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筍多少錢一個月
㈠ 秋冬季窩筍在四川巴中地區的種植技術
舉報違規檢舉侵權投訴|2009-08-06 12:51 網友採納 秋栽
早播的行株距較密,一般為30×25厘米;較遲播種的較稀,一般為30×35厘米。
在我地春秋兩季均可栽培。秋
指8月上旬-9月上旬播種育苗,10月-11月採收,春萵筍指在9月-10月播種育苗,翌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採收。栽培品種主要有成都二白皮密節疤萵筍和鑼錘萵筍。 一、品種性狀 1.成都二白皮密節疤萵筍,株高35-40厘米,開展度40-45厘米,葉簇較直立緊湊。葉片倒卵圓形,先端鈍尖。莖棍棒形,縱長30厘米,橫徑5厘米,節密,莖皮草白色,肉淡綠色,肉質嫩,味香,品質好。單莖重約500克,早熟。耐熱性強,不易抽苔,秋季種植畝產1500公斤。冬季種植畝產1500-1800公斤。 2.鑼錘萵筍,是我地傳統品種。植株較緊湊,株高45厘米,開展度40厘米,葉密,節距0.8厘米,葉緣上中部全緣,葉尖鈍尖,葉面上中部平整,莖部皺縮,蠟粉較多。肉質莖皮淡綠色,上細下粗呈鑼錘形,長31.8厘米,粗4.9厘米,莖肉淡綠色,莖肥大多汁、易裂,脆嫩清香,品質好,單莖重500-600克,中熟,耐寒,較耐熱,不耐肥,適應廣,抗病毒病能力強。秋萵筍畝產2000-2500公斤,越冬萵筍畝產3000公斤。春萵筍畝產2000公斤。 二、栽培技術 1.播種與培育壯苗 萵筍是採用育苗移栽的方法進行栽培,首先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質土作苗床,移栽1畝大田需備足15-20平方米苗床地,用種量20-25克,播種前,對苗床深翻烤曬過白,並施入充分
的人畜糞澆翻入土整平待播。種子要浸種催芽,先將種子放入冷水中浸半小時,撈出後等稍干,進行低溫催芽,一般3-4天可發芽,當有70%以上種子發芽後即可播種。播種時,先將苗床用水澆透,再將發芽的種子拌上細土均勻撒播在苗床畦面,再蓋上一層拌老糠灰的細土,然後灑水覆蓋,覆蓋物可以是遮陽網,草片等搭平棚護陰。播種期確定,在10月上旬至10月底,播種出苗後及時間苗,苗距3-4厘米。育苗期間,秋萵筍要勤澆水和施稀薄糞水,春萵筍應控制澆水,使幼苗葉色濃綠,粗壯,提高其抗寒能力。 2.整地與移栽 種植萵筍的田塊要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並要精耕細作,盡量多施廄肥或堆肥作基肥,一般每畝施
4000 公斤深翻入土。秋萵筍大約在播種後25-30天,苗具有4-5片真葉時及時移苗定植。選擇根系旺盛,未撥節的壯苗帶土定植。株行距以30-35厘米,每畝約7000株為宜。春萵筍約在播種後30-35天,苗具有4-5片真葉即可移苗定植,帶土移栽,株行距以24-33厘米為宜。栽後及時澆點根肥。 3.肥水管理 秋萵筍定植後如天氣晴朗,需每天澆水,加少量速效性肥料,直至秧苗成活。施肥原則是淡肥勤澆,以速效
為主,化肥為輔。第一次正式追肥在秧苗成活期,最後一次追肥在採收產10-15天。中間間隔7天左右追肥,其中在定植後20天左右施一次重肥。可用30%左右濃度的人糞尿每畝施5000公斤,或
20-30公斤,後期停止施肥,應保持土壤濕潤,以防裂筍。春萵筍在越冬期,除了在幼苗成活後施一次追肥外,一般不再澆水施肥,而需要中耕蹲苗,並進行清溝培土工作。開春後,在苗開始返青時,要及時追肥和中耕。當莖部開始膨大時施一次重肥,此後再施追肥2-3次,前2次以人糞尿為主,而後2次應適當提高肥料濃度,並配合施速效
。在膨大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但田間不能積水。 四、病蟲害的防治 萵筍的病蟲害主要是霜霉病和蚜蟲。在防治上除了加強田間通風,排水和摘除病葉外,發病前可用0.5%的等量式
液噴葉,每7天左右噴一次。防治蚜蟲可用80%的
乳油1000倍或40%的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
㈡ 1000畝地能種多少竹子收多少筍子
以雷竹計,一畝地80到100棵母竹,每天棵約8元。
雷竹當年栽竹,次年出筍,三年滿園,四年高產。具有一次建園,永續利用的優點,既可以零星栽種,又可以規模開發。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畝產鮮筍1500至3000公斤,畝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可達6000至8000元。
雷竹栽培技術
整地
全面深翻,深度30厘米。清除石塊、樹樁等。把表土翻人土中,這樣有利於雜草的腐爛和有機質的分解。平地要開好排水溝,以防積水。每畝挖穴60個左右,長80厘米、寬50厘米、深40厘米,然後下足底肥。每穴施基肥25千克左右。
種植
以6月份梅雨季為最好,造林成活率高,發鞭快,當年就能出筍。或在秋末冬初栽母竹,首先將腐熟的基肥用表土拌勻踏實。母竹置於穴中時要求鞭根舒展,底部與土密接,再填入表土,分層打實。注意在竹蔸周圍打實,不能在母竹蔸上面敲打,以防傷鞭。總之,栽竹要做到:竹蔸要栽深,竹鞭要淺埋,上層覆土要松,下層泥土與竹蔸、竹根要緊貼。
覆蓋
覆蓋物有竹葉、礱糠、稻草、竹粉、麥殼、廄肥以及大棚等。覆蓋一般「冬至」開始,覆蓋物要求均勻,厚30厘米以上,並插入溫度計,觀察覆蓋層溫度變化。一般竹林地覆蓋10天左右即有竹筍開始出土,采筍期可持續60至100天。覆蓋後一個月注意及時採收竹筍,到了3月份天氣轉暖時,要及時去掉覆蓋物。
施肥
⑴6月份新竹成竹後,及時施肥,以速效肥為好。每畝施尿素4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氯化鉀20千克,結合鬆土進行。挖去5年以上老竹,將肥料深翻人士中,以促進地下鞭早發。
⑵9月份用人糞1000千克,兌水1倍以上,澆潑。高溫乾旱。應進行澆水,每畝5000千克左右,以促進筍芽提早分化。
⑶11月上旬施豬、牛廄肥4000千克,翻入土中。
⑷准備覆蓋前5天要鬆土施肥,每畝施碳銨100千克,拌勻後撒施。再撒施有機肥2500至3500千克。施肥後再澆一次透水。
幼林管理
⑴除草鬆土、實行林間套種,以耕代撫,加速土壤熟化。2月、6月、9月可結合鬆土進行除草。前2年可間作農作物,套種作物以豆類、薯類和蔬菜為主,不宜套種玉米、麥類、高粱、芝麻等。
⑵造林後的頭兩年,要追施便肥或尿素1至3次。第一年2月份每株母竹可施便肥10千克,6月份施便肥25千克,9月份施便肥或嫩草、豆稈、綠肥25千克。或用氮、磷、鉀相應含量的化肥。如用化肥,適當遠施、散施。乾旱季節在母竹蒲頭周圍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濕潤。
⑶造林第一年新栽母竹保持成竹1至2株,一般第三年每畝立竹數達700多株,即可形成竹園,進入竹筍豐產期。
成林管理
⑴更新:每年留養定量的新竹,伐去等量老竹,保證每畝立竹數800至1000株。深翻施肥時,要挖除發黑或無芽的老竹鞭,促發新鞭。新竹留養要在筍盛期一周內留足。在新竹長成後的5至6月,結合松上施肥砍除老竹。
⑵施肥:第一次在出筍前半個月至一個月,施速效肥,淺鋤施肥或開溝施肥;第二次在初夏4至5月進行,主要是將有機肥拌化肥撒施林地,再進行翻土;第i次於秋冬時重施基肥,撒施或穴施有機肥並翻土埋入。施肥量以全年施肥量為准,第一次佔25%,第二次佔35%,第三次佔40%。
㈢ 一個運動場的佔地面積大約是2000平方米幾個這樣的運動場佔地面積大約是一公頃
像這個一個運動場的話,佔地大約200平方米的話,像這樣一種大約是這相當於一公頃的話,是1000,所以鎖個二
㈣ 如何種植竹筍
一、竹園規劃。根據不同環境和坡度變化決定其定植株行距密度,一般採用6米×3米的株行密度,每畝植37株。由山坡地穴數減半,而條件好的環境可採用寬行密植法,即按6米×2.5米的規格,每畝種植44.4株。
二、挖穴施肥。挖穴長、寬、深為80厘米×60厘米×60厘米,曝曬後再放入腐熟堆肥或有機肥料等基肥,每穴10-15公斤。
三、選苗。從健壯、無開花的竹叢中選取前年白露以後留養竹,直徑已達4-6厘米的一年生幼竹,將竹在清明節前後的雨季栽植。除上述幼竹繁殖處,還可採用桿育發,但一些方面存在因養成的竹苗可能開花而造成損失的危險,故應少用,有幼竹條件的不宜用。
四、栽植。採用幼竹與地面約成25度的斜植法比直位栽法要好:可減少日光直曬;減少水分蒸發;每節都接近土壤,竹節上的側芽都有發芽機會,成活率較高,植後覆土時留一節在土表,並在土端竹桿內灌水。植後應灌水蓋草,提高土溫,防曝曬,以提高成活率,植後一個月左右如萌發新芽,可用1%尿素水溶液(1桶水加250克尿素)灌竹,以促進生長,提早發筍成竹。
五、管理。植後應注意除草、中耕、灌溉、施肥,覆蓋和選留母竹等工作。
⑴植後當年的6-7月份除一次草,9月間再除一次。冬季利用農閑將竹園灌耕一次,以改良土壤性質,阻止雜草繁生。中耕時除去多餘的老竹,僅留1:2:3年生竹各1株,並掘出腐朽的老竹頭。
⑵3-5月雨季來臨之前,可每周或隔周灌水一次,以促其盡早發筍,增加收入。
⑶利用竹林內落葉,雜草等覆蓋竹園周圍,每叢約蓋60公斤,每年3次覆蓋,以保持土壤濕潤。不易取得覆蓋材料的,可改用培土。
⑷施肥可促進發筍。可用環施法給每叢施腐熟堆肥20-30公斤,復合肥5公斤,配合灌水和降雨,在3-9月間施3-4次,以發揮肥效。用水肥灌注竹子肥效很好。
⑸每年白露前後,選留竹筍任其生長成母竹。如果過早7-8月留母竹,其吸收養分用於竹材生長,會影響發筍數量效益。
㈤ 冬筍價格貴過肉,挖筍大戶日收入超3000元,他們的日常工作有多辛苦
這個問題其實和工作辛苦並沒有什麼關系,因為不管冬筍的價格是多少錢,挖筍大戶的工作非常固定,這本身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對那些挖冬筍的大戶來說,因為冬筍是很多人特別喜歡吃的美食,所以挖筍大戶能夠通過販賣冬筍來賺錢,有些人甚至會直接以挖冬筍為生。也正是因為冬筍的價格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劇烈波動,挖筍大戶的收入才能從短時間內暴漲到了3000元錢,很多人平時想都不敢想會有這樣的收入。
一、冬筍的價格已經比肉都要貴了。
因為冬筍的市場供應量非常少,大家也非常喜歡吃冬筍,這也直接導致冬筍的價格漲到了40元一斤。在冬筍的價格進一步攀升的同時,很多人專門去山區挖冬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謀生,有些挖筍大戶的日收入可以超過3000元錢,這個數字已經堪比他們平時一個月的收入了。
㈥ 冬筍放久了還能吃嗎
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冬筍一般是每年冬天到次年初春都有,食用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再加上冬筍食用期間溫度比較低,保存好情況下,可以保存很長放時間。
一般冬筍保存一個月之後能不能吃,主要看冬筍是否發生了變質,要是冬筍沒有發生變質腐爛的情況,那麼這時候冬筍是可以吃的。
但要是冬筍保存一個月,出現腐爛變質的情況,那麼這時候就不建議再吃了,避免加重自身胃腸道不適,對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脅。
㈦ 泡十斤竹筍需要多少鹽
腌制新鮮小竹筍多少比例的鹽,把竹筍放在鍋里煮下,放在大盆里然後腌制新鮮小竹筍,我這里天氣熱,多放些鹽比例是一斤小竹筍3量鹽,然後把它放土壇里封好了,一個月後就可以了,吃的時候在水裡漂上一天時間,拿出放些麻油就可以吃了。
㈧ 萵筍的問題`
別名:莖用萵苣、萵苣筍、青筍、萵菜p,香萵筍
產期:1-4月。p
原產我國華中或華北。地上莖可供食用,莖皮白綠色,莖肉質脆嫩,幼嫩莖翠綠,成熟後轉變白綠色。
植物學性狀:直根系,移植後發生多數側根,淺而密集,主要分布在20-30cm土層中。莖短縮。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卵圓形等,色淡綠、綠、深綠或紫紅,葉面平展或有皺褶,全緣或有缺刻。短縮莖隨植株生長逐漸伸長和加粗,莖端分化花芽後,在花莖伸長的同時莖加粗生長,形成棒狀肉質嫩莖。肉色淡綠、翠綠或黃綠色。圓錐形頭狀花序,花淺黃色,每一花序有花20朵左右,自花授粉,有時也會發生異花授粉。瘦果,黑褐或銀白色,附有冠毛。
類型及品種:根據萵筍葉片形狀可分為尖葉和圓葉兩個類型,各類型中依莖的色澤又有白筍、青筍和紫皮筍之分。p尖葉萵筍:葉片披針形,先端尖,葉簇較小,節間較稀,葉面平滑或略有皺縮,色綠或紫。肉質莖棒狀,下粗上細。較晚熟,苗期較耐熱,可作秋季或越冬栽培。
主要品種有:柳葉萵筍,北京紫葉萵筍,陝西尖葉白筍,成都尖葉子,重慶萬年樁,上海尖葉,南京白皮香早種等。p
圓葉萵筍:葉片長倒卵形,頂部稍圓,葉面皺縮較多,葉簇較大,節間密,莖粗大(中、下部較粗、兩端漸細),成熟期早,耐寒性較強,不耐熱,多作越冬春萵筍栽培。
主要品種有:北京鯽瓜筍,成都掛絲紅、二白皮、二青皮,濟南白萵筍,陝西圓葉白筍,上海小圓葉、大圓葉,南亦紫皮香,湖北孝感萵筍,湖南鑼錘萵筍等。p
㈨ 關於竹筍的種植
關於竹筍的種植的條件:
一、育苗方法
育苗不論是埋鞭育苗或是播種育苗,土壤應選擇疏鬆、質輕的黃壤土最好。
1、埋鞭育苗。選擇1~2年的新竹取竹鞭,最好是帶竹桿埋鞭育苗,竹桿上留1~2節活枝,每畝埋鞭3000~5000株,可產苗15000~20000株。
2、播種育苗。每畝播種10~15千克,可產苗30000~40000株。關鍵在於在幼苗期必須對幼苗遮蔭,減少陽光的直接照射,造成幼苗的死亡。並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
二、選地整地
毛籜方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土層在30厘米以上,不過於粘重的黃壤、黃棕壤都能生長,以肥沃疏鬆渾厚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
整地以穴狀整地為主,整地規格為60×60×50厘米,塘打完後要把表層土壤回進塘內,回土要達到塘深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條件的可結合回土,在塘內施足以有機肥為主的廄肥。
三、合理栽植
1、選擇適當的栽植密度。主要根據用苗種類來確定栽植的密度。因方竹屬於混生竹種,一至二年生的實生苗竹鞭不發達,移植後走鞭慢。面竹繁殖苗鞭粗芽大,移植成後每年可走鞭1米以上,成林快。
要使方竹林能在5~8年內獲得較好的效益,種植密度實生苗每畝100株以上。竹鞭繁殖苗每畝74株以上。並以根據各地的經濟條件,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2、栽植時間。以每年的初春斷雪後的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一個月時間內,栽植成活率最高,可達90%以上。
3、栽植方法。竹苗根系由於木質化程度高,起苗後放置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竹苗失水,影響成活率,因此不易長途運輸,為了保證成活率,從起苗到栽植完畢,一般不要超過72小時,在48小時內栽植完畢,成活率比較高,最好是隨起隨栽。
㈩ 萵筍的營養價值 萵筍怎麼做
萵筍味甘、性涼、苦,入腸、胃經;具有利五臟,通經脈,清胃熱,清熱利尿的功效;用於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等症。
原料:萵筍兩塊錢,肉6塊錢的。步驟1:萵筍洗干凈切片,肉也切片待用。
步驟2:萵筍用鹽腌2到3分鍾,這樣萵筍吃起來更脆。腌好後沖洗干凈,瀝干水份待用。
步驟3:鍋中油熱,放薑片,倒入肉片大火翻炒2到3分鍾。
步驟4:加點料酒,少點幾點醬油繼續翻炒1分鍾。
步驟5:倒入萵筍,加些小干辣椒,加鹽,大火翻炒2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