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的標准尺寸是多少
『壹』 柳琴有成人和兒童的尺寸大小之分嗎
柳琴有尺寸大小之分
『貳』 中華民族傳統樂器
二胡
二胡始於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過去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 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催人淚下的《江河水》、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宏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奔騰激昂的《賽馬》等協奏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紀二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的弦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顫音、墊指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頓弓、跳弓、顫弓、拋弓等。 樂器歷史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 二胡
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
二胡的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碼和弓毛等組成的,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琴筒
琴筒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或烏木製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 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 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皮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琴皮
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為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為蟒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並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並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並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 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莽皮的鱗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桿
琴桿
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 厘米,直徑約為0.55寸。 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 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凈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 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軸
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軸的類型:銅軫和木軫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琴軸的類型有銅軫和木軫。琴軸就是與琴桿相互垂直那兩個猶如圓錐體的部件,木質,前端細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間漸大,後端最大。軸後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條瓣紋,軸須加飾,用多層骨質與木質片粘合。它們與琴筒相對,上面的一個叫內琴軸,拴內弦,朝下的一個叫外琴 琴軸
軸,拴外弦。內外琴軸相距約為0.26尺。外琴軸距琴筒一般為1.45尺,這是二胡區別於大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同族"樂器的顯著標志之一。 傳統的琴軸是一個整體,納外琴軸分別橫插在琴桿上方指定的圓孔內,相應的琴弦直接纏繞在"出口"一端的末梢上。這種琴軸調弦的活動范圍大,並能儲存多餘的琴弦線段,有利於琴弦的充分利用。但這種琴軸對材料的選擇較為考究,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成,與琴桿的接觸面既要嚴密合縫,又要保持必要的松動,否則不是匿藏著極弦跑音的隱患,就是操作不自然。 六十年代初,二胡開始裝置螺絲弦軸(又稱直行銅軸),外觀上既保持了原來的民族形式,又克服了擰轉費力、容易跑弦和日久損裂琴桿的缺點。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其琴軸多為機械螺旋軸。
弓子
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松緊度。F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且易變音。現在大多採用金屬弦。弓子
弓子由弓桿和弓毛構成,全長76 厘米,弓桿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用江葦竹(又名幼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繫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於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弦發音。 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絲仿製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尼龍線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 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選擇弓桿要注意長度符合標准,還要兼顧到質地堅實、老化、粗細協調、勻稱、中段不呈弧形,與弓毛相互平行等情況。這樣的弓子彈性適中,操縱順手,易於控制。 有的初學者把京胡的弓子拿來換在二胡上,這是不合適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較短,在二胡上拉奏沒有迴旋餘地,是不符合二胡演奏需要的。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的弓子多為松緊調節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裝有機械螺旋裝置,可根據演奏需要把弓毛調節到合適的松緊程度。但不可調得過松過緊,過松使弓子失去了應有的彈性,不易於操作;過緊則發音生硬,缺乏含蓄內在的成份,同時還容易使弓桿變形。
千斤
千斤線
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線繞千斤。 琴桿上扣住琴弦的那個裝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S"形的鉤,再用絲弦或其它線繩套住這鉤的一端並系在琴桿上,也有用絲弦、尼龍線或布條、皮條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桿上的。後面這種形式的千金其音質不夠十分理想,因為內外弦被擠壓得太近,使琴弦的充分很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制,不注意還易發生"碰弦"的現象。 千金不可系得太長,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適程度要看演奏者指頭的長短和琴桿的粗細。也就是說,指頭長,琴桿細可將千金適當的放鬆一點;指頭短、琴桿粗就酌情系緊一點。一般來說,琴弦距琴桿的寬度掌握到0.7寸左右較為適宜。千金在琴桿上的位置應求得大體固定,不可經常的移上移下。 有些初學者喜歡拉高音,把千金一個勁的往下移。這樣的"高音"音質很差,不但不利於運指的全面訓練,而且有損於正常音高觀念的培養。一般來說,千金應固定在距琴馬1.3尺左右的位置上較為適宜。
琴碼
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琴馬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馬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琴碼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採用紙馬(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捲成嚴實的簡狀),聲音就要顯得 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馬,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採用金屬彈簧馬,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此外,象高粱秸稈、火柴簽、鉛筆(最好將筆芯抽掉)等材料製作的琴馬也能改善一些二胡的音質,但中高檔二胡還是宜用特製的木馬,木馬是用松節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還有鋼絲馬,但使用很少。 如果是自己製作琴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狀.不宜過長、過短、過高、過矮,因為這樣都不利於琴皮振動的性能發揮。雖說一些發音沙啞的二胡,適當增長琴馬,音質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卻大為削弱了。一般來說,琴馬長約0.4寸,高約0.25寸較為適宜。如果是竹製或木製琴馬,當中最好挖空成拱橋形。
音墊
琴碼的下面,還須在琴弦與皮膜之間塞一小塊用絨布或氈子做的叫做 音墊,它能解決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曠音,使之集中、豐滿,制音墊的薄厚、大小要適中,過厚則影響音量,過薄則不起作用,作成音墊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綿、呢子、羊絨、棉布、麂皮、絨布等,用的最廣泛的是海綿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還能快速的改變音色的本事,它貼近琴碼,音色就恨潤,同時要失去一部分音量,遠離琴碼,音色就會變的眀亮,要根據曲子需要調整。
音響來源
二胡的聲源來自於琴弦的振動。 過去二胡大多用絲弦,由於絲弦具有伸縮性大、壽命短、發音不夠清越細膩等缺點,它已逐漸被鋼弦所淘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鋼絲弦使用日益普遍。配套的二胡鋼弦應是一粗一細,粗的一根稱作內弦(也叫老弦),細的一根稱作外弦(也叫子弦)。內外弦分別系在相應的琴軸上,一般是先上內弦,再上外弦。選購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兩根弦都為內弦或外弦,弦徑也不可懸差過大,更不可用其它彈撥樂器的琴弦來代替二胡弦。 內外弦採用同樣粗細的,就會產生兩弦張力不平衡,發音不協調,靈敏度差的問題;內外弦粗細比例過於懸殊。就會產生音色不統一,影響按指的問題;用彈撥樂器的琴弦來代替二胡弦,發音空而沉悶,失真度大,完全不符二胡的發音需要。
松香的作用
松香的作用是增大弓毛對琴弦的摩擦。以經過提煉的透明色塊狀松香為最好,油松上分泌凝固成的天然結晶松脂也可代用。 二胡專用松香
民間流行的打松香方法是:事先將一竹片劈一裂縫,接著把松香夾於當中。然後用火點燃竹片,使松香燙化後滴在琴筒上。這種方法稱為"燙香"。燙香對於拉奏雖然較為方便、省事,但有礙於某些運弓技法的性能發揮,同時琴筒琴皮也顯得不夠清潔。 現在較為普遍流行的是"擦香",擦香即用松香直接在弓毛上來回的反復擦拭。這樣擦一次松香後至少能拉一個鍾頭。實踐證明,剛"擦香"後奏出的琴聲並不十分理想,要在拉奏兩三分鍾後琴聲才逐漸轉為常態,擦香時,用力不可太重,以免擦斷弓毛。
『叄』 樂器柳琴的製作和尺寸
樂器柳琴的製作比較麻煩,建議直接去購買,尺寸太麻煩了
『肆』 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 附帶圖片謝謝~
中國古典樂器有熱瓦甫、柳琴、古琴、伽倻琴、火不思等,下面舉例做詳細介紹:
1.熱瓦甫
火不思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根據譯音的不同,人們又叫它「好比斯」、"和必思"或"琥珀詞"等,都是「琴」的意思。公元前一世紀初,中國北方民族參考古箏和箜篌等漢族樂器,創制出了這種新型樂器。
傳統的火不思形狀很象一隻飯勺,琴身長90厘米,琴頭彎曲,琴柄筆直。圓形的共鳴箱上蒙著蟒皮,張有三根至四根琴弦。由於它的琴桿較長,共鳴箱較小,琴箱蒙有皮膜,音色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風味。火不思的演奏方法和其它彈撥類樂器基本一樣,演奏者豎抱著樂器,用左手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彈撥琴弦。火不思的發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優美,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火不思的名稱最早見於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中國史書《元史·禮樂志》當中。當時,火不思被列為國家級樂器,經常在盛大宴會上演奏。後來,它又流傳到民間。元朝滅亡之後,明朝的漢族統治者雖然繼承了許多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但是火不思卻被他們排除在國家級樂器的行列之外。到了十七世紀的清代,由於蒙古族的風尚再度盛行,火不思再次被列為國家級樂器。當時,除了在宴會上演奏火不思之外,清朝的皇室成員們還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大朝會以及圍獵時演奏火不思。
由於種種原因,清代後火不思漸漸失傳了。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他們參照出土文物研製出了新型火不思,使這一古老的樂器重獲新生。新研製出來的火不思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外形設計完全符合蒙古民族的傳統習慣,琴頭的頂端像一隻箭筒,上面雕刻著一張滿弓。扁葫蘆形共鳴箱比傳統火不思的琴箱增大了將近兩倍,上面不蒙皮膜,而是採用質松紋細的桐木板。以此來增加了樂器的音量。新型火不思還借鑒了某些弦樂器的設計方法,在琴箱中增加了音梁,使發音更加集中,音響也更加宏亮、渾厚。另外,設計者為了發揮火不思的民族特色,還在琴頸的指板上粘嵌了20多個骨質的琴品,使總音域達到了四個八度。
『伍』 樂器中琵琶的由來和歷史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指多種彈撥樂器。
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由木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陸』 柳琴的調
民族樂器都是D調,柳琴就是定四弦音g、d1、 g1、d2,四度五度四度。1=C空弦就成5252音。1=D就4141音。
柳琴戲原屬壺天(小也,非道場)小戲,又稱「拉魂腔」,源於山東蘭郯一帶(今臨沂、郯城、新沂),生成於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原與淮海戲、泗州戲、茂腔、柳腔同屬拉魂腔系列,新中國成立後,因流駐地不同而稱謂不同。
柳琴戲起源於清代中後期災民四方遊走及農民勞作時的號子,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柳琴戲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唱腔上不僅有本腔,還吸收了很多當地民間小調、乞討腔、哭腔、喝郎(號子)等,柳子戲、花鼓戲的許多腔調也有所體現。
在徐州就有「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它的「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至今仍盛傳不斷。
(6)柳琴的標准尺寸是多少擴展閱讀
演奏柳琴時,奏者端坐,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琴拔多由賽璐珞片、尼龍板、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製成等邊三角形。以用0.7毫米厚的賽璐珞片製成邊長30毫米的三角形撥片為最好,有著不掉粉末、軟硬適度、富於彈性、便於控制、容易上手、音色圓潤等優點。
還應將拔片每邊的右側磨簿些,以使發音清脆、潔凈。柳琴撥片同拉弦樂器的琴弓一樣重要,對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有直接關系。右手的持撥方法是將撥片的2/3夾於拇指和食指第一關節之間,用露出的1/3彈撥琴弦。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的和音與和弦。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
『柒』 我國流傳下來至今仍在使用的民間樂器有哪些
熱瓦甫是一種彈弦樂器,深受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喜愛 。熱瓦甫產生於公元14世紀,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新疆和國內外的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廣泛,維吾爾族人民在他們原有的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樂器的長處,創制出了一些新樂器,熱瓦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並且一直流傳到今天。
熱瓦甫多為木製,它的外形很獨特,上部分是細長的琴身,頂部彎曲,最下面是一個半球形的共鳴箱。
熱瓦甫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其餘的弦作為共鳴弦。
熱瓦甫發音響亮,音色鮮明、獨特,表現力非常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演奏熱瓦甫,不論坐著還是站立,身體都要端正,肩部要保持平正。演奏者把琴橫放在胸前,琴箱放在右肘彎的中間,左手的虎口托著琴桿,手指按弦取音,隨著右手中的撥片彈撥琴弦,這種樂器發出優美的樂音。
熱瓦甫的形制十分多樣,雖然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這三個民族都生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但是他們的熱瓦甫不僅在種類、形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別,而且在名稱上也有所不同。在塔吉克族,人們把熱瓦甫稱為「熱布卜」,這種樂器多用杏木製成。維吾爾族的熱瓦甫種類很多,分為喀什熱瓦甫、新型熱瓦甫、多朗熱瓦甫和牧羊人熱瓦甫等。喀什熱瓦甫因流行在喀什一帶而得名,它發音柔和,音量較小,音色委婉細膩。烏孜別克族熱瓦甫雖然和喀什熱瓦甫的外形近似,但是音量和音色卻有所區別。這種熱瓦甫,音量較大,音色明亮、渾厚。
柳琴屬於琵琶類彈撥樂器,因使用柳木製作,外形也類似柳葉的形狀,因而 被稱為柳琴,或「柳葉琴」。柳琴的外形和構造與琵琶極為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土裡土氣,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土琵琶」長期流傳在中國山東、安徽和江蘇一帶的民間,用於伴奏地方戲曲。
柳琴不僅在外形和構造上與琵琶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樣,只是演奏時用撥子彈撥。演奏柳琴時,演奏者要端坐,將柳琴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撥子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彈撥琴弦,姿式非常幽雅。
今天,柳琴在中國音樂表演的領域里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民族樂隊中 ,柳琴是彈撥類樂器組的高音樂器,有獨特的聲響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區重要的主旋律。由於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和融合,有時還擔任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還具有西洋樂器曼陀林的音響效果,與西洋樂隊合作,別有風味。
古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在古代被稱為」琴」或」瑤琴」,它的歷史非常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創制了古琴。
古琴的造型精美,音色圓潤清脆,音響細膩,豐富多變。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講究。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點上香柱,然後雙腿盤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鼓琴時,用左手撥彈琴弦,右手按弦取音,演奏時完全靠琴徽來標記,音準要求非常嚴格。
中國古代文人與古琴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量的古代文獻記載表明,中國文人一直是古琴音樂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古琴的創作、演奏、賞析和傳播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古琴的製作是非常講究,是一門專門的藝術。唐、宋時期是古琴製作的黃金年代,出現了許多工藝精巧、音色優美的珍品。但古琴的製作已失傳多年,一些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琴,由於多為演奏家自製,各部件的位置和尺寸都不統一 。近幾十年來,中國恢復了古琴的製作,並對它進行了改良,使這一古老的樂器重新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古琴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喜怒哀樂的情感和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在古琴上 都能生動地表達出來。古琴的演奏形式很豐富,可用作獨奏,和簫合奏,還可以為古歌的演唱來伴奏。在現存的琴曲中,有近一半是專門用來伴奏的琴歌。
箏,又稱古箏、秦箏,是一種中國傳統彈弦樂器,深深的植根於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於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客家箏曲分大調、串調、小調3類,代表曲目有《出水蓮》、《崖山哀》、《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為主要內容,代表曲目有《雲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伽耶琴是朝鮮族的古老樂器,流行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伽耶琴的外形很像漢族的古箏,它和古箏有著很深的淵源。據史書記載,在公元500年前後,朝鮮古代國家伽耶國的國王模仿古箏製造了一種彈撥弦鳴樂器,朝鮮族人民把它稱為伽耶琴。
伽耶琴流傳到今天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古時候,伽耶琴的琴體是用 整根的原木刳成的,琴尾呈羊角形,因為沒有底板,音量較小又缺乏表現力。經過若干世紀的流傳和改進,朝鮮族人民吸收了其它民族同類樂器的優點,終於創制出民族特點鮮明、性能良好的伽耶琴。現代伽耶琴提高了音量,音色也更加豐富。朝鮮族人民對制琴材料的選擇上非常講究,琴的各個部位選擇不同的優質木料。
新中國成立以後,伽耶琴又有了新的改進。樂器製作者們相繼研製出了18弦伽耶琴和21弦伽耶琴。特別是後者,不僅加大了共鳴箱,還採用朝鮮族特有的尼龍弦和尼龍鋼絲弦做琴弦。這種伽耶琴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伽耶琴不僅音色動人,演奏的姿勢也非常幽雅。演奏伽耶琴的時候,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它可以演奏雙音、和弦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伽耶琴的表現力相當豐富,通過演奏者純熟的手法,能表達出人們喜悅、憤怒、悲哀等不同的情感,還能奏出雄壯、激昂的宏偉場面,尤其適於演奏輕快活潑的民間音樂作品。過去,伽耶琴的演奏者以男性居多,隨著這種樂器逐漸成為朝鮮民族最主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女子彈奏者越來越多。
伽耶琴可以獨奏或重奏,主要用於集體彈唱,並在民族樂隊中應用。在朝鮮族有一種傳統的演唱形式叫做」伽耶琴彈唱」。演出的時候,十幾位身穿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女子在舞台上一字排開,將伽耶琴的尾端放在地上,首端放在右膝上 ,左手按弦,右手取音,表演者邊彈邊唱,歌聲與琴聲交融,優美動聽。
火不思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根據譯音的不同,人們又叫它「好比斯」、」和必思」或」琥珀詞」等,都是「琴」的意思。公元前一世紀初,中國北方民族參考古箏和箜篌等漢族樂器,創制出了這種新型樂器。
傳統的火不思形狀很象一隻飯勺,琴身長90厘米,琴頭彎曲,琴柄筆直。圓形的共鳴箱上蒙著蟒皮,張有三根至四根琴弦。由於它的琴桿較長,共鳴箱較小,琴箱蒙有皮膜,音色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風味。火不思的演奏方法和其它彈撥類樂器基本一樣,演奏者豎抱著樂器,用左手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彈撥琴弦。火不思的發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優美,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東不拉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在一些哈薩克族家庭里,甚至一家老少都能彈上幾曲。在哈薩克語中,東不拉有特殊的含義:」東」是樂器彈奏之聲,」不拉」是給樂器定弦的意思。
東不拉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它就在中國的新疆流傳了。
東不拉的琴身為木質結構,它的形狀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最早的東不拉製作非常簡單,民間藝人把一整塊木料砍成勺子形狀,裝上面板,拉上兩根羊腸作為琴弦,再在勺把兒上裝上9個音品,」東不拉」就製成了。東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民間歌手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哈薩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時候再也不孤獨了。傍晚回到家,人們彈奏著東不拉,載歌載舞,與家人共享歡樂。
東不拉可以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表現力非常豐富。東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數彈撥樂器一樣,把琴斜著放入懷里,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撥弦。運用東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
阮是中國的一種彈撥樂器,阮在古代一直被叫做「秦琵琶」。大約在公元前二三世紀的秦國時期,人們給一種有柄的小搖鼓加弦製成彈撥樂器,叫作「弦鞀(tao)」。後來人們又參考箏和築等樂器,創制了一種比「弦鞀」更為先進的樂器,稱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在公元三世紀左右,有一位叫阮鹹的音樂家,非常善於彈奏這種有圓形音箱的「秦琵琶」,由於他的演奏技藝非常高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人們就漸漸用他的名字「阮咸」來稱呼這種樂器了。不過,阮咸簡稱為阮是從一千年前的宋代才開始的。
阮的外形很簡單,由琴頭、琴桿和琴身三個部分組成。琴頭一般裝飾有中國傳統的龍或如意等骨雕藝術品,兩側裝有四個弦軸。阮的琴身是一個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阮的結構原理、製作材料以及演奏技法和琵琶都有很多相同之處。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民族樂器的重視,音樂家們還對阮進行了改革,研製出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高音樂器,發音清脆明亮,在樂隊中常擔任主旋律的演奏。
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和插曲,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採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部更為豐滿。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與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比較相似,在樂隊演奏旋律時,它常與中阮作八度結合,以加強中阮效果,最適宜映襯抒情的旋律,演奏單音或和弦時,能加強節奏,烘托出樂曲熱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發音深沉而低侯,猶如西洋樂器中的低音提琴。
箜篌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製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
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據古代立式豎箜篌的基本造型研製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豎琴比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兩排琴弦,每排張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撐在共鳴箱上,這種弦柱的形狀看起來很像天上飛的大雁的隊形,所以這種箜篌就被稱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表現力十分豐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樂曲,又可以演奏豎琴曲。由於左右兩排弦為同音,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許多方便之處,它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區奏出旋律和伴奏,這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顫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被稱為「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木製。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樣蒙皮,而是用桐木板,這就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早在十三世紀初就在蒙古族人民當中廣泛流傳了,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東部地區則叫做「潮爾」。
馬頭琴的共鳴箱是正梯形的,琴桿上端雕刻著馬頭。這是馬頭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馬頭琴名稱的來歷。馬頭琴的琴弦很特別,它是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的,兩端用絲弦結住,系在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
擂琴又名」雷胡」,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出現的一種拉弦樂器。
擂琴由琴桿、琴筒、琴頭、弦軸和琴弓等部件組成。琴桿、琴頭和弦軸都是用硬木製成的。擂琴的琴頭呈鏟形,弦軸的表面刻有花紋,軸頂嵌有骨飾。擂琴的琴筒比較短,採用薄銅板製成。它的琴弓比二胡的琴弓長一些,上面拴著的馬尾束也比較寬。另外,擂琴還有大小兩種規格,大擂琴張鋼絲弦,體長110厘米;小擂琴張絲弦,體長90厘米。擂琴通常按四度或五度關系定弦。大擂琴的定弦不太統一,一般是根據演奏者的習慣確定的,音域可達三個半八度。小擂琴的定弦和音域與大擂琴相同,只是發音高了一個八度。
和其它拉弦樂器一樣,演奏擂琴也採用坐姿,演奏者把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在兩弦之間拉奏。擂琴的按指方法和演奏技巧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演奏者對琴弓的控制就有漸強、漸弱、慢弱突強、慢強突弱和大幅度變換弓法等技巧。擂琴的指法與二胡比較接近,不過,它大多是用食指和無名指按弦。
擂琴是一種表現力極為豐富的樂器。它的音域寬廣、音量較大,音色柔和圓潤。它既可以獨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摸擬人聲、戲曲唱腔,同時還可以表現各種動物的鳴叫聲以及笙、管、嗩吶、京胡、二胡、鑼、鼓等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
牛腿琴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拉弦樂器,主要流行在中國貴州、廣西和湖南的侗族居住區,因為琴體細長、酷似牛腿而得名。傳統的牛腿琴用一整塊杉木製成,下半部分挖空,上面蒙上杉木或桐木面板 。它的琴頸比較寬,頂端的琴頭呈方形,兩側各安裝了一個硬木做成的弦軸,用來固定兩條用細棕繩做成的琴弦。牛腿琴的琴弓用細竹子做成,上面系著一縷棕絲作為弓毛。
與其它的中國拉弦樂器相比,牛腿琴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樂音是通過棕絲弓摩擦棕繩弦發出的,因此,牛腿琴發音纖柔,並且略帶嘶啞的效果,音色別具一格,能夠與人聲密切地配合,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格。牛腿琴的演奏姿勢和西洋樂器小提琴基本相同。演奏者把琴的尾端頂在左肩下方,左手托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但是它的音域比小提琴窄,演奏的時候只用一個把位,經常以五度關系定弦。
牛腿琴在民間多為自製自用,所以制琴的材料和琴的大小各不相同。為了提高牛腿琴的表現力,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牛腿琴進行了不斷地改造。改革後的牛腿琴,不僅擴大了共鳴箱,還在弦馬一側的面板上開了音孔,在面板和背板之間支上了圓形的木質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並且用絲弦、鋼絲弦和馬尾弓代替了棕繩弦和棕絲弓。另外,有的樂器改革家還在牛腿琴的尾部安置了彎形的金屬架,演奏的時候可以把琴體挾持在演奏者的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這樣一來,既減輕了演奏者左手的負擔,又豐富和發展了牛腿琴的演奏技巧。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二胡是中國著名的拉弦樂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紀的中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在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發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戲曲的伴奏樂器 。
二胡構造簡單,一根細細的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的琴筒,還有一把馬尾做的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發出的樂音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以接近於人聲的音色,成為一種富於歌唱性的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它為"中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的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的情感。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中國民間普及率很高的樂器。
喉管又稱「竹管」,它是在中國民間樂器管子的基礎上創制而成的一種雙簧氣鳴樂器。喉管在問世之初,是廣東省的街頭小販招攬生意的一種工具,到了二十世紀20年代末期,它才開始在廣東音樂和廣東粵劇中應用,後來,普遍地流行於廣東和廣西地區。
喉管的構造非常簡單,由哨子,管身和喇叭口三個部分組成。它的哨子取材於蘆葦,哨口比較寬,兩片對合的哨片也比較厚。管身是用長莖竹、烏木、紅木、雜木、塑料管或者是金屬管等材料製成,其中,以竹製管身的音色最好。喉管的管身上開有七個音孔,管身下端裝有薄銅片製成的喇叭口,起到擴大音量和裝飾的作用。
簫,也稱為洞簫,是中國古老的氣鳴樂器。早在幾千年前,簫就在中國民間流傳了。關於它的來歷,要從排簫說起。排簫在幾千年前剛形成的時候,它就被稱為簫。後來人們在吹排簫的過程中,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於是簫逐漸由多管組成的排簫,演變為單管數孔的洞簫。
管子一種雙簧吹管樂器,歷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在中國古代它曾稱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管子已經成為中國新疆一帶通用的樂器,後來,管子傳入中原,經過變化發展,它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現在,管子廣泛地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最早的塤只有一個音孔,後來逐漸發展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紀末期才出現六音孔塤。
笙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它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葫蘆簫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吹奏樂器,它是生活在中國西南部地區的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數民族最喜歡、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葫蘆簫和其它簫類樂器一樣,音量比較小,但是,它的主管發出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一種含蓄、朦朧的美感。由於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因此,有人又把它稱為「葫蘆絲」。
揚琴又稱「洋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揚琴主要用木質材料製成,琴身是它的共鳴箱,呈蝴蝶形,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蝴蝶琴」。演奏時,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執富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分別敲擊琴弦發音。
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它造型古樸,製作精美。謦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磬曾被稱為「石」和「鳴球」。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後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打擊樂器謦。
編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鍾的一種。編鍾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鍾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鍾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鍾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鍾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鍾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鍾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鍾。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
腰鼓的鼓身中間粗,兩端細,呈筒狀,兩面蒙以牛皮或騾馬皮,在鼓身一側有兩個鼓環,環上系繩子,用於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種規格,但沒有固定音高,發音清脆,常用於民間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樂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時,將腰鼓斜掛在腰側,雙手各執鼓棰擊奏。
『捌』 琴分多少種都是什麼
這個問題似乎寫信馬偉選購鋼琴維護
測驗中選擇一本書來總結我的回答:。
規格鋼琴鋼琴師通常按大小尺寸作為標准尺寸規格的鋼琴師為大,中,小。
2.3米以上的大三角鋼琴與鋼琴演奏,又稱
中型三角鋼琴的音樂適合1.72.3米機構小型三角鋼琴的劇院和禮堂小音樂廳
1.2米的大型垂直高度的鋼琴上面,也被稱為小劇場和學校的音樂學院和更專業的標准立式鋼琴學習者
中型1.1至1.2米之間立式鋼琴 BR />在1.1米的中小型更適合家庭使用另外還有按照規范兒童鋼琴鍵數除以
『玖』 嬌小女孩琵琶與柳琴 學哪個好
◆柳琴比琵琶好學得多,因為柳琴上沒有輪指技巧,是用撥片演奏的,比琵琶用5個指頭演奏要容易得多。同時柳琴的音域也比琵琶窄,尺寸也比琵琶小,小孩手小也能容易按音及換把。體積也小,重量也比琵琶輕得多,攜帶或持琴都方便得多。
『拾』 琵琶怎麼做
琵琶的製作方法:
中國琵琶製作有著悠久的傳統,唐代製品已十分精緻,背板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琴弦也染成朱紅顏色,許多唐詩都稱贊它的美觀。琵琶製作工藝是樂工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總結,很符合科學道理。背板是琵琶上最大的部件,它似半梨形龜背,其弧度隨著上下部位的不同而各異。製作時,先按長寬尺寸選用厚7.5厘米的板料(也可採用幾塊板料拼合),依照背板輪廓樣板,留出o.5厘米--1厘米餘量劃線並鋸下,由底部往上量至60厘米處,是開挖內瓢形腹腔的起點,在四周要留下1厘米寬的平面邊沿。由底部往上10厘米處,為腹腔的最寬部位和最深處,最寬處為28厘米,最深處應在4.7厘米--5厘米之間。由底部向上30厘米處,寬度為24.3厘米、深度為4厘米。由底向上45厘米處,寬12厘米、深3厘米,這是三塊腹腔樣板的尺寸。
由最深處到上端最淺處,深度之間要自然過渡。挖腹腔時,要經常用樣板測量。可用木工的錛子按各部位不同深度先進行粗加工,也可先按不同深度定好尺寸,用台鑽鑽出密孔。背板外面的粗加工,可用斧頭將其斫成弧形,操作時要隨時參照背部外形樣板測量。粗加工時,腹腔要比樣板挖得淺一些;龜背要比樣板做的大一些。而後進入細加工,用刨子平整背板的裡面使其平整,刨平後再將上部粘相處刨去一些。然後根據背板樣板修周邊,須注意上部、中部和最寬處三個部位。修腹腔時要用圓口鑿,將粗挖後的表面修鑿光潔,修時要嚴格根據樣板進行。
琵琶的面板都是用梧桐木製作的。通過用各地桐材進行製作和對比,認為河南蘭考、開封等地所產的泡桐(沙桐)最佳,本質較松,木紋順直,傳聲迅速。經驗表明,最好取材於粗大原木的近根部和中部,年輪寬度在1.5厘米左右。桐木的樹心最硬,不利傳聲,不能使用。早期的面板都用整塊獨幅的桐木來做,近幾十年來才用拼板,拼時一定要把樹心改用在兩側,按照音響要求,外弦高音部分要求較硬木材;內弦低音要求較軟木材,可選用兩、三塊材質不同的板料拼合起來。將選好的長61.5厘米、寬31厘米、厚0.9厘米的桐木板料兩面刨光,其薄厚尺寸因要求不同而有別。面板上端最薄,厚o.4厘米--0.5厘米,最寬處兩側要厚o.6厘米,中央部位最厚0.65厘米,底端o.55厘米。面板厚度並非一成不變,要看桐木的軟硬情況而定,製作時一般上部略薄、下部略厚,四周薄、中間厚,與背板鑲合時可以略厚,然後再逐漸加工去薄。
音粱和音柱用桐木製作上音梁厚o.4厘米,寬1.4厘米;下音梁厚o.4厘米、寬1.5厘米,三個音柱厚1厘米、寬1.4厘米。兩音粱的長度和三個音柱的高度要據腹腔的寬度和深度而定。安置音粱、音柱和膠粘面板。須先在背板腹腔的四周邊框上開出子口,子口又分內外子口,外子口與面板的周緣相膠,與面板在同一平面上,內子口低於外子口,與面板背面周緣相膠。裝音梁要在內子口上鑿出凹槽,其位置是:上樑距底部39厘米、下樑距底部20厘米。通過試裝確定其長度,然後再試三個音柱的高度,待試裝合適後,在音柱的上下兩端、音粱兩端和內子口的四個凹槽內塗膠粘牢。將面板周緣修削成與背板外子口內緣相吻合,以嵌入後無縫隙為度。膠粘時背板內外子口、音粱表面塗魚膠,將面板周緣和背板塗膠部位烘熱,使膠接嚴密、牢固。
琵琶頭製作時,要按側面的厚度將選好的木料刨光,依樣板劃出輪廓圖樣、鋸出粗坯,經開弦槽、鑽弦軸孔、雕刻和鑲嵌,並在弦槽下端開出與琴頸上端交接的榫口,接合面要配至吻合,最後用魚膠將其膠合牢固。弦軸孔的錐度為1:13,大眼直徑1.25厘米,小眼直徑0.95厘米,孔長4厘米。傳統為先鑽直徑o.6厘米小孔,後用燒紅的鐵燙棍將軸孔燙出;也可先將軸孔鑽成直徑o.9厘米後,像小提琴弦軸孔那樣,再用錐度相同的絞刀將軸孔絞出。琴頭的式樣,如今多為方如意頭,井在此基礎上變化其中心琵琶頭上的圖案,發展成為壽字頭,樂字頭和骨花頭(用牛骨雕刻而成),其中專業產品都以骨花頭為主,以做工精細的為上品。
琵琶的油漆對琵琶來說似至關重要的,琵琶需要在油漆後開始排品,油漆的好壞會影響琵琶今後的使用,因此高檔琵琶的油漆工序是很重要的,可以很好的保護木料,增加手感的舒適性。影響油漆好壞的直接因素是材料的乾燥度和木工工藝的平整度光滑度。我們採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琵琶油漆工藝,更好的發揮出選料講究,木工工藝精製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