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海平面空氣密度是多少
『壹』 海平面標准大氣參數近似為p=101325pa,ρ=1.225kg/m3,t=288.15k,這種說法正確嗎
1標准大氣壓=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5帕斯卡=10.336米水柱。標准大氣壓值的規定,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幾次變化的。最初規定在攝氏溫度0℃、緯度45°、晴天時海平面上的大氣壓強為標准大氣壓,其值大約相當於76厘米汞柱高。後來發現,在這個條件下的大氣壓強值並不穩定,它受風力、溫度等條件的影響而變化。於是就規定76厘米汞柱高為標准大氣壓值。但是後來又發現76厘米汞柱高的壓強值也是不穩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g值也隨緯度而變化。為了確保標准大氣壓是一個定值,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聲明,規定標准大氣壓值為1標准大氣壓=101325牛頓/㎡《教學參考資料》初中物理第一冊標准大氣壓(QNE):是指在標准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其值為1013.2百帕(或760毫米汞柱高或29.92英寸汞柱高)。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包圍著,這些空氣被稱為大氣層。空氣可以向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1654年格里克在德國馬德堡作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這讓人們對大氣壓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大氣壓到底有多大人們還不清楚。11年後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長的細玻璃管中注滿水銀倒置在盛有水銀的水槽中,發現玻璃管中的水銀大約下降了4厘米後就不再下降了。這4厘米的空間無空氣進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據此推斷大氣的壓強就等於水銀柱的長度。根據壓強公式科學家們准確地算出了大氣壓在標准狀態下為1.01×10^5Pa。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准」: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准大氣壓。既然是「標准」,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千克/米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牛/千克。於是可得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p水銀=ρ水銀gh=13.595×10^3千克/立方米×9.80672牛/千克×0.76米=1.01325×10^5帕。這就是1標准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准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准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
『貳』 標准情況下,空氣的密度是多少g/L
空氣的密度大小與氣溫等因素有關,我們一般採用的空氣密度是指在標准狀態下,密度為1.29千克每立方米,
空氣的壓力大小與大氣壓與受力面有關,我估計樓主問的是空氣的壓強吧?在標准狀態下,大氣壓強76CM汞柱高!你也可以換算成其它單位。
空氣的濃度這個概念一般很少採用,嚴格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每立方米空氣的質量,這與空氣密度是一個概念。在氣象上,空氣有濕度一說,那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濕度越大,說明空氣中的水份越高。
『叄』 標准大氣壓下,空氣的密度是多少
標准大氣壓下,空氣的密度是1.293kg/立方米。
空氣無色無味,氣態。
在0℃及一個標准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Kg/立方米 。把氣體在0℃和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狀態稱為標准狀態,空氣在標准狀態下可視為理想氣體,其摩爾體積為22.4L/ mol。
空氣的比熱容與溫度有關,溫度為25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3kJ/(kg*K),300K時,空氣的定壓比熱容cp=1.005kJ/(kg*K)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空氣在標准狀態下空氣的聲速為331.5m/s。
乾燥空氣的摩爾質量為28.9634g/mol。
(3)標准海平面空氣密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它的恆定組成部分為氧氣、氮氣、氬氣和氖氣等稀有氣體,可變組成部分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隨地理位置和溫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圍內會微有變動。
至於空氣中的不定組成部分,則隨不同地區變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廠的地方會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鹼工廠的地方會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氣中還有微量的氫氣、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塵埃。
實驗證明,空氣中恆定組成部分的含量百分比,在離地面100km高度以內幾乎是不變的。以體積含量計,氧約佔20.95%,氮約佔78.09%,稀有氣體約佔0.934%。
一般說來,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這對於人類和其它動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改變了空氣的成分,造成了對空氣的污染。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以及建築物等的破壞。
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粉塵和氣體兩大類。從世界范圍看,排放到空氣中的氣體污染物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這些氣體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
『肆』 空氣密度一般是多少
空氣一般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主要由氧氣、氮氣及稀有氣體等組成,那麼空氣的密度是多少呢?
空氣密度的計算公式
空氣密度計算公式:空氣密度=1.293*(實際壓力/標准物理大氣壓)x(273.15/實際絕對溫度),絕對溫度=攝氏溫度+273.15。通常情況下,溫度為20℃時,取1.205kg/m3。
『伍』 空氣的密度是多少
在標准條件下,空氣密度約為1.29Kg/m3。通常情況下,在20℃時,取1.205kg/m3。
空氣密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單位體積空氣所具有的質量就是空氣密度。
密度簡介:
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密度等於物體的質量除以體積,可以用符號ρ(讀作ròu)表示,國際單位制和中國法定計量單位中,密度的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符號是kg/m3。
人體的密度僅有1.02 g/cm³,只比水的密度多出一些。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在路上看到的油漬,都會浮在水面上。海水的密度大於水,所以人體在海水中比較容易浮起來。(死海海水密度達到1.3g/cm³,大於人體密度,所以人可以在死海中漂浮起來。)
『陸』 空氣的密度是多少
在標准條件下,空氣密度約為1.29Kg/m3。通常情況下,在20℃時,取1.205kg/m3。空氣密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單位體積空氣所具有的質量就是空氣密度。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6)標准海平面空氣密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大氣壓的影響因素: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並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
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
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柒』 國際標准大氣規定的標准海平面氣溫是多少
國際標准大氣規定的標准海平面氣溫是59華氏度。
中國國家標准規定的標准大氣壓, 採用海平面溫度為15℃,氣壓為1013.25百帕,密度為1.2250千克/米3;在11千米以下,高度每增高100米,溫度降低0.65℃;在11~20千米,溫度保持-56.5℃。這樣規定的標准大氣壓,與中國中緯度(北緯45°)實際大氣十分接近。
(7)標准海平面空氣密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1919年A.圖森提出了第一個國際標准大氣提案。該模式採用的海平面溫度為15℃;在11公里以下,高度每增加100米,溫度降低0.65℃;在11~20公里范圍內,溫度保持-56.6℃。
這個標准,在1920年被作為制定早期航空標准大氣的基礎,1922年被歐洲很多國家所採用。該模式給定的對流層中溫度的分布,仍為現代各標准大氣所採用。
多年來,國際上曾出現過多種大氣模式,其中除了有美、蘇等國編制的標准大氣外,還有為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和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等所採用的標准大氣或參考大氣,在國際上影響較大的是1962年和1976年的美國標准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