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粗糙度1國內標準是多少
Ⅰ 美國的粗糙度/光潔度表示圖紙上寫的是finish:16st,誰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呀對應中國粗糙度多少呢
輪廓算術平均差Ra是國際標准,Ra後的數值為加工表面微觀峰谷之間的差值,單位為微米。我國也使用的是這種標准。因此不用換算。
ST是特殊處理的意思 special treatment
你這個應該是1.6吧 標准裡面沒有ra16 只有ra1.6 1.6的話解釋成特殊處理就行的通
如有幫助 給個好評吧 贊一個
Ⅱ 粗糙度新老標准
粗糙度國家標准:評定標准GB/T3505-2000,符號規定GB/T131-1993,數值標准GB/T1031-1995。
取樣長度
取樣長度lr是評定表面粗糙度所規定一段基準線長度 。取樣長度應根據零件實際表面的形成情況及紋理特徵,選取能反映表面粗糙度特徵的那一段長度,量取取樣長度時應根據實際表面輪廓的總的走向進行。規定和選擇取樣長度是為了限制和減弱表面波紋度和形狀誤差對表面粗糙度的測量結果的影響。
評定長度
評定長度ln是評定輪廓所必須的一段長度,它可包括一個或幾個取樣長度。由於零件表面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不一定很均勻,在一個取樣長度上往往不能合理地反映某一表面粗糙度特徵,故需在表面上取幾個取樣長度來評定表面粗糙度。評定長度ln一般包含5個取樣長度lr。
Ⅲ 表面粗糙度等級
表面粗糙度等級具體如圖表:
(3)國外粗糙度1國內標準是多少擴展閱讀
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過程中刀具與零件表面間的摩擦、切屑分離時表面層金屬的塑性變形以及工藝系統中的高頻振動等。由於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跡的深淺、疏密、形狀和紋理都有差別。
表面粗糙度與機械零件的配合性質、耐磨性、疲勞強度、接觸剛度、振動和雜訊等有密切關系,對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響。一般標注採用Ra。
相關的規范有「GB/T 1031-2009《表面結構 輪廓法 表面粗糙度參數及其數值》」和「GB/T 131-2006 (ISO 1302:2002)《表面結構的表示法》」。
Ⅳ 請問國外圖紙中光潔度63MAX.對應國內多少
現在國內也是用的這個標准,叫表面粗糙度,0.4,0.8,1.6,3,2,6.3,12.5 這些數字是Ra值,是單位面積上表面波峰波谷最大(MAX)實體平均值。數越大表示光潔度越低。
對應老標准:......0.8花兒8,(記住這一個其餘類推)1.6花兒7,3.2花兒6,6.3花兒5......。
12.5花兒4,沒有20,有25一級花3。
Ⅳ 美國粗糙度的Ra80和Ra75-120分別相當於中國粗糙度的多少
輪廓算術平均差Ra是國際標准,Ra後的數值為加工表面微觀峰谷之間的差值,單位為微米。我國也使用的是這種標准。因此不用換算。如果你寫的數字沒有錯誤,那麼Ra80、Ra125都是很大的粗糙度,可能是什麼零件的表面,只需要粗銑或者通過其他比較粗略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的加工粗糙度。
Ⅵ 老師你有沒有中韓表面粗糙度對照表,韓國的表面粗糙度值Ra=12.5,在中國國標里是多少,謝謝了
據我所知,
1.韓國執行的表面粗糙度評定標准等同於ISO相關標准。
2.中國執行的表面粗糙度評定標准也等同於ISO相關標准。
3.所以定義是一樣的。
4.或者就如你所說,是等值的。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願對你有所幫助。
Ⅶ 機械制圖。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符號上有個字母N後邊跟著個數字,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是哪國的什麼標准
N7 相當於1.6um, 美國標准。也就是常見的粗糙度1.6。
Ⅷ 表面粗糙度分幾個等級
表面粗糙度的等級分為14級,如下:
表面粗糙度14級=Ra 0.012
表面粗糙度13級=Ra 0.025
表面粗糙度12級=Ra 0.050
表面粗糙度11級=Ra 0.1
表面粗糙度10級=Ra 0.2
表面粗糙度9級=Ra 0.4
表面粗糙度8級=Ra 0.8
表面粗糙度7級=Ra 1.6
表面粗糙度6級=Ra 3.2
表面粗糙度5級=Ra 6.3
表面粗糙度4級=Ra 12.5
表面粗糙度3級=Ra 25
表面粗糙度2級=Ra 50
表面粗糙度1級=Ra 100
1、表面粗糙度,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加工過程中的刀痕、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都是形成表面粗糙度的原因,而表面粗糙度會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質的穩定性、零件的疲勞強度、零件的抗腐蝕性、零件的密封性等造成影響。
2、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加工過程中的刀痕;
2)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
3)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
4)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
(8)國外粗糙度1國內標準是多少擴展閱讀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加工過程中的刀痕、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都是形成表面粗糙度的原因,而表面粗糙度會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質的穩定性、零件的疲勞強度、零件的抗腐蝕性、零件的密封性等造成影響。
表面粗糙度圖譜為研究表面粗糙度對零件性能的影響和度量表面微觀不平度的需要,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國、美國和英國等國的一些專家設計製作了輪廓記錄儀、輪廓儀,同時也產生出了光切式顯微鏡和干涉顯微鏡等用光學方法來測量表面微觀不平度的儀器,給從數值上定量評定表面粗糙度創造了條件。表面粗糙度儀
從30年代起,已對表面粗糙度定量評定參數進行了研究,如美國的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輪廓峰頂的深度和支承長度率曲線來表徵表面粗糙度。
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論述表面粗糙度的專著,對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和數值的標准化提出了建議。但粗糙度評定參數及其數值的使用,真正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標准還是從40年代各國相應的國家標准發布以後開始的。
首先是美國在1940年發布了ASA B46.1國家標准,之後又經過幾次修訂,成為現行標准ANSI/ASME B46.1-1988《表面結構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紋度和加工紋理》,該標准採用中線制,並將Ra作為主參數;接著前蘇聯在1945年發布了GOCT2789-1945《表面光潔度、表面微觀幾何形狀、分級和表示法》國家標准,而後經過了3次修訂成為GOCT2789-1973《表面粗糙度參數和特徵》,該標准也採用中線制,並規定了包括輪廓均方根偏差即現在的Rq在內的6個評定參數及其相應的參數值。另外,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的標准大多是在50年代制定的,如聯邦德國在1952年2月發布了DIN4760和DIN4762有關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和術語等方面的標准等。
形成原因
表面粗糙度圖譜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加工過程中的刀痕;
2)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
3)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
4)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
主要表現
表面粗糙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耐磨性。表面越粗糙,配合表面間的有效接觸面積越小,壓強越大,磨損就越快。
2) 表面粗糙度影響配合性質的穩定性。對間隙配合來說,表面越粗糙,就越易磨損,使工作過程中間隙逐漸增大;對過盈配合來說,由於裝配時將微觀凸峰擠平,減小了實際有效過盈,降低了聯結強度。
3)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疲勞強度。粗糙零件的表面存在較大的波谷,它們像尖角缺口和裂紋一樣,對應力集中很敏感,從而影響零件的疲勞強度。
4)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抗腐蝕性。粗糙的表面,易使腐蝕性氣體或液體通過表面的微觀凹谷滲入到金屬內層,造成表面腐蝕。
5)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密封性。粗糙的表面之間無法嚴密地貼合,氣體或液體通過接觸面間的縫隙滲漏。
Ⅸ 德標標准粗糙度Rz100對應國內的是多少
Rz100=Ra25,也就是花2
Rz200=Ra50,也就是花1
注:Ra是國際粗糙度標准.
Ⅹ 日本的表面粗糙度與中國的表面粗糙度怎麼換算
實際是不能換算的,,,只是我們中國的用Ra 日本的一般是Rz或Rmax所以需要轉換一下, 最簡單,最常用的就是將日本的Rz直接提升兩個等級就是約等於中國的Ra 比如 日本:Rz3.2 中國就是Ra0.8,希望能夠幫到你 在查資料時候看見這問題 望採納
最後提醒:最好是換算後能夠重新找買家確認圖紙,我是做機械製造的,這點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