列表。
6.4.3 數學、物理和化學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應編排序號(見6.2.2),序號標注於該式所在行(當有續行時,應標注於最後一行)的最右邊。
較長的式,另行居中橫排。如式必須轉行時,只能在+,-,×,÷,<,>處轉行。上下式盡可能在等號"="處對齊。
示例1:
(1)
示例2:
(2)
示例3:
(30)
小數點用"."表示。大於999的整數和多於三位數的小數,一律用半個阿拉伯數字元的小間隔分開,不用千位撇。對於純小數應將0列於小數點之前。
示例:應該寫成94 652.023 567;0.314 325不應寫成94,652.023,567;.314,325應注意區別各種字元,如:拉丁文、希臘文、俄文、德文花體、草體;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字元的正斜體、黑白體、大小寫、上下角標(特別是多層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 計量單位
報告、論文必須採用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中位》,並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執行。使用各種量、單位和符號,必須遵循附錄 B所列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單位名稱和符號的書寫方式一律採用國際通用符號。
6.4.5 符號和縮略詞
符號和縮略詞應遵照國家標准(見附錄B)的有關規定執行。如無標准可循,可採納中學科或本專業的權威性機構或學術固體所公布的規定;也可以採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印的各學科詞彙的用詞。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為同行讀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號、記號、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等時,均應在第一次出現時一一加以說明,給以明確的定義。
6.5 結論
報告、論文的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練。
如果不可能導出應有的結論,也可以沒有結論而進行必要的討論。
可以在結論或討論中提出建議、研究設想、儀器設備改進意見、尚待解決的問題等。
6.6 致謝
可以在正文後對下列方面致謝:
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工作的獎學金基金、合同單位、資助或支持的企業、組織成個人;
協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議和提供幫助的人;
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
其他應感謝的組織或個人。
6.7 參考文獻表
按照 GB 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規定執行。
7 附錄
附錄是作為報告、論文主體的補充項日,並不是必需的。
7. 1 下列內容可以作為附錄編於報告、論文後,也可以另編成冊。
a. 為了整篇報告、論文材料的完整,但編入正文又有損於編排的條理和邏輯性,這一類材料包括比正文更為詳盡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術更深入的敘述,建議可以閱讀的參考文獻題錄,對了解正文內容有用的補充信息等;
b. 由於篇幅過大或取材於復製品而不便於編入正文的材料;
c. 不便於編入正文的罕見珍貴資料;
d. 對一般讀者並非必要閱讀,但對本專業同行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e. 某些重要的原始數據、數學推導、計算程序、框圖、結構圖、注釋、統計表、計算機列印輸出件等。
7.2 附錄與正文連續編頁碼。每一附錄的各種序號的編排見4.2和6.2.4。
7.3 每一附錄均另頁起。如報告、論文分裝幾冊。凡屬於某一冊的附錄應置於備該冊正文之後。
8 結尾部分(必要時)
為了將報告、論文迅速存儲人電子計算機,可以提供有關的輸人數據。
可以編排分類索引、著者索引、關鍵詞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權頁)。
附 錄 A
封面示例
(參考件)
附 錄 B
相 關 標 准
(補充件)
B.1 GB 1434-78 物理量符號
B.2 GB 3100-82 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
B.3 GB 3101-82 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
B.4 GB3102.1-82 空間和時間的量和單位。
B.5 GB 3102.2-82 周期及其有關現象的量和單位。
B.6 GB 3102.3-82 力學的量和單位。
B.7 GB 3102.4-82 熱學的量和單位。
B.8 GB 3102.5-82 電學和磁學的量和單位。
B.9 GB 3102.6-82 光及有關電磁輻射的量和單位。
B.10 GB 3102.7-82 聲學的量和單位。
B.11 GB 3102.8-82 物理化學和分子物理學的量和單位。
B.12 GB 3102.9-82 原子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量和單位。
B.13 GB 3102.10-82 核反應和電離輻射的量和單位。
B.14 GB 3102.11-82 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
B.15 GB 3102.12-82 無量綱參數。
B.16 GB 3102.13-82 固體物理學的量和單位。
附加說明:
本標准由全國文獻工作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提出。
本標准由全國文獻工作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分委員會負責起草。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譚丙煜。
38什麼是學術造假與剽竊?一般而言剽竊有哪些形式?司法實踐中對剽竊是如何界定的?剽竊與參考文獻的區別是什麼?
39.簡要回答:三大檢索工具sci ei 和 istp 的內涵。
答: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7. 現代測量中常用的技術有哪些
1、直接測量:無需對被測量與其他實測量進行一定函數關系的輔助計算而直接得到被測量值的測量。
2、間接測量:通過直接測量與被測參數有已知函數關系的其他量而得到該被測參數量值的測量。
3、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直接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如接觸式三坐標等)。
4、非接觸測量:儀器的測量頭與工件的被測表面之間沒有機械的測力存在(如光學投影儀、氣動量儀測量和影像測量儀等)。
5、組合測量:如果被測量有多個,雖然被測量(未知量)與某種中間量存在一定函數關系,但由於函數式有多個未知量,對中間量的一次測量是不可能求得被測量的值。這時可以通過改變測量條件來獲得某些可測量的不同組合,然後測出這些組合的數值,解聯立方程求出未知的被測量。
6、比較測量:比較法是指被測量與已知的同類度量器在比較器上進行比較,從而求得被測量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於高准確度的測量。
7、零位法:被測量與已知量進行比較,使兩者之間的差值為零,這種方法稱為零位法。例如電橋、天平、桿秤 、檢流計。
8、偏位法:被測量直接作用於測量機構使指針等偏轉或位移以指示被測量大小。
9、替代法:替代發是將被測量與已知量先後接入同一測量儀器,在不改變儀器的工作狀態下,使兩次測量儀器的示值相同,則認為被測量等於已知量。例如曹沖稱象。
10、累積法:被測量的物體的量值太小,不能夠用測量儀器直接測量單一的物體,則測量相同規格的物體集合再求其平均值的方法,如測量一張紙張的厚度,一根頭發絲的直徑,一顆訂書針的質量等。
(7)標准比對法在現代儀器書上多少面擴展閱讀:
測量的目標是以盡量小的不確定度求出被測量值。在電子測量中,為了減小測量的不確定度,還可以採用以下的一些測量技術。
1、雙通道相關測量技術:在比較測量中,為了減小電路和環境條件的變化所引入的誤差,可採用雙通道相關測量技術,也就是為被測的量和標准量建立兩個相同的通道,從而使電路和環境條件的變化對它們的影響基本相同並相互抵消。
2、自校準技術:為了消除某些測量器具在檢定了一段時間之後所產生的誤差,如溫漂和時漂等誤差,可以為它們配備自校準(包括自調零)裝置,以保證繼續准確。例如高精度數字電壓表一般都具備自校準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測量
8. 實驗室之間數據對比相差多少可以接受允許誤差多少。最好有標准文件,謝謝!
一般會控制在1%以內。不同行業差別較大,沒有明確的、統一的標准。
實驗室間測量准確性比對,絕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測量結果之間的簡單比對,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測量不確定度計算,結合不確定度計算結果進行綜合比對。
偶然誤差與系統誤差相對,在相同條件下,對同一物理量多次測量,會因偶然因素而產生的誤差,這類誤差不可測,難以找出原因並加以排除,但是往往符合一定的統計規律,可以用取均值等手段盡量減小誤差影響。
(8)標准比對法在現代儀器書上多少面擴展閱讀:
誤差分類:
1,模型誤差:
在建立數學模型過程中,要將復雜的現象抽象歸結為數學模型,往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響,對問題作一些簡化。因此數學模型和實際問題有一定的誤差,這種誤差稱為模型誤差。
2,測量誤差
在建模和具體運算過程中所用的數據往往是通過觀察和測量得到的,由於精度的限制,這些數據一般是近似的,即有誤差,這種誤差稱為測量誤差。
3,截斷誤差
由於實際運算只能完成有限項或有限步運算,因此要將有些需用極限或無窮過程進行的運算有限化,對無窮過程進行截斷,這樣產生的誤差成為截斷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