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一年最冷多少度
Ⅰ 林芝全年天氣最冷
氣溫表:
一月最高氣溫11℃;平均氣溫3℃;最低氣溫-4℃
二月最高氣溫9℃;平均氣溫2℃;最低氣溫-3℃
三月最高氣溫12℃;平均氣溫4℃;最低氣溫-1℃
四月最高氣溫14℃;平均氣溫4℃;最低氣溫2℃
五月最高氣溫19℃;平均氣溫12℃;最低氣溫6℃
六月最高氣溫21℃;平均氣溫15℃;最低氣溫10℃
七月最高氣溫22℃;平均氣溫16℃;最低氣溫11℃
八月最高氣溫23℃;平均氣溫15.5℃;最低氣溫11℃
九月最高氣溫20℃;平均氣溫13℃;最低氣溫10℃
十月最高氣溫17℃;平均氣溫10℃;最低氣溫5℃
十一月最高氣溫15℃;平均氣溫5℃;最低氣溫0℃
十二月最高氣溫11℃;平均氣溫3℃;最低氣溫-4℃
最佳旅遊時間 :
林芝大部分地區全年氣候溫和濕潤,旅行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不大。但是本地區東南部的波密、察隅 林芝
和墨脫一帶除外,因為它們所處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小環境圈裡,有其特殊性,在這一帶旅行時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很大,比如波密帕隆藏布江一帶,每年5-9月的雨季,大量的降雨將引發山體滑坡及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造成本區八一鎮以東的川藏公路經常處於中斷的情況。墨脫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受險峻的地形和多變的氣候影響,只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下旬方可以進出,其餘時間幾條進山必經之路上的山口多被大雪封蓋,人畜難以通行。 林芝地區境內雪峰林立,森林密布、山清水秀,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峽谷內奔涌著尼洋河、帕隆藏布、雅魯藏布江等多條河流,河流兩側有幽靜的村莊、古老的巨柏、飛瀉的瀑布和陡峭的懸崖、松濤起伏的森林,這些充滿著迷人魅力的自然景觀,被一些外來者盛譽為「西藏的瑞士」。象大多數的自然風光一樣,欣賞其最美的時候多是在春末夏初和金秋時節,這也是能讓你殺掉大量膠卷的季節。
Ⅱ 關於氣候特點的問題---地理高手進(最好是老師)
一般認為熱帶雨林是指陰涼、潮濕多雨、高溫、結構層次不明顯、層外植物豐富的喬木植物群落。
[編輯本段]植被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赤道南北緯 5 ~ 10度以內的熱帶氣候地區。這里全年高溫多雨,無明顯的季節區別,年平均溫度 25 ~ 30 ℃,最冷月的平均溫度也在 18 ℃ 以上,極端最高溫度多數在 36 ℃ 以下。年降水量通常超過 2 000mm ,有的竟達 6 000mm ,全年雨量分配均勻,常年濕潤,空氣相對濕度 90 %以上。
熱帶雨林為熱帶雨林氣候及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植被。
大多數熱帶雨林(Tropical zone rain forest)都位於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在熱帶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層的植被,上面還有高達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樹木像帳篷一樣支蓋著。下面幾層植被的密度取決於陽光穿透上層樹木的程度。照進來的陽光越多,密度就越大。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叢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和雲南的西雙版納。每月平均溫度在華氏64.5度以上(攝氏溫度約為18度),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2.54厘米)以上,超過每年的蒸發量。
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辛伯爾廣泛收集和總結了熱帶地區的科學發現和各種資料,把潮濕熱帶地區常綠高大的森林植被稱作為熱帶雨林,並從當時的生態學角度對它進行了科學描述和解釋。熱帶雨林具有獨特的外貌和結構特徵,與世界上其它森林類型有清楚的區別。熱帶雨林主要生長在年平均溫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溫度18℃以上的熱帶潮濕低地。
[編輯本段]分布
世界上三大熱帶地區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還保存著40,000平方公裡面積,約占熱帶雨林總量的一半,即約佔世界闊葉林總量的1/6。第二大片是熱帶亞洲的雨林,面積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熱帶非洲剛果盆地雨林,面積18,000平方公里。它們都是在赤道附近的雨林氣候下形成的。中美洲東岸及西印度群島、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岸、巴西東南部的雨林則發育於熱帶海洋性氣候。
我國雲南、台灣、海南地區也有分布。
熱帶美洲、熱帶亞洲和熱帶非洲的雨林雖然分開為三大片,但它們都有非常類似的外貌和結構特點。由於生長環境終年高溫潮濕,熱帶雨林長得高大茂密,一般高度在30米以上,從林冠到林下樹木分為多個層次,彼此套迭。在熱帶雨林中,最高的樹木可長到80多米高度,例如馬來西亞的塔豆(Koompassia excelta),西雙版納的望天樹亦高達70米。熱帶雨林的種類組成極端豐富,盡管熱帶雨林僅佔世界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總數卻佔了世界總數的一半。熱帶雨林有很多獨特現象是其它森林所沒有的。例如,大樹具有板狀的樹根,在老莖桿上開花、結果;有很多小型植物附生在其它植物的枝、桿上;有的通過絞殺其它植物而樹立起自己;有的樹木從空中垂下許多柱狀的根,最後變成獨樹成林;林下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有滴水葉尖,而有的植物的葉子長得十分巨大;在林內,大藤本非常豐富,有的長達數百米,穿梭懸掛於樹木之間,使人難於通行。
隨著科學家對熱帶雨林的深入調查和研究,越來越多的生態現象被發現和解釋。但越來越多的發現也證明,熱帶雨林中蘊藏著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認識的生物學和自然規律。特別是熱帶雨林物種的極端豐富性和植物生活類型的多樣性並不能完全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世界上除熱帶雨林外的物種充其量僅占總物種的一半。植物生活類型亦僅只是一部分。例如,溫帶的森林,不僅種類貧乏,生活類型單調,各種生態關系和生態表現亦是相對簡單和直接。依賴於熱帶以外森林的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經典或傳統的生物學規律和概念顯然是非常不完善的,若直接套用來解釋熱帶雨林,自然有很多現象不可思議。因此,科學家預測,通過對熱帶雨林的深入研究,或許會完全改變原有的生物學觀念。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人們還沒有充分解開熱帶雨林之謎時,它就可能由於人類自己的破壞而永久地消失。
[編輯本段]雨林生態
熱帶雨林是一種茂盛的森林類型,進入到森林之中,你彷彿來到一個神話世界。在這里抬頭不見藍天,低頭滿眼苔蘚,熱帶雨林密不透風的林中潮濕悶熱,腳下到處濕滑。這里光線暗淡,蟲蛇出沒,人們在其間行走,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也很危險。但是,這里卻是生物的樂園,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陸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這里無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溫度一般在30攝氏度左右,夜間約20攝氏度。
雨林地區的地形復雜多樣,從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縱橫的高原峽谷。多樣的地貌造就了形態萬千的雨林景觀。在森林中,靜靜的池水、奔騰的小溪、飛瀉的瀑布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纏繞的藤蘿、繁茂的花草交織成一座座綠色迷宮。
熱帶雨林中植物種類繁多,其中喬木具有多層結構;上層喬木高過30米,多為典型的熱帶常綠樹和落葉闊葉樹,樹皮色淺,薄而光滑,樹基常有板狀根,老幹上可長出花枝。木質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別發達,葉面附生某些苔蘚、地衣,林下有木本蕨類和大葉草本。
雨林中的樹木多為雙子葉植物,具有厚的革質葉和較淺的根系。用以營養的根部通常只有幾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葉面的蒸發而丟失很多。熱帶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風化作用強烈,其風化殼可達100米。這類土壤雖富含鋁、鐵氧化物、氫氧化物和高嶺石,但其他一些礦物質卻因淋溶和侵蝕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有機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飢餓的樹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這里的土壤其實並不肥沃。
雨林中的次冠層植物由小喬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如蘭科、鳳梨科及蕨類植物組成,部分植物為附生,纏繞在寄生的熱帶雨林樹幹上,其他植物僅以樹木作為支撐物。雨林地表面被樹枝、和落葉所覆蓋。雨林內的地面並不如傳說那樣不可通行,多數地面除了薄薄的腐殖土層和落葉外多是光裸的。
雨林中,木質藤本植物隨處可見,有的粗達20至30厘米,長可達300米,沿著樹干、枝丫,從一棵樹爬到另外一棵樹,從樹下爬到樹頂,又從樹頂倒掛下來,交錯纏繞,好像一道道稠密的網。附生植物如藻類、苔蘚、地衣、蕨類以及蘭科植物,附著在喬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樹乾和枝椏上,就象披上一厚厚的綠衣,有的還開著各種艷麗的花朵,有的甚至附生在葉片上,形成「樹上生樹」、「葉上長草」的奇妙景色。
有些種類的樹干基部常會長出多姿多態的板狀根,從樹乾的基部2至3米處伸出,呈放射狀向下擴展。有些則生長著許多發達的氣根,這些氣根從樹幹上懸垂下來,扎進土中後,還繼續增粗,形成了許許多多「樹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氣勢,非常壯觀。有些種類的樹如波羅蜜、可可等,在老樹樹干或根頸處也能開花結果,成為熱帶雨林中特有的老莖生花現象。
[編輯本段]典型代表
在世界同類型地區中,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於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結構,使它具有特別有利於該類型發育的現代氣候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定有關。南美的熱帶常綠雨林一般也稱為希列亞群落,其植物種類成分極其豐富,而且相互雜生,很少形成純林,其中三分之一種是南美特有種。它們生長連續無間,植物終年蔥綠繁茂。喬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組成多層次的郁閉叢林。一般有4至5層,多者可達11至12層,樹冠城鋸齒狀,參差不齊。許多喬木為爭取日照,力圖往上生長,樹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達80至100米。
典型土壤與動物
熱帶常綠雨林下發育的典型土壤是磚紅壤和具有灰化現象的紅壤,前者分布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並且有比較少雨季節的地區,後者主要分布在各季節降水豐沛、森林郁閉、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區。
雨林中的動物極為繁多,但以小型、樹棲動物為主。另一特點就是種類多而單種個體較少。尤其是雨林中的昆蟲,找到一百種昆蟲比找到同種昆蟲一百隻容易得多。科學家們相信,至今有很多雨林昆蟲未被我們認知。
大象、河馬等大型動物一般僅活動於雨林邊緣或稍開闊的河谷地區。
[編輯本段]我國的熱帶雨林
我國的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南部、海南島、雲南南部河口和西雙版納地區。此外,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境內也有熱帶雨林的分布,這是世界熱帶雨林分布的最北邊界,位於北緯 29度附近。但以雲南省西雙版納和海南島的熱帶雨林最為典型。我國熱帶雨林中占優勢的喬木樹種是:桑科的見血封喉 (Antiaristoxicaria) 、大青樹 (Ficusaltissima) 、馬椰果(Ficus glomerata) 、菠蘿蜜 (Artocarpus spp.),無患子科的番龍眼以及番茄枝科、肉豆蔻科、橄欖科和棕櫚科的一些植物等。
但是由於我國雨林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邊緣,因此,林中附生植物較少,龍腦香科的種類和個體數量不如東南亞典型雨林多,小型葉的比例較大,一年中有一個短暫而集中的換葉期,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季節變化,這是由於緯度偏高所至。
熱帶雨林蘊育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但世界上熱帶雨林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熱帶地區高溫多雨,有機質分解快,物質循環強烈,植被一旦被破壞後,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環境退化。因此,保護熱帶雨林是當前全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熱帶雨林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如三葉橡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橡膠植物,可可、金雞鈉等是非常珍貴的經濟植物,還有眾多物種的經濟價值有待開發。開墾後可種植巴西橡膠、油棕、咖啡、劍麻等熱帶作物。但應注意的是,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有機物質分解快,物質循環強烈,而且生物種群大多是K-對策,這樣,一旦植被破壞後,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環境退化,而且在短時間內不易恢復。因此熱帶雨林的保護是當前全世界關心的重大問題,它對全球的生態效應都有重大影響,例如對大氣中和濃度平衡的維持具有重大意義。
[編輯本段]其它
除了熱帶雨林,還有亞熱帶雨林,分布在南、北緯10度之間的迎風海岸。該處有雨季和乾季之分,有溫度和日照的季節變化。亞熱帶雨林的樹木密度和樹種均較熱帶雨林稍少。其他雨林類型還有:季雨林、紅樹雨林、溫帶雨林等。
Ⅲ 墨脫氣候形成的原因
主要受:緯度、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海陸熱力差異、地形等因素影響。
夏季受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影響,冬季在喜馬拉雅山的地形阻擋作用下,受北方寒冷氣流影響較小,冬季較溫暖。
位於南亞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使墨脫降水多,雨量豐沛
Ⅳ 墨脫的冬天冷不冷今年下半年要去西藏墨脫幹活,不知道那裡冬天最低多少度
不太冷的,最低2度。
Ⅳ 世界之最----地理的
1.世界海拔最高的洲——南極洲,平均高度海拔2 350m;海拔最低的洲——歐洲,平均海拔300m;最大的洲——亞洲,面積4 400萬km2;最小的洲——大洋洲,900萬km2。
2.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m,是地球之巔,「世界屋脊」;最長的山脈——南美安第斯山,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樑」,南北縱長9000km。�
3.世界陸地表面的最低點——死海,湖面海拔-400m。�
4.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最深處1 600m;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北美的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的內流湖(鹹水湖)——裏海。
5.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南美亞馬孫河,長度6 400km,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水流量是尼羅河的50倍以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京杭運河。
6.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
7.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8.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約770萬km2。
9.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1 700萬km2;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不到0.5km2。�
10.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
11.世界上惟一的獨自佔有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
12.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
13.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拉丁美洲亞馬孫平原上的熱帶雨林區。
14.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素有「千島之國」之稱,印尼又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15.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16.世界上生產白銀最多的國家——墨西哥。�
17.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18.世界上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美國。
19.界上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美國。�
20.界上生產和出口可可最多的國家——象牙海岸。
Ⅵ 墨脫附近河谷地區的冬夏季氣候有何特點
墨脫附近河谷地區的冬夏季氣候特點:冬季溫暖,降水少;夏季涼爽,降水豐富。
墨脫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季溫暖、小雨多霧,夏伏雨量充沛,降水集中,空氣濕潤,相對濕度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墨脫縣屬喜馬拉雅山東
側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溫16℃,1月均溫8.4℃,7月22.6℃
,年極端最低氣溫2℃,最高氣溫33.8℃,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達5000毫米,年無霜期340 天,年日照時數2000
小時以下,年降水量為2000 毫米左右。
Ⅶ 墨脫冬天為什麼不冷
因為墨脫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而亞熱帶濕潤氣候的特點是四季如春,所以墨脫冬天不冷。
墨脫縣屬喜馬拉雅山東側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溫16℃,1月均溫8.4℃,7月22.6℃,年極端最低氣溫2℃,最高氣溫33.8℃,年降雨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達5000毫米,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年無霜期340天,相對濕度80%以上。
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分布和特徵:
亞熱帶濕潤氣候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主要分布我國南部、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亞等的沿海地區,其最突出特徵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分明,冬季溫和濕潤。
其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Ⅷ 西藏冷 還是東北冷
二者不好對比.
東北是三個省,西藏是一個自治區(相當於一個省),地域廣度不一樣。
西藏墨脫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熱帶地區,東北是沒有的。
西藏珠峰地區(極端點,珠峰峰頂區域)肯定比東北最冷的地區溫度低。
如果拿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冬季溫度做對比,肯定前者溫度低於後者。
Ⅸ 拉薩一年四季的溫差和大致氣候
拉薩地處西藏中部稍偏東南,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部及其支流拉薩河流域及西北地區,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
拉薩的氣候特點為: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以上,有「日光城」之稱;平均氣溫低,日溫差大,6月平均氣溫為15.7℃,平均最高氣溫為22.9℃,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月份,1月平均氣溫為-2℃,平均最低氣溫-9.7℃,是一年中最低的月份,多年極端最高溫度為29.6℃,極端最低氣溫-16.5℃,分別出現在6月和1月,夏季無高溫,是夏季的避暑勝地;干濕季明顯,雨季降水集中,多為晝晴夜雨的天氣。
9月中到拉薩,冷的時候要穿羊絨衫,中午熱的時候一件t恤衫加一件厚外套就可以了。如果要去珠峰的話一定要帶羽絨服等保暖的衣物。出發前可以吃紅景天,如果到西藏後有高原反應可以在當地購買抗高原反應的葯,如高原寧、高原安等。進藏時要記得帶雨傘及太陽鏡等物品。
一天度四季
藏民穿衣有個特點,他們一般只穿左袖,而將右袖從後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以致脫下一袖成了藏族的特有裝束。這種裝衣習慣和西藏的氣候有關。
西藏的氣溫特點是: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的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14~16度。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區。夏季8月白天氣溫可達10度以上,夜間氣溫降至零度以下,小溪和水潭上結冰。每年6月,拉薩、日喀則中午最高氣溫可達27~29度,給人以盛夏的感覺。傍晚氣溫下降,人們又感覺秋涼之感。午夜氣溫降至0~5度,整夜都要蓋棉被,好似冬季。翌晨日出後,氣溫回升,又彷彿春天。為適應這種「一天度四季,全年備寒冬」的特殊氣候,藏民在白天陽光充足時,就脫出一隻袖,調節體溫,到了落日時分再緊裹藏袍。
西藏多夜雨
即使雨季到西藏旅遊,白天不備雨具,也決不會遭雨淋。而傍晚外出,則要當心。夜雨是西藏氣候的一個特點。西藏雨季從四、五月份由藏東南察隅、墨脫開始,降雨中心不斷西移。逐步擴展到拉薩、日喀則等腹心地帶,至7月份西藏全境進入雨,9月份中下旬到10月上旬,雨季很快就結束。
西藏各地的夜雨率(即從晚上8時到次日清晨8時的降水量,佔一天24小時降水量的百分比)大都在60%以上,尤以雅魯藏布江谷地誑雨最顯著,拉薩的年夜雨率達85%,日喀則達82%。唯西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地區,夜雨較少,約佔50%左右。
在拉薩的雨季中,每天中午12時至下午3時,幾乎沒有一點雨。一到傍晚,雲層四起,烏雲逐漸遮住剛剛露面的星星,很快便降下雨滴。午夜2
時前後,電閃雷鳴,雷電冰雹交加,夜雨量達到最高。待到東方發白,雨聲淅瀝,雨勢逐漸轉小。早晨即雲開雨歇,一片清涼,中午前後,碧空萬里,驕陽似火。隨著夕陽西下,密雲又起,夜雨過程重演,雨季幾乎天天如此。
西藏夜雨的形成,除受大范圍天氣形勢影響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條件影響所致。白天山坡太陽輻射,受熱面積大,增溫快,形成低氣壓區,河谷受熱面積小,增溫較慢,形成高氣壓區,氣流從谷地上升形成谷風,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頂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饅頭的積雲。但是,白天太陽輻射強烈,雲層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熱蒸發消散,所以雲層變薄,乃至天空少雲或晴空萬里。而太陽落山時,地面迅速降溫,山坡冷卻很快,冷空氣下沉並抬升谷地暖溫空氣,增加了大氣層的的擾動,為降雨提供了條件。加上夜晚雲頂冷卻,下層暖,對流加強,雲層內不穩定性加大,有利於汽飽和凝結,最後就形成了夜雨。
Ⅹ 四月份西藏的溫度大概是多少
四月份西藏的溫度白天平均15度左右,晚上0度左右。白天只需穿長袖外套即可,晚上則需要穿羽絨服來禦寒。需要注意的是,在四月份的時候西藏的晝夜溫差很大,要做好保暖工作以防感冒。
(10)墨脫一年最冷多少度擴展閱讀:
西藏氣候類型
從氣候類型的分布看,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的地區屬於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這里最暖月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上,最冷月 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以下,比同緯度的中國東部地區還高。年降水量2500毫米,個別地方達4495毫米,是西藏降雨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 這里森林茂盛,四季常綠,各種熱帶植物生長繁茂,藤本植物交織纏繞,滿山遍野的野芭蕉、野檸檬林和竹林,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熱帶風光。這里可以種植熱帶經濟 作物,農作物一年三熟。
上述這些地區海拔1100-2500米的地方,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18-22攝氏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終年溫暖,雨量充沛,生長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農作物一年兩熟。
喜馬拉雅山以北,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海拔500-4200米,屬於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10-18攝氏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能種植小麥、青稞、馬鈴薯等喜涼作物和溫帶果木,農作物一年一熟。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藏北高原南部湖盆地區,海拔4200-4700米,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和乾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6-10攝氏度,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西藏的大草原,以牧業為主。
藏北高原北部海拔4700-5500米的地區,屬高原寒帶季風乾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在6攝氏度以下,年降水量100-150毫米,是廣闊的天然牧場。海拔5500米以上的地區,終年積雪,是一片晶珠碎玉般的冰雪世界。
西藏地區多夜雨
即使雨季到西藏旅遊,白天不備雨具,也決不會遭雨淋。而傍晚外出,則要當心。夜雨是西藏氣候的一個特點。西藏雨季從四、五月份由藏東南察隅、墨脫開始,降雨中心不斷西移。逐步擴展到拉薩、日喀則等腹心地帶,至7月份西藏全境進入雨,9月份中下旬到10月上旬,雨季很快就結束。
西藏各地的夜雨率(即從晚上8時到次日清晨8時的降水量,佔一天24小時降水量的百分比)大都在60%以上,尤以雅魯藏布江谷地誑雨最顯著,拉薩的年夜雨率達85%,日喀則達82%。唯西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地區,夜雨較少,約佔50%左右。
西藏夜雨的形成條件
西藏夜雨的形成,除受大范圍天氣形勢影響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條件影響所致。白天山坡太陽輻射,受熱面積大,增溫快,形成低氣壓區,河谷受熱面積小,增溫較慢,形成高氣壓區,氣流從谷地上升形成谷風,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頂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饅頭的積雲。但是,白天太陽輻射強烈,雲層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熱蒸發消散,所以雲層變薄,乃至天空少雲或晴空萬里。而太陽落山時,地面迅速降溫,山坡冷卻很快,冷空氣下沉並抬升谷地暖溫空氣,增加了大氣層的的擾動,為降雨提供了條件。加上夜晚雲頂冷卻,下層暖,對流加強,雲層內不穩定性加大,有利於汽飽和凝結,最後就形成了夜雨。
西藏的氣溫總體特點分析
(1)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的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14~16度。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區。夏季8月白天氣溫可達10度以上,夜間氣溫降至零度以下,小溪和水潭上結冰。
(2)一天度四季,全年備寒冬。每年6月,拉薩、日喀則中午最高氣溫可達27~29度,給人以盛夏的感覺。傍晚氣溫下降,人們又感覺秋涼之感。午夜氣溫降至0~5度,整夜都要蓋棉被,好似冬季。翌晨日出後,氣溫回升,又彷彿春天。為適應這種「一天度四季,全年備寒冬」的特殊氣候,藏民在白天陽光充足時,就脫出一隻袖,調節體溫,到了落日時分再緊裹藏袍。
(3)西藏大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冬季和初春氣候干寒,風沙大,空氣含氧量較夏季明顯降低,且許多地區和路段為冰雪覆蓋。因此,去西藏旅遊的時節以4-10月份較為理想。7-8月份是西藏的雨季,部分路段會出現泥石流、塌方、泥沼等情況,導致車輛無法通過。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