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戰一年軍費開支多少
1. 二戰時德國的綜合實力
1938年德國的軍費開支為69億帝國馬克,佔GDP的17%,同年英國的軍費佔GDP的8%,16億美元,美國軍費佔GDP的1%,為10億美元,1933年到1939年9月,德國軍費開支240億美元,而其他所有開支只有236億美元。1936年-1942年為德國的四年備戰計劃,4年計劃的總投資額為53億美元,佔德國當年工業投資的一半,在這期間,德國的碳氫化合物產量增長2.5倍,鋁產量增產1.68倍,合成橡膠增產136倍,炸彈增產15.7倍,火葯增產6.5倍,鋼增產6%,鎂增產1倍,合成化工產品增產3.6倍。1941年,德國的軍工產值為60億美元,而其主要對手英國的軍工產值為65億美元,蘇聯的軍工產值85億美元,美國45億美元。而到了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的頂峰時期,德國的軍工產值也只有138億美元,而美國達到375億美元,英國111億,蘇聯139億。而這些國家幾乎都全力對付德國,所以德國的失敗不可避免。
2. 第2次世界大戰時世界上主要國家每年的軍費是多少佔GDP的比例
據俄羅斯《真理報》4月16日報道,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近日公布的專題研究報告,2012年世界軍事支出實現了15年來的首次減少,同比下降0.5%,美國的比例自蘇聯解體以來首次降到40%以下,俄羅斯和中國軍費有所增加,躋身三強。
瑞典智庫統計的軍事支出數字,主要包括武裝力量維持費用,比如軍事演習費用、軍人工資或補貼、其他方面的人員支出、武器裝備使用費、武器和設備采購費、軍事建設、科研和武器研發費用,以及行政支出等。總體而言,2012年世界各國軍事支出總計17530億美元,佔世界GDP總和的2.5%。
瑞典智庫還公布了軍事預算最高的15個國家的名單:
1.美國依然高居首位,為6820億美元,佔美國GDP的4.4%。
2.中國位居第二,為1660億美元,佔GDP的2%。
3.俄羅斯第三,為907億美元,佔GDP的4.4%。
在中國和俄羅斯方面使用的是估測數據,美國方面則是官方統計數據。
4.英國排名第四,為608億美元,佔GDP的2.5%。
5.日本排名第五,為593億美元,佔GDP的1.0%。
世界五強國家軍費總和為10600億美元,佔世界軍事支出的60%。
之後排名第6至第15的國家依次是:
6.法國(589億美元)、
7.沙特(567億美元)、
8.印度(461億美元)、
9.德國(458億美元)、
10.義大利(340億美元)、
11.巴西(331億美元)、
12.韓國(317億美元)、
13.澳大利亞(262億美元)、
14.加拿大(225億美元)、
15.土耳其(182億美元)。
全部15國軍費總和為14300億美元,佔世界軍事支出的82%。
媒稱,美國軍事支出在絕對數字方面繼續大幅領先,而且超過了排名緊隨其後的10個國家的軍費總和。盡管2012年美國軍事預算下降了6%,但是仍比2001年開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以來的指標高出69%。與美國不同,中國和俄羅斯在報告期內的軍事支出增幅分別只有7.8%和16%,而且與2003年相比,兩國軍費佔GDP的比例保持不變,美國的相應指標卻在不斷增加,已由3.7%增加到4.4%。因此指責俄羅斯和中國挑起軍備競賽是不合適的。
美國軍事支出步伐放緩甚至下滑,與經濟滑坡、預算削減和減少阿富汗軍事行動有關。美國在北約的盟國同樣如此。根據瑞典智庫的專家預測,美國在世界軍事支出中的比例今後還將進一步下降,特別是在北約軍隊撤離阿富汗之後。在軍費佔GDP的比例方面,沙特高居世界第一,為8.9%,美國和俄羅斯並列第二,為4.4%,其餘國家的指標要小得多。中國僅為2%,不到美俄的二分之一。美國軍費在世界軍事支出中的比例已經降至32%,中國升至9.5%。俄羅斯為5.2%。
俄媒稱,俄羅斯和中國軍隊面臨類似的任務,必須實現本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因此俄中兩國軍費增加有其客觀原因。俄羅斯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比例到2014年底將達到53%。根據2020年前國家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計劃,相應的任務是使新一代武器裝備的比例增加到70%,為此撥款20萬億盧布,約合6890億美元。
美國和北約武裝力量早已多次參加具體的軍事沖突,不需要實現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對他們來說,蘇聯威脅已經成為過去,俄羅斯威脅基本不存在,所謂的中國威脅剛剛出現在地平線上。因此,美國計劃在2013年進一步削減軍事預算,准備減少870億美元。計劃到2017年削減2590億美元,在今後10年總共削減4870億美元。美國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更加緊湊、裝備更加精良的武裝力量。美國減少軍事支出,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世界各國進口美國先進武器裝備的規模降低,比如洛馬公司生產的JSF聯合打擊戰斗機,相關交易曾經涉及到義大利、加拿大、荷蘭。現在許多國家紛紛修改預算方案,嚴格節約預算資金,采購稍微便宜一些的武器裝備。在37個歐洲國家中,有20個國家大幅削減軍費,只有德國和烏克蘭例外。
在其他世界性趨勢當中,可以發現中東地區國家的軍費在持續增加,平均增幅8.4%,其中阿曼增幅高達51%,沙特增長12%,卡達增長10%。在亞洲地區,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相鄰國家紛紛采購先進武器裝備,爭取實現軍事現代化,其中越南最為明顯,越南軍費在2003-2012年間增加了130%,印尼增加了73%。
其他年度的還需要的話請找我要。
3.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4. 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誰發展更快最好能給出數據說明。
人口:蘇聯鼎盛時期擁有3000多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同時德國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前,德國已經有175萬外國勞工以及127萬戰俘為勞動力。並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工業:德國煤和鋼優勢較大,德國二戰期間直接統治區共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鐵、而蘇聯卻只生產了1億五千萬噸煤和1790萬噸鋼鐵。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而蘇聯只有480億度,並且德國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只有58萬台,德國的機器製作工人幾乎是蘇聯機器製作工人的兩倍。同時整個西歐幾乎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00多個兵工廠,僅法國(淪陷後)就為德國每年提供1300輛卡車和100萬發炮彈。但是,德國較缺乏稀有金屬,尤其是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
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儲備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國在佔領區收入額大約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佔了818億馬克,「冶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佔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一個長時間里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齤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在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同年,德國獲得812萬噸燃油,基本滿足軍隊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國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可以維持7個月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控制2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本國領土的三倍,人口2.7億,其歐洲盟國還有8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7800萬人口。在兵員方面,雖然蘇聯20~39歲男性為3150萬,同年齡段德國男性只有1550萬,但德國可以利用仆從國軍隊和被外籍勞工、戰俘替換出來的工業勞動力。
--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只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聯工業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略縱深。「一五」計劃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二五」計劃將半數的重工業投資用於東部,「三五」計劃以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重點。
1927年斯大林在講話中斷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受到考驗」。1933年他又表示: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戰前一個月,斯大林在紅軍指揮學員畢業典禮講話中明確指出:「德國將是敵人。」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後,1941年6月增加到500餘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步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部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到1941年夏,蘇聯航空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高約50%,總產量特別是新機型產量卻遠遠跟不上需要,直到德軍入侵時,也只有19個團完成改裝。年初開始組建的5個空降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新的防空體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1940年3月,勉強取勝的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在大清洗後的虛弱與混亂。「肅反」後提拔的大批軍官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造成許多部隊訓練水平下降。德軍作戰部隊中最年輕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後備軍團。而蘇軍士兵一入伍就充實到一線,戰前邊境軍區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當年才入伍。
------------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5. 二戰同盟國軸心國總軍費是多少
具體數目很難說的准啊,但是基本說個大概。
可以說軸心國和同盟國的軍費開始在二戰中非常巨大。
先說二戰各國的GDP吧(網上找的)
美國:1021 E美元
德國:586 E美元
蘇聯:433 E美元
英國:390 E美元
法國:360 E美元(淪陷後一度跌至不足200E)
日本:284 E美元
義大利:200 E美元
中國:小於等於80 E美元
(注,那是美元是非常值錢的,匯率比跟現在是完全是兩碼事)
德國當時的政策是「要大炮不要黃油」,大力發展軍工產業,據當時的資料記載,德國人基本把一年的財政預算扣除基本開支後都拿來生產武器坦克飛機大炮了,他們的公務員非常廉潔,基本沒有腐敗的,人民生活也相對富足,雖然整體國風也是勒緊褲頭過日子,但是德國可以說把30%-50%財政都用來搞軍事了,後期甚至躍升到70%以上。
美國前期的國防開支占總預算比較少,甚至軍隊的武器還比較落後,是那種僅僅夠維持自身防禦線的配備,沒有發展很多進攻性的武器,那時候軍費大概佔GDP總額5%左右,但是後期由於正式參戰,於是美國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發揮作用了,軍費一度達到GDP的40%-60%。
日本一直推行軍國主義政策,也就是「國民經濟軍事化」,軍費在GDP總額中占絕對比重,尤其是全面侵華後,日本的軍費更是達到70%以上,全國發起節約消費運動,剩下來的錢全部拿來搞軍事。
6.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6)德國二戰一年軍費開支多少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7. 參與二戰各國究竟花費了多少錢
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三萬億美元,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其中死亡2700萬人,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億人,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84萬人,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8.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8)德國二戰一年軍費開支多少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9. 美國、日本、蘇聯、德國分別在二戰花費了多少軍費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歐洲,蘇德戰場為對抗德國的主要戰場,也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陸地侵略的任務。在太平洋,美國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海洋侵略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官方數據明了,中國死亡約1800萬,但是依然有很多學者質疑不足1800萬。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其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蘇聯傷亡多為男性,導致戰後的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2萬人在二戰中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死亡。法國有8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死亡,其中平民佔到多數。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0. 德國軍隊真的只有17萬人嗎聽說德國一年軍費有500億美元,是怎麼花的
並不是500億美元,而是500億歐元,當然和500億美元相差不大。德國軍費開支主要包括官兵福利待遇、基地運行、裝備更新、美國駐軍軍費開支(德國一年十幾億美元給美國花了)等等,正規部隊確實只有17萬多,還有4萬預備役部隊,加起來也就22萬,現在德國取消兵役制度,只能拿工資吸引年輕人,所以這500億裡面相當一部分是士兵工資及福利待遇,反而再裝備投入上顯得緊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