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資水平 » 新民市一年產多少糧食

新民市一年產多少糧食

發布時間: 2022-11-04 10:15:25

A. 全國800個產糧大縣都包括哪些縣

1、肅寧縣

肅寧縣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燕國置武垣縣,隋朝改為河間縣,金代置肅寧縣。有鉤弋夫人、劉完素、魏忠賢、劉春霖、「畫眉張」等著名人物,文物古跡有武垣城遺址、烈士塔等。

肅寧縣地處海河沖積平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區產糧大縣之一; 工業以毛皮加工、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為主導產業,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0978億元。 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寧境內交叉而過,肅寧北站是西煤東運的重要鐵路樞紐。

2、訥河縣

訥河市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因訥漠爾河橫貫境內而得名。幅員面積6,674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173個村,14個農林牧場,有漢、滿、回等25個民族。域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

水域遼闊,素有「黑土明珠」、「北國糧倉」之美譽。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百名產糧大縣、全國衛生城、「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甜菜之鄉」,2002年以較強經濟實力和殷實的發展後勁躋身於黑龍江省「經濟十強縣」之列。

3、光山縣

北國江南、智慧之鄉的光山,走出了司馬光、鄧穎超等偉人,是「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發生地。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滬陝、大廣兩條高速在此交匯,有凈居寺、紫水塔等歷史古跡,

王大灣會議舊址等紅色景點和大蘇山、五嶽湖等自然景觀。是全國產糧大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生態魅力縣。

4、廉江縣

廉江是傳統農業大縣和工業強縣,盛產水果,號稱百果之鄉;是廣東40個產糧大縣中表現較突出的縣級市;是粵西唯一一個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工業類別齊全,尤以電飯煲產業表現突出,其電飯煲產量佔全國3成以上,是「中國電飯煲之鄉」。

5、蒲城縣

蒲城古稱「重泉」、「南白水」,是陝西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時間的誕生地,陝西產糧第一大縣,被稱為酥梨之鄉和焰火之鄉,周邊有唐橋陵、唐泰陵等雄偉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還是國民革命軍上將楊虎城和「以屍血諫」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鄉,故有「將相故里」之美譽。

B. 一般的耕地1畝地一年產多少噸糧

單季來說:穀子1000斤(0.5噸),(一年2000斤=1噸);
麥子:3-400斤(0.2噸);

C. 辛店鎮的經濟發展

一、歷史沿革辛店鎮明朝年間原名為「張陰店」;清朝道光年間改稱「辛店」,一九二七年又稱「新民鎮」,一九三零年稱辛店鄉;1994年8月撤鄉建鎮,2005年12月千戶寨鄉並入辛店鎮。
二、公共基礎設施全鎮共有鄉間公路221公里,達到了村村通柏油路,有年供水25萬噸的水廠兩座,35KV的變電站一座,架設3000米的高壓線路,開通了萬門程式控制電話11300門。投資1000萬元在辛店鎮南部已建成寬35米,長4.5公里的鎮區高標准道路。
三、科教文衛全鎮共有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完全小學13所,其它各類學校3所,共有學生約8680餘人。有醫院1個,農村合作衛生診所40個。投資90萬元新建的鎮敬老院,安排五保供養老人43名,院內冬有暖氣,夏有空調,電視、象棋等娛樂設施和健身器材齊全。投資1萬元改造了鎮有線電視線路,配備了設備,目前擁有有線電視用戶2600戶。
四、農業發展由鄭州市水利局、新鄭市水利局和該鎮共同投資1500萬元的「雙萬畝高效節水示範園區」,佔地22000畝,區內20多條柏油生產路縱橫交織,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的新格局。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總體思路,依託水土自然優勢和發展大農業的有利條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目前已形成特色雜果,畜禽產品、林業育苗、小麥育種四大基地。特色雜果基地以北靳樓、靳溝、後高庄、白廟、風後嶺等村為主,輻射帶動全鎮發展桃、杏、李子、核桃等優質雜果1.5萬畝,年產鮮果3000萬公斤;畜禽產品基地以北靳樓、辛店、李庄等村為主,大力推廣「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依託鄭州市嫘祖苑禽業發展有限公司、鴻元鴨業有限公司、永泰禽業有限公司和鄒鷹集團,輻射帶動農戶500餘戶,年出欄雞、鴨、豬等畜禽產品300多萬頭(只),年出欄種蛋9000萬枚;林業育苗基地依託鄭州西洋工貿有限公司和鄭州章來園藝有限公司,主要培育有法桐、重陽木、杏、石榴等名優樹種,年實現利潤1000萬元,小麥育種基地以鐵爐、西土橋、西李庄等村為中心,年育種面積可達10000畝。
五、工業發展辛店鎮自古通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通過近幾年的發展辛店鎮初步形成了以煤田開發、水泥機制瓦、電力變壓器、化工、卷材、服裝加工、食品飲料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鎮域內有以亞洲最大的水泥機制瓦企業——建喜建築材料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建材工業園,園區內有水泥機制瓦企業26家,68條自動化生產線,年產機制水泥瓦1.4億張,佔全國總產量的1/3,可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新鄭市電力變壓器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區最大的電力變壓器生產企業之一,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辛店化工企業已初具規模。現有化工企業6家,新鄭市樹脂廠生產的不飽和樹脂和浩源化工辛店分公司生產的水泥減水劑,在省內外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辛店鎮還有以生產防水卷材為主的企業15家,食品飲料生產企業23家,服裝加工40多家。鎮域內有投資12.7億元的趙家寨煤礦,該煤田地質儲量5.44億噸,分布面積50多平方公里。2004年2月28日,該煤礦開工奠基,設計年產量180萬噸,建井工期29個月,預計2008年6月建成投產。目前,主井、副井已落底,井下工程正在建設,風井已建成175米。有投資5.73億元的王行庄煤礦,該煤礦地質儲量3.6億噸。2004年2月25日,該煤礦開工奠基,設計年產量120萬噸,2006年10月投產。2006年上半年經濟指標完成情況:1、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4248萬元,占年目標任務的70%;2、財政收入1019萬元,占年目標任務的51%;3、主要工業增加值61727萬元,占年目標任務的52%;4、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045萬元,占年目標任務的59%;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5億元,占年目標任務的86.3%。
2012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4.5億元,同比增長1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億元,同比增長0.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億元,同比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9億元,同比增長13%;全年農業生產總值達3.8億元,同比增長11%,糧食總產量達45821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0元。繼續保持河南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稱號,在最新公布的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百強鄉鎮排名中,辛店鎮排名第38名,比2011年上升17個位次,在鄭州市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排名中位列第3名,比2011年上升4個位次。
――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為增強城鄉協調發展能力和項目承載功能。在完成《園區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先後完成了《新鄭市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規劃》、《新鄭市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辛店鎮新型城鎮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在全鎮規劃了6個新型社區,形成了以產業園區為龍頭,功能區、社區相輔助的「三化」協調發展空間布局規劃,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業體系構建打下堅實基礎。全年新上各類項目12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9億元。鄭州西格瑪新型材料公司已建成投產,耀升潔凈煤一期已試生產,鄭州粵中科技公司項目正在建設。搶抓被確定為鄭州市新市鎮的機遇,不斷加大對鎮區建設的投入,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辛店土地分局等便民服務設施,新建了陽光花園幼兒園,對鎮衛生院、鎮直幼兒園進行了擴建,一個框架完善,功能配套的新鎮區已初步形成。積極推進桃源新村、陽光花園、興業社區建設,桃源新村已累計完成投資9000多萬元,安置住戶480戶,新啟動了12棟小戶型樓房建設,已建成6棟樓房。陽光花園A區、興業社區兩大社區已建成66棟樓房,2576套住房,已有400多戶群眾入住。社區配套設施同步建設,供排水、燈光、綠化、道路、高低壓線路、廣播電視、寬頻、監控平台都已建設到位。投資140多萬元,完成危房改造100多戶。積極開展「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專項整治活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並順利通過鄭州市衛生鎮驗收。
――民生保障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將更多財力投向民生領域,新修鄉道、村道12公里,整理路肩45公里,清理水毀公路20餘里,全鎮農村道路好路率達100%,在新鄭市公路建設檢查驗收中名列第一名。辦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已達46117人,圓滿完成繳費任務,並榮獲河南省養老保險經辦管理示範服務鄉鎮稱號。努力擴大新農合覆蓋面,參合率達98%。對1200戶低保戶進行重新審核,發放低保金1000多萬元,發放各類救災款226萬元,優撫金310萬。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機制的探索和試驗,完成了對袁集村村莊土地復耕,新增耕地面積500多畝,並成功完成了土地流轉。不斷加大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6.5%,出生統計准確率達99%,避孕節育措施落實率達98%。落實獨生子女獎勵、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和節育獎勵資金280萬元。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扶貧開發投資120萬元,在黃崗村新打機井5眼,榮獲鄭州市「中州杯」競賽活動先進鄉鎮。文化教育、武裝、共青婦、財政、檔案管理、老幹部、統計、食品衛生、工會、動物防疫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榮獲了一系列先進榮獲,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新鄭市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介紹

新鄭市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位於新鄭市區西 ,園區東臨107國道,新密公路、登杞鐵路橫貫東西,鄭石高速穿境而過,已探明地下煤炭地質儲量7億噸。園區規劃面積15.15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4萬人,可容納中等規模企業500家以上。現有水泥機制瓦企業32家,玻璃鋼生產企業35家,防水塗料生產企業12家以及服裝、食品企業32家,並擁有年產300萬噸的河南新鄭煤電有限公司趙家寨煤礦、年產120萬噸的河南新能開發有限公司王行庄煤礦、年洗原煤300萬噸的新鄭市精煤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以及水泥瓦產量居亞洲第一的河南建喜集團,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新鄭中冠電力變壓器有限公司等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開發、建材工業為主,兼具化工機電、服裝、食品等產業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
園區成立以來,在新鄭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市委《加快「一個中心、三大板塊」建設推進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充分發揮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力支持趙家寨、王行庄煤礦生產經營的同時,突出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塌陷區安置,努力拉長煤炭產業鏈條,打造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10年,園區工業銷售收入達167億元,主要工業增加值完成52.6億元,為地方財政貢獻收入2.1元。
在今後的發展中,園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能源節約、鏈條完善、相互轉化」的要求,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准、統一對外招商、統一項目協調、統一管理模式」的思路,建設全國一流的煤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逐步把臨煤經濟板塊建設成為產業鏈條相對完整、產品緊密關聯、產業高度聚集、產業布局合理的科技型、創新型、集約型、生態文化型、流動增值型的實力板塊、活力板塊、魅力板塊,打造河南省新的能源基地。
辛店鎮申報河南省文化先進鄉鎮
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文化的重要論述,將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精神的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多年來,辛店鎮黨委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並做出了建設文化大鎮、文化強鎮的決定,把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列入全鎮工作的重要內容。不斷健全文化管理工作機構,在活動經費、人員安排上給予極大的支持,使我鄉的文化事業的發展有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環境。在新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周末大家樂」文藝活動中,鎮領導班子成員每年都要參加由辛店鎮承辦的節目,為全鎮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帶好了頭。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近年來,辛店鎮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的同時,多方籌積資金加快全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投資150萬元,爭取國家扶持資金12萬元,新建辛店鎮綜合文化站。文化站位於辛店鎮鎮區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文化站佔地面積5畝,建築面積66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棋牌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展覽廳、卡拉OK室、老人活動室、管理辦公室等功能室和佔地1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文化站還設有4個文化宣傳欄,10多件體育活動器材,常年對外開放,基本滿足了全鎮人民享受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活躍農村文化活動,推動新農村建設多年來,在辛店鎮黨委、政府和全體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和諧的新農村建設,使全鎮農村文化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群眾積極參與,使文化活動經常化、規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村級文化大院建設再掀熱潮。北靳樓村先後投資近30萬元建設文化大院,文化大院配有文化廣場、圖書室、電教室等功能室,本村群眾文藝表演團隊每半月在文化廣場舉行文藝演出,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該村的文化大院在2007年被評為省級文化大院。在北靳樓村的影響帶動下,2007年至2008年兩年時間里,郭老莊村、裴商廟村、靳溝村、岳庄村、袁集村、趙老莊、趙家寨村、前小庄村、柿樹行村都相繼建設了村級文化大院,村級文化大院從原來的5座發展為14座,為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二)文化活動氛圍特別濃厚。在文化先進村的影響下,我鎮的文化活動氣氛越來越活躍。每村都成立了文藝小分隊,鐵爐、劉崗、人和等村的舞獅、盤鼓、秧歌表演隊多次在新鄭市文藝調演中獲獎;每逢節假日,袁集村的村幹部都要組織本村的村民表演盤鼓、秧歌等節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生活情趣,使打牌賭博等不良生活現象幾乎在袁集村絕跡;辛店村村民白鐵柱等十幾名群眾自發組織表演團隊,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弘揚正氣,倡導新風,寓教於樂;鎮區周圍幾個村的村民,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每天晚上都會來到鎮區新建的廣場,在這里或鍛煉身體,或唱上幾段戲曲,或參加秧歌表演,都紛紛表示我們的文化生活和城裡一個樣。2007年在鎮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和全鎮群眾的積極參加下,我鎮成功地舉辦了辛店鎮第一屆戲迷大賽。(三)開展爭創和諧活動。突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和思想工作,在充分利用農村宣傳窗、宣傳欄、黨員活動室、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等陣地進行宣傳教育的同時,開展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加強農村群眾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相結合,提高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感染力和針對性、有效性。按照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的要求,以整治臟亂差和倡導文明新風為重點,積極開展爭創和諧活動。積極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引導群眾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帶動周邊鄉鄰,著力促進人際和諧,推動形成文明和諧社會新風尚。(四)廣電事業蓬勃發展。今年,加強和改善了廣播電視站的配套設施建設,對全鎮的有線電視進行光纖改造,達到與新鄭市有線電視同步。目前,鎮區周圍的村莊的實現了上述目標。同時,鎮有線電視台根據鎮各個時期中心工作,精心攝制好反映本地新人新事、宣傳政策法規的新聞宣傳片,在全鎮播放,宣傳我鎮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四、文化市場健康有序。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充分利用監控平台對網吧進行跟蹤監控,用「三次死亡制度」規范網吧經營行為。嚴厲打擊利用電子游戲機賭博行為,對鎮區周圍進行重點檢查,對帶有賭博性質的各種文化娛樂場所決不手軟。「掃黃」「打非」常抓不懈,每年進行專項整治行動,取締非法出版物、非法政治性讀物和黃、賭、毒宣傳品,打擊盜版,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極大地凈化了文化市場。文化娛樂方式不斷創新,象老的光碟、錄象廳、檯球、游戲機等落後的不合適宜的文化娛樂逐漸退出文化市場。

D. 五常大米一年有多少產量

五常大米一年只產100萬噸不到,所以市面上的很多五常大米都是假的;
大家可以選購一些比較好的大米品牌去買五常大米,比如一品盈,這家品牌賣的五常大米很不錯。

E. 有人知道盤錦嗎

盤錦
盤錦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北緯40°40′~41°27′,東經121°31′~122°28′之間,東界遼河與鞍山市連接,南隔大遼河與營口市相望,西、北部與錦州市接壤,西南濱渤海。1990年,境域南北端最長87公里,東西最寬105公里,總面積3 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25萬人(2004年)。
千里遼河在這里入海,美麗的中國北方生態名城 — — 盤錦在這里崛起,這里有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有世界第一大葦田,有百萬畝水田和豐富的漁業、灘塗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中國北方生態名城的迷人風采,吸引著海內外有識之士熱切的目光。素有鶴鄉油城之稱的盤錦,既是生態旅遊的勝地,又是可投資興業的生態寶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盤錦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
盤錦市 面積4084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4年)。
興隆台區 面積 194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124010。區人民政府駐石油大街。
雙檯子區 面積 62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124000。區人民政府駐勝利街32號。
大窪縣 面積1683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124200。縣人民政府駐大窪鎮站前社區。
盤山縣 面積2145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124000。縣人民政府駐盤錦市雙檯子區。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一、地質
盤錦地處華北陸台,燕遼沉降帶東端、遼河斷陷南部。在漫長地質演變過程中,盤錦地區經歷多次地殼升降,海陸交替變化。在距今6億~9億年的元古代,薊縣運動使盤錦地區下降為淺海,沉積淺海相灰岩、泥灰岩、頁岩等地層。早古生代中期至晚古生代中期(距今3.2億~5.0億年間),盤錦地區全部上升為陸地,在1億多年的漫長時期,地層處於風化剝蝕環境中,晚古生代末期(距今2.3億~3.2億年間),盤錦受華力西期構造運動影響,地面下降,是一片淺海或濱海水域。沉積物多為灰色、灰綠色、綠色頁岩和砂岩及夾薄煤層等。在距今0.8億~2.3億年的中生代由於受印支運動及燕山運動的影響,中生代初期(1.75億~2.30億年)上升為陸地,處於風化剝蝕環境。中生代中期以後,盤錦地區發生多次升降運動,並伴有火山噴發活動,沉積環境為內陸湖泊及湖沼相的陸相礫岩、砂礫岩、砂岩、頁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在新生代距今0.8億年以後,盤錦地區一直處於整體下降階段,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由於地殼下降,變為內陸、湖泊、沼澤,生態環境有利於生物繁衍。沉積了厚層的砂礫岩及生物碎屑岩。因此,地層中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進入新生代第四紀以後,由於受新構造運動影響,下遼河平原的海陸輪廓的變化異常頻繁,中更新世以前,遼東灣的海岸岸邊距現今的陸地還很遠。中更新世以後,下遼河平原發生三次海浸,其中第三次海浸的盤山海浸,高潮時期較現在的遼東灣的范圍大得多,最遠達到今雙檯子區以北。12世紀時,海岸線位置在右衛、閭陽、沙嶺、牛庄一線,盤山、營口尚未成陸。17世紀時大遼河口距牛庄不遠,而牛庄現在已遠離海岸50多公里,後期由於平原不斷下降、東西兩側低山丘陵相對不斷上升剝蝕,陸相碎屑物質不斷向海岸河口堆積,海岸線不斷南移,沿海灘塗相繼成陸。
二、地貌
盤錦地勢低窪平坦,為退海沖積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2~4米之間,最高為18.2米(位於盤山縣大荒鄉北部),最低0.4米(位於雙檯子河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萬分之一的坡降傾斜於遼東灣。平原東部從外遼河、大遼河右岸起,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3米~10米。平原中部地勢低窪平坦,海拔高度在2.5米~4米之間。平原西南近海地帶是沼澤地區,海拔高度在1.7米~3米之間。
盤錦地處遼河三角洲,多水無山,其自然地貌東有千山山脈,西有醫巫閭山山脈,北有鐵法丘陵,西南瀕臨遼東灣,呈盆地狀,故有遼河盆地之稱。並有大遼河、遼河、繞陽河、大凌河等河流蜿蜒流過。東部渾河、太子河匯合構成大遼河,經遼濱、營口入海,形成大遼河南部退海沖積平原;中部遼河(雙檯子河)經盤山西下,與繞陽河匯合入海,流域上游多山區丘陵,到遼河下游平原河道比降驟然降低,構成雙檯子河河口地帶沼澤連片,形成沖積平原。這兩塊沖積平原是盤錦地貌的主體,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垠,河流渠道縱橫交錯。西部繞陽河與大凌河上游為多山丘陵區,使流域沿岸的高升一帶散布著低矮沙丘、沙地和西北邊緣地帶的砂質碳酸鹽草甸土。
境內由於受洪水和海水岸流影響,沿海灘塗由陸地不斷向海洋延伸。灘塗具有底質好、岸坡緩、灘面寬、土層厚、土質粘、鹽份高等特點。各河流兩岸分布著河灘耕地、草地,大遼河流經盤錦河道蜿蜓曲折,橫向擺動幅度大,彎道塌岸多,在河道淤成若干河心沙洲,亦稱「磧子」。從三汊河口到田莊台55公里河道中有大小不同的6個「磧子」,總面積929.8公頃,磧子在海拔2米以上,一般均在潮線上,土質肥沃,蘆葦繁茂,鳥類棲繁。
在成陸前的地質年代裡,經長期海水岸流作用,迴旋沖刷淤積而成的海拔1.5米~2米的海濱圓形高地,俗稱「坨子」,分布在境內西半部,大小幾十平方米或上百平方米不等。在河淤海退中,由葦叢、草叢、灌木叢或藻類等受漩流沖刷淤積而成的條形或針形土崗,形成本地「崗子」地貌。
三、土壤
盤錦市土壤共分5個土類,10個亞類,23個土屬,50個土種。全市土壤總面積247 756公頃。
風沙土,零星分布在東北部及西北部,即盤山縣的高升鎮、喜彬鄉、大荒鄉及石新鎮一帶。面積725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29%。
草甸土,是盤錦境內主要土類之一,分布在沿海地帶,面積為67 986公頃,佔全市土壤總面積的27.4%。成土母質為沖積物、海積沖積物和沖洪積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濕,地面生長草甸植物。
鹽土,一般為表土,含鹽量超過1.0%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盤錦市西部及西南沿海地帶,面積為56 826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2.9%。
沼澤土,主要分布在盤錦西南部蘆葦沼澤地區、河流沿岸低窪地帶或平原的窪地,面積為28 612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1.5%。成土母質為河流沉積物。
水稻土,是盤錦的主要耕種土壤,面積為93 60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37.7%,水稻土是在草甸土、鹽土和沼澤土等土壤上種植水稻後,經長期水耕條件下形成的土壤。
1982年,由遼寧省、營口市聯合組成的文物普查隊在本域內的盤山縣沙嶺鎮、高升鎮及雙檯子區城效鄉的梁屯等地發現7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先後出土石斧、細石器及紅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等文物。經1983年復查及碳十四測定,5000年前境內就有人類在此刀耕火種。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內設置房縣,西晉撤銷。南北朝時期,屬北魏的營州,後為高句驪侵佔。唐平定高句驪後,歸渤海國顯德府。遼代,本境屬顯州奉先軍。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別屬廣寧府、路、衛、縣。其中,清順治元年(1644年),設海城縣,境內的南部區域歸海城縣轄;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設置新民廳,現境內的東北部分地域歸新民廳管轄。清開國後,在域內北部設放牧官馬場,後在盤蛇驛設總管衙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對牧場進行勘丈,劃恭、寬、信、敏、惠五段。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內設置盤山廳。1913年設盤山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盤山縣民主政府成立,先後隸屬遼寧省第五專區、第二專區管轄。同年8月,盤山縣劃歸遼寧省直接領導。1949年4月盤山縣隸屬遼西省。同年在大窪縣境內成立盤山農場,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林部,1950年盤山農場改為遼西省盤山第一稻田農場。1953年2月,盤山第一稻田農場改為盤山機械農場,1955年改為遼寧省盤錦國營農場管理局。1956年2月,盤山縣劃歸遼陽專署領導。1956年11月,盤錦地區國營農場管理局改為盤錦農墾局,直屬農墾部。1961年4月,在盤錦農墾局管轄地區設置盤錦區人民委員會,歸營口市領導。1962年4月,遼濱葦場所屬的大遼河東岸葦田劃給營口縣和海城縣。1966年1月,盤山縣與盤錦農墾局合並為盤錦墾區,試行政場合一制,直屬遼寧省。1968年8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營口市曙光人民公社(營口市河北街)劃歸盤錦墾區;將遼寧省石山種畜場劃歸盤錦墾區。10月,東郭、羊圈子葦場劃歸盤錦墾區。12月,將台安縣劃歸盤錦墾區。同月,盤錦墾區遼濱葦場所屬西炮台葦田作業區(包括海水養殖)劃給營口市;營口市西市區所屬曙光人民公社、河北小學、河北葦席廠、西市葦席社河北生產點、河北苗圃劃歸盤錦墾區;營口市的公司(總廠)所屬的田莊台造紙廠、田莊台煤炭經理部、河北商店、河北糧店、河北旅社、河北大車店、河北飯店、中醫院河北門診部、河北渡口劃歸盤錦墾區。1970年1月,在盤錦墾區內分設盤山區和大窪區(縣級)。同年7月15日,將盤錦墾區改為盤錦地區,轄盤山區和大窪區,直屬遼寧省。1975年11月,盤錦地區與營口市合並。原地區所轄盤山區、大窪區改為盤山縣、大窪縣,均屬營口市轄。同時將台安縣劃歸鞍山市。1978年,將原營口市河北街從遼濱葦場劃出,歸營口市西市區管轄。1984年6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盤山縣,設立盤錦市(地級),直屬遼寧省。1984年7月27日,遼寧省人民政府以遼政發〔1984〕116號文件,向營口市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遼寧省設立盤錦市的批復》的通知,委託營口市人民政府協助籌建盤錦市。同年9月,成立盤錦市籌備領導小組。1985年3月,石山種畜場劃歸盤錦市。1986年11月,以遼政發〔1986〕120號文件批示盤錦市人民政府關於恢復盤山縣建制和盤山區更名的請示:(一)撤銷盤錦市郊區,恢復盤山縣,以原盤錦市郊區的行政區域為盤山縣的行政區域。(二)將盤錦市盤山區更名為雙檯子區。至此,盤錦市轄兩個區、兩個縣,即:雙檯子區、興隆台區、盤山縣、大窪縣。
【地勢地貌】
盤錦屬華北陸台東北部從「燕山運動」開始形成的新生代沉積盆地,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河流沖積、洪積、海積和風積作用,不斷覆蓋著深厚的四系鬆散沉積物。地勢地貌特徵是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漸傾斜,比降為萬分之一,坡度在2°以內;地面海拔平均高度4米左右,最高18.2米,最低0.3米,地面平坦,多水無山。
【概況】
盤錦市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隸屬遼寧省。轄2個區、2個縣,即雙檯子區、興隆台區、盤山縣、大窪縣。
2005年,區、縣共轄19個鎮、10個鄉(含1個民族自治鄉)、27個街道辦事處。各鎮、鄉共轄村民委員會308個;各街道辦事處共轄社區居民委員會178個。
雙檯子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即東風、勝利、遼河、紅旗、建設、石油、化工、雙盛、鐵東;共有3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
興隆台區轄18個街道辦事處,即:振興、興隆、渤海、新工、於樓、高升、曙光、友誼、紅村、平安、新生、歡喜、沈采、茨采、錦采、興海、興盛、創新;共有10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個村民委員會。
盤山縣轄9個鎮,即:沙嶺、壩牆子、高升、胡家、東郭、羊圈子、石新、太平、古城子;轄5個鄉,即陳家、吳家、大荒、甜水、陸家;共有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委員會。
大窪縣轄10個鎮,即大窪、田莊台、二界溝、田家、新開、東風、西安、清水、新立、新興;轄4個鄉和1個民族鄉,即:趙圈河、王家、唐家、平安和榮興;共有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3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
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125.9萬人,其中非農人口77.9萬人,人口出生率7.04‰,死亡率4.5‰。
2005年,全市暫住人口5萬餘人,暫住人口高峰期,從事建築、運輸等行業的人員3萬餘人,經商和從事服務業的人員1.5萬餘人。
【民族】
域內人口以漢族為主。共有35個民族,漢族佔95.17%,少數民族佔4.83%。其中,滿族佔3.01%,朝鮮族佔0.90%,其他少數民族佔0.92%。
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幾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朝鮮族11 307人,蒙古族5 914人,回族4 113人,錫伯族744人。
【河流水系】
盤錦市境內有大、中、小河流21條,總流域面積3 570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河流4條:遼河、大遼河、繞陽河、大凌河;中小河流17條:錦盤河、沙子河、月牙河、南屁崗河、鴨子河、豐屯河、舊繞陽河、大羊河、外遼河、新開河、張家溝、東鴨子河、西鴨子河、潮溝、小柳河、太平河、一統河。其中,外遼河與新開河是遼河與大遼河的連通河道。
【自然資源】
盤錦市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很大。
一、土地資源:盤錦市土地面積407 100公頃。2005年耕地面積12.8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1.32%。其中:水田10.96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5%);旱田1.92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14.10%)。平均每人佔有耕地0.10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99.2萬噸,其中水稻產量93.7萬噸。盤錦大米聞名於國內外,是盤錦市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盤錦市尚有2萬多公頃土地可以開墾利用,沿海灘塗逐年伸延,土地面積不斷增加。
二、礦產資源:盤錦市地下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井鹽、煤、硫等礦藏。2000年底,遼河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1億噸,天然氣1 784億立方米。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坐落於此,已開發建設32個油氣田,已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等12個油氣生產單位。原油穩定裝置處理能力600萬噸/年。2002年生產原油1 351萬噸,天然氣11.31億立方米。原油品類有稀油、稠油和高凝油。年處理天然氣5.62億立方米,為石化工業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資源。
在盤山縣的胡家西部、甜水南部、羊圈子、東郭,地下埋藏著鹽鹵資源。深度60米~100米,鹽鹵水厚度47米~77米,按年開采360萬立方米計算,可開采數百年。在曬制的原鹽中,氯化鈉含量在95.5%以上,質量達到海鹽特級品標准。
三、蘆葦資源:盤錦市葦田收割面積55 608公頃,年產蘆葦50噸左右,列世界之先。主要分布於大遼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線以北地段的遼濱、趙圈河、羊圈子、東郭4個葦場和新生農場葦田大隊。主要用於造紙原料,占遼寧省蘆葦總產量的50%以上。自1960年始,加強對蘆葦生產的管理,變蘆葦的自然生長為人工科學培育。仍有近萬公頃的沼澤荒灘可開墾成葦田。
四、水產資源:盤錦市南部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水域約20萬公頃,魚、蝦、蟹資源蘊藏量約4萬噸~5萬噸,占遼東灣蘊藏總量的70%。其中3米等深線以內沿岸淺海水域約1.9萬公頃,海貝類蘊藏量約2.7萬噸。灘塗面積3.92萬公頃,天然餌料豐富,適宜發展對蝦、貝類。其中,可用於養殖對蝦的面積1.34萬公頃,可用於貝類養殖的面積1萬余公頃。素有「盤錦文蛤庫」、「渤海金灘」之譽的大窪縣二界溝蛤蜊崗資源面積0.77萬公頃,號稱「天下第一鮮」——文蛤的產量在1.5萬噸以上,是遼寧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淡水水域15.3萬公頃,水中浮生物、水生植物豐富,有利於發展淡水養殖。近年稻田養殖獨具特色。
2005年,水產品產量22.08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2.41萬噸。
五、草原資源:盤錦市有優質草場0.4萬公頃,分布於石山種畜場和盤山縣大荒農場。主要飼用植物40餘種,載畜能力可達2.7萬頭混合牛。在0.8萬公頃河灘地中,大部分可改造成季節性草場,另有0.47萬公頃水面可放養水生植物,大量的稻草和農副產物可供牲畜飼用。
【氣候】
盤錦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冷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裕。2005年,年平均氣溫為9.3℃,較歷年10.5℃偏高1.2℃。降水量為631.7毫米,較歷年651.0毫米偏少19.3毫米,較上年676.4毫米偏少44.7毫米。日照時數為2 666.3小時,較歷年2 725.9小時偏少59.6小時,較上年2 955.6小時偏少289.3小時。全年平均風速為3.0/秒,最多風向為南西南風,全年大於等於8級的大風日數為14天。土壤在11月中旬開始凍結,下旬封冰;解冰期在3月上旬,4月上旬化通。全年無霜期204天。終霜為4月上旬,初霜為10月中旬。
全年總的氣候特點是:氣溫稍高,熱量條件好於常年,降水稍少,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偏少。4~9月氣溫偏高,降水稍多,光照偏少。夏季6月和8月上、中旬連陰雨,光照偏少,秋季9~10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
盤錦特產:
盤錦河蟹
河蟹官名中華絨螯蟹,又名螃蟹、毛蟹.中華絨螯蟹個體較大,經濟價值較高.河蟹是一項重要的水產資源。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為水產中的上品。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消費量十年來劇增,每逢 秋高氣爽、菊花盛開之際,人們總是以 能持蟹品酒對菊賞月為幸事。目前流行 的各菜系中,河蟹是不可少的一景。河蟹 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加了一個亮點。據 分析,每1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質含量 為16%,脂肪5.5%,碳水化合物7%,維生 素A600國際單位。均高於一般水產品。 河蟹是重要的出口水產品,每年有數百噸空運港澳。河蟹為洄遊性的甲殼類動物。秋季性成熟的河蟹自內河湖泊爬向大海,在鹹淡水交界處交配產卵, 至翌年春末夏初卵孵化發育成大眼幼體 (俗稱蟹苗),再溯江、河而上,進入 湖泊、草盪等水域生長育肥,從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夏季蟹苗汛和秋季成蟹捕撈汛。
遼寧省盤錦市位於九河下稍,河海交界處,地理條件非常適合養殖河蟹。今年,盤錦市養殖河蟹面積達30萬畝,其中成蟹養殖 面積20萬畝,扣蟹養殖面積10萬畝。現在河蟹養殖大豐收,為各地有識之士提供良 好商機,抓住商機就是抓住財富的源泉。

F. 新民市情況

下面是新民市人民政府網站上的新民簡介:

新民市位於遼寧省中部,距省會沈陽60公里,幅員3352.5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轄11個鎮、14個鄉和5個街道辦事處,338個行政村。有漢、滿、回、朝鮮等18個民族。是一座集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於一體的新興城市。

新民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1993年撤縣設市。是沈陽市副食品生產基地和國家商品糧、優質米、瘦肉型豬生產、淡水魚開發基地。

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6條河流通過,有256萬畝耕地,7萬畝養殖水面,45萬畝草原,有林地面積110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面積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生豬、肉雞、禽蛋、牛羊等產量位居遼寧省前列。沈陽仙子湖、棲鶴湖、雁沙湖,遼濱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園等景觀自然天成,景色秀麗。

交通通訊便捷。境內有6條國省級公路、11條縣級公路和2條交通動脈京哈鐵路、高新鐵路縱橫交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大連和營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訊設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國電話市。

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變電站21座,60千伏輸變電線路253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2000公里,低壓線路3800公里,日供電量高峰時可達14O萬千瓦/小時。城市日供水能力為5萬噸。石油儲量3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

全市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稅源增加,融資充足,人民增收,全市經濟增長迅速。農業初步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形成了糧食、優質米、蔬菜、林果、兩瓜、菜籽、生豬、牛羊、禽蛋、淡水魚十大生產基地,被遼寧省確立為現代化農業示範市。工業以化工、輕工、機械配套加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四大產業為支柱,佔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76%。形成了以胡台新民兩個經濟開發區為龍頭,以102線的法哈牛、張屯、大民屯為支撐的工業帶,實現了新民工業的跨躍發展。全市工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地區貿易業的平衡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上升。到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億元,新民貿易業已全部進入網點化和民營經濟運營時期,城區商業街和餐飲街網點密布,主要城鎮集貿市場繁榮,枊河溝的西瓜市場、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場、大民屯的蔬菜市場等幾大專業市場遠近聞名。

文化、體育、廣播電視、計劃生育、檔案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

G. 公主屯鎮的地理氣候

公主屯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22026,,北緯6,海拔高度62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半年長於夏半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7.60C,極端最高溫度達35.50C,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1.50C,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公主屯鎮成為農業的重鎮,在八十年代中期糧食總產超億斤,是沈陽市產糧第一大鎮。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具規模,是新民市糧食、蔬果、菜籽、生豬、牛羊、蛋禽六大生產基地。

H. 黑龍江國營農場每個人一年能生產多少糧食

每個人一年大概生產500斤到600斤左右的糧食,這個是平均算下來的,因為還有很多輔助人員。

I. 沈陽簡介

【沈陽概況】

地理資源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在東經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緯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間。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沈陽市國土總面積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85平方公里。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於家房鎮。
沈陽地處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心。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在以沈陽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徑內,有中國著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盤錦、輕紡之城丹東、化纖之城遼陽和糧食煤炭基地鐵嶺,這些資源豐富、實力雄厚的遼寧中部工業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城市群。溝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的營口新港和錦州港,距沈陽也不超過400公里。

氣候特徵
沈陽屬於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降水分布由南向東北和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5.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4.9℃。各縣區1999年平均氣溫在7.8-9.0℃之間,康平縣最低,東陵區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沈陽的冬季漫長;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熱而多雨,空氣濕潤,秋季短促,天高雲談,涼爽宜人。近年由於世界性氣候的變化,沈陽平均氣溫亦有上升。對於旅遊者來說,每年4月至10月是黃金季節。在沈陽居住或外地來沈旅遊者,穿著通常是冬棉夏單,在春秋兩季可穿毛線衣、羊毛衫,夏季著單衣即可。
市轄九區一市三縣:有和平、瀋河、大東、皇姑、鐵西5個城區;東陵、於洪、蘇家屯、新城子4個郊區;新民1個縣級市和遼中、康平、法庫3個縣。全市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沈陽是多民族的聚居地,除漢族外,還有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32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1998年末,全市人口總數674.9萬人,其中市區480萬人。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流經境內。這里屬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歷史淵源
沈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渾河(古稱瀋水)之北而得名。據對新樂遺址考證,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戰國時期,這里屬燕國遼東郡境內;西漢年間,在此設立侯城、高顯、遼陽、望平等郡;遼金時代設置瀋州;元朝改稱沈陽路;明朝設置沈陽衛。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1657年設奉天府。抗日戰爭勝利後,復稱沈陽市。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作為重工業基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八五」以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1998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加65億元、410億元、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11%和9.8%。完成地區性財政收入55.81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8.85%;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長20.6%。目前,沈陽經濟出現了4個明顯變化:一是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農村經濟總量、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改變了沈陽單一的重工業結構。二是經濟質量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3億元,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的1/3、技術改造投入的2/3、出口創匯的45%,均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四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快改革和脫困步伐。全市完成工業總值1310億元,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轉換機制、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正朝著好的方向邁進。1998年末,世界銀行評選出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國的北京、上海和沈陽位列其中。

發展優勢
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沈陽這個老工業基地和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優勢。一是地理和區位優勢。溝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連港、正在開發建設的營口新港和錦州港,距沈陽均不過400公里,決定了沈陽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陽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范圍內,集中了以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8大城市,構成了資源豐富、結構互補性強、技術關聯度高、馳名世界的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沈陽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鐵路樞紐和全國最高等級的公路網路,是東北地區不可替代的交通樞紐;作為區域性中心大市場,沈陽對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的吸納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備的鐵路、公路網路及眾多的國家級和區域性市場,使沈陽成為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集散地,並正逐步成為區域性的商貿、科技、交通、旅遊、信息和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規模優勢。沈陽擁有雄厚的資產存量,形成了較大的城市規模。目前,擁有的資產存量已達到1000億元。據國家統計局認定,沈陽的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5位。作為工業大市,沈陽不僅形成了門類齊全、成配套能力強、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而且有一批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大企業,如東北輸變電集團、東葯集團、機床集團和沈陽化工股份公司等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巨大的資產存量、較完整的工業門類和城市規模是沈陽振興的基礎條件。三是科技和人才優勢。沈陽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數量較多、層次較高,人才濟濟,實力雄厚,並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自動化、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與環保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體,涌現出和光集團、東軟集團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和人才優勢為沈陽的振興提供了關鍵性條件。

發展目標
從這些基本市情出發,沈陽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放眼21世紀,對城市發展精心構劃,提出了「一三五」(一年起好步、三年樹形象、五年上台階)的發展目標。即,1998年,實現經濟適度快速增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塑造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牢固基礎;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全面實現「九五」計劃,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和高新技術接軌的程度明顯提高,經濟結構的適應性進一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0%和15%。在關系沈陽振興的主要方面樹立起嶄新的形象,農業樹立新形象,以產業化和現代化為目標,加快推進「一帶四區」建設,糧食總產量保持在325萬噸左右,進一步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水平。工業樹新形象,以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為目標,優勢行業、骨幹企業基本形成,產值、利潤佔全市的60%以上;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覆蓋面達到80%;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加,高新技術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絕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走出困境,虧損面控制在15%以下。第三產業樹立新形象,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區域中心為目標,調整結構,擴大規模,使其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51%,區域性的商貿、金融、旅遊和信息中心等得到進一步確立。城市建設樹立新形象,以提高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程度為目標,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使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城鄉文明風貌樹立新形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形成有利於改革、發展、穩定的精神力量、輿論氛圍、道德規范和法制環境,跨入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衛生城市的行列,成為環境優美、管理有序、服務優良、文化繁榮和風氣良好的全國文明城市。黨政機關和幹部隊伍建設樹立新形象,以廉潔、高效、精幹為目標,全面加強黨政機關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幹部隊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使其在全市兩個文明建設中展現出較高的組織領導水平和良好的人民公僕形象,到20002年,實現全市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城鄉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都上一個大的台階。在這個基礎上,再繼續向建設現代化、國際化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

發展戰略
1999年是實現沈陽「一三五」發展目標的關鍵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抓好八項工作:一是堅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努力保持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堅持以改革總纜全局,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三是堅持「一開四促」(以開放促改革、促改組、促改造、促發展)方針,更加突出地抓好對外開放。四是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才智力開發。五是堅持城市建設與管理並重,進一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六是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七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八是堅持以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著力在十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1)「一帶四區」規劃建設的園區和市場初具形象,形成完整的貿工農相結合、種養加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體系。(2)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名牌產品,提高設備成套和產品配套水平。(3)突出抓好10個大型市場的建設工作,加快發展信息業、旅遊業和房地產二級市場,爭取更多的國內外金融企業來沈陽設立分支機構。(4)重點企業集團加快資產重組和低成本擴張,實現與國際優良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對接。(5)鼓勵民營經濟以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和改制。(6)推進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主導產品合資合作面達到70%;積極引導外資重點投向農業、國有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型基礎設施和國家逐步放寬限制的一些服務領域。確保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出口創匯7.35億美元。(7)推進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搞好科技與經濟對接的組織協調工作,推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的聯合,優化配置教育資源。(8)加快實施50個重點建設項目,搞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9)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0)辦好精神文明建設10件實事,提高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總體水平,實現首批進入全國文明城市。
憧憬未來
沈陽,曾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燦爛和悠久,也曾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輝煌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為前進中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現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正激勵670萬人民奮發進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8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4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