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鵬程一年收入多少
❶ 2015年11月2日,換股合並實現整體上市的溫氏股份(.SZ),股價出現暴漲,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
2015年11月2日,換股合並實現整體上市的 溫氏股份 (300498.SZ),股價出現暴漲,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創業板巨無霸,萬千股民追捧的對象。
讓外界頗為困惑的是,一家主營禽肉產品的溫氏股份,何以能夠擁有如此大規模的市值,圍繞其發展軌跡,一直為外界所關注。3月6日,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溫氏股份董事長溫鵬程在北京首都大酒店,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的專訪。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7戶農民集資8000元起步,經過30餘載的發展,到如今成為一家以畜禽養殖為主、跨地區的現代農牧企業集團,溫氏股份一路走來,穩扎穩打。目前,溫氏股份已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170多家一體化公司,現有合作家庭農場5.3萬戶、員工4萬餘人。
作為一名老代表,今年是54歲的溫鵬程第19次參加全國兩會。面對外界關心的溫氏股份「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溫氏家族化等問題,溫鵬程毫不諱言,向時代周報記者娓娓道來。
神話背後 依賴「溫氏模式」
中國是世界豬肉消費第一大國。溫氏股份定位於畜禽養殖為主業,恰逢其時。溫氏股份的主營業務為肉豬、肉雞等禽類產品,近幾年其規模遠超同行。
據溫氏股份官網披露,2014年溫氏集團上市肉豬1218萬頭、肉雞6.97億只、肉鴨1699萬只,實現銷售收入380億元。而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溫氏股份的經營業績再次邁上新台階。
最新的業績快報顯示,2015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收達482.34億元,同比增長24.56%;營業利潤為67.17億元,同比增長132.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2.76億元,同比增長126.16%。
在業內人士看來,溫氏股份的發展得益於其獨有的「溫氏模式」—以緊密型「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為核心、適度規模化養殖為基礎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模式。
長江證券 分析師認為,溫氏股份通過其「輕資產、全產業鏈、全員持股」的溫氏模式解決了養殖業大規模化而因技術跟不上導致的高成本難題,成本優勢顯著。另外,溫氏股份較高的生產效率及成本控制優勢,能夠保證合作農戶利潤持續增長,吸引更多農戶加入溫氏體系,實現規模的持續擴張。
溫鵬程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畜牧業巨大的成本是飼料,大概佔到總成本的70%。目前國家正在提倡「去庫存」的發展思路,近年來玉米和糧食的庫存完全跳出了正常年份的庫存。溫鵬程認為,在「去庫存」的過程中,會讓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這可以讓我們的畜牧產品,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目前,溫氏股份將產業觸角伸至湖北、安徽和江蘇等地,在發展過程中,溫氏股份「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引起了環保爭議。對於國家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政策和法規,溫鵬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司歷來重視環境保護,並在5年前就已提出了環保問題解決方案,即環保「三同時」制度,另外這幾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資金達到10億-20億元,「去年我們投入了2.7億元的環保資金,新投產的項目,(環保)標准較高,達到了循環利用的標准。」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在50多分鍾的專訪時間里,溫鵬程多次談到環保話題,「我們三年前就明確了環保管理,是生產環節一項重要的工作,我們的環保壓力不大」。
邁入2016年,溫氏股份發展勢頭迅猛。3月7日,溫氏股份披露了今年2月公司商品肉豬銷售情況,2月銷售商品肉豬109.81萬頭,收入22.15億元,銷售均價17.91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31.74%、-27.66%、4.01%,對此溫氏股份解釋稱,「受春節假期影響,公司商品肉豬出欄量減少;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商品肉豬出欄量增長及銷售價格上漲。」
近來,溫氏股份再次將產業板塊向全國布局。2月3日,該公司披露了一項定增預案,「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以每年合計新增肉豬產能 182 萬頭為目標,擬使用募集資金投資 11.6億元,用於建立 4個肉豬養殖一體化建設項目。
啟動組織架構變革
溫氏股份內部家族分散,共計有13個家族,其中以溫鵬程家族和嚴居然家族影響最甚。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溫氏股份的股本結構較為分散,無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單一股東,各股東的持股數及持股比例均較小。
截至目前,溫氏家族成員中,包括溫鵬程在內的11人在溫氏股份持股,合計持有公司6.07億股股票,持股比例為16.74%,為溫氏股份實際控制人。在董事會層面,溫氏股份共計有8名握有「實權」的非獨立董事,其中溫鵬程在公司擔任董事長,溫氏家族成員在非獨立董事中擁有4名席位,佔到1/2,對於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形成決議,有重大影響。
另外,嚴氏家族在溫氏股份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溫氏股份總裁、技術總監嚴居然,以及嚴居能兩兄弟,均在董事會擔任董事,兩人合計持有1.77億股,持股比例達4.88%。
溫鵬程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對於公司家族化傾向這一話題毫不諱言,「溫氏從成立那一天起,我們就是一個帶有家族烙印的公眾公司。」 溫鵬程表示,正是因為如此,早期的溫氏集團才被拒於資本市場之外,「但我們完全是以公眾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團隊的成長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溫鵬程進一步指出,雖然溫氏帶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團隊的作用、決策的程序是非常科學、合理,而且高效的。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從去年11月份整體上市成為創業板「第一股」後,溫氏股份經過資本市場震盪,依舊穩坐「一哥」寶座。截至3月10日收盤,溫氏股份報收47.87元/股,總市值達到1735.41億元,超過綠地控股(600606.SH,總市值1555.09億元)和光大銀行(601818.SH,總市值1699.12億元),在滬深股市2823家上市公司中, 平安銀行 的總市值目前不到1500億元,溫氏股份總市值排名第25位,可謂深市的新「巨無霸」
在整體上市後,上述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已過億,溫氏創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財富觀念變成現實。今年以來,溫氏股份繼續加大對股東的財富共享。根據2015年度的經營情況,溫氏股份發布了《2015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預披露》公告,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不少於5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股利不少於18.13億元,同時以資本公積向股東每10股轉增不少於2股,合計轉增股本不少於7.25億股。
不僅如此,溫氏股份還啟動了員工持股計劃。2月3日,溫氏股份披露稱,該計劃的資金總額不超過11.6億元,參與對象包括本公司董監高管理人員,以及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子公司員工,總人數達19097人。
溫鵬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為了上市後更好地發展,溫氏股份直接啟動了關於組織架構變革的工作,已聘請了有關的第三方咨詢公司,指導此次變革。
「我們很快會以原來的母公司來帶動分公司發展,到下個階段,組織變革(實施)以後,可能會讓企業的管理更專業化,具體從業務隊伍專業化、年輕化這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❷ 溫氏集團
本人廣東溫氏某大規模豬場的養殖員,先說好的吧: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寂寞,溫氏豬場是個好去處,工資待遇:中專或者高中的大專的貌似是1900底薪我高中的和隔壁大專那丫的底薪一樣,我們組長本科的工作滿一年了底薪是3200,其他的不清楚了,+300封場費就是2200,再加每月績效成績好的700到1000(要過試用期才有全額績效沒過則領一半),成績不好的3 4 5百或者沒有,副手績效1.5倍(貌似比普通飼養員多4 5百每月)組長的是3倍,再往上區長,主管不說了。還有神馬豬屎費啥的加起來3000多我自己現在。現在說休假:每周5.5天工作制每月最少有6天假,過了試用期一年最少有一天路程假,工作滿一年每年有5天年假。伙食費自己沖飯卡,吃早餐一個月300足夠,公司有70月每月補貼。社保啊啥的都有,年終獎金貌似歸到績效里去了,明年不知道有不有,年底有雙薪(12月)分2個月發放。現在說不好的:新員工進豬場沒認識的會很孤獨,場部的關心又很不到位,女孩子經常半夜在被子里哭,我們這是要封場的,除了休假不能外出,沒電腦就等著晚上和腳指頭聊天吧。一個豬場比較舒服的就是公豬站保育舍隔離舍和育成舍了,懷孕舍和產房(分娩舍)累死人,天天加班,剛讀書出來沒吃過苦的小夥子我保證你做不了一個月就跑路了,一個人養150頭以上的懷孕母豬,現在夏天,幹得內褲都是濕的,現在我對豬屎已經麻木了。做分娩舍的都是女強人,我都自嘆不如,向我們的女漢子們致敬!我這邊的情況是老員工你留不住,新員工來一個月就走,全TM新面孔了都,整一個惡性循環,領導脾氣和那豬屎一樣,做得好罵,做得不好往死里罵,我沒見過有哪個組長是好說話的(個別好人還是有滴),你看不起我沒文化無所謂,但你請給我最起碼做人的尊嚴,可悲為了生活,罵我忍了。豬場嘛最好進小場幾萬規模就行,大場辛苦。溫氏很排外的,給我的感覺就是瞧不起外地外省的,還有就是任人唯親,輕松的崗位職位大多是皇親國戚,豬場新興的人多。想升職快就進懷孕舍,想輕松點就上面提到的公豬站等,輕松就輕松,你只能一輩子當個飼養員,輕松意味著升職幾率低,除非你是大學生或者溫氏內部親戚。現在的休假方案,明顯溫氏是要裁員,人手不夠還TM裁員,呵呵,做百年企業?公司總經理級別的貌似都自己人,你這么排外你這雪球是越滾越大了,但裡面卻是空心的。我做了這么久,從剛開始的滿懷信心想越走越高到現在對公司越來越失望,好吧,我准備辭職了,不是我忍不了,實在是我乾的太累,忙的太疲憊。
❸ 河南首富2020年成績單出爐:一斤豬肉賺7塊,凈利率超過茅台
又到了上市公司「秀肌肉」的時候,統計數據顯示,A股已有超過千家公司發布了2020年業績預告,半數以上都是好消息。
而目前來看,「肌肉」最發達的,當屬河南首富秦英林。
1月25日,牧原股份公布了2020年度業績預告,豬在風口上飛了一年,秦英林也交出了一張「學霸級」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牧原股份2020年累計賣出了1811萬頭生豬,平均每天近5萬頭。
2019年這個數字是1025萬頭,同比暴增77%,這意味著,多少原本散養戶的豬都進了牧原股份的豬欄,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現實中的情況也是如此,農村養豬的越來越少了,年底殺豬過年的也見不到啥了,農村人的年貨采購清單里,豬肉排到了前列。
理論上來說,規模化養豬是好事情,可以降低養殖成本,讓老百姓買到價格更實惠的豬肉,但其實影響豬肉價格的因素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供需關系。
而當生豬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豬肉的供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了,只要養豬戶適當惜售,豬價永遠下不去。
1月26日的監測數據顯示,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34.76元/公斤,劉永好自己養豬都說正常豬價應該在7-8元,足見養豬戶惜售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養豬超級大戶的出現,並不一定是好事情。
豬價一直這么堅挺,牧原股份掙了多少錢呢,公告里的數據是營收550億,預計凈利潤270-290億。
同樣拿來和2019年比較一下,2019年牧原的營收為202億,相當於在一年的時間里,就再造了1.7個牧原。
而利潤的增長就更猛了,姑且取個中間數280億,記得牧原股份2019年就曾表示,2019年的61億利潤已經超過了往年的總和,那也就是說,2020年的利潤,是其歷年總和的2倍還多。
而按照利潤率算也讓人驚嘆,牧原股份2020年的凈利率達到了51%,已經超過了貴州茅台(2019年貴州茅台凈利率為48.2%)。
老百姓幾乎天天吃的東西,竟然比茅台更有乾坤,這一點可能是「二師兄」自己都不曾想到過的。
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數據還可以計算出,養一頭豬的凈利潤大約1546元,如果按照普通出欄豬平均110公斤,牧原股份一斤豬肉凈賺7塊錢。
牧原股份2019年曾在投資者交互平台上對養殖成本做過回復,一斤大概7塊錢,2020年隨著規模的增加和養殖技術的提升,成本肯定低於7塊。
由此可見,這超茅台的凈利率是實打實的。
2020年,無疑是牧原股份有史以來最風光的一年,養豬賺得盆滿缽滿,資本市場上也贏得了大豐收。
牧原股份的市值翻倍,如今已站上3200億,成為農林牧漁行業的「一哥」。
而秦英林的身家也在一年內飆漲了1000億,躋身中國十大富豪,成為繼許家印之後進入前十的第二個河南人。
值得一提的是,牧原股份雖然2020年只賣了1811萬頭豬,但早前發布的公告里就已明確,2020年底產能可以達到5000萬頭,儲備了8000萬頭生豬產能需要的土地。
可以預見,秦英林養豬「一哥」的位置是穩了。
當然,2020年在「二師兄」身上大賺的也不止是秦英林,新希望的劉永好、溫氏股份的溫鵬程、正邦 科技 的林印孫都是大贏家。
雖然目前除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大巨頭還沒發布預告,但從三季報的數據已經可窺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生豬價格近日剛剛結束了就連跌開始回漲,春節在即,估計豬價要回到20元內在短時間內只是個夢想了。
❹ 一頭豬製造多少富豪他身家2千億,5位山東人做飼料火腿腸登榜
文|叢樹
來源|魯商儒風
「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行業」,不知道這個金句是誰最先說出來的。 互聯網、人工智慧、 汽車 新勢力、房地產等光鮮的行業,確實製造了無數的富豪,而一些曾經不太受待見的傳統行業,養豬、做豆腐等,近年也在默默製造出很多富豪。
你知道一頭豬,造出了多少富豪嗎?
在不久前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上,財富超過1000元的養豬富豪,至少有2人。
一位是近年財富黑馬河南牧原秦英林,財富達2000億元,在榜單上排第10位,把眾多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企業大佬甩在身後。
他可能是純粹依靠養豬而成為巨富的養豬首富,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營業收入400多億元,凈利潤超過200億元,相當於賣一頭豬賺半頭豬的錢。
而且,近兩年,他的財富以幾何速度增長。2019年,秦英林、錢瑛夫婦的財富是1000億元,2018年為355億元,2017年為255億元,2016年是185億元。最近2年多,財富增長了近5倍,是最近2年來財富增長速度最快的前5位中國富豪之一,已經穩坐河南首富多年
另一位過去一年財富翻番的養豬富豪是前中國首富劉永好,去年的財富為800億元,今年達1600億元,他也是兩2位財富超過1000億元的中國富豪。
要知道,在胡潤榜上,今年財富超過1000億元的富豪大幅增加,但也只有41個。
還有一家製造群富的養豬企業,溫氏股份。在2020年胡潤百富榜上,溫氏共有9人上榜,最高的溫鵬程財富為150億元,其他8人從30億元到49億元不等,是製造富豪最多的養豬企業,上榜人數在中國企業中排前幾位。
與秦英林完全靠養豬成為富豪不一樣,劉永好的業務中很重要一塊是飼料生產,其還涉足了金融投資等業務,是民生銀行大股東之一。其實,劉永好兄弟的希望集團,當年起步的時候是養鵪鶉,隨後轉行生產飼料。
有2位山東富豪因為生產飼料而登富豪榜,他們來自劉永好的新希望,分別是青島的黃炳亮和張效成、曲善珊夫婦,他們的財富也都較去年翻番,分別達44億元和42億元。
他倆是萊陽農學院(現青島農業大學)同班同學,1990年代,與另一個同學張唐之一起創辦了山東六和,主要生產飼料。2005年,公司被劉永好收購,主要是張唐之出售了所有股份,退出山東六和,黃炳亮和張效成只出售了部分股份,留在山東六和。隨後山東六和並入在A股上市的新希望,他們的主要財富就來自於新希望。他倆又創辦了青島蔚藍生物,公司也已經在A股上市,不過市值不大,如今不到38億元。
張唐之的財富或許不會少於這2人,他又創辦了山東中慧,仍從事飼料生產等相關業務,在不久前山東商報編制的魯企300強中,營業收入達114.6億元。
另一家同樣以飼料起家企業江西正邦 科技 ,如今同時生產飼料、養豬,也製造了2位富豪。其中林印孫的財富達320億元,是江西首富;另一位來自正邦的富豪劉道君,財富為44億元。
可以看出,和養豬同樣看似不起眼的上游產業——飼料生產,也製造出不少富豪。
與養豬相關的下游產業,也產生了多位富豪。
其中雙匯的萬隆,在2020年胡潤百富榜上的財富達105億元。雙匯是中國最知名的火腿腸生產企業之一。 其前身為漯河肉聯廠,當時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型屠宰廠。
當年,河南曾出現多家火腿腸生產企業,都是由地方肉聯廠演化而來。最早是春都,前身為洛陽肉聯廠,1987年生產出中國第一根火腿腸,曾是中國火腿腸第一品牌,可惜後來衰落了。鄭州肉聯廠生產的鄭榮火腿腸也曾名振一時。後來發展最好的是雙匯。
多年前,雙匯曾被出售給外資,之後萬隆又買了回來。
山東也有多人因為生產火腿腸而成為富豪。在2020年胡潤榜上,臨沂大眾食品的明金星榜上有名,財富是24億元。大眾食品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金鑼。 金鑼的另一位創始人周連奎,多年前也是各類富豪榜上的常客。
另一位出現在胡潤百富榜上的是龍大宮學斌、宮明傑父子,財富是33億元。宮學斌是龍大創始人,一手打造出了龍大,並帶領其上市。不過,父子已經出售龍大股份,成功套現。
山東還有另一位生產火腿腸的富豪,得利斯的鄭和平。得利斯是中國第一家生產低溫肉製品的企業。始創人鄭和平幾年曾名列富豪榜,在2017年胡潤百富榜上,財富為30億元。
這些下游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之前多是肉聯廠,如今除了生產火腿腸外,還生產冷鮮肉等,有的還自己養豬,但他們留給外界最深刻的形象是更覺見的火腿腸。
一頭豬,從養殖到上游的飼料,再到下游的加工,製造了十多位登上富豪榜的富豪,多位財富超過百億元,2人身家超過1000億元。一頭豬也能創造財富神話!#豬價行情##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