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鬧一年多少
1. 美國有醫鬧嗎如果醫鬧會有什麼後果
美國沒有中國意義上的醫鬧,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就是美國是文鬧,中國是武鬧。醫療事故就像交通事故,就算醫生是百分百的好醫生,病人是百分百的簡單病,事故還是會發生,這只是多少的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美國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根據美國醫學學會的報告,醫療過失導致的死亡是美國人的第三大死因,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在一個法制國家,普通人遭什麼事兒了,首先想的還是如何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在美國如果真出了醫療事故,可能還不等你自己去找,一堆專門打醫療事故官司的律師就來找你了,這種官司專業性強,一般來說自己來訴訟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律師首先會收集一些證據,看這個案子是不是確實屬於事故,如果事實清楚,會有一堆律師搶著接單。當然,專業的官司耗資也大,請個專家調查取證的話,一小時一千美元的費用不奇怪,如果還需要專家去出庭作證,那費用就更高了。但這個費用苦主倒是不用擔心,一般律師都給你先墊付,事後清賬。那麼律師自己是怎麼賺錢的呢?一般來說,美國的律師在醫療事故官司里的提成是33%到45%,當然,如果這個案子比較好打,或者索賠金額很高的話,律師的費用是可以談下來的。有的州還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限制了律師的提成,比如在加州的話,任何超過60萬美元的賠償金里,律師的提成不能超過15%。
2. 老年患者自己走到醫療所看病,在候診時突然死亡家屬索賠五十萬,你怎麼看
俗話說,醫者父母心,每個醫生都想治好自己的病人。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的病人病入膏肓,醫生也無力回天。
圖四
結語家屬疏於對老人的照顧,老人發病就醫不及時,導致其在候診時不幸去世。家屬無處發泄怨氣,找醫院索賠50萬。
對於老人去世深表悲痛,但家屬應該理智對待,而不是胡攪蠻纏。老人正在候診,不幸去世,醫生對其搶救也無能為力。
所以人生有太多不可能,子女要好好珍惜與父母的時光,多關心老人身體健康。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擁有時的美好。
3. 中國每年有多少醫療事故
說實在的,中國的醫療事故真的不算多,最多一年也就那麼一百多例,但是中國人口那麼多,20多億的人口,100多次醫療事故真的不算多,為什麼對中國的醫療事故會那麼在乎呢?就是因為現在的醫鬧很厲害。
4. 對醫鬧的一些看法
我常常在想正義是具有普世性的嗎?橫看成嶺側成峰,你眼中的風景不一定和他人相同。你想要的正義就是別人想要的嗎?
就拿醫鬧現象來說: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人世間最為公平的一件事,人的一生不可能不與醫院打交道(如果你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那這話我沒法接)。所以說醫院和患者之間的糾紛都是可能會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不能抱有你們撕,撕的越歡越好這種心態。我們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這樣會比較客觀。發生糾紛的話,患者最終訴求無非是處分失職的醫生和經濟補償。醫生有沒有違規操作很好判斷,縱觀現在的醫鬧事件大多是錢上談不攏。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醫療費我支付了,但是人沒了,我知道治療後人不一定能救回來,道理我都懂,但是這個人財兩空的現實我很難面對。醫院也很難辦啊,我這又不是慈善機構,我手下這么多張嘴也是要吃飯的,一年出個幾次這樣的糾紛,我這醫院還不原地爆炸嗎?醫院如果倒閉了許多,吃虧的還不是廣大群眾嗎?
說一千道一萬,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錢的問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羊毛出在羊身上)讓前來就診的病人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繳納不同數額的醫療保險費用,將所有的保險金額匯總交給專門的保險公司去打理(這部分錢只是給保險公司管理,如果需要賠付的話只需要從這筆錢劃扣就行了,保險公司可以利用這筆錢去參加一些風險率較低的理財業務,使這筆錢也能升值),如果發生糾紛的話,病人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補償,經過保險公司的專業人士取證分析之後,保險公司決定能否補償。(考慮到保險公司肯定經常因為保險業務的賠付經常和顧客扯皮,我個人還是挺相信保險公司不是你鬧就有用的)這樣就把醫院和患者的經濟糾紛轉變為保險公司和患者的賠付關系了,整個過程醫院不出錢,患者也沒有必要去請職業醫鬧了(請人工作畢竟要給咨詢服務費),警察也不用去維持場面穩定了,這不皆大歡喜嗎?
對於一個社會現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並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改變自己的觀點。看到的風景不同,只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
5. 中國每年醫鬧死傷多少醫生
詳細數據沒辦法統計,畢竟一般也不會統計不同犯罪的受害者人數,但從2000年開始算,基本上一年會有四名醫生護士被醫鬧殺死,這還是甲等醫院的估算,在偏遠地區和落後地區實際可能更多。
6.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不願意學醫
是的,了解中國醫生工作性質和待遇的,絕對不會學醫,學醫的苦累和委屈七天七夜說不完,讓醫鬧和不理解醫生工作的後代學醫吧!
成本太高。目前政策是5年本科+3年規培,個別的還有專科培訓。期間還要保證通過執業醫師考試、規培考試。一般這些
二,學歷要求高,現在一般縣醫院都要求碩士起步了。一般這些下來就得30歲了。
三,就業環境差,高風險職業。。
1、說明醫生這個職業典型的是表面風光,內心苦逼,已經被廣大學生們所了解。
2、學生們了解這個情況後,紛紛投向別的行業,說明現在的孩子們很理智,沒有被假象蒙蔽。
3、說白了,醫生和其它的服務行業一樣,但相對沒地位。別的行業很少聽說打罵傷害服務人員的,但醫療行業較多。
我是學醫的,根據自己經,我是不支持孩子學醫的。首先,大部分從醫者要上夜班,長期夜班對身體是一種摧殘,我希望她健 健康 康的。其次,一但走上這條路,就意味著你要終身學習,醫學知識更新很快,稍有鬆懈你的知識就落伍了。而且要做好終身考試的准備,直到你考過主任醫師。最後就是學醫和人命打交道,有很多不可測的因素,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醫療糾紛。一但發生,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
現在又到了高考的時節,高考之後成績出來就可以填報志願了,關於填報志願有一句玩笑話!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為什麼會有這種玩笑話呢?這其實是對醫生工作的自嘲!
一、首先作為醫學生,學習的壓力很大!什麼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寄生蟲、組織學與胚胎學、解剖學等等專業書籍數量多內容多,網上也有過照片,把所有的專業書摞起來比人還高,所以學每學期的學習壓力很大,很多學生每天泡圖書館,比起其他專業的學生「苦逼」多了,而且要想畢業後從事臨床工作,想在這行里有所發展,必須讀研甚至是讀博!想想國外,他們都是先進行本科階段的學習,才可以包括醫學專業!所以說,全世界對醫生知識儲備的要求都是普遍偏高。若有沒有吃苦耐勞的決心,還是不要報考醫學專業,因為即使你當上了醫生也是害人害己!
現在醫院醫生數量是嚴重不足的,尤其是小兒科、急診科、麻醉科的醫生。但是病患數量一直在增長,所以分擔給每個人的工作量就很大了,而且因為醫院是24小時運行,所以都要輪著上夜班,我們也在網上看到過有醫生下夜班後猝死的報告。
我們評估了一下哪個科室危險性最高,最後急診科摘得頭籌!我們通過新聞可以看到經常有醫生被打被殺的報道,遠的不說,就說今年6月份鄭大一附院泌尿外科主任被砍的事件。 6月22日,一嫌疑男子在河南鄭大一附院診室內與醫生發生爭吵,隨後拿出宰羊刀行凶,孟慶軍教授被砍傷!這不應該被判為醫鬧,應該判為謀殺,因為他是有預謀的! 類似這樣的事件,近幾年經常發生,現在哪位家長還敢把孩子送進醫學院?
成本高、收入低、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不是讓一個人做「老鱉」嗎?
你和下面回答你問題的朋友,肯定錯了,錯的可笑,更可怕。因為你們是主觀臆斷,完全錯了!
我是大學老師,也從去年開始招生,很了解大學的專業熱度的變化,這幾年最熱的無疑是金融類專業和學科,所謂掙錢多,工作、事業高大上。我不想說這種心理和現實的差距,我只想說三思而後行。中國 不是美國 ,美國的GDP70%~80%靠金融業,因為它有美元霸權和較完整的金融體系,幾乎把控了世界金融。但你們沒有想過,特朗普及美國為什麼要收縮海外加工製造業,讓製造業迴流美國?而中國,雖然第三產業一一服務業GDP佔比已達52%左右。可沒有製造業實際產品的產出,哪來其他?炒空氣概念嗎?中國製造2025,製造大國 製造強國,為什麼,懂嗎?
今年大熱的還有計算機類專業,但你不懂AⅠ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題嗎?中國經濟類、金融類專業大熱的根本是,我們中國有錢、有資本了,可以玩金融了,可以搞各種投資了。但又去玩什麼呢?投資催生金融,金融在於流動,如果資金不流動,又怎麼流動,創造不斷的、源源連綿的利差,才是金融和投資存在的基礎。沒有流動,就沒有金融的熱烈!
而醫學乃至醫科,自有人類出現以來就出現了。而到了近3年,醫學的30多個專業,開始熱門,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更是大熱。今年的抗冠大業更催漲了醫學專業的熱門,甚至這三年尤其是今年,各醫學院的高考錄取分增長較快。
你自己查查就知道了,為什麼?三大原因,但首先必須說清,想當醫生或醫療、 健康 、保健等相關工作機會,越來越多。一醫學專業雖然難學,要做公立或較大私立品牌醫院,至少是本碩連讀或直碩甚至醫學博士,學習功課難、年限長、實習多,比較辛苦。但真當了醫生,尤其是大醫院(三甲、三乙)的醫生,工作穩定,隨醫學實踐深入獲得的名氣越大,收入越高。因為任何人,任何專業,任何領域和事業,你就一普通一員,何談價值,又說什麼高收入?
二宏現影響和引導趨向。今年中國的抗冠大局,就是用腳想,都能想到,今年醫學專業大熱的宏觀因素!
三醫生及醫療本身和派生的工作,先難後易、夠穩定、更長遠,它是一個經驗類事業,大量的醫療實踐和積累,會讓醫生能力越積越厚,水平更高。也就意味著,你因為能力而被推祟甚至被瘋搶!
醫生,是人類 社會 永恆的三大事業人之一:醫生、教師和法官,也是 社會 的中流砥柱之一。不管中國曾經如何變化,如何看待和對待醫生,今天卻一定也必須敬重和感佩白衣天使,不是由於錢,而是因為命!
我是一名醫生,我就不願自己的孩子學醫,因為這條路非常辛苦,除非你是真的熱愛這份事業。
首先你得了解成為醫生需要付出什麼?
1.需要本科五年每天孜孜不倦的學習,每到了期末就和高考一樣拚命,不然那麼多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知識點你是記不住也理解不了的。
2.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證考試,眾所周知,國家為了向西方醫學看齊,醫學考試是越來越難,通過學生也是越來越少,大致通過率百分之二十,這就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身邊很多朋友都說第一年考不過就去轉行,資格考試未通過就是壓垮他們內心的最後一顆稻草。
3.住院醫師規培三年,及規培考試非常難,15年開始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醫師資格培訓,加大了學習的年限,好多人還要讀研讀博,才能進到好醫院,看到身邊其他專業朋友都娶妻生子,老婆孩子熱炕頭,自己一臉的悲哀,當初咋選了醫學,中途改行的大有人在,實在受不了這苦海無涯。
4.需要高考成績優異,醫生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不暈血,不會因病人去世而變得抑鬱,對工作要非常認真負責,不能馬虎。
護士也是和醫生一樣培養,只不過學期三年或四年,有的醫院要求高,不少護士也得碩士畢業。
每年80萬醫學生只剩兩萬多選擇做醫生,護士中也有好多沒從事護理行業,可見大多數家庭都不想讓孩子去學醫。目前的醫療環境非常不利於學醫。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 醫鬧問題 ,近幾年大家在新聞中看到關於「醫鬧」這個問題可謂是數不勝數,在「醫鬧」事件中,最先受傷的就是我們的這群「白衣天使」了,辛辛苦苦治病的醫生被病人家屬以未能達到醫鬧者心中的預期為理由而被粗魯的語言恐嚇,更有的甚至拳腳相加,醫生和護士有時候真的是「欲哭無淚」,同時「醫鬧」也讓醫生和護士感覺自己的人身安全時刻受到威脅。
2. 工作強度大 ,現在無論大病小病都往醫院跑,不少醫生累倒在工作崗位。有些病如普通感冒,發熱都可自愈,都來醫院扎堆,增加醫護工作量。
3. 薪酬待遇與工作量卻不是成正比的 ,如果沒有達到領導級別,工資普遍都處於「中產階級」偏下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醫生這個職業,真的有點是「弱勢群體」的味道了,畢竟寒窗苦讀二十多年,還不如外面烙餅的。
現在的學生都想上藝校當明星,不但醫學專業不願學,其它好多專業都不願意學!
孩子是親生的就不學了吧 但可以鼓勵別人家孩子學
7. 墜井男童家屬讓輿論變成「醫鬧」了,你怎麼看
政府部門已經插手男童墜井事件的善後處理,但目前看來是想和稀泥。
家屬醫鬧行為並未公開,而是醫療系統內部披露
家屬在醫院的打罵行為事實清楚,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但目前沒有任何官方說法證實,所有的資料圖像都是當地醫療系統內部在傳播流散。
盡管有視頻圖像證據,但這也是醫務人員的一面之詞,眾多醫鬧事件日漸成風的重要原因就是媒體為吸引眼球挑動大眾神經而選擇片面報道。但此次醫鬧事件媒體並沒有采訪任何一方,最終逼迫醫務人員主動發聲。是誰阻止了事實被澄清,拒絕給雙方一個公平的訴說機會?想必只能是河北當地政府的刻意彈壓。
醫鬧事件發生後,網路上出現大量「洗地文」。
稍稍搜索一下,昨日曝光家屬醫鬧後,今天出現大量內容相同的「洗地文」----《先別急著給墜井男童家屬扣「醫鬧」帽子》。細觀其文,不是從客觀角度梳理事實,而是從人情角度勸媒體息事寧人,「少去激化矛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有「法治」,沒有「人情」。
人情很重要,但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談人情,撇開法治只談人情是本末倒置。洗地文里的談人情,息的是河北一縣一地的輿情,卻破壞了全社會的法治氛圍。當真是以一己之私利慷醫務人員之慨,你們問過人家醫務人員的意見嗎?
家屬行為是否是醫鬧本該事實清楚,何以被洗地文「倒轉乾坤」? 誠如通稿所言:「在男童被找到後仍認為孩子可搶救,更像是非正常狀態下的情緒失控」。我同意這個觀點,但家屬情緒失控與認定醫鬧並無矛盾。難道家屬在「非正常狀態下的情緒失控」就可以打罵醫務人員,干擾醫療秩序? 情緒失控就可以合法醫鬧? 通稿洗地的核心邏輯漏洞之大簡直荒謬!我國商業網站沒有采訪權,所有的稿子也是通稿轉載,背後推手是誰不言而喻。
欺軟怕硬的和稀泥式維穩才是激化矛盾的真正內因
痛失愛子的男童家屬和無辜被打的醫務人員誰是弱勢群體?在全國輿論的注視下,受到傷害的一方才是強勢的一方,這種強弱隨著輿論的走向隨時可以反轉。
若無醫鬧事件,男童家屬此時是強勢方,地方政府得捧著哄著勸著讓著,這也是今天這篇通稿出爐的原因。各位何時曾見政府媒體齊刷刷為普通的百姓發聲,甚至不惜扭曲事實的說好話?他們在乎的當真是男童家屬的感受?並不是,無非是怕此事持續發酵形成更嚴重的群體事件丟了頭上的官帽而已。
地方政府在輿論注視下惹不起男童家屬,但對付醫院倒是信手拈來,毫無顧慮。為男童家屬醫鬧行為的洗地本質是欺軟怕硬式的維穩手段。如果放任這種荒謬行為持續,一旦此事被時間沖淡,男童家屬沒了輿論關注會瞬間成為真正的弱勢方,到那時誰來維護他們的權益?政府還會關心他們的處境嗎?
2003年,中國官方首次對外正式公布群體性事件年度統計數據,這一年高達58000起,自2008年之後中國官方不再公布具體數據,據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推算,2010年的群體性事件至少有18萬起。近些年重大群體事情的擴大原因無一不是政府欺軟怕硬式的維穩,和稀泥式的維穩手段導致矛盾激化,事態升級。
人民群眾的要求其實並不高,給事實一個真相,還民眾一個公道。倘若是非曲直自有公論,又豈能釀成群體事件?
8. 為什麼醫鬧事件這么多
首先,確實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其次,醫療糾紛的處理不夠及時公開和透明,在這方面患者確實是弱勢一方。再次,不鬧不關注或者不鬧就拿不到賠償。最後,專業醫鬧的產生,他們是為了利益的職業醫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