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年屠宰多少萬
⑴ 宋朝被屠6000萬,為什麼
蒙古軍在征服一個部落或國家的過程中,每攻陷一座城池,大多要進行一場血腥的屠殺,而屠殺的理由十分簡單。蒙古軍在攻陷中亞信奉伊斯蘭教的花剌子王國的重鎮不花剌城把城中居民驅趕到祈禱場,在進行屠殺之前,鐵木真向他們宣布說:「你們必須知道,你們都犯了滔天大罪,所以必須加以懲罰。你們一定會問,我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犯罪。我告訴你們,我就是上天的災禍,如果你們沒有犯罪,上天為什麼派我來屠殺你們?」
這一屠殺的理由,適用於被征服的遼、西夏、金、宋等所有國家。
蒙古軍在入侵南宋之前,成吉思汗還弄不清中原被征服之後,那眾多的人口有什麼用,他手下的將領建議按照西征時的老辦法處理,因為這些定居農耕的中國人不適應流動性很強的戰爭,把這幾千萬殺掉,可以騰出廣大的土地作為蒙古騎兵的牧場。但成吉思汗的殺光政策被宰相耶律楚材所阻止。
耶律楚材是已經完全漢化的契丹貴族,他對中國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阻止成吉思汗進行大屠殺的理由是,征服中國之後,每年可以得到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成吉思汗這才明白,把中國人留下原來還有這么大的用處。但不推行殺光政策,並非就禁絕屠殺,蒙古軍征服南宋與建立元朝後,不斷有屠城的暴行。
⑵ 北宋食羊,南宋食魚,為何北宋人這么痴迷於羊肉
羊肉,自古以來收到了人們的喜愛,雖然現代人們吃豬肉更多,但絲毫不影響羊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羊肉在人們心中地位最高的時期,非宋朝莫屬。羊肉又是怎麼一步步的確立其在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位置呢?
唐宋時期以前,什麼肉比較受人們的歡迎?在先秦時代,《國語》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由此看出,在先秦時代,上層階級的人只吃牛羊肉,因為牛羊肉在當時比較珍貴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認為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故在這個時期,牛羊肉為人們肉類飲食的歡迎對象。
到了漢魏之際,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使得牛在農業社會的重要性驟升。統治者們為了維持生產力的發展,頒布了明確的詔令,不得無故殺牛。《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因此,人們在飲食方面就放棄了對牛肉的食用,改吃羊肉。羊肉逐漸地成為我國古代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類食物。
宋朝百姓為什麼如此的流行吃羊肉呢?一、宋朝時期可供食用的肉類種類不多
第一、唐宋時期,沿襲了漢魏之風,牛被列為禁殺之列,只有當牛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時候,才可以將其拿去販賣或食用。同時,養牛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來作為飼料的來源,一頭牛大概需要五十畝草地。這在耕地十分緊張的宋代是不可能的。
宋代詩人高公泗也寫了一首《吳中羊肉價高有感》來感概羊肉之貴:"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買嘗。只把魚暇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如果將古代歷代官吏的俸祿多少列榜排行,宋朝必為榜首。即使如此,如果官位不高,俸祿不厚,對於眾多官吏來說,羊肉也是一種愛而不得的珍品。由此可見羊肉在那個時期的價格有多昂貴。
直到現代,羊肉也一直都是常見肉類中價格最高的肉類,由此可以看出羊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一直不減,即使有人因為其膻氣不喜,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⑶ 為什麼《水滸傳》里的好漢下館子多數都吃牛肉
提到宋朝的飲食,總不免提到《水滸傳》。《水滸傳》有一個特點,就是提到吃總少不了牛肉,合計有四五百次之多。
最早一次出現牛肉,是王進藉助史家莊,「沒多時,就廳上放開條桌子。莊客托出一桶盤,四樣菜蔬,一盤牛肉,鋪放桌上,先燙酒來篩下。」還有林沖在草料場:「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著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仍舊迎著朔風回來。」
而且有別的選擇時,也是優先選牛肉。林沖雪夜去酒家吃酒,問酒保「有甚麼下酒?」酒保道:「有生熟牛肉,肥鵝,嫩雞。」林沖道:「先切二斤熟牛肉來。」如果沒有牛肉,則次優選擇是狗肉,魯智深道:「灑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 、狗肉,但有便吃。」
每次一提到牛肉金聖嘆老爺子就很開心,不是批:「只如此妙」,就是寫:「好」。但有一處提了這么一句,「四字絕倒,忽從酒保口中畫出李逵不似吃羊肉人,妙筆憑空生出。」難道並非是綠林好漢們喜歡吃牛肉和狗肉,而是因為吃不到羊肉退而求其次?
如果是這樣,那麼經常看到的一個論點說吃牛肉體現了梁山好漢的反叛精神就不成立了,因為如果要反叛,何不直接吃羊肉,顯然羊肉在宋朝的肉食等級中要超過牛肉,這又是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從宋朝人究竟吃不吃牛肉說起。
牛是耕作工具,在以士農為高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里,是重要生產資料,所以自秦朝以來,歷代對耕牛的控制都很嚴格,耕牛不足時,還要由政府出面,進行調撥。老百姓的耕牛即便受傷、老邁而不能再用,也必須上報官府。如果沒有上報,私自殺了,要受到處罰。
北宋也不例外,北宋初年的《宋建隆重詳定刑統》明確寫道「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諸盜官私馬牛而殺者徒二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私宰官家的牛要坐牢一年半,偷盜官家的牛而殺之要坐牢兩年半,擅自殺自家的牛,也要坐牢一年。
政策方面,《宋大詔令集》里,有兩份詔書,談到牛的問題。
一是放牛稅詔。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七月己巳(1015年7月9日)頒布:
農牛之力,田畝是資。念疫癘之所傷,寔耕墾之有廢。宜蠲市算,以助蒸民。諸處百姓買賣牛稅,並放一年。
二是禁屠殺牛詔。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八月癸未(1016年8月)頒布:
藪牧之畜,農耕所資。盜殺之禁素嚴,阜蕃之期是望。或罹宰割,深可憫傷。自今屠耕牛及盜殺牛、罪不至死者,並系獄以聞,當從重斷。
第一份詔書說的是免去耕牛買賣的稅收一年,以利農耕。
第二份說的是盜殺耕牛,從重量刑。
看樣子似乎是沒有牛肉可吃了,實則不然。北宋初年經濟不發達,大部分地方都缺乏耕牛,禁止屠宰很正常。但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城市商業的騰飛,不僅人口一躍而為8000萬,年入稅糧兩千多萬石,和明朝相比也相差不大,此時的北宋顯然並不缺耕牛。到了宋真宗時代,雖然還是嚴禁殺牛,御廚房一年消費40萬斤羊肉和4000多斤豬肉,卻一兩牛肉都不吃。但也不是鐵板一塊。
當時的浙江一帶,吃牛肉已經成為風氣,被浙民奉為上味,《宋會要·刑法志》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司勛員外郎孔宗閔進言:「浙民以牛肉為上味,不逞之輩,競於屠殺,事發即逮捕滋廣,請釋不問罪。」
宋真宗見狀,下詔書稱:「兩浙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議烹宰,其因緣買者,悉不問罪。」也就是說,只要是買賣牛隻用於「充膳」,而不是刻意毀壞生產資料,官家就不需要再管了。到了宋仁宗時代,變化就更大了。仁宗時代,宮廷的肉類仍然是羊肉,皇宮每天要宰殺200多隻活羊,但民間卻並非如此。
由於民間耕牛過剩,又有市場,當時一頭活牛販賣給別人,「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但一頭牛的肉,卻可以賣到20到30貫。所以私下交牛肉稅給官府,官府發放屠宰許可了事已經成了普遍現象。宋仁宗時代,開始逐步放開對宰殺耕牛的限制,最終完全取消了這一限制。所以《水滸》故事發生的宋徽宗時期,民間已經不限制殺牛,到處都可以殺牛,也可以賣牛肉。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水滸傳》里的各位不吃羊肉呢?原因很簡單,吃不起。
從價格就可以看出,據《宋代牲口價格考》,宋太祖建隆年間,一頭牛的價格是兩貫。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京西路的一些州郡缺牛耕地,官府組織農民自己到江浙一帶購買,「每一牛,官借錢三千」。每頭牛3貫,大概是當時的價格。大觀四年(1110),「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頭牛的價錢為5至7貫。宣和五年(1123),兩浙收繳被掠奪的耕牛,以每頭10貫的價格買給了農民。大約是宋徽宗時,許景衡有《墨牛圖》詩雲:「一牛動是萬錢值,墨指一作何紛綸。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無飢民。」說明當時牛價一般是10貫左右。
而一隻羊要多少錢呢?熙寧年間,京師地區官方購買活羊的價格為每斤130文,之後連年上漲。紹興二十六年(1156),臨安府錢塘縣的一位經營屠宰的商人楊康,提出向朝廷進獻「御膳羊七百二十口,計錢一萬」,一隻羊已經漲到了一頭牛的價格。紹興末,平江府「羊價絕高」,羊肉每斤飆漲到900文:「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買嘗。」連工資本來就包含肉食補助的中小官員也吃不起。
趙令畤《侯鯖錄》記載,魯直戲東坡曰:「昔王右軍字為換鵝書。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於殿帥姚麟許換羊肉十數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矣。」東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聖節制撰紛冗,宗儒日作數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語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韓宗儒拿到蘇軾的字帖,就從別人那裡換羊肉吃。蘇軾文名著於世,他的字帖也只能換到十幾斤羊肉,可見羊肉價格之高。
因為羊肉價高,尋常很難吃到,而牛肉供應相對充足,口感好,脂肪含量低,消化周期長,抗餓,遂逐漸成為民間食肉的次優選擇,恐怕這才是《水滸》英雄們專愛吃牛肉的主要原因。
⑷ 在宋朝的時候,為何要規定殺牛是違法的
在宋朝的時候,為何要規定殺牛是違法的?「主人,先打兩角酒,切三斤牛肉,等著我吃喝! 」這可能是《水滸傳》出場最多的場景之一,也是最具代入感的場景,總是身臨其境。 我還想吃酒肉。
北宋時期官方禁止屠宰耕牛,為什麼牛肉價格比豬肉便宜?
牛肉行情背後,有北宋王朝復雜的文化特色
所以在北宋社會,牛肉成為稀有但不貴的食材和商品,完全違反了「物以稀為貴」的法則。
簡單的牛肉背後,有著復雜的北宋政治經濟和飲食文化特色,是法律與人文的密切聯系,其中既有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故事,也含有令人深思的歷史道理!
⑸ 同樣是對外割地賠款,為什麼都認同宋朝做法,卻對清朝的做法不恥
因為這兩個朝代所面對的割地賠款的對象和性質都不同,清朝時對外國侵略者賠款,而宋朝所面對的對象卻是中國的其他民族,所以宋朝的割地賠款屬於民族紛爭,遠遠不及清朝的性質惡劣,而且這兩個朝代割地賠款之後所帶來的結果都不同,宋朝割地賠款之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清朝割地賠款之後反而加劇了百姓的生活負擔,所以後人大多都能認同宋朝的做法,而對於清朝的做法感到不齒。相信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對於宋朝和清朝的歷史應該有著一定的了解,宋朝和清朝都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輝煌的朝代,這兩個朝代都經受過各地賠款,而後人們卻對清朝這種割地賠款的行為感到不恥,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
一、因為這兩個朝代所面對的各地賠款對象不相同,性質也不一樣。宋朝所賠款的對象是當時的少數民族,而清朝所面對的是西方列強,這兩個朝代面對的賠款對象根本不一樣,宋朝的賠款只能算是民族糾紛,而清朝的行為卻是真真正正的喪權辱國。
你對於宋朝和清朝的歷史還有哪些了解?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⑹ 在宋朝,因為皇宮每天宰殺300多隻差點滅絕的動物是什麼
中國的吃貨可是貫穿了好幾個朝代的,從古至今,中國人都特別的愛吃,尤其是在宋朝的時候,宋朝不喜歡大戰,這也是後來宋朝被滅的原因,據說宋朝是歷史上眾多朝代裡面最富有的一個時代了,就是因為宋朝人終日想的都是怎麼把日子過好,百姓都可吃上肉,而不是成天想著侵略其他地方,拓寬邊疆和領土!
宋朝不僅達官貴族吃羊肉,百姓也跟著皇上吃起了羊肉,畢竟宋朝的百姓還是相當富有的,他們不差錢,酒樓里賣的最多的菜品就是用山羊肉製作而成的,比如烤羊肉、燜羊排,總有一款是你喜歡的,看完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這些吃貨屬性也是被祖先遺傳的,古人比我們還能吃!
⑺ 仁宗盛治的經濟情況
經濟是衡量國家繁榮、富強一個最重要的指標。經濟包括一個國家各個行業的各個方面的水平。經濟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是包括農業、製造業、商業、娛樂業等大的產業。而這些大的產業又包括各個行業。評價衡量一個古代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有太多的方面,由於篇幅有限及本人的能力、精力都有限,所以就簡單的從人口戶數多少、國家的年收入、城市的數量、質量(人民聚集居住地的范圍條件)、鋼鐵金屬產量、貨幣流通量、人民的幸福奢侈程度等方面做粗略的概述。以驗證「仁宗盛治」之盛。 北宋張邦基在《墨庄漫錄》中記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史料,可以間接看出宋仁宗盛世時期之盛,宋仁宗曾問包拯歷代編戶的數目,包拯經過認真考證後回答道:「以謂三代雖盛,其戶莫得而詳。前漢元始二年人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後漢光武兵革之後,戶四百二十七萬六百三十;永壽三年,增至一千六十七萬九百六十。三國鼎峙,版籍歲減,才百四十餘萬。晉武帝平吳之後,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南北朝少者不盈百萬,多者不過三倍。隋煬帝大業二年,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唐初,戶不滿三百萬;高宗永徽元年,增至三百八十萬;明皇天寶十三年,只及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自安史之亂,乾元已後僅滿一百二萬;武宗會昌中增至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降及五代,四方竊據,大約各有數十萬。太祖建隆之初,有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開寶九年,漸加至三百九萬五百四戶;太宗至道二年,增至四百五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七;真宗天禧五年,又增至八百六十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七。陛下御宇以來,天聖七年戶一千一十六萬二千六百八十九;慶歷二年,增至一千三十萬七千六百四十;八年,又增至一千九十萬四千四百三十四。拯以謂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漢,未有若今之盛者。」
人口戶數是衡量國家富強的一個重要方面。蘇東坡曾說:「古者以民之多寡,為國之貧富。」 南宋文學家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說:「漢文帝時,戶口繁多,而隋開皇過之,元祐間(宋哲宗時期)又過於開皇。予親見前輩言此事,古所不逮也。本朝地土狹於漢、隋,而戶口如此,豈不為太平之極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歐陽修、宋祁等人《新唐書》中都明確的說,唐朝最盛時人口數還不如漢朝盛時,由此得出結論唐朝之治不如漢朝。「唐之治不能過兩漢」唐朝的還不如漢朝,那怎麼和宋朝比呢?
宋真宗趙恆末年(1021),戶數是867萬戶,1993萬口(丁男)。宋仁宗趙禎末年(1063),增加到1246萬戶,2642萬口(丁男)。宋仁宗統治國家人口增長了三百七十九萬戶,六百四十九萬口男丁。而相比唐太宗、唐玄宗交出的答卷就是相對寒酸了。仁宗這增長的三百七十九萬戶就相當於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總戶數。仁宗之盛可以想見。
貞觀之治時期人口只有三百多萬戶,開元盛世最高也只有不足八百萬(開元二十年全國民戶數為780萬戶)。而「仁宗盛世」一千多萬,包拯得出的結論「自三代以降,跨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越漢,未有若今(仁宗盛世)之盛者」相當客觀。所以宋人自豪的宣稱宋朝「太平之極也!」是有道理的。大文學家曾鞏自豪的說:「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那是千真萬確的! 北宋末理學家葉水心在《應詔條奏 財總論》說:「祖宗盛時,收入之財,比於漢唐之盛時一再倍。」一再倍就是四倍。南宋史學家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國初至紹熙天下稅收數」中記載道:「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餘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真宗年號)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萬緡,嘉佑(仁宗年號)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宋太宗時期一年國家稅收貨幣歲入數已是唐朝最多貨幣歲入時的兩倍了,到宋仁宗時已是的四倍以上了。
其實唐朝極盛時玄宗時最高的貨幣歲入只有二百萬緡,而宋仁宗慶歷年間最高時的貨幣收入達到四千四百萬緡。兩者相差多少倍呢?「仁宗盛治」時最高的商稅是兩千二百萬緡。「仁宗盛治」只是的商稅貨幣收入就是「開元盛世」的全部貨幣收入10倍以上。唐朝前期每年貨幣歲入之所以如此低,主要是商業不發達,沒什麼收入。大部分稅收來自農業,以實物稅賦為主。
以貨幣加實物粟、絹、綿、布等總數計:玄宗時天寶八年,唐政府把租、庸、調、地稅、戶稅所有收入,數額加起來共五千二百三十萬(貫、石、屯、疋等計量單位)。而這樣一個數額《通典》作者唐朝的杜佑已經指明:「其時錢谷之司,唯務割剝,回殘賸利,名目萬端,府藏雖豐,閭閻困矣。」這個數字是不正常情況下「唯務割剝」取得的高額數字,這也是整個唐朝稅收的最高數額。可以肯定「開元盛世」之時的稅收遠遠小於五千二百三十萬這個數目。而且這個數字不止是稅,很大部分來自於庸、調。唐朝賦稅真正的重頭是庸調。所以這個數字水分太大。即使這樣和「仁宗盛治」正常的稅收數額貨幣加實物比也相差兩倍,所以曾鞏:「宋興,承五代之敝,六聖相繼,與民休息,故生齒既庶,而財用有餘。皇祐(仁宗年號)戶一千九十萬,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天下歲入,皇祐、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自古國家之富,未有及此也。」而「貞觀之治」時期無論是稅收還是戶數等具體實際指標都是很少的,不值一提。可以斷定無論怎麼比「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時國家稅收數額加起來也不如「仁宗盛治」。
北宋時期實行的是「藏富於州縣,培護本根」的政策。宋仁宗統治過於寬仁,造成許多地方上供朝廷的錢財、糧食等物虧欠太多,這是當時的弊病。所以後來進行改革,按照五條原則考核地方官員,即戶口的增減,田地荒蕪程度和墾辟情況,茶鹽酒稅是否比原來的數目有所增加,上供、和糶、和買是否與歷年數目一致;呈報朝廷的文件必須齊備等等。
北宋朝尤其是仁宗統治期間稅是相當輕的。時人崔伯易在《感山賦》中曾說:「以皇祐(仁宗)之版書,較景德(真宗)之圖錄,雖增田三十四萬餘頃,反減賦七十一萬餘斛。」就是說宋仁宗時期的田地開墾程度較宋真宗時期比大大增加了,而田稅收的卻減少了。北宋尤其是仁宗統治時期,隱田漏稅的現象十分嚴重與普遍。
宋仁宗時期龐大的國家財富來自於商稅,除農村、農業、農民外,更來自於城市、商業、商人。宋太宗時宋朝一年的商稅收入約四百萬貫。真宗景德年間,商稅也不過四百五十萬貫,而仁宗慶歷時,商稅增加竟猛增到兩千二百多萬貫。可見仁宗統治期間商業的巨大發展與繁榮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後,宋朝已經擺脫農業社會進入商業社會。所以美國學者們費正清、賴肖爾、克瑞格在《東亞:傳統與變遷》中感慨:「事實上從宋朝開始,農業的經濟價值已日益變得無足輕重。」
⑻ 為什麼宋朝被屠6000萬人口
佛法因果人生智慧命運功德
這是一篇令人震驚的歷史分析文章,對宋朝覆滅原因的分析,對程朱理學功過之分析,令今日國學愛好者省思!兼聽則明,多一個看問題的角度,有可能看到真相!
佛家說:「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佛法已經把戰爭造成的傷害與人類吃肉造成的殺生掛上鉤。
這道理在宋朝命運上如何體現呢,請看下面對宋朝經濟特點的曝光。
中國宋朝當時的GDP實在太高,橫的一比,一個國家就佔全世界的60%以上;縱的一比,總量超過了元明清三代的總和。
宋朝經濟這么發達,足稱獨一無二,當今經濟強國美國對此也只能望塵莫及,但讓人困惑的是宋朝卻同時也是歷史上最慘的朝代,超1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被只有二百萬人口的蒙古滅了!
這也不提了,最可悲的是宋朝軍民被屠殺的總人數竟達全國人數的一半,達6000萬以上,這是無與倫比的屠殺!!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戰敗和慘事,就如美國被朝鮮消滅一半人口那樣荒唐,但事情真的發生了!
當然你可以找一些「武器決定論」之類的道理來解釋,比如,拿「宋朝沒有好戰馬」的觀點強調一下軍事客觀,說明宋朝是「弱宋」,但事實上宋朝當時不僅軍隊數量不少,達百萬,科技也最發達,如著名的「神臂弓」這種單兵弩非常先進,能夠穿透聞名於世女真人的重甲,讓女真人極為忌憚.......
而就算你找到了頭頭是道的道理證明宋朝必搞不定周邊兇狠的游牧民族,但至今沒破的「世界被屠殺紀錄」怎麼偏偏惡心地傍上經濟最發達朝代這個大款,對這個難題你又怎解?可說世界各國智庫都解不了!
宋朝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宋朝人消費意識加強。而宋朝人消費意識的加強邂逅浸淫宋朝、否定因果報應的新思想——程朱理學,就讓原來堅守佛家好生文化和傳統吃素文化陣地的宋朝公眾思想決堤了,終於逐步拋棄歷朝歷代謹慎對待動物、愛護動物的傳統而變得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賣,什麼都敢消費,包括任何動物。
這又適逢宋代畜牧養殖業的技術有了飛速發展,如牲畜飼養技術、品種改良技術、獸醫技術、相畜技術得到了顯著提高,這樣,科技還不足以發展工業、只能以動植物資源為經濟基礎的宋朝,其動物經濟終於供需兩旺史無前例,讓GDP在當時世界中獨一無二和在歷朝歷代中獨占鰲頭,但這是浸透動物鮮血的GDP!
而僅拿宋朝的GDP來說事還遠遠不能呈現宋朝動物被瘋狂消費的境況,因為,隨著宋人消費動物慾望的增長,宋朝畜牧養殖業能向宋人提供的動物數量、規模就捉襟見肘,這樣,活在宋朝的野生動物還要被宋人私下裡不斷捕殺,這不會計入GDP。
盡管宋朝官方出於生態保護的考慮在法律上對野生動物的捕殺有很多的限制和禁令,但法律是一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經濟社會利益的蠱惑使民間對野生動物食用、器用、葯用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的追求熱情日盛一日。
這時佛家「捕殺野生動物得報應」理念和「慈悲」理念也被淹沒,人們認為捕捉、宰殺和消費各種動物沒有報應,動物本來就該被人享用的,於是,在這種官民共同的文化意識下,公眾總有辦法捕殺、買賣和消費野生動物了。
比如:仁宗景佑年間朝野內外興起戴一種用孕鹿肚所製作的冠帽,甚至婦女也戴此種帽子。而他們製作、流通和購買這種帽子時不可能不知道這帽子包含殺鹿取胎的殘忍行為,但沒多少人反對這種對動物麻木不仁的風氣,可見當時社會的風氣已經與唐朝倡導的「好生」風氣相去甚遠。
另外,宋朝王公貴族、富商等階層人們不斷追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享受,比如北宋奸相蔡京喜食鵪鶉羹,每羹需殺鵪鶉數百。連充滿正能量的宋朝宰相呂蒙正竟也每天要殘忍地殺很多雞來吃雞舌湯,這些事情激勵了經濟社會追求奢華的普羅大眾,讓他們群起仿效而大批變成冷酷的吃貨,結果是野生動物更倒霉了。
越來越多原來無關的人走上了野生動物產供銷一條龍的地下經濟,任何野生動物都可能成為奢侈品、保健品的目標,只要有需求。比如,黃雀、鸚鵡、孔雀等禽鳥,鹿、野象、野豬等獸類,蛇、鱷魚等爬行類以及蛙、龜等水產類動物都無一不是人們捕捉對象,甚至連國寶級動物中華鱘也不能倖免。結果宋朝終於成為古代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大的朝代。
上述可見,讓世界各國歷朝歷代經濟不能望其項背、備受推崇的宋朝,其成功的背後發出著無數倒在血泊里動物的痛苦呻吟和無數冤死動物靈魂對宋人的高度仇恨。而正如人間的血海深仇,不要指望動物被殺後有菩薩般的寬宏肚量。
結果冥冥之中無數宋朝人得到了被他們宰殺的牲畜、魚兒等動物同等的命運——同樣大量被殺,同樣大多被刀殺,同樣被殺時痛苦不堪!這就是因果報應在宋朝的殘酷驗證。
宋人被屠殺6000萬的世界空前紀錄就這樣被殘酷煉成,毫不復雜,主因:被殺動物的鮮血。
如果把這因果報應現象用一句讓當代人接受的名人名言警示一下,那就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是的,中國歷史上統治者對百姓最講民主的朝代偏偏對自然界動物不講民主而征服它們,無情享用它們,於是,宋朝盡管因善待百姓獲天賜三百多年的高壽,但畢竟有大過——讓中華民族差一點被滅絕了!
幸好,中華民族早早地傳播孔子思想和佛法等宇宙真理,積累無數功德,也讓成吉思汗手下的耶律楚材懂得了因果報應,使耶律楚材制止了成吉思汗殺光漢族的瘋狂念頭,這不又是一個因果報應,關乎民族存亡的因果報應嗎?!
宋朝因果報應面面觀
吃什麼報什麼,請當代中國人以宋為鑒!
宋朝經濟太發達使宋人消費極高,所謂「民以食為天」,在科技不甚發達的宋朝,宋人的消費當然以吃為主。結果,宋朝的吃貨層出不窮如雨後春筍。
北宋末代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擄去,被要求分牽小羊羔行獻俘禮,象徵自己如羊羔般順從金人,這就是靖康之恥——
北宋歷代皇帝最終沒能管好子民喜吃羊肉的嘴而讓自己代表國家得到的報應。而說到底就是:誰把羊當作溫馴動物來對待而任意宰割,自己遲早要換角色而處於羊的地位!
南宋年僅8歲的末代皇帝趙?m在蒙古攻破南宋後與大臣子民超過十萬投河自盡,形成世界上最大海難,實際效果就是喂魚。這是南宋人多吃魚遭到的輪回現世報應。
我們宋人後代,別吃肉,更別吃牛肉!
北宋因為科技進步,畜牧業空前發達,耕牛自然很多,加上當時中國有些地區如嶺南並非很適合牛耕地而讓耕牛閑著,這樣很多地方耕牛就過剩了。
本來,耕牛過剩也無關百姓的飲食,因為中國自周朝就傳下來「君子無故不殺牛,百姓無故不食珍」的飲食規矩,牛肉不是普通百姓能夠吃的,就算他再有錢也不能碰,否則面臨牢獄之災,宋朝法律當然也有類似的限制。
只是因為宋朝理學的逐步推廣使佛家「因果報應」、「慈悲」等理念不斷削弱,讓北宋官員和百姓心裡變得沒感覺了,不認為吃牛肉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於是,百姓吃美味牛肉的想法突破了文化的防線,而地方政府變著法子通過增加牛肉稅等措施開放牛肉市場,既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又可聽萬民的贊頌,真是雙贏,這樣,宋朝以前只有王公貴族才可自由享用的牛肉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個原來對百姓禁牛肉的國家現在無形開放了,開中國歷史先河了,於是宋朝對耕牛大開殺戒。但上天對耕牛為人類辛苦耕種一輩子後被殺吃的結局決不樂意,對開不良風氣先河者更沒有無動於衷。
不久,北宋如5000年前中國文字所預言——「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末代皇帝代表宋朝成為金人階下囚——坐井觀天,而且是兩個皇帝一起承受。這就是北宋人吃牛肉而讓北宋皇帝代表北宋得的相關報應。
所以,「吃肉導致人社會地位下降」這一時代科研結論不是什麼新生事物,作為識漢字的當代華人,你懂的!
宋朝天府之國兩個多:人吃肉最多,被殺的也最多!
宋朝經濟太發達讓史上王朝望塵莫及,思想上的忽略造成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被宰殺情況比任何王朝嚴重,結果,我們這個當時人口最多的國家遭到最嚴重的報應,半數宋人被蒙古殺掉。
是的,殺生越多屠殺越多!當時宋朝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擁有無數動物資源(直到現在還是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所謂吃在四川,宋朝四川各種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被宰殺狀況當然更嚴重,結果,估計原有1300-2000多萬人的宋朝四川,被蒙古帝國攻破、屠城後竟然不滿80萬人,百人僅活五個,成為宋朝被蒙古軍隊屠殺最慘的地區!
當然,有人或許認為當時蒙古離四川很近,不巧讓四川倒霉,但要明白,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遭到特大災禍的地方(另一次是張獻忠等勢力屠川死數百萬人口),即使四川的汶川地震在中國也算得上當代最大災禍。可見,社會大型災禍產生並非偶然,專門盯上「天府」型地區,聰明一點的四川人應該放下屠刀努力吃素了!
本平台的非原創內容均來自網路,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