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禮一年工資多少錢
❶ 他們師出同門,一人造導彈保衛中國,為什麼一人卻替美國造導彈對准中國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今天講的這兩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曾已優異成績赴美留學,並且所學專業一樣,拜在同一個老師名下,但是這兩人到畢業時,卻沒有一起把技術帶回國,其中一位選擇留在美國,為美國研製洲際導彈,享受高福利待遇,而另一位選擇給中國研製洲際導彈,而工資只有同門師兄的百分之一,歸國的這位就是梁啟超第九個孩子梁思禮,留在美國的則是林樺。
有人問梁思禮院士:「您從您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他回答:「愛國!愛國這一課,
我不曾落下半節!」這兩個純粹而閃爍著萬丈光芒的字,支撐了梁思禮一生的追求。2016年4月14日10時52分,梁思禮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❷ 以我心中的梁思禮為主題的作文
我心中的梁思禮 1924年(民國十三年)8月24日,梁思禮生於北京,梁思禮祖籍廣東新會,他是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最小的兒子,五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梁思禮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抗戰爆發後轉入耀華中學。
1941年(民國三十年),梁思禮畢業於耀華中學。1941年高中畢業後,隨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學。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梁思禮申請獲得美國租借法案中對留美中國學生的生活津貼,於是轉入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修無線電,以後又學自動控制,曾獲得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個榮譽學會的金鑰匙。由於日美宣戰失去與家庭的聯系經濟來源斷絕,大學生活相當清苦。梁思禮曾到餐館洗碗、當侍者,擔任游泳場救生員,實驗員等。在普渡大學期間,梁思禮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修完3年的課程,並於1945年取得了該校的學士學位。隨後,他又獲得了辛辛那提大學(cincinnati)碩士(1947年)和博士學位(1949年)。1949年10月回國後,梁思禮被安排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了國務院組織的"12年科學遠景規劃"起草工作,負責起草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長遠規則。
梁思禮說:我對趙天麟校長不僅懷著感恩之情,更懷著敬佩之情。趙校長曾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1914年至1920年任北洋大學的校長,他為北洋大學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訓,現在天津大學繼承了這個校訓。「實事求是」也正是我的座右銘,為這次即將來臨的耀華中學80華誕,我就寫了「勤樸忠誠」「實事求是」這兩個校訓,一方面紀念耀華中學80誕辰,一方面紀念趙天麟校長的遺訓。趙校長深懷中華民族氣節,大義凜然。那時,他除收容了大量愛國學生,還在辦學方面對日寇採取「硬頂」的政策,拒絕講授日文課程,拒絕用日偽改編的教材,以致多次接到日本人恐嚇信他也無所畏懼,結果1938年6月27日,他在倫敦道自己的家門口被日本密探暗殺了。在他學生們的心中,趙校長的人格魅力永遠是一座豐碑。現在我每次回耀華都要在他的銅像前鞠躬致敬。
梁思禮說:是熱愛祖國,是奮發圖強,這成了我一生的精神支柱。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我的哥哥、姐姐影響較深,他會精心指導子女,細心對他們進行教育,但他對子女們卻沒有太多的苛求,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方向。大哥梁思成在國外專注建築學,有所成就,父親經常鼓勵他常回國看一看,把自己的所學用於建設祖國。記得父親致信給他說:「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裡是哪裡,總會對社會有多少貢獻,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教育子女如何樹立人生觀,如何追求學識。那時的中學教育也是一樣,老師們除了教授功課,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怎麼做人,怎麼做一個合格的人,怎樣做一個崇高的人。 梁思禮說:那是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元帥在一個只有一百多人的小禮堂里,對我們談到中央的指示,他告訴大家,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發展我們的航天事業。從那時開始,我們僅用了十年,在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導彈核武裝實驗,也就是所謂兩彈實驗。在1970年4月20日,我們用自己的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把我們第一顆人造衛星,也就是東方紅一號衛星送上天,以後張愛萍將軍提出來要三抓,一抓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二抓從潛艇上發射潛地導彈,三抓用長征三號把通訊衛星送上天。再後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上天。
這就是我心中的梁思禮。
❸ 中國天才拿百萬年薪為美國造導彈,公費留學卻不回來,結局悲涼,他是誰
大家都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向國外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然後用來抵抗外國強敵的策略,從晚清時期開始,國家就開始大力資助有志之士留洋深造,希望將來能夠把國外先進技術帶回祖國,為國家建設盡一份力。如錢學森、鄧稼先、梁思成、盧鶴紱等等,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之時,選擇報效祖國,如若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也許我國也不會有現在的發展。
據梁思禮回憶說:「他的年薪是30萬美元,我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大別墅里,我住在普通的單元房子里。他造的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造的導彈是保衛祖國的,能為祖國奉獻一生,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後來林樺很早就病死異鄉了,而梁思禮在91歲高壽逝世時,國家則發唁電對梁思禮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對其所作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當初二人選了不同的路,有了不同的結局,不知道林樺的子女是否會對其父有「樹高千尺雖張揚,枯葉落地未歸根」的悲涼?
❹ 他為美國研製了民兵洲際導彈,最後卻神秘「失蹤」,你怎麼看
1949年7月16日,剛得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研究生的梁思禮,忽然收到了美國國防部部長路易斯·羅伯特尤其助手的電話,承諾中午15時見面。梁思禮十分怪異,但或是同意碰面。到承諾時間,尤其助手傑弗里與美國波音公司技術性高級副總裁如期前去,她們直截了當地明確提出:假如梁思禮可以留到美國,可能得到豐厚的工資待遇和地位。
❺ 中國第一批導彈專家的事跡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學自動化出身的梁思禮挑起了擔子,成為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風華正茂的他,奔跑在夢想與火箭齊飛的路上。
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梁思禮與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創建起完整堅實的中國航天事業,使中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之列。能為此奉獻一生,他曾坦言,「感到無比的光榮與自豪」。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人,他的職業生涯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對於一位「馴火者」來說,失敗的經驗要比成功的經驗寶貴得多。「東風一號」是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也是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成功具有深遠意義。然而,梁思禮談及「東風一號」的成功時,總是簡單帶過。1962年「東風二號」發射試驗失敗卻被梁思禮屢屢提及,那次導彈發射不久後便搖搖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在距發射點300米的地方炸出了一個大坑。
望著遠處炸出來的大坑,在場的很多航天人泣不成聲,「我們真的不成嗎?」梁思禮卻一言不發。回憶起這一幕時他說:「我從來不覺得會不行、得收攤了。在我的想像里,就應該做下去,必須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禮的「馴火史」是一本「失敗者之書」。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獻給了航天事業——從第一次試射起,一個又一個十年,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
可「摔」得越痛,父親梁啟超的話便越發透徹真切:「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人類心理的知情意,其發達圓滿的狀態就是「智仁勇」,即如孔子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人要想成事,須得有遇事能斷的智慧,一不憂成敗,二不憂得失。
況且,對於一位「馴火者」來說,失敗比成功「貴」得多。正因為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才有了梁思禮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2006年9月9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創造了16次發射全部成功的紀錄。梁思禮參與了研製長征二號系列火箭的工作,他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為長征火箭安全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學家的每一絲獲得,都像是在廢墟里等待萌芽。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孕育成功,在艱難探索中走向勝利。
上世紀80年代初,梁思禮開始進軍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軟體的作用愈加凸顯。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體拓展到軟體。事實證明,梁思禮倡導的軟體工程化,對載人航天發展起到很大作用。
(5)梁思禮一年工資多少錢擴展閱讀
退居二線後,梁思禮並未遠離「戰場」,而是重新站上講台,將航天的火種傳給下一代。正如他喜歡的那句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從2006年到2012年7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託,梁思禮所在的中國老教授協會,面向全國高校開設了《當代中國國情與青年歷史責任》課程。6年時間里,梁思禮以《中國航天精神和素質教育》為題,先後為北京十幾所著名高校的學生和青年教師講課,直接聽眾3400多人,全國網路視頻聽眾有57000多人。
面對台下的年輕人,梁思禮曾經多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求學時,他有位好朋友,這位朋友後來留在了美國。幾十年後,這位朋友成為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梁思禮成為航天工業部的總工程師。
朋友的年薪在上世紀80年代是幾十萬美元,住著高級別墅。有人問梁思禮內心的感受。梁思禮說:「如果我當年留在美國,不會比我這位朋友差多少,但我是為了我的祖國而離開的,我感到自豪。」
❻ 梁思禮先生1941年赴美求學。1949年,當他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憑著一顆純潔而又單純的愛國之
示例:梁思禮的回答很好地詮釋了奉獻的人生價值觀。他的愛國之情讓他更加明智地選擇了回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如他所說的令他自豪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自己的研製導彈比別人的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