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速度滑冰場的最小周長為多少
⑴ 誰知道短道速滑和速度輪滑的標准場地數據
短道速滑場地:周長111.12米,直道寬不小於7米,彎道半徑8米,直道長28.85米。
速度輪滑分為場地跑道和公路跑道:
一、場地跑道
比賽場地的跑道是指設在露天的或有覆蓋設施的比賽路線,它有兩條長度相等的直線跑道段和兩個對稱的具有相同直徑的彎道相連接的競賽跑道。
比賽場地跑道的標准長度為200米,寬度為6米以上(但根據情況長度最短不少於125米,最長不超過400米,寬度最短不少於5米)。
比賽場地跑道的地面可用任何材料鋪成,但要求完全平坦,有一定的光滑度,不易摔倒,適合舉辦輪滑競賽。
場地要求完全平坦,但彎道可有一定的傾斜度。有傾斜度的部分要從內側邊緣逐漸均勻平穩地升高,直到外側邊緣。直線跑道為了與彎道傾斜跑道相銜接,也可以有向內側傾斜的銜接部分,但直線賽道的平坦部分不應少於跑道總長的33%。
終點要用白色線標出,寬為5厘米,一直標到跑道外側邊線。終點線不能設在彎道處(一般設在直道中線前伸10米處為宜)。
跑道外緣應設有保護設施。
二、公路跑道
在"開放式"公路比賽路線進行的比賽,其終點和起點不銜接。封閉式公路比賽路線其終點和起點相銜接,它有兩條對稱路線。運動員必須根據比賽的距離在此路線上滑行一圈或幾圈。
封閉式環形公路,路線最短不少於250米最長不超過1000米。
公路的寬度全程不得少於5米。
公路的路面應平坦而光滑,沒有斷裂。路面不平坦部分不應超過其寬度的3%。
公路跑道斜坡部分不得超過5%,即使在特殊情況下,其傾斜部分也不得超過全部路線的25%。
終點線與起點線均應以5厘米寬的白色線標出,起終點線不能設在彎道處,除非無法避開時,起點線應設在距離彎道50米以外的地方,終點線應設在距最後一個彎道的直彎道分界線前50米處。
⑵ 500米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有啥區別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2000米接力決賽中,中國隊成功奪冠。中國代表團北京冬奧首金誕生!
說到短道速滑,相信有不少讀者會將它與速度滑冰搞混。兩者看著很相似,實際有很大不同。那麼,短道速滑與速度滑冰究竟有何差別呢?
滑冰運動,速度先起來
滑冰運動起源於荷蘭,17世紀時,滑冰作為一項群眾性體育活動在荷蘭已經相當普及。速度,是衡量滑冰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大家在冰面上你追我趕,想盡辦法提高速度,逐漸發展為一種競賽。
1924年,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被列入首屆冬奧會比賽日程(即法國夏蒙尼「1924國際冬季體育運動周」),並作為開幕後的首個比賽項目。奧運會速度滑冰比賽,現設有男子500米、10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女子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此外還有團體追逐、集體出發項目,共產生14枚金牌。冰面溫度要求為零下6度至10.5度,厚度為2.5厘米。
標准速滑競賽跑道最大周長為400米,最小為333.33米,內彎道半徑不能小於25米或大於26米,每條跑道寬5米,最窄4米。與短道速滑相比,速度滑冰賽道更寬,也被俗稱為大道滑冰。
1924年法國夏蒙尼冬季奧運會上,美國選手查爾斯·朱特勞在500米速滑比賽中以44秒的成績奪冠,成為第一位在冬季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美國人。他還創造了當時美國速度滑冰100碼的全國紀錄(9.4秒)
速滑比賽規則為:個人比賽每組兩名選手,分別從內外兩道出發,抽簽決定賽道,每滑行一圈雙方都要交換賽道,根據滑行成績排列名次,用時少者獲勝;團體追逐賽每組兩隊,每隊3名選手,從相對應的直道上同時出發。男子滑行8圈、女子滑行6圈後,以最後通過終點選手的時間決出勝負;集體出發項目,取消賽道中的內道、外道之間的區分,將熱身賽道也加入賽道範圍,賽道上有12—18名的選手同時出發。運動員在起跑處站成幾排,每排最多6人。出發後第一圈,只能跟隨1號選手滑行,等到再次鳴槍才能加速超越。
速度滑冰賽道長,速度快。運動員身著的緊身服,將帽子、上衣、褲子連成一體,由富有彈性的材料製成,經過嚴格的風洞測試,把阻力降到最小。短距離項目比拼速度,長距離比賽則以節奏為王,需要運動員合理分配體力。速滑彎道滑跑展示了高水平運動員的細膩技術,運動員通常都會進行快速蹬冰運動,但一流運動員每次蹬冰的力量更強,從不同運動員膝關節角度的變化上可以觀察出這種區別。
由於速度滑冰運動的水平不斷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差距逐漸變小,有時只在毫釐之間,對計時的精準度要求非常高。2000年時,競賽規則規定比賽成績都精確到百分之一秒。而到了2010年,競賽規則將攝像系統解析度精確到千分之一秒,為了打破平局,成績中的小數點後三位需要記錄。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賽中,第一名與第二名分別是69.312秒和69.324秒,差距僅為0.012秒。比賽的緊張精彩之處也在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沒有專業的全年速度滑冰訓練經驗和設施。各省市滑冰代表隊都是臨時的業余隊,體育部門計劃參加比賽時才臨時抽調集訓。我國專業速度滑冰隊伍,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陸續建立的。專業隊伍有固定的人員編制、經費、訓練場地,並且長期系統科學訓練,集中食宿,隨時可備賽參加國際大賽,分為三個梯次,市級隊、省隊、解放軍隊和國家隊。很多運動員都是通過這樣的三級訓練體系,從業余體校進入國家隊。三級的訓練網路為我國速度滑冰運動的發展培養了大量優秀運動員。
長期以來,中國培養的優秀滑冰運動員主要來自於東北三省。1957年—1966年,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了連續十屆世界速度滑冰錦標賽,這些運動員中,除了吉林的崔順子和內蒙古的迎春外,都是來自黑龍江省的運動員。
我國速滑事業起步晚,但短短幾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963年,第57屆世界男子速滑錦標賽在日本長野舉行。男子1500米比賽上,中國選手羅致煥以2分09秒2的優異成績,取得該項比賽的金牌,並創造世界錦標賽最新紀錄,羅致煥也因此成為我國第一位世界速滑冠軍。1992年的第16屆冬奧會,葉喬波獲得速度滑冰女子500米、1000米兩枚銀牌。我國實現了冬奧會女子獎牌零的突破。
2014年2月13日,中國選手張虹參加索契冬奧會女子1000米速滑決賽,奪得這個項目的冠軍,這也是中國冬奧歷史的速滑首金
2006年義大利都靈第20屆冬奧會,女子速滑運動員王曼麗大展風采,獲得速度滑冰500米項目比賽的銀牌,任慧獲得該項目的銅牌。中國冬奧會的速滑首金,來自黑龍江姑娘張虹。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上,張虹奪得了女子1000米速度滑冰金牌。張虹7歲時開始練習滑冰,最初選擇的是短道速度滑冰。她12歲進入哈爾濱市短道速滑專業隊,成年後身高174cm,在全國短道速滑運動員中是身材最高大壯實的。根據運動醫學研究成果,短道速滑運動中,往往身材瘦小、體脂低的運動員更占優勢。張虹曾參加過第10、11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短道速滑比賽,但最好成績是獲得過全國短道速滑錦標賽冠軍。2008年1月,張虹正式轉項改練速度滑冰。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看起來似乎都是在冰面上進行,區別不大,但真正滑行起來在技術上相差很多,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游刃有餘,張虹整整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最終在2014年的奧運賽場上一舉奪魁。
短道速滑:賽場形勢瞬息萬變
與速度滑冰從天然冰場一步步走到近代不同,短道速滑從誕生之初就是一項室內運動。19世紀80年代末期的加拿大,一些滑冰愛好者經常在室內的冰球場進行練習和比賽,比拼速度和彎道技術,久而久之便產生了短道速滑的雛形。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魁北克、溫尼伯等城市相繼出現室內速度滑冰比賽。為促進這項運動的開展,加拿大於1905年舉行了首次公開賽,美國公開賽緊隨其後。由於比賽是在室內冰球場進行,跑道長度較短,因而命名為室內短跑道速度滑冰,簡稱短道速滑。
1988年,短跑道速度滑冰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1992年成為冬奧會比賽項目,現設男子500米、1000米、1500米(接力)、5000米;女子500米、1000米、1500米(接力)、3000米。北京冬奧會新設混合接力項目,一共將產生9枚金牌。
比賽規則是以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論勝負,一般進行三到四輪。接力比賽分為半決賽和決賽兩輪。短距離和接力4人一組,長距離6人一組。接力比賽通常每人每次滑一至兩圈進行替換,替換採用推接方式在直道進行,比賽還剩三圈時,發令員鳴槍示告。在技戰術上,接力比賽的最後兩圈,一般由同一個隊員完成。
短道速滑比賽場地每圈的周長為111.12米,其中直道長度為28.25米,而彎道半徑只有8米。與速度滑冰相比,短道速滑的場地更小,8米的彎道半徑對於運動員的彎道技術要求更高。運動員必須要緊扣彎道的標志線快速滑行,盡可能加大軀體的傾斜角度,讓重力的分力、摩擦力及蹬冰的作用力之間能夠形成平衡的合力,才能夠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下,加速完成超越。
2006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半決賽,左二為中國選手王濛
在短道速滑不同的項目之中,對於運動員技戰術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短距離的短道速滑項目,要求運動員能夠始終保持處在領先的位置,或者能夠處於有利的位置跟隨對手,尋找適當的時機完成超越,而在這一過程之中,彎道處就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區域。如果在超越對手的過程之中,運動員沒有能夠很好地掌控身體的傾斜角度、蹬冰的角度及爆發式的快速連續蹬冰動作,就很難實現超越。在賽場上,因碰撞摔倒甚至滑出賽道被迫退出比賽的情況時常出現。同時,在長距離的短道速滑比賽之中,彎道滑行的次數更多,超越機會多,但對運動員下肢力量及耐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短道速滑比賽中運動員間的身體接觸較多,是技戰術、體能及心理的一場綜合比拼。賽場形勢瞬息萬變,比賽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為了減少碰撞對運動員的損傷,短道速滑比賽服有著嚴格要求:頭盔要求必須是規則形狀,不能有任何凸起。運動員可佩戴護目鏡、護頸、耐切割手套和護腿板。服裝為防切割服,以保護運動員的腹股部、腋部、臀部、下臂、手部、膝蓋這些容易發生危險的部位。冰刀刀跟為圓弧形,刀管採用封閉式。
短道速滑冰刀要求最少有兩點固定在鞋上,沒有可動的部分。這種冰刀更高更短,弧度更大,轉彎更流暢,此外它的鞋腰也更高,鞋底、前鞋幫、後跟兩側都是硬性材質,其他部位為皮製。這種冰鞋更具穩定性,滑跑時爆發力更大。運動員的左手手套五指通常會粘有樹脂或膠質的手指扣,目的是在彎道扶冰時減少摩擦力。
短道速滑在亞洲、歐洲、北美洲較為盛行,中國運動員表現突出。女子短道速滑選手楊揚獲得過59個世界冠軍;王濛10次打破世界紀錄,她在職業生涯中共拿到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她一人獨攬3金,是中國體壇繼李寧、鄒凱之後的第三位奧運三金王。
1994年出生的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是中國奧運軍團新一代的代表。他同樣來自黑龍江,2010年進入國家隊時並不順利,還當過女隊的陪練,他曾懊惱地說自己「長距離滑不過周洋,短距離滑不過范可新,作為一個男運動員,每天都很傷心和難受」。不過,武大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點滴積累,最終實現絕地反擊,不僅站在了短道速滑的國際賽場,還收獲了多枚獎牌。2018年2月,平昌冬奧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決賽,武大靖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冠,為中國贏得平昌冬奧首枚金牌。
2018年2月22日,韓國平昌冬奧會男子短道速滑500米半決賽,右一為中國選手武大靖,後來他在當晚決賽中取得冠軍
科技助力體育飛躍新高
以科技研發助力體育成績提升,早已是國際冰壇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北京冬奧會備賽期間,我國專門設立了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組,該項目由北京服裝學院團隊牽頭,6所高校、4個企業聯合攻關,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和技巧類項目服裝四類產品創新。
通過實驗,項目團隊發現:並不是越光滑的表面風阻越小,「恰恰是一種有肌理的凹坑結構面料,產生的阻力是小的。」在身體不同部位,凹坑結構的形狀、大小、深度都是不同的。與現役冬季項目比賽服相比,他們自主研發的多款比賽服具有更好的空氣動力性能。經風洞測試驗證,最佳姿態速滑服比海外采購的減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減阻率超過10%;根據高山滑雪項目各小項速度差異較大的特點,細化有關比賽服設計,其最大減阻率超過9%。
速滑項目最重要的戰鬥武器,非冰刀莫屬,若論最具飛躍性的科技發明和創新,克萊普冰刀必須有一席之地。20世紀80年代初,生物力學研究者,產生了想藉助於冰刀來提高速度滑冰成績的構想。1985年,在荷蘭機械專家格里特-簡-范-因根-斯克瑙(Gerrit Jan van Ingen Schenau)的帶領下,科學家們製造了第一雙帶鉸鏈的冰刀模型,就是今天被廣為接受的克萊普冰刀(Klap意為撞擊,也是冰刀與鞋開合發出的聲音)。
由荷蘭人發明的克萊普冰刀,被廣泛應用於速度滑冰比賽。這種冰刀只有前點與冰鞋固定連接,後點不固定,幫助運動員延長避冰距離,優化了動作結構,提高了滑行速度
與傳統固定在鞋上的冰刀相比,克萊普新式冰刀別具一格,它只有前點與冰鞋固定連接,後點不與冰鞋固定在一起。當運動員蹬冰的受力腿展直之後,冰刀後部自動和鞋脫離,使得運動員從蹬冰開始直到蹬冰結束的過程之中,冰刀的全刃都咬合於冰面,刀尖保持和運動員滑行的一致方向,有效降低冰面對冰刀所帶來的摩擦阻力,延長有效的蹬冰時間。
新冰刀設計原理主要是從腿部肌肉伸展的生物力學出發,利用後刀托可與冰鞋自動分離的結構特點,使運動員在蹬冰過程充分展膝,並可能做到在踝關節充分跖屈(綳腳尖)的情況下快速完成蹬冰動作。這是傳統冰刀無法做到的。克萊普冰刀幫助運動員延長了蹬冰距離,優化了動作結構,提高了滑行速度。它的誕生,體現了冬季運動裝備的重大科技變革,是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術進行交叉與綜合研究的結晶。
在科學訓練與先進裝備的雙重加持下,祝中國健兒在未來的比賽中都有出色的發揮!加油!
參考資料:《冰上體育運動發展史介紹》《我國速度滑冰發展之路與啟示》《制度變遷視域下我國速度滑冰運動的發展研究》《現代速滑技術發展對速滑冰刀演變的影響》《試論科學技術發展與速度滑冰冰刀改革》《克萊普冰刀的前世今生》等
⑶ 速滑場地標准尺寸
場地周長111.12米,直道寬不小於7米,彎道半徑8米,直道長28.85米
⑷ 速度滑冰比賽場地是什麼樣子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滑冰比賽場地是什麼樣子的,特點是什麼呢?速度滑冰場地分為標准場地速度滑冰和短跑道速度滑冰兩種 。速度滑冰是一項兼顧速度與技術的比賽。比賽場地的特點是有足夠的彎道與足夠長的直道,可以在彎道當中體現出運動員的技術,也可以在直道當中體現出運動員的爆發力與耐力。
隨著冬奧會的日益臨近,我國的運動健兒們也都准備就緒,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祖國的榮譽,他們定會全力以赴的為國家爭得榮譽。
⑸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有哪些區別
傳統的滑冰大國,都有足夠的室外冰場供青少年訓練,而且有效藉助於寒冷的氣候幫助青少年訓練戶外活動的能力。加上這種運動基本上只考驗個人能力,因此很多練習者身材高大,其訓練手段也有助於青少年身體的發育。短道速滑屬於室內項目,由於場地較小,彎道很多,室內氣候容易通過空調進行控制,因此身材較小的運動員更適合於短道速滑。冰雪運動發展較晚的國家和冬季非常嚴寒的國家都傾向於短道速滑,加拿大就是最早開展短道速滑的國家,中韓都是短道速滑的大國。由於比拼的內容不同,歷史不同,這兩種項目各有千秋,但是對於普通練習者來說,速度滑冰更方便上手,跑道的距離也有利於提升體能和滑冰技術。短道速滑更適合於觀賞,隊員之間的競技內容也豐富。
⑹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有哪些方面的區別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都屬於冬奧會比賽項目,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如果沒有現場解說或事先了解的話,兩者確實傻傻分不清。所以,下面就來看看它們有哪些方面的區別?
首先,我們來認識下速度滑冰、短道速滑是什麼?速度滑冰是一項利用冰刀在冰上滑行的冬季運動的冰上項目,而短道速滑是一項在長度較短的跑道上進行的冰上競速運動的冰上項目。
因此,從兩者的定義來看,兩者的第一個區別就在於跑道的長短上,進而體現在場地方面:
短道速滑及速度滑冰
從冬奧官網信息查詢可簡單了解到:短道速滑比賽採用晉級制,一般首輪4-8名運動員在1條起跑線上同時起跑出發,以到達終點先後順序晉級A/B組,再進行相應組別的名次勝負賽,這就導致了短道速滑賽場上比較混亂、違規判罰、現場申訴等情況時有發生,這也間接證明了該項目更講究人與人、策略與技巧之間比拼;
而速度滑冰比賽採用時間制,誰用時最少最快誰就贏。400米賽道分內道和外道,2人一組進行比賽,每滑一圈到達換道區必須相應換道(內道到外道,外道到內道交叉進行),否則成績無效,其更講究人與時間的賽跑。
⑺ 速度滑冰運動項目對比賽的場地有什麼要求
短道速滑起源於加拿大。當時,加拿大的一些速度滑冰愛好者經常去室內冰球場練習,導致室內速度滑冰比賽。20世紀初,短道速滑在歐美國家逐漸廣泛開展。1975年,國際滑冰聯盟成立了短道速滑技術委員會。自1981年以來,世界短道速滑錦標賽一直在舉行。1988年,短道速滑在卡爾加里冬奧會上首次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1992年,短道速滑被列為阿爾伯特維爾冬奧會的正式項目。不同於其他簡單比較運動能力的體育項目,它的本質是檢驗人與人之間的戰術配合。
對運動員的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運動員滑得更快,還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涉及戰術問題,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最後,比賽結果由排名決定。速滑相對簡單。它只是與時間競爭。每個選手都有自己的賽道,不需要與其他選手競爭,只需要追求速度,全力以赴向前滑行,比賽的排名是根據時間來確定的。
⑻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感覺很相似,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感覺很相似,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很大,具體有以下4點:
1、比賽場地的不同。短道速滑從名稱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比賽的長度並不太大,事實上短道速滑的場地也僅為30乘60這個范圍,比三間教室的面積大不了多少。而速度滑冰就不同了,為了能有更高的速度提升空間,場地面積上當然要有足夠的空間,不然很難達到極限速度,所以速度滑冰的賽場比較大,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速度滑冰的場地周長為400米,整個賽道的必須為5米,同時還規定了內圈半徑和外圈半徑的距離,最大程度的給選手沖刺的空間。
4、賽場上的人數不同。速度滑冰非集體賽時,每組為2名運動員同時出發,而在集體賽時,則是六名選手共同進行。而短道速滑的上場人數則是根據比賽長度來看,低於1500米的項目一般為4名選手一同出發,而高於1500米的項目則設定為6到8個人一同進行。
⑼ 關於速度滑冰場地的問題
速度滑冰場是由兩條直道連接兩條半圓彎道組成的封閉式跑道,終點線為紅色,預備起跑線為紅色虛線,其它各線均為藍色,線寬5cm,跑道的分界線要用整齊的雪線畫出,並一直延伸至換道區。
速度滑冰場
冰上運動場地。是由兩條直道連接兩條半圓彎道組成的封閉式跑道。最大周長400m,最小周長3331/3m,兩條跑道的內半徑25-26m。每條跑道寬4-5m,在一側直道的末端設置終點,另一側直道上設置換道區。周長400m、內彎道半徑25m、跑道寬5m的速滑跑道,直道長223.96m,內彎道長80.11m,外彎道長95.82m,換道區相差0.16m。周長400m、內彎道半徑26m、跑道寬4m的速滑跑道,直道長220.86m,內彎道長83.25m,外彎道長95.82m,換道區相差0.07m。周長3331/3m、內彎道半徑25m、跑道寬5m的速滑跑道,直道長157.24m,內彎道長80.11m,外彎道長95.82m,換道區相差0.16m。周長3331/3m、內彎道半徑26m、跑道寬4m的速滑跑道,直道長154.16m,內彎道長83.25m,外彎道長95.82m,換道區相差0.lm。跑道的分界線要用整齊的雪線畫出,並一直延伸至換道區。雪線要保證不凍結在冰面上。如無雪,可用寬5cm,長10cm,高不超過5cm的橡皮塊、木塊或其它合適的物塊塗上協調顏色,按規定距離擺好,代替雪線。在彎道前、後15m內,橡皮塊之間距離為0.5m,彎道中間橡皮塊間距為lm,直道上橡皮塊間距10m。終點線為紅色,預備起跑線為紅色虛線,其它各線均為藍色,線寬5cm。起、終點線均與直道線或有道延長線垂直。預備起跑線距起跑線為lm。終點線後5m處,每隔lm標出一條清晰的色線
⑽ 1929速度滑冰跑道直道長為多少米
128米。
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是以冰刀為工具在冰上進行的一種冰上競速運動。在國際體育分類學上屬於滑冰運動。它是指在規定距離內以競速為目的的滑冰比賽,簡稱速滑,是冬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運動員腳著冰鞋在冰面上滑行,藉助冰刀的刀刃切入冰面形成穩固的支撐點,通過兩腿輪流蹬冰、收腿、下刀,滑進動作以及全身協調配合向前快速滑行。
速度滑冰跑道
速度滑冰跑道分為標准跑道和其他規格跑道。標准跑道是由兩條直線跑道連接兩條弧度為180°的半圓式曲線組成兩條封閉的跑道。
其最大周長為400米,最小周長為333.33米,兩種跑道內彎道的半徑不得小於25米,不得大於26米。如不能劃出標准速滑跑道,可規定其他規格的跑道,劃一全長不少於300米的雙跑道,其內彎道半徑不少於18米。換道區不小於40米,每條踟道寬不少於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