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每個月的房貸要佔工資多少
Ⅰ 月供占月收入的比例為多少比較合適
現在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高於工資上漲地速度,按揭買房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必經之路。在結婚前後,一般由父母負責首付,婚後兩個人共同承擔房貸。所以在房子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經濟能力,綜合收入決定著還款的能力。
對我來說,房屋貸款佔用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內還是比較能接受的。
以我們目前的情況,在結婚前由父母為我們購置了一套住房,不需要我們還貸款,我和我老公每月綜合收入大約不會超過一萬,但是在不還房貸的情況下,每月的支出大約在六千左右,所以要想保持現在的生活情況,貸款大約三千左右還可以接受。而貸款三四千就意味著基本不會有什麼存款,即將面對生孩子養孩子壓力還是挺大的。我們是在十八線小縣城,收入、房價、消費相對都不高。
不過還好有公積金,兩個人有一兩千的公積金就可以抵一部分貸款,現在房價上漲的趨勢依然很高,所以我們是打算用目前手頭的積蓄首付一套房子,用公積金貸款,這樣一來也算作一些投資,有了房子就比較有安全感,將來有了孩子也能算做為孩子置辦的家產。
也許等真正要還房貸的時候在平時的支出上就比較節儉了。我身邊的朋友,一結婚就承擔貸款的也很多,基本上兩個人收入與我們相當,貸款大概在兩千多,養孩子之後壓力還是挺大的。而有個閨蜜在北京生活,兩個人每個月收入大約在兩三萬,但是消費高,房子貸款和租房費用每月大約一萬,壓力也並不小。
所以綜合來看,貸款佔三分之一收入,有壓力但還可以接受。
Ⅱ 房貸占收入多少
若在招行申請個人住房貸款,對月收入要求如下:月貸款支出與月收入比控制在50%(含)以下,月所有債務支出與月收入比控制在55%(含)以下。【即:月貸款支出不能超過月收入的一半,月所有債務支出不超過月收入的55%,具體請以當地分行規定為准】
Ⅲ 房奴!日本還清房貸年齡預定上升到73歲,退休後的日本人拿什麼還房貸
日本人可以拿自己的退休金來進行償還房貸,目前日本人的退休年齡是65歲,在到退休歲數後就可以領取政府發放的養老金,這時日本人雖然已經年老,但卻可以憑借自己豐厚的養老金保障日常生活,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還銀行的房貸。
七十多歲還在還房貸,這簡直太嚇人了!
Ⅳ 日本人日常生活開支真的是非常緊巴巴的嗎
你說的是對的,其實salary man非常非常的辛苦的,賺錢在國內的話是大金,其實在日本就是普通生活,不過在日本的普通生活,質量確實比國內要高很多。好的地方也有,比如一年2次獎金,2次獎金是相當多的,加一起相當於年薪的三分之一,或者達到一半。一年也有3次休假,正好發獎金就是在休假期間前一些,所以休假去國外旅遊就是最大的娛樂。但是如果陞官到課長,工資就非常非常多了,不過會更忙。再加油點,到部長了就超級好的工資和很少的工作了。
類似你說連飲料都喝不起,就誇張了,這里的salary man 也是分檔次的,如果很糟糕的公司工資就不如人意了。
Ⅳ 房貸月供占收入的比例為多少
房貸月供占月收入多少比例最合適
1、50%是警戒線
如果購房者工作穩定,又未婚或已婚沒有孩子,那麼房貸月供可以制定為家庭月收入的40%—45%。因為這時家庭負擔較小,用於其他生活方面的花費比較少,個人年齡也比較小,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比較大,所以,可以考慮將房貸月供製定得高一點。
根據中國銀監會2004發布的《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應將借款人住房貸款的月房產支出與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債務支出與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
2、30%是舒適線
如果是收入穩定,已經結婚生子的購房者,那麼可以將月供製定在家庭月收入的30%。為了保證家庭日常開支和孩子的教育支出,應該適當減少月供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每月償還各類貸款金額如果超過月收入的1/3,就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借款人應當客觀地判斷自己的還款能力,切忌盲目高估個人財務狀況的流動性和未來收入,承擔過高比率的負債,導致流動性危機或償付能力不足的困境。
Ⅵ 日本一個月工資多少
剛畢業的本科大學生一般是每個月18--30萬日元,換成人民幣的話是1萬--1.8萬吧
Ⅶ 房貸佔比工資多少合適
假如以家庭收入為計量單位的話,房貸占工資比例應該有三條黃金分割線:
第一條:舒適線,房貸占收入20%左右
對於家庭來說,如果月入1萬元,房貸佔3000元,則剩下7000元可用於其他支出,還是比較寬裕的,對生活的影響也不會太大。應該說,房貸占收入30%的比例還是比較舒適的。
第二條:穩定線,房貸占收入20%--35%
此時,房貸已經占據了收入的半壁江山,雖說可能影響到家庭更高的生活質量,但考慮到房子升值、收入增長潛力等因素,正常的生活還能維系,此時家庭物質財產上還算穩定。
第三條:警戒線,房貸占收入超40%
根據國家商品住房個人貸款規定,如果房貸占月收入比重超過50%,則不具備貸款條件。達到40%,則進入警戒線。此時,月供佔比過高,對家庭生活的維系都造成極大挑戰,有可能造成銀行不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