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合烏雞一年下多少蛋
㈠ 烏雞和竹絲雞兩者有不同嗎
沒有區別,竹絲雞一般指烏雞。
烏雞又名烏骨雞、武山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白毛烏骨、黑毛烏骨、斑毛烏骨、骨肉全烏、肉白骨烏之分。烏雞有體型輕巧、營養豐富、成熟早的特點。
烏雞全粉水解後含有18種氨基酸,包括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有10種比普通肉雞的含量高,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也均高於普通肉雞,可做葯用。烏雞內含豐富的黑色素,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18種氨基酸和18種微量元素,其中煙酸、維生素E、磷、鐵、鉀、鈉的含量均高於普通雞肉,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卻很低。
(1)泰合烏雞一年下多少蛋擴展閱讀
烏雞中黑色素的分布及功效
研究發現,烏雞在胚胎孵化的早期就已經開始產生黑色素了。成年烏雞的黑色素可以分布於全身,其中骨膜、腹膜、氣管、爪等部位的黑色素最多,舌頭、雞冠、皮膚和肌肉次之,內臟中的黑色素最少。
研究發現,烏雞的黑色素具有延緩衰老、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誘變、抗紫外線、抑制流感病毒等多種功效。
㈡ 泰和烏雞養殖,需要掌握的技術有哪些
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讓雞得到更好的生長,所以養這個雞它比較適宜的溫度大概是在20度左右。其實現在很多養雞的人他們都會選擇到山上,特別是到樹林裡面,之所以選擇樹林,那麼主要是因為在夏天的時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降溫的效果。我們這邊也有一些朋友,他們是養雞的,他們也非常的喜歡在樹林裡面,因為在樹林裡面有很多比較高的樹木,建立一個雞舍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的樹木擋住,不用擔心夏天溫度太高的問題。
做好這個疫苗的及時接種問題。養雞特別是密集型的養殖肯定要接種疫苗的,畢竟你不接種疫苗,一旦引發這個病害,可能就會殃及到一大群,所以及時的接種疫苗很有必要。
㈢ 泰和烏雞的品種特徵
泰和烏雞,性情溫順,體軀短矮,骨骼纖細,頭長且小,頸短,具有顯著而獨特的外貌特徵與生物等特徵,極易與其他品種區別。民間謂其有如下「十全」之說,是指泰和烏雞的十大特徵:絲毛,全身披白色絲狀絨毛;纓頭,頭的頂端有一撮白色直立細絨毛,公雞尤為明顯;叢冠,素有鳳冠之稱,公雞多為玫瑰冠形,母雞多為草莓冠及桑椹冠形;綠耳,耳呈孔雀藍色;胡須,下頜長有較長的細毛,形似胡須;毛腿,兩腿蹠部外側長有叢狀絨羽,多少不等,俗稱裙褲;五爪,兩只腳各有五爪;烏皮,全身皮膚、眼、嘴、爪均為黑色;烏骨,骨質及骨髓為淺黑色,骨表層的骨膜為黑色;烏肉,全身肌肉、內臟及腹內脂肪均呈黑色,胸肌和腿肌色為淺黑色。
泰和烏雞是中國特有的禽類種質資源,除西藏自治區外,各地都有一定規模的泰和烏雞飼養。而泰和烏雞質弱體輕,膽小怕驚,喜走善動,就巢性強,繁殖能力較低。離開原產地飼養,便易產生變異、退化。
成年公雞體重1.4~1.8kg,母雞體重1.2~1.4kg,母雞年產蛋量80~100枚,蛋重38-42g,蛋形指數1.2~1.3,蛋殼以淺褐色和淺白色為主,種蛋受精率89%,受精蛋孵化率85~88%。母雞就巢性強,在自然情況下,一般每產10-12枚蛋就1次,每次就巢在15天以上。種蛋孵化期為21天。
㈣ 烏雞什麼時候開始下蛋
烏雞6個月左右開始下蛋。
養烏骨雞想讓它產蛋多,首先飼料的供給要到位,其次養殖的密度等,下面就將養殖要點介紹如下。
1、飼養方法
正常情況下,烏雞的飼養方法一般與肉雞差不多,籠養、散養等都是可以的。不過想要提高烏雞的產蛋率的話,那麼盡量還是以散養的方法為主。不能夠增強烏雞的生長能力,還能夠有效的降低養殖成本。烏雞的生長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我們在建立雞舍的時候,要主要保證雞舍的環境。干凈溫暖是基本,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夠有效的促進烏雞的生長,提高烏雞的產蛋率。
2、滿足營養
營養對烏雞的生長及產蛋都是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在養烏雞時,我們在滿足烏雞對粗蛋白、代謝能及鈣元素等營養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在注意合理補充蛋氨酸、賴氨酸等營養。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油脂,保證蛋雞生長營養平衡。後我們要根據烏雞的生長時期合理調整養殖密度。防止飼料浪費,加快烏雞的生長,提高肉料比例。不僅能夠提高烏雞的肉質,產蛋率也會有明顯的增加。
3、光照控制
光照對烏雞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的,在養殖的時候,我們要根據烏雞的不同生長階段來合理調整每天的光照時間。例如在烏雞產蛋期的時候,烏雞每天的光照時間應控制在16小時左右。在烏雞淘汰前一個月的時候,每天可適當增加1小時。後我們還要根據天氣、季節的變化做好補光工作。例如在冬季、陰雨天時,光照是完全不足的,所以在這種天氣,我們一定要及時開燈補光。
4、注意消毒
在建立好雞舍之後,不能夠立即將烏雞放入雞舍。我們還要注意對雞舍進行一個全面徹底的消毒工作。清理好食槽、水槽,將其晾乾。減少雞舍內的病原體基數,然後再將雞苗放入雞舍。還要注意的時候,我們在養殖烏雞的時候,要注意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及時驅蟲。並且養殖過程中,還要定期對雞舍進行消毒,備好一些常見問題的葯物。保護烏雞正常生長,避免影響烏雞產蛋。
㈤ 代養泰和烏雞,投資5萬,一年能賺40萬,我感覺很假,但是父母非要買,求大佬解答是不是真的
騙人的那個,一年的確能賺40萬,他只需要騙8個人,5*8=40,就賺到了
㈥ 泰和烏雞怎麼飼養
烏雞又叫黑骨雞和絲羽黑雞,在美利堅被稱為是光滑的矮腳雞,它的老家在我國的泰和武山,又被叫為泰和武山雞。它的肉質細嫩,醫用療效和食用價值較高,是普通的雞不能來比較的。也正因為它的各方面比較優秀,所以在中醫界,被稱為名貴食療珍禽。
烏雞味道較為細膩,肉質鮮美,中科院的研究表示它有特殊的營養和醫葯價值,蘊含極其多的黑色素,蛋白質,維生素等。可以補腎消虛,強身健體,有益產婦等各種神奇功效。而且多食可以達到一定的提升身體機能,延緩衰老等療效。養殖市場可觀,一起來了解下吧!
全進全出飼養法。平面散養,中間更換墊料1次。根據房舍面積確定飼養量,全進全出(或短時售完),銷售以批發為主。賣完後要把空的雞欄給消毒一下,大約是1周的時間,然後再繼續下一批飼養。分開養殖和分時間段飼養。使用2間或多間相對獨立的房舍,1間作為育雛舍,1間作為生長舍。轉群後消毒空欄1周左右,再進雛育雛。第1批育成,全進全出(或短時售完),銷售以批發為主。賣完後把空欄消毒1周左右再進行下一批烏雞的飼養。零售為主的分開養殖和分時間段飼養。
使用3間或多間相對獨立的房間,分為育雛舍、前期生長舍及後期生長舍,面積比為1:2:4。育雛25-30天轉群至前期生長舍,轉群後消毒空欄1周以上,再進雛育雛;前期飼養30天轉群至後期生長舍,轉群後消毒空欄1周左右,重復飼養;後期飼養20天左右開始上市銷售,以零售為主,售出雞體重應達到1公斤每羽以上,10天左右售完,20天後達不到銷售體重的整雞廢棄,空欄消毒,為轉群作準備。如此循環飼養,批次飼養量為日均銷售量的20倍。
飼養標准:烏雞飼養的標准要根據雞群的飼養的時間而定,不同發育階段的飼料也不同,要因時制定,一個好的飼料的配方要兼顧最少兩個方面來配製,首先是必須要盡可能的,滿足於各個時間段的營養需要。其次就是要根據價錢來選擇飼料的品種,使我們的養殖成本減到最低,這樣才算是一個好的配方。
而作為一個肉用品種的烏雞,烏雞的產蛋雞就是種雞,也分成了三個不同的生理期,首先是0至40天的育雛,育成時期43至150天,成雞期150天淘汰。葯用價值高的仔雞生理期就相對的簡單一點,即生長期0至42天,和發育成熟期的飼養標准,就能看出對種雞育雛時期的營養需要較多,而育成時期需要的營養較低。
產蛋後的種雞營養不僅需要多,對於飼料的質量要求也很高,有得東西不可以用或只能少用,有些葯物也在禁用當中,如呋喃類、磺胺類等葯品
㈦ 養殖泰和烏雞
(二)余干烏黑雞
余干烏黑雞,因原產於江西省余干縣而得名,屬葯肉兼用的地方品種。余干烏黑雞飼養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秦代,番陽 (今鄱陽)令吳芮,就在余干縣鄧墩鄉五彩山下養有烏雞。其主要特徵是:全身烏黑,羽毛、皮、肉、骨、內臟均為黑色,尤以葯用價值而著稱,經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血型因子測定,與泰和雞及其他烏雞的類型不同,具有突出的特點, 是一個獨特的優良烏雞品種。該雞現已由江西省畜牧研究培育提純。
1.外貌特徵余干烏黑雞以全身烏黑而得名。烏黑色片狀羽毛,喙、冠、皮、肉、骨、內臟、腳趾均為黑色。母雞單冠,頭清秀,眼有神,羽毛緊湊;公雞色彩鮮艷,雄壯健俏,尾羽高翹,烏黑發亮,腿部肌肉發達,頭高昂,單冠,冠齒一般6~7個,肉髯深而薄,體型呈菱形。
2.生物學特性 余干烏黑雞體型小,成年體重,公雞1 500克左右,母雞1 100克左右。行動敏捷,善飛躍,覓食力強,敵應性廣,抗病力強,飼料消耗少。公雞開啼一般在60~80天;母雞開產日齡平均在180天左右。母雞就巢性較強。年產蛋約150枚,蛋重約50克,蛋殼呈粉紅色,孵化期21天。
烏雞飼養管理技術:
一、育苗准備。育苗室及用具應進行清洗消毒。可用甲醛高錳鉀熏蒸消毒或用燒鹼、百毒殺等噴霧消毒,在進苗前將室溫提高到24~27℃,同時備好飲水器、料槽、飼料等。
二、育雛溫度。第一周育雛器溫度為32~35℃,室溫27℃,以後每周下降3℃,至第6周為22℃。
三、光照。1~3日令,光照時間為20~40時/天,光照強度2.5~3瓦/米2 ,4日令始每天遞減2~3時,光照強度1~1.5瓦平方米更多閱讀 http://www.nyfw.cn/yang/html/4893.html
㈧ 烏雞多久可以產蛋
烏雞四個多月開產蛋,烏骨雞的飼養標準是依據雞群不同日齡、不同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而制定的。
一個好的飼料配方要兼顧兩個方面,首先是必須或盡可能滿足各階段的營養需要;其次是要依價格篩選飼料的品種,使配方的成本降到最低,這樣才算是一個好的配方。
作為肉用品種,烏骨雞的產蛋雞就是種雞,分成了三個不同的生理階段,即育雛階段(0~42日齡),育成階段(43~150日齡),成雞階段或產蛋階段(151日齡至淘汰)。
(8)泰合烏雞一年下多少蛋擴展閱讀:
雛雞出殼20小時後,就可進入育雛室,先飲水,後開食。開始飲水應用5%至10%的白糖水,飲半天,可提高成活率。10日齡前的雛雞要飲溫開水,水溫要與室溫相近。
飲水最好採用雛雞飲水器,飲水器里應經常保持不斷水,讓雛雞自由飲用。飲水2至4個小時後,可開食,把飼料用水浸泡一下,以一抓即散為宜,均勻地撒在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採食。
飼料可直接喂飼料廠生產的全價飼料。但不論喂哪一種飼料,開始3至5天,飼料必須加0.2%氯黴素或0.2%新諾明,或在飲水中加氧氟沙星等廣譜抗菌葯物。
㈨ 泰和烏雞的養殖注意事項
最初養雞的時候,他就發現泰和烏雞一生下來就出奇的小,長得也就拳頭那麼大,重量也就20多克,而其它雞一出生都有50多克 。
除了個兒長得小,這種小烏雞苗還特別容易得感冒。尤其在溫度方面,只要一疏忽,就很容易發病,引起感冒。得了感冒的小雞苗不僅吃得少,喝得多,而且更多的時候是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這樣小傢伙們再次染病的幾率也高了,自然成活率也就比較差。要減少弱小的泰和烏雞苗患病的可能,溫度調節成為了擺在李翔華面前的第一個難題。
一般來說,在育雛階段的第一周,環境溫度在34℃左右,普通雞就能夠正常生長,而泰和烏雞在這個階段的生長最適溫度卻是在35~36℃。而且由於生來弱小,對環境溫度的變化敏感,只要溫度稍有變化,泰和小烏雞就會感冒生病。
要使溫度達標,關鍵就是要使溫度相對恆定。於是李翔華把爐火加溫改成了簡便易行的燈泡加溫。因為用火爐子保溫,溫度忽高忽低,效果很差。採用燈泡加溫以後,只要燈亮著,再蓋上厚厚的棉被,育雛室里的溫度就基本不變了。不過,為了根據小烏雞需要,人為的控制溫度高低,李翔華還准備了各種瓦數大小不一的燈泡。原來,小烏雞苗在育雛階段的溫度也不是一直不變的。第1周它的生長最適溫度為35~36℃,到了第2周,溫度就要下調到32~34℃,以後每周降低1~2℃。所以,每個星期,養殖場里的飼養員都要通過更換燈泡,來調整溫度,滿足小烏雞的生長要求。
有了適宜的溫度,整個育雛期的雞苗就不會再因為忽冷忽熱而感冒了。 要說烏雞有的吃、能吃是件好事,可這也成了一件讓李翔華頭疼的事。最初,李翔華也是把烏雞養在雞舍里,讓它們在周邊採食。可是,眼瞅著這片草地就慢慢被吃禿了,可這烏雞還是守著不離開。其實,李翔華的生態放養區佔地3000多畝,遠近各處都長滿了青草。寧願吃的少也不到別處去,倒不是這些烏雞懶,而是它們都不敢。膽小的烏雞只會在自己周邊吃草,烏雞最遠只能跑20米,而且還是在公雞帶領下。怎麼才能讓它們吃到更豐富的食物呢?
李翔華從蜜蜂養殖上得到了靈感。養蜂人為了讓蜜蜂採到更好的花,所以蜂箱一般是可以移動的。受到蜂箱的啟發,李翔華利用一年多的時間發明了這種可以抬著走的小型雞舍。這種雞舍長1米5,寬1米2,正好能住三四十隻烏雞,前後的窗戶也保證了雞舍很好的通風。自打有了這種雞舍,每隔一個月左右,就給烏雞搬一次家。這樣被吃掉的草過一段時間就慢慢漲起來了。這就好比草原上輪牧一樣,草、蟲等吃的差不多了,幫烏雞再換個地兒吃,這樣也是給原來的草地休養生息的時間,膽小的烏雞也就能源源不斷品嘗到各種美味了。
㈩ 烏雞會下蛋嗎
烏骨雞是烏雞,烏骨雞會下蛋。
烏雞又稱烏骨雞、絲羽烏骨雞,是一種雜食家養鳥。它源自於中國的江西省的泰和縣武山,又名泰和烏雞、武山雞。在那裡,它已被飼養超過2000年的歷史。它們不僅喙、眼、腳是烏黑的,而且皮膚、肌肉、骨頭和大部分內臟也都是烏黑的。
從營養價值上看,烏雞的營養遠遠高於普通雞,吃起來的口感也非常細嫩。
至於葯用和食療作用,更是普通雞所不能相比的,被人們稱作「名貴食療珍禽」。而且以江西泰和所產烏骨雞最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