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標准多少米
Ⅰ 一般馬路有多寬
車道寬度一般在2.4-4.2m內分布,這要看道路的性質,是城市道路還是公路,是何種等級,採用哪一種設計速度,一般來講設計速度越大,車道寬度有增加傾向,但標准寬度一般在3.0-3.75m,3.5m的最多,過寬的車道容易導致小車在同一車道內並排行駛,不建議大於3.5m,太窄的話,容易偏出車道,不建議低於2.8m。
拓展資料:
引證解釋
1. 古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
《左傳·昭公二十年》:「褚師子申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而這個馬路與今天的馬路一詞並非同源。
2. 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龍須溝的新溝落成,修了馬路。」趙樹理《套不住的手》:「他半年沒有進縣城,縣城裡已經大變了樣,——街道改寬了,馬路也壓光了。」
"馬路"最早是由碎石鋪設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這樣利於雨水流淌到路邊,不影響交通。後來,人們用瀝青鋪塗在上面,稱之為"柏油路"。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叫"馬路"。
Ⅱ 一條馬路一般寬多少
一級公路標准修建,路基寬度25.5米,行車道寬2×7.5米,中間帶寬3米,硬路肩寬2×3米,土路肩寬2×0.75米。
二級公路11米左右
三級公路7米左右
Ⅲ 各種道路的具體標准寬度都有什麼
1、三級以上多車道公路每條機動車道寬度為3.5~3.75米。
2、中央隔離帶無統一標准,因地制宜,單純的水泥制中央隔離帶寬度為一米(中央隔離帶兩側白實線之間的距離),如果是中央綠化隔離帶,寬度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幾十米寬。
3、城市幹道必須設置人行道,城市幹道人行道按實際人流量計算,一般最少3米寬,寬的可以達到15-20米。
4、城市道路每車道寬度為3.5米,交叉路口分流車道每車道為2.3-2.5米,干線公路(包括高速公路)每車道寬為3.75米,路肩(高速公路緊急停車帶)為1.5-2.5米。
Ⅳ 一般馬路有多寬
車道寬度一般在2.4-4.2m內分布,這要看道路的性質,是城市道路還是公路,是何種等級,採用哪一種設計速度,一般來講設計速度越大,車道寬度有增加傾向,但標准寬度一般在3.0-3.75m,3.5m的最多,過寬的車道容易導致小車在同一車道內並排行駛,不建議大於3.5m,太窄的話,容易偏出車道,不建議低於2.8m。
拓展資料:
《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范》由建設部、民政部、中國殘聯發布,系全國范圍實施的強制性規范,實施無障礙的范圍主要社道路、綠地等。無障礙要求是,設有路緣石得人行道,在各路口應設緣石坡道;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地段的人行道應設盲道,公交候車站應設提示盲道;公園、小游園及兒童活動場通路應符合輪椅通行要求,公園、小游園及兒童活動場通路的入口應設提示盲道。
實施無障礙的范圍是辦公、科研、商業、服務、文化、紀念、觀演、體育、交通、醫療、學校、園林、居住建築等。無障礙要求是建築入口、走道、平台、門、門廳、樓梯、電梯、公共廁所、浴室、電話、客房、住房、標志、盲道、輪椅席等應依據建築性能配有相關無障礙設施。
以一條紅線26米的一級公路來講,一般是這樣:雙向六車道道18米,中央隔離帶1米,兩側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兩側各2米為排水溝等配套設置。
而一條紅線為80米的城市一級幹道一般可以這樣分:雙向八車道28米(城市幹道每條機動車道3.5米),中央綠化帶5米,兩側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綠化帶各3米共6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5.5米共11米,剩下30米兩側人行道各15米。
Ⅳ 鄉村道路寬度標準是多少
法律分析:
國家對於鄉村道路沒有明確標准,都是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出台地方標准。地方標准大體為:1、鄉道採用雙車道,路基寬度不小於6.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5.5米、路肩寬度不小於0.5米。2、村道路基寬度不小於5.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4.5米、硬(土)路肩寬度不小於0.5米。3、對於特殊地區,如三州及盆周山區、地形地質復雜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鄉道和村道可按單車道設計,路基寬度不小於4.5米,路面寬度不小於3.5米,錯車道數量每公里不少於3處。 農村道路是指修築在野外鄉村地區、供當地各種非機動車輛和拖拉機行駛,也可通行汽車的道路,一般是溝通鄉到村、村到村或田間生產基地到鄉、村的道路修築在野外鄉村地區、供當地各種非機動車輛和拖拉機行駛,也可通行汽車的道路。
法律依據:
《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合理確定農村公路的建設標准。縣道和鄉道一般應當按照等級公路建設標准建設;村道的建設標准,特別是路基、路面寬度,應當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和經濟條件確定。
第九條 農村公路建設的技術指標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對於工程艱巨、地質復雜路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縱指標可適當降低,路基寬度可適當減窄。
衍生問題:
國道線旁邊多少米之內算違章建築?
國道線旁邊20米之內算違章建築。公路建築控制區的范圍,從公路用地外緣起向外的距離標准為:1、國道不少於20米。2、省道不少於15米。3、縣道不少於10米。4、鄉道不少於5米。屬於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築控制區的范圍從公路用地外緣起向外的距離標准不少於30米。公路彎道內側、互通立交以及平面交叉道口的建築控制區范圍根據安全視距等要求確定。
Ⅵ 道路寬度一般多少米
城市道路的寬度由好多因素決定:
大致有:城市級別(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道路類別(主,次幹道);
車速等等。
幾個參考值:城市人口20~50萬時主幹道寬度30~40米。城市人口10~20萬
時主幹道寬度20~30米。
道路交通標線寬度的具體尺寸:
1、單車道路寬度不應小於4m,雙車道路不應小於7m;
2、人行道路寬度不應小於1.50m;
3、利用道路邊設停車位時,不應影響有效通行寬度;
4、車行道路改變方向時,應滿足車輛最小轉彎半徑要求;消防車道路應按消防車最小轉彎半徑要求設置。
1、居住區道路是解決居住區的內外聯系。
(1)車行道寬度不應小於9米;
(2)紅線寬度一般為20~30米。
2、居住小區級道路是居住區的次要道路,用以解決居住區內部的聯系,
(1)車行道寬度一般為7米,
(2)紅線寬度12~14米。
3、居住組團級道路是居住區內的支路,用以解決住宅組群的內外聯系,車行道寬度一般為4~6米。
4、通向各戶或各單元門前的小路,一般寬度為3米。
居住區道路一般可以分為三級或四級【拓展資料】:第一級 居住區級道路——是居住區的主要道路,用以解決居住區內外交通的聯系,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20-30m。車行道寬度不應小於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時,應增至10-14m,人行道寬度為2-4m不等。第二級 居住小區級道路——是居住區的次要道路,用以解決居住區內部的交通聯系。道路紅線寬度一般10-14m,車行道寬度6-8m,人行道寬1.5-2m。第三級 住宅組團級道路——是居住區內的支路,用以解決住宅組群的內外交通聯系,車行道寬度一般為4-6m。第四級 宅前小路——通向各戶或各單元門前的小路,一般寬度不小於2.6m。此外,在居住區內還可有專供步行的林蔭步道,其寬度根據規劃設計的要求而定。居住區道路寬度道路名稱 道路寬度居住區道路 紅線寬度不宜小於20m小區道路 路面寬5-8m,建築控制線之內的寬度,採暖區不宜小於14m,非採暖區不宜小於10m組團道路 路面寬3-5m,建築控制線之內的寬度,採暖區不宜小於10m,非採暖區不宜小於8m宅間小路 路面寬度不宜小於2.5m園路(甬路) 不宜小於1.2m名稱分級一:小區級道路、小區級道路斷面以一塊板主宜,辟有人行道。在內外聯繫上要做到通而不暢,力戒外部車輛穿行,但應保障對外聯系安全便捷。二:組群級道路一塊板,不高人行道,重點考慮消防車、救護車、住房小汽車、搬家車以及行人通過。三:宅前路以人行為主,還應考慮少量住戶小汽車、摩托車的進入。在道路對內聯系中要做到能簡捷地將行人輸送到支路上和住宅中。此外,居住區內部街坊與街坊之間和街坊內部的道路,主要為居民參加生產、工作、學習、購買物品和參加娛樂活動服務,也為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和貨運交通所用。為了保證居住區內的安靜,盡可能不設公共交通路線,居住區道路可以直接與次幹路相接,盡可能不與主幹路(見城市道路)相接。可通行小型貨車,限制大型貨車和過境車輛通行,車速一般不超過20公里/時,道路做平面交叉,可有斷頭道和回頭路,局部線型也可設計成曲線。道路橫斷面布置一般是單幅式,即在車行道兩側設人行道和綠地,道路寬度可根據建築的樓層高度、沿街公共建築物數量以及客流和貨流多少而定。道路寬度允許時,也可安排雙幅式斷面,即在路中間設1米左右隔離帶,布置綠化。車行道寬度為7米、9米或12米。人行道和綠地每側應為3~6米,要能滿足埋設地下管線的需要。若居住區面積大,主要道路較寬且長時,亦可設置公共交通路線,以減少居民步行距離。
2、
Ⅶ 一級公路標准路面寬度是多少
一級公路標准路面寬度為23.5m+Xm,其中X為中央分隔帶寬度。
公路分類標准:
高速公路上每條高速公路的寬度都有一個國家標准。三級以上多車道公路每條機動車道寬度為3m,中央隔離帶沒有統一標准。根據當地情況,簡易水泥中央隔離帶寬度為1m。如果是中央綠化隔離帶,寬度就不好說了,有些「形象工程」的路能有幾十米寬。
城鎮之間的道路:
城鎮之間的道路一般不設人行道,城市主幹道必須設人行道。城市主幹道的人行道一般至少3米寬,寬度可達15-20米。一級公路紅線26米,雙向六車道18米,中央隔離帶1米,兩側路肩共1.5米,兩側剩餘2米為排水溝等配套設施。一級城市主幹道紅線80米一般分為雙向8車道28米(城市主幹道每條機動車道3.5米,中央綠化帶5米,兩側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綠化帶共3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共5.5米,其餘30米兩側人行道15米。
Ⅷ 城市道路的寬度一般多少米
快速路大於等於40米,主幹道在30—40米之間,次幹道在25—40米之間,支路在12—25米之間。
城市道路等級分為四類:
1、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設有中央分隔帶,具有四條以上機動車道,全部或部分採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供汽車以較高速度行駛的道路。又稱汽車專用道。快速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60-100km/h。
2、主幹路:連接城市各分區的幹路,以交通功能為主。主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60km/h。
3、次幹路:承擔主幹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務功能。次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50km/h。
4、支路:次幹路與街坊路(小區路)的連接線,以服務功能為主。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20-40km/h。
(8)馬路標准多少米擴展閱讀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各國汽車保有量飛速增加,各國城市道路為適應汽車交通的需要在數量上有大幅度增長,在質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如世界大都市倫敦、巴黎、柏林、莫斯科、紐約、東京等,均建有完善的道路網為汽車交通運輸服務,其他各國的城市道路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由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集中,各種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城市交通日益擁擠,公共汽車行駛速度緩慢,道路堵塞,交通事故頻繁,人民生活環境遭到廢氣、雜訊的嚴重污染。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已開始實施或正在研究的措施有:
①改建地面現有道路系統,增闢城市高速幹道、幹路、環路以疏導、分散過境交通及市內交通,減輕城市中心區交通壓力,以改善地面交通狀況;
②發展地上高架道路與路塹式地下道路,供高速車輛行駛,減少地面交通的互相干擾;
③研製新型交通工具,如氣墊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等速度高、運量大的車輛,以加大運輸速度和運量;
④加強交通組織管理,如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控制中心,研製自動調度公共交通的電子調度系統、廣泛採用綠波交通(汽車按規定的速度行駛至每個平交路口時,均遇綠燈,不需停車而連續通過)、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等;
⑤開展交通流理論研究,採用新交通觀測儀器以研究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市道路等級
Ⅸ 標準的馬路寬是幾米
「wunaideren」網友:
你好!
104復線1667K+700M至1669K+500M(即莪園工業園區到八都工業園區)路段的路面寬度為6.9米;104復線1669K+500M至1671K(即八都工業園區)路段的路面寬度為12米。綠化帶不屬於我局管轄,請向相關部門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