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私房菜標準是多少
㈠ 唐朝的京官一日三餐吃什麼呢
說到唐朝給人的感覺最大的地方就是這個朝代實在是太繁榮了,但是繁榮也不是一個人功勞,也有文物百官的功勞,所以我們今天就得說說這些文武百官了,說說他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話說他們上朝的時候也有很多吃的講究的,那麼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呢?
唐朝的中央官員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在你腦海里飄過的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不不不,你想多了,唐朝京官們的一日三餐可沒這么豐盛。當然了,京官們吃什麼和官員品級也是有關系的。那他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下面我來為大家講講。
除了日常的飯菜供應外,公廚還會根據節日推出額外的節日食料。例如正月七日、三月初三有煎餅、元宵;晦日有膏糜;五月五日有粥;七月七日有斫餅;九九重陽節有麻葛糕等等。公廚供應飯菜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也是根據官員品級劃分的,像三品以上是上等,四品五品是中等,六品以下那就是下等了。大致看來看來,唐朝中央官員的伙食還是不錯的,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不過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國庫不敷,官員們的工作餐質量也就越來越差了。
到了晚飯時間,公家可就不管飯了。家產豐厚的官員可以邀一眾友人去酒樓,吃吃切膾,也就是生魚片,還有燒鵝、烤羊等等;那麼並不富裕的官員呢,就只能回家喝點粥,就上一兩個餅子、饅頭,更甚者吃著糙米飯就鹹菜。晚飯就要視官員們的個人情況而定了。
㈡ 唐朝是歷史上著名的繁盛時期,那百姓一般都吃些什麼
《史記·陸賈列傳》中有雲:「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人以食為天」的意思是:兩筷子,二是先天占卜。交換,為了嘴,為了吃。筷子又直又長,是卦。荀,為木,為入門。一起用筷子吃飯。入口是什麼?是筷子。筷子是圓頭的,意思是做占卜,為天而做。這樣吃不就是「天堂」嗎?所以認為「人以食為天」就是從這里來的。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中國人總是注重飲食。經過漢朝的經濟發展,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確實變得豐富多彩。
那麼,在隋唐這個繁榮開放的時代,人們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
繁榮的隋唐時期人們都吃什麼?它的豐富程度不亞於現代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地區的主食是大米、小麥、玉米等。其實古人也差不多。隋唐時期,糧食豐富。雖然沒有玉米和紅薯,但有各種穀物,如大米、小麥、小米、黃米和豆類。最終形成了「南米北麥」的飲食習慣。
當時的主食主要有三種:蛋糕、米飯和粥。
蛋糕不僅包括饅頭、芝麻餅、饅頭、饅頭等。,還可以是湯餅、水誘導餅、涼具(類似芝麻花)、糊圈(類似湯圓)、切糕(類似餅干)等。便攜麵包和饅頭在唐軍很受歡迎,成為最常見的充飢食品,連官員都在馬背上吃饅頭,被發現後受到懲罰,從而耽誤了仕途。
當時主要的飯菜有糯米、小米飯、麥飯等。由於地理限制,大米的運輸成本較高,價格也較高。大多數中下層官員和普通百姓都吃小米和小麥。杜甫要求他的朋友魏拔·處士做「黃米新廚師」,用黃米煮飯。
粥主要有米粥、小米粥、麥片粥。因為方便易做,可以解渴充飢。隋唐時期,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普遍喜歡吃粥,在清冷的時候吃粥已經成為一種習俗。貴族官員還在粥中加入蜂蜜、杏仁、乳酪、芝麻或其他配料,給清淡的粥增添了一些味道。
當時穀物是硬通貨。唐初中期,政府實行真正的「租監」稅制,官方的「米露」主要由大米和小麥組成。米露的等級和標準是不同的。除了在平等制度下直接接管的米露,其他官員的收入,如房租、月薪、工資等。,通常是按照米露的價格計算的。
除了這些主食,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必須從水果和蔬菜中補充,以調節新陳代謝和促進健康。隋唐時期,有各種果蔬,如向日葵、韭菜、芹菜、蘿卜、芋頭、冬瓜、黃瓜、蘑菇、薺菜、竹筍、莧菜、蓮藕、綠水盾等。
在北方,人們經常吃韭菜和辣根,而在南方,人們經常吃竹子和燉竹子。通過腌制或加工成湯,祖吉和蔬菜得到了有效的保存。這一時期的水果品種也很豐富,有棗、桃、李、杏、李、梨、柿子、板栗、榛子等。
而江南、嶺南等地也盛產柑橘、楊梅、枇杷等。類似於蔬菜,人們也將水果加工成果脯。在絲綢之路上經過數百年的交流,許多外國水果和蔬菜,如茄子、菠菜、葡萄、石榴和甘蔗,仍然豐富了中國人民的腸胃。
國外的香菜(香菜)、蘭花(羅勒)、胡椒等香料使人的食物更加美味。隋唐明清以來,辣椒成為中國人最奢侈的口味之一,甚至是財富的象徵。唐朝宰相被判偷了800石辣椒(相當於幾萬公斤)罪。
隋唐時期,人們除了吃素,還有肉。當時最美味的肉是魚和羊肉。但牲畜飼養周期長,成本高。普通人和低級官員很少吃肉,高級貴族可以吃各種各樣的肉。
隋唐時期的肉類主要有豬、羊、狗、驢、雞、鴨、鵝、魚、蝦、蟹等。類似於主食和蔬菜,南北飲食習慣不同。北方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喜歡吃羊肉,南方喜歡吃魚蝦。
「給我准備雞和米飯,老朋友,你在你的農場招待我」,家禽養殖成本很低,所以深受官員和底層人民的喜愛,也是他們改善生活的重要選擇。餐桌上經常出現鹿、鵝、麻雀、鵪鶉等肉類。肉禽的主要烹飪技巧有燒烤(明火)、臘肉乾、蒸炒等。
水產品主要生吃,蘸稀醬。湯火(燉)、燉、腌、金玉等。出現在南北朝後期,隋唐時期流行於江南名菜之中。魚和羊,南北方不同的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鮮」字。各種大眾化的肉類讓隋唐時期的飲食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為什麼唐朝人不喜歡吃鴨肉鵝肉?當時這些都不是肉。原來背後有故事。唐初,他非常喜歡吃雞。後來被耍了。唐太宗說:「我禁止帝國吃肉,我怕州縣貴。吃雞的理由是什麼?」關於生活手段,我怕鋪張浪費。朝廷官員是禁止吃肉的,但是吃雞怎麼算是吃肉呢?說到蔬菜,土豆,西紅柿,青椒,玉米等。,現在很常見,唐朝根本吃不到。當時他們最常見的蔬菜是什麼?秋葵又叫「冬莧菜」。杜甫有一句詩說:「米熟則白,秋葵熟則返老還童。誰光滑飽滿,誰永遠柔軟均勻。」現在不太常見了。我們在北方吃得很少,在南方吃得更多。還有一種叫xiè的蔬菜,現在已經不常見了,在南方一些城市還能買到。
所以我們唐朝那個時候能吃的東西就沒那麼好吃了,有的不敢嘗試。現在怎麼才能吃好?每一道菜都變了又變,一度受到廣大美食家的青睞!
㈢ 唐朝有什麼吃喝的東西
1、荔枝
由於楊貴妃親自為這一奢侈品代言,荔枝美名傳揚天下。在作為唐朝政治文化中心區的黃河流域,富貴人家都把能吃到荔枝當成炫耀的資本。
2、櫻桃
唐朝人也叫「含桃」。說它有文化品位,因為在北方地區,櫻桃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之一,被稱為「初春第一果」。
每年櫻桃季到來的時候,朝廷用它來供祖宗薦廟,皇帝帶著大臣在皇家櫻桃園里搞採摘、專門開宴席品嘗,還向近臣賞賜櫻桃作為一種榮寵象徵,受賞的大臣要隆重地寫詩做文章答謝皇帝,誇耀自己有面子,像王維、韓愈、白居易這樣的大手筆都寫過。
3、蒸梨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較常見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歡吃的卻是蒸熟的梨。
4、李子
唐朝人經常叫「綠李」和「苦李」,也是北方常見的水果,最有名的是洛陽出產的「嘉慶李」。
5、石榴
據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原的外來水果,在唐朝也是各地普遍種植的,很受喜愛。石榴子晶瑩可愛,口感甜潤,花型美觀紅艷,唐朝人喜歡用石榴的圖案來代表「多子多福」,美女們穿的紅裙也經常被稱為「石榴裙」。
(3)唐太宗私房菜標準是多少擴展閱讀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流傳,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為典型。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傢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
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傢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㈣ 官員送唐太宗蔬菜,為何會被唐太宗罷免呢
唐太宗它是唐朝的奠基人,他竊取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巨大威力。
那時候的唐太宗可真正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正是因為如此,百姓們才會極力的擁護愛戴唐太宗,這也為唐朝為以後打下了盛世奠定了基礎,過來看這位官員,首先,對於唐太宗來說,接受了這些白菜就相當於接受了大臣們的賄賂。自己身為一國之主,萬萬是不能開這個頭的。秉著殺雞敬猴的原則,便將這位官員罷免了。
㈤ 唐朝的菜品都有什麼
關於唐朝的美食,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塊,可能大家在關注唐朝的時候,很少情況下會關心當時的人們吃些什麼。那對於吃貨來說,對於大唐時代的飲食還是非常關心的,每個朝代肯定都會有幾道家家戶戶都會做或者經常吃的才,那在唐朝時期,這些菜是什麼呢?其實古人對於肉食是非常喜歡的,而且主要都已肉食、麵食為主,可能米飯還不是特別流行。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唐朝的飲食,一起來看看吧。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詩聖杜甫一首《憶昔》,寫盡大唐盛世的繁華與富強。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才是一個盛世應該有的樣子。
作為一名吃貨,假如生活在大唐盛世,居住在都城長安,那麼一天應該這樣度過。
一
美好的一天,當然得從熱氣騰騰的早餐開始。
長安的早餐挺簡單的。數來數去無非是這三大樣:粥、面片湯和面餅。
粥是一種做法簡單、營養豐富的食物,是唐朝人的最愛。白居易就說了:「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一碗香氣撲鼻的乳粥,是禦寒的絕佳之物。白居易所提到的乳粥,是往粥里加奶。還有往粥里加蔬菜、加肉、加水果、加乾果,包羅萬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唐朝人加不了的。大詩人王維就喜歡在粥里加芝麻,「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面片湯,有一個專業名詞「餺飥」,是把面團扯成拇指大小的片兒,用急火煮熟,再加上佐料,大功告成。面片湯「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動。據說,這種麵食的做法還通過日本遣唐使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名小吃烏冬面的原型。
早餐也不能光吃稀的,還得來點實在貨。那就吃面餅吧。面餅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上籠蒸出來的麵食,包括饅頭、包子之類,叫蒸餅;一類是放爐子里烤熟的麵食,包括烙餅、油餅之類,叫燒餅;一類是用水煮出來的麵食,包括餛飩、餃子之類,叫湯餅。這裡面,燒餅的受歡迎程度最廣,《唐六典》里記載,每年農歷正月初七和三月初三,皇宮里都要賞賜吃燒餅。想像一下大夥兒人手一個燒餅美滋滋地啃的場景吧。
二
吃貨屬火車——逛吃逛吃逛吃。逛了一天的街,掐指一算,到了正餐時間,找一家飯館坐下:「小二,點菜!」
唐朝人的正餐,那就豐富多姿了。
有羊肉。唐朝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歡吃羊肉。根據記載,唐太宗長子李承乾愛用白水煮羊肉,煮熟後用佩刀割著吃。武則天的吃法就精緻多了。將羊後腿切片,在加了蔥段、生薑、陳皮等調料的水中煮熟,撈出後攤平於盤中;再將鹵汁澆入盤中,晾一涼後隨時食用。武則天品嘗後寫詩:「珍郎殺身以奉國。」以「珍郎」來比喻羊,可見武則天對羊肉的喜愛程度。
有魚肉。唐朝人吃魚,較常見的做法是「膾」,將魚肉切片,類似於今天的生魚。杜甫詩雲:「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為了做出更薄的魚膾,唐朝人還發明了製作魚膾的專業工具。唐玄宗就送過安祿山一把製作魚膾的刀。唐朝時期,魚的種類很多,有鯽魚、鯿魚、魴魚、鯛魚、鱸魚等。有意思的是,唐朝皇帝姓李,因此禁止民間吃鯉魚,違者杖六十。可是,這並不能堵住吃貨的嘴,大夥兒還是偷偷摸摸地吃鯉魚。王維在《洛陽女兒行》中就提到吃鯉魚的事情:「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
有牛肉。在唐朝,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官府也不允許吃牛肉。當然,如前所述,吃貨們還是照吃不誤,還發明了一種很有名的「牛頭煲」。「牛頭煲」的做法是,把牛頭烤了,加上各種酒、豉、蔥、姜調料煮熟。隨後放在一口大缸里,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牛頭煲」的味道怎麼樣?吃過的人說比熊掌還美味。
有豬肉。現代人吃膩了的豬肉,在唐朝時卻並不常見。這並非朝廷禁止吃豬肉,而是大家不愛吃。唐朝著名的宮廷宴燒尾宴里,菜品琳琅滿目,主材料有魚、蝦、蟹、雞、鴨、鵝、牛、羊、鹿、熊、兔、鶴等,甚至還有青蛙,但唯獨沒有豬肉。豬肉的做法也比較簡單,一般就是蒸了就蒜泥吃。
有各種蔬菜。唐朝的餐桌上已經有了菠菜、萵筍、豇豆、茄子、秋葵、韭菜、白菜、薺菜、胡蘿卜的身影。唐朝名臣魏徵經常勸諫唐太宗李世民,讓他下不來台。李世民從大臣那裡得知魏徵喜歡吃醋芹後,便請他吃飯,上了一道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吃完,醋芹就吃光了。李世民馬上揭短,說:「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嗜好,我現在終於見到了。」魏徵機智地回答:「陛下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聽了,感嘆良久。
佳餚的最好伴侶是美酒。在唐朝生活,一定要品嘗葡萄酒。唐朝滅了高昌國後,獲得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能夠釀出芳香四溢的葡萄酒。打仗的將士們,在出征前都是要來一杯葡萄酒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至於白酒,由於釀酒技術不成熟,酒精度數不高,裡面還有黴菌,看起來是綠色的,因此,白居易寫詩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是好詩,酒的味道就不知道了。
男人喝酒,女人吃水果。飯後來一盤水果,想來也是極好的。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等水果都出現在市面上。比較難得一見的是櫻桃,這種水果是皇家貢品,尋常人根本吃不到。一次,唐玄宗心情愉快,賞賜了王維一顆櫻桃。王維感激涕零,寫了一首《敕賜百官櫻桃詩》。
三
吃了正餐後,還有晚餐嗎?不存在的。唐朝人一天只吃兩餐,即早餐和正餐。然而,對於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現代人來說,只吃兩餐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那麼,可不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點宵夜?
如果是在唐朝初期,這是不可能的。
唐朝實行嚴格的宵禁和坊市制度。傍晚坊門關閉後,一律不許出入。那時候,還在街道上晃盪的人,被巡夜人抓住後,會面對「笞二十」的處罰。有權有勢的官宦人家,只好在家裡舉行夜宴,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雖然描繪的是五代十國南唐名臣韓熙載家的夜宴場景,也可以作為唐朝的參考。
㈥ 唐太宗擅長什麼字體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把我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在我國書法史上,他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書法筆畫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渾然天成,他還是第一個以行書寫碑的書法家。
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研習書法。尤愛王羲之書法,曾下詔重金徵求羲之遺墨,並自撰《王羲之傳》。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著了魔似的喜愛,一直置於枕邊,常於半夜把燭臨之,甚至臨死前立下遺詔,將這天下第一行書真跡陪葬自己葬入地下。
他也善於向當時的書家學習,經常與大臣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切磋書藝。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隨後唐太宗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最似,其餘的均相去甚遠」。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李世民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
㈦ 唐朝飲食
1、羊肉
唐代人有點偏愛吃羊肉。當時的皇室設有太僕寺,責任之一就是養羊。有人曾做過統計,在《太平廣記》里105次提到肉類,其中羊肉佔了47次,排名第一。羊肉的烹飪方法挺多,可以炒、蒸等等,烤羊肉是人們的最愛。
2、魚肉
羊肉吃膩了,其實還有魚肉。白居易的詩里提到,「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鮮魚先去腥,再加桂姜清蒸或者燒烤,配上一碗紅米飯,味道相當不錯。如果魚夠新鮮,唐代人也會選擇吃生魚片。在用點芥末醬調味之餘,一餐用畢,再搭配點水果,相當愜意。
3、米飯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唐人想出了各種吃米飯的花樣。據說,有一種團油飯,材料包括了煎蝦、烤魚、羊肉……還要用到姜、桂皮等調味料,十分豐盛。要是煮粥呢,就加點奶,變成「乳粥」。
4、面條
面條也是當時頗為流行的食物,但那會兒叫湯餅,天氣涼快些時吃熱湯面,夏天天氣熱,就吃冷麵,比如槐葉冷淘,先將槐樹葉榨成汁和面做面條,出鍋後過涼水再食用。
5、餛鈍
米面吃膩了,就來碗餛飩。晚唐文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當時長安的美食有一個蕭家餛飩、不僅味道好,湯也好,要是過濾掉湯中油脂,都能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