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航行一年多少錢
㈠ 我們更空太空離開多少元
9月27日,在墨西哥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IAC)上,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站上講台,打開視頻,像開啟一場蘋果新品發布會一樣,細致而縝密地公布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在這個驚世駭俗的超級計劃里,立志於把人類送入火星的「太空狂人」馬斯克給出了一個普通人都能接受的價格——如果火星計劃形成規模,每人只需花20萬美元就能來一場火星旅行。他甚至已為第一艘飛船取名為「黃金之心」,這個來自《銀河系漫遊指南》的名字,預示著未來40年到100年間,人類將成功登錄火星並建造起另一個文明社會。
事實上,隨著美國2011年耗費1.98億美元建造全球第一個特製商用「太空港」,英國也緊隨其後,國內高端旅遊品牌逐步將私人太空游引入國內市場。看上去,太空旅行幾乎近在眼前,個別富豪已經實現了去太空走一遭的夢想。但各家私人太空旅行企業摩拳擦掌、不斷出招之際,太空旅行仍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這些年不斷有相關新聞出來,但遲遲不見實質進展,終歸讓人焦心。」鐵桿「太空迷」齊烈文一直將太空旅行列為人生夢想之一,「盡管如此,我還是抱著一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一看浩瀚無垠的宇宙,在外太空,甚至在其他星球上跳一段霹靂舞,就像那些科幻電影里描述的一樣。」在天文論壇和太空旅行相關貼吧上活躍多年的齊烈文,本職工作是公司普通白領。平日生活簡素,閑暇時多半選擇宅在家,搜集太空旅行的訊息和電影,生活節儉的他存錢的目的就是為了積攢太空旅行的費用。
就像電影《地心引力》開篇十幾分鍾長鏡頭所描述的,靜謐唯美的外太空對人類始終有永恆而神秘的吸引力。那太空旅行到底需要花費多少?
兩年前,荷蘭SXC太空旅行公司在中國推出私人太空旅行預訂業務,其中國代理商在天貓上開設了一家名為「探索旅行旗艦店」。旗艦店價格最低的太空邊緣游產品「先鋒宇航員」為60萬元人民幣,包含前往美國發射基地的來回機票和一天住宿。離地103公里,帶體能訓練項目的「優先宇航員」套餐則高達138萬余元。而且,這些套餐的真正飛行時間都僅為1個小時。
高昂的價格自然會令人望而卻步,但事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就在產品上線出售的1分鍾內,305位買家悄悄拍下了60萬元的太空邊緣游。之前還擔心預熱不夠的代理商,也沒有料到產品的火爆程度。和太空迷十足的誠意形成反差的,是他們給出的不靠譜的旅行時間表。在開賣之時,代理商標注的成行時間在2015年、2016年。如今,2106年快要邁入第四季度,SXC太空旅行公司遲遲未有對應的消息放出,天貓上的這家國內代理商也早就渺無蹤跡,無法被搜索到。
齊烈文坦言,這並不是「太空迷」第一次被「爽約」。之前,另一家名為「火星一號」(Mars One)的非盈利組織,曾經也以類似眾籌的方式在線組織過一次聲勢浩大的火星移民申請活動。但結果,也並沒有什麼結果了。所有「太空迷」捐出的錢都打了水漂。同樣,面對這樣一場很可能沒有結果,即便成行也很可能有去無回的太空旅行,全球有20萬像齊烈文這樣的「太空迷」照樣對此趨之若鶩,志在用生命完成這次「單程」旅行。
一面是眾多粉絲對太空旅行強烈憧憬,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來他們的狂熱的心跳,另一方面,各家太空科技公司的載人科研進展「如履薄冰」,並不順利。
就在本月初,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過程中爆炸,導致獵鷹9號所運載的再利用火箭和衛星解體。雖然,後者只是Facebook計劃用於向非洲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的互聯網衛星設備,但這個消息還是被齊烈文等人視為噩耗。「今年,各家太空科技公司都發布過一系列的發射測試計劃,這個慘烈的失敗肯定會讓後面的計劃受影響,被拖延甚至冷藏。」不過,齊烈文也表示,他和很多死忠太空粉一樣,一旦有機會出現,仍願意嘗試太空大冒險。
本月初,SpaceX獵鷹9號火箭因平台故障,在發射過程中爆炸
拚死吃河豚,是因為其具有難以抵禦的鮮美。太空旅行究竟又有什麼樣的魅力,值得冒著生命危險,拚死一試?在天價太空游不斷在挑逗「太空迷」敏感神經,讓他們望梅止渴時,普通人何時能以平民化的價格完成這場旅行呢?眾多科技機構和旅行機構拋出的旅行計劃會不會只是「真實的謊言」?
偉大旅行還是真實謊言?
「一言蔽之,就因為這是一場偉大的旅行啊。」按照之前做過海外私人太空旅行機構中國代理的章凌驍的話來說,太空旅行是人類旅行的最高境界。只有來到外太空,人們才能看到極致的景色。「在飛船上向外張望,你能看到三分之一的地球藍色弧線,映襯在背後的是浩瀚無垠的外太空,這番景象,那幅畫面,還有在失重狀態下的那種心情和體驗,絕對會讓你終生難忘。」章凌驍說。
「這的確是偉大的旅行。」在NASA工作數年的中國台灣科學家、科普教育專家孫維新表示,宇宙的風景不比地球,你看到的也許是永遠探不到頭的深邃暗黑,也許是岩石的荒漠,也許是望不到頭的海洋,而且失敗的概率也像懸在每個旅行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究生命終極奧秘的慾望卻也相當強大。「更何況,能完成這樣的旅行,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持,裝備很酷,飛創很酷,失重的感覺也很酷,本身也會讓人充滿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就比如,在外太空邊緣流淚哭泣,眼淚就會聚集到眼眶周圍,不用化妝就能變身鹹蛋超人。離開地球之後,外太空里的衣食住行感受都不一樣,就像活在另一個紀元,另一個人生。」
孫維新表示,《星際穿越》中的那些蟲洞、五維空間,未必真的存在,但宇宙空間中的未知景象和事物,完全超出人類想像的極限。他在對孩子和年輕人進行科普教育的時候,常常提到太空旅行的時機。「每隔175年,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將連城一線,如果真的能有這種機緣,可以選擇一次性把這些星球都逛一逛。」他表示,如何科技允許的話,不妨大膽一試,人生的眼界從此完全不同。
實際上,按照天文學家的分類,太空旅行被分為兩類。被稱為輕度太空游的「亞軌道飛行」,是讓遊客乘坐小型飛行器達到離地10萬米,大氣層和太空交界的「卡門線」,在此停留數分鍾體驗失重,觀賞太空景色。目前該項目所需費用約10萬至20萬美元不等。而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行,目前還僅停留於軌道飛行,旅行的目的地是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
還有一些旅行公司,則趁熱打鐵推出了一些打著太空游旗號的「噱頭」產品。比如,讓遊客坐在飛機上,跟隨拋物線體驗半分鍾的「零重力之旅」。又比如,讓人們穿戴太空跳傘服,搭乘超級氦氣球到達地球的平流層,再跳傘返回地面的「太空跳傘」。「這樣的項目更接近於太空旅行前的身體素質訓練,」齊烈文坦言。
已經被諸多「太空迷」列入「畫大餅」名單的俄羅斯軌道科技公司(Orbital Technologies),倒是為人們的太空旅行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既然不在乎花費,那就乾脆在太空中住上幾天。早在2011年,這家公司就發布了訊息,在2016年會建成外太空旅館。按照他們的構想,在距離地球35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他們將用四個太空艙組建能夠同時容納7名住客的旅店。
俄羅斯軌道科技公司公布的太空旅店效果圖
太空旅店
太空旅店的格局分布小巧緊湊
俄羅斯軌道科技公司針對高端旅客設計的太空艙
從軌道科技公司公布的效果圖來看,客房之中分別設有垂直床、水平床,以及密封淋浴空間,大型景觀舷窗和雙筒望遠鏡讓宇宙星系美景一覽無遺。在5天收費60萬英鎊的太空假期之中,遊客的活動空間雖然不大,但可以在房間里盡情享受失重的感覺,還能吃到牛肉、野蘑菇、土豆湯和各式果盤。和各國「國家隊」的宇航員所居住的國際空間站相比,這樣的客房堪稱太空中的奢華五星級酒店。不過,由於資金和技術等各種原因,軌道科技公司並沒有再度更新太空旅館的計劃進展。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科幻小說家已經在著力刻畫奇幻的太空之旅。然而,直到現在,私人太空旅行的時間表不斷被延遲,著實令人遺憾。
平民化時代,美好而遙遠
太空旅行潛在市場雖然龐大,但幾家科技公司還並沒有能力全盤瓜分。
最早宣布進軍私人太空旅行行業的維珍(Virgin)航空推出的250萬美元產品,就是去外太空體驗6分鍾失重狀態。這樣的旅行在預售階段,就已經吸引了包括湯姆·漢克斯等數百位名人、富豪排隊等待。不過,有人詬病,這樣的旅行體驗,不如在模擬零重力的航天器「嘔吐彗星號」(Vomit Comet)裡面呆上幾分鍾。從理論上來說,兩種體驗並無二致,而後者的花費僅需要5000美元。性價比哪個更高一些無需累述。
霍金在模擬零重力的航天器內
模擬零重力的航天器「嘔吐彗星號」,僅需5000美元就能待上幾分鍾
埃隆·馬斯克和他創立的SpaceX還在各種失敗的泥沼中艱難前行,而他的同道中人,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創辦的藍色原力(Blue Origin)雖然已經成功發射並回收了一枚火箭,但他們所掌握的技術,離真正展開商業旅行業務,「躺著就能大把賺鈔票」還有不小的距離。而定位於廉價太空旅行公司的美國世界視域(World View),雖然已經完成了氦氣球吊艙模型3萬米的高空飛行實驗,但其指定的計劃,要2017年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聽起來也不一定能按部就班地順利完成。與此同時,由於NASA等科研機構的太空探索預算不斷減少,這些私人公司反而成為太空旅行技術的研發主力。這些成本當然會轉嫁到遊客頭上。
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行項目是由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提出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籌措大筆的太空科研經費,開放了民間資金贊助,按照合同條款,這些贊助人也就活了太空旅行候選人的資格。迄今為止,真正有幸完成這項太空旅行的全球僅有7人。他們在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均通過俄國航空局的「聯盟號」被送上外太空,在國際空間站和各國的「國家隊」呆上個把星期。當然,此番「深度太空游」從2000萬美金到4000萬美金不等的花費也令人咋舌。並且,從這份名單上來看,從名聲在外的富商、土豪工程師到Word之父,遊客光有金錢還不行,名望、各方關系、社會地位哪個都不能少。
至於之前的訓練有多嚴苛,從「半途而廢」的旅行者身上就可窺見一斑。50多歲的歌手莎拉·布萊曼,曾經就為了圓自己的太空夢,就曾在俄羅斯莫斯科尤里-加加林訓練中心進行了數月的全面培訓。每天16個小時的培訓中包含了4個小時的俄語通話、失重訓練和一些工程測試。據說,因為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僅有3座,「不養閑人」。即使是莎拉·布萊曼這樣的「業余選手」,也需要在升空過程中與另外兩名宇航員緊密配合,分擔一部分工作。
莎拉•布萊曼曾在俄羅斯莫斯科尤里-加加林訓練中心進行數月培訓
各路土豪為了過一把「太空癮」不惜使勁渾身解數,苦苦排隊等待。相比之下,一小時動輒60萬美元,5天動輒60萬英鎊,僅僅需要「燒錢」的私人旅行,還是令很多懷揣著太空旅行夢想的人願意埋單。從目前SpaceX 和藍色原力都在進行的可回收火箭實驗的端倪之中,敏感的專業人士又嗅到了一絲潛在的商機。
「可回收火箭技術一旦成熟,太空飛行的成本將大大降低,所以,太空旅行的平民化時代到來並不是沒有可能。」孫維新坦言,現在的太空旅行以天文數字開價,其中包含的是科研經費、一次性發射器裝置的造價,以及機票、住宿、訓練的成本。各種成本加上去,自然價格不菲。更何況,物以稀為貴,幾大太空旅行科技公司具有寡頭壟斷式的定價權。
「想像一下,如果你從上海到北京乘坐的飛機只能被使用一次,那機票該是什麼價格?」孫維新認為,「如果個人太空旅行能被運作起來,研發成本不斷被稀釋,火箭等運載裝備和航天器能被回收後能多次反復使用,而不是作為垃圾留在外太空,幾大航空公司展開了完全的商業競爭。那麼,你可以算一筆賬,到一定的時候,價格就會不斷下降,按現在的物價水平來說,可能會降到萬元以下。越來越多的人就能加入到這場奇幻旅行中來。」
六年前,美國旅館業大亨畢格羅就宣布,他正積極建造充氣式民營太空站,計劃於今年升空,每人在太空站住30天的費用為2500萬美元,比國營太空站少一半。他計劃從2017年起,每年安排15至20趟火箭,將一批批旅客帶上太空。而馬斯克則在本周二向全世界描述了他的願景,十年後太空旅行價格將不斷下降,他假設有一艘能航行數次的飛船,每次能搭載100名乘客。這樣的一趟火星之旅,最初的單程票可能在20萬美金,隨著時間推移,價格可能出現「腰斬」,再之後則會遞減到普通人能承受的水準。
「按照現在的物價,最終的價格會是幾千元。」用幾千元玩轉一次太空旅行,孫維新的大膽設想現在看來是「痴人說夢」。但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真的會有一群普通人經過體驗之後,用半個月收入買了一張船票,被可回收火箭送上太空之後,在太空艙里用手機自拍之後發了朋友圈,用波瀾不驚的口氣說,「哦,這就是太空旅行了。」
㈡ NASA已經確定火星上有水,現在連氧氣也有了,人們離登上火星還差幾步
沒錯,NASA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個地下湖泊,已經確定了火星上有水,並且火星的空氣中也含有氧氣,但著並不意味著人類就可以到火星生存了。
在2018年的7月25日,火星上傳來了重大喜訊。科學家在火星南極冰蓋下1.5公里處發現了一個直徑大約是20公里的液態水湖泊。火星上終於發現了水了,讓科學家們興奮不已。或許我們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登上火星品嘗一下火星上的水了。
圖示:火星南極的冰蓋
等等,事情好像沒有這么簡單。火星上的平均氣溫低至零下63℃。這么冷的溫度,這些水怎麼還不結冰呢?科學家指出這些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鹹水。火星的這個地下湖泊包含了大量的鈣鎂和火星岩石的其它物質,降低了水的冰點。這些水在這么冷的溫度下還不結冰,它得有多咸啊。反正地球上的海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
再就是這些水藏在火星地表下1.5公里深度的地方。這個深度可不淺啊。人類要想喝到這些水,就必須打一口深度1500米深的井。在地球上我們可以輕易的鑽頭1500米深,喝到這些水。但是如果人類初次登陸火星總不能帶著鑽井設備吧。人類初到火星,想利用這些水是很困難的。
圖示:火星地下湖泊
至於火星上的氧氣,那就不要真當回事了,有和沒有一個樣。火星大氣非常的稀薄,不到大氣密度的1%,並且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我們平時呼吸呼出的廢氣——二氧化碳。氧氣只佔火星大氣的0.15%。在地球上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地方,氧氣的含量是海平面處的40%左右,人類的呼吸已經非常困難了。而火星上的氧含量只有0.15%,這跟沒有有什麼區別呢?
圖示:未來火星基地
再加上火星上的寒冷和強烈的有害輻射等等,火星距離適合人類居住的標准還差很遠。因此人類初次登陸火星還是要從地球上攜帶充足的物資,實現自給自足啊。
不過NASA已經放出消息,計劃在2034年的時候時間人類登陸火星。還有15年的時間,希望到時候我們能夠看到這一人類 歷史 上的壯舉。
縱觀太陽系,火星可以說是跟地球最相近的一顆行星了,火星的環境,相對來說跟地球的相似程度最高。
也許正是因為此,近些年來,人們對於火星的 探索 力度,也是越來越大了。美國40多年前就有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未來幾年,美國還打算將宇航員送上火星,美國公開表示過將會在2030年左右將宇航員送上火星,雖然我並不懷疑美國的航天實力,但是我覺得這個時間應該是有所延遲的,登陸火星,需要的克服的困難有很多。
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是時刻發生變化的兩者最近的時候距離為5500萬公里,而即使是這個距離,從發射探測器到探測器登陸火星,也需要至少6個月的時間。在2018年的時候,火星和地球的距離達到了最近,而這個周期是15年左右,下一次是2033年,再下一次是2048年,如果美國決定在2033年的時候將宇航員送上火星,那麼留給美國的時間也只有10年左右了。
登陸火星,需要克服的困難有哪些呢?首先一點就是技術問題了,美國雖然將宇航員送上過月球,但是登陸火星和登陸月球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月地距離只有38萬公里,連火星跟地球最近距離的百分之一都沒有,所以這就意味著飛船要攜帶足夠的燃料以保證至少長達一年的飛行,因為返回也需要燃料。除了攜帶足夠的燃料之外,也得保證攜帶足夠的食物供宇航員食用。
NASA一直以來都在計劃登陸火星,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定期每兩年向火星發射至少一枚火星探測器、火星探測車,然而一次火星探測任務是耗資巨大的,比如說「好奇號」火星探測器項目總共投資為26億美元,這次僅僅是發射火星探測器,如果是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不知道經費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上多少倍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宇航員到了火星上面,返回的問題怎麼辦,要知道火星的逃逸速度可是足足有5千米每秒,所以如果沒有火箭助推器,想要從火星上返回,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登上】不難,難的是【火星】。
登上火星缺的既不是水也不是氧氣,而是飛行器。
離開地月系都還是奢望,登上火星應該是下一個時代的任務了。
人類的 探索 從沒有終止,足跡已經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隨著載具升級,人類飛上了萬米高空,開始發展航空航天。
人類甚至飛出大氣層,建立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走向太空的一個營地,在大概400km的高空,各個國家都有參與建設。就現狀來說,這個距離是人類頻繁造訪的,離地球最遠的距離。400km,不過是兩個省之間的距離,是地球周長的百分之一,但是這是人類有自信走的最遠的距離。
當然人類確是到過更遠的地方,但是僅僅一次,還充滿了險象環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pollo-11登月計劃,這是人類走的最遠的一次是登上了月球,那一次人類走了38萬千米遠,比國際空間站遠了將近1000倍。是航天 歷史 上的奇跡。
直到今天,人類也沒能再次登上月球,而且前短時間,企圖登上月球的印度探測器,月船-2
在 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也沒能逃過墜毀的慘劇。在探測器將要著陸的時候,信號中斷,控制室的畫面停留在2.614千米的高度上。
這些告訴我們,深空探測要比在地球上探測困難太多了。充滿了致命的危險和難以克服的困難。
航空航天的發展要一步一步來,終究有一天,人類會登上火星,但是不是像這個題目中所說的,有了氧氣和水,馬上就能登上火星了。
如果登陸火星,大致要走如下路線,飛行器要走的距離大概是4AU,也就是大約6億千米
這是我們到月球要走距離的1000倍。
通過天文手段,我們從地面上使用光譜看到火星上有水的光譜有氧氣的光譜,且不說含量很低,收集也很困難。這些根本不能作為我們可以登陸火星的條件。正如我開頭所說的,登陸火星,最缺的不是水也不是氧氣,是能帶著人過去的飛行器。
腳踏實地,方能仰望星空
火星上發現水已經不傳聞了,NASA在很早以前就宣布火星上存在水源,但是都是處於冰凍狀態或者存在於土地之下,以我們人類發射上去的探測器來開採的話,既不能保證效率,還不能保證數量!畢竟它們的功能就不去開發來採集資源的!
至於火星上的氧氣確實也是存在的,但是火星上還是主要以二氧化碳為多,氧氣只佔0.14%,這點氧氣完全不足以人類生存,所以人類想要登上月球並且長時間居留,必須解決了氧氣來源問題,有人說種樹,用樹來凈化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但是現實卻是火星上的土壤完全不適合地球人任何一樣樹木生存,其次水源問題還沒有解決,再者火星上的晝夜溫差高達網路,沒有任何防護的樹木能生存下來?
所以人類未來登入火星,空氣問題大多數還是靠化學產生氧氣,並且可以採用就地取材的好處,既然空氣和水源問題解決了,那麼就是效率問題了,按照目前人類最快的宇宙飛船航行 科技 速度,理論上最近的距離5500萬公里的火星,仍舊需要6-10個月的時間
並且一次飛行所耗費的財力,物力,即使經濟實力強如美國也承擔不起短時間多次航行,最近美國的埃隆馬克斯可謂是現在登入火星第一人,號稱未來50年能最短3個月到達火星,並且在火星上建立基地!
2015年5月,馬斯克表示,第二代龍式飛船「有能力將科學載荷運送到太陽系的任何地方——不論是液態還是固態表面,不論有沒有大氣」。他還補充說,龍式飛船結合重型獵鷹運載火箭,能夠把2到4噸的科學設備送上火箭。而目前登陸火星的最大探測器是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質量大約是1噸。SpaceX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更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火箭!
所以人類解決了在火星上的生存問題,一定大力研究火星,而這一切都在等待的宇宙航行的改革,無論是從速度還是從載重,都將是以往不可想像的!
歷代火箭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看出,以後的載人火箭可能更大,也可能更小,速度更快,更安全!
雖然NASA已經確定火星上有水,而且也有了氧氣含量的微量變化。但NASA絕對不敢下:「這給人類登上火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樣的結論!
之所以這么說,可能是在各方面都還差那麼「一點點」吧。
磁場可能就差了那麼「一點點」。火星的磁場強度平均是地球磁場的1‰~2‰,近年的探測證實,火星沒有一個全球性偶極磁場,卻存在眾多的局域性的偶極磁場。因此,火星是具有眾多局域磁場組成的多極磁場的行星。這是我們地球人是我無法理解的。這意味著哪怕你手裡有個指南針,在火星上也分辨不出東南西北。因為火星磁場的消失,給火星帶來了巨大的麻煩。簡單的來說,火星的磁場決定著火星是成為活力四射的地球,還是成為現在的死星。很遺憾,我們看到的是後者。
火星上的大氣密度只相當於地球大氣密度的1%,而且只有薄薄的一層。這似乎也差了那麼「一點點」!當我們漫步在火星的表面,有可能會隨時隨地的被宇宙深處射來的宇宙射線一擊致命。或者是被太空中飄來的小隕石,甚至是太空垃圾,砸中腦袋……這是在地球上的人從來沒經歷過的怪事,但到了火星上卻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為火星大氣太稀薄,不足以保護它上面的任何生命(如果有生命的話,恐怕早已鑽到深深的地層下面了)。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占據了95.3%。地球上的比例來算,二氧化碳的濃度倒是和地球上差的不多,如果溫度和光照合適,我們可以在溫室里直接利用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栽培綠色植物,進而產生氧氣。
再有就是火星上的水,恐怕也因為那麼「一點點」,而成為極為珍貴的資源。火星的晝夜溫差可以達到160攝氏度。而且表面時常會從兩極颳起時速400公里的暴風。火星上真的有火星人的話,恐怕他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過水的液態是什麼樣的。火星上的水更多的是以冰霧和固體的狀態出現,也只有白天可以測到,到了夜晚,它們會沉降回兩極的地面。且不單是水就連二氧化碳也會在極夜時被凍成乾冰,降落到極地的地表。
只要火星的磁場不恢復,那麼現在火星上發生的所有自然變化,都不會預示著火星環境會向有利於人類宜居的方向發展。
這要看你是浪漫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如果是浪漫主義者,人類登陸火星大概還需四五年,如果是悲觀主義者,嗯,大概還需要十來年吧。
目前世界各國都制定了登陸火星的計劃,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美國宇航局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載人登陸火星,並為此在十年前就開始開發太空發射系統SLS,估計在後年會進行第一次發射;中國沒有具體說什麼時候,但最多也是在2040年左右吧。然而這可能並不是人類登陸火星的最終時間表,因為商業太空時代已經來臨,以前由國家行為主導的太空 探索 ,將逐漸讓位於資本主導的商業太空行為,這將顯著加劇太空競爭,加快人類進軍太空的腳步。
宇宙狂人馬斯克在十年前就提出要登陸火星,並開始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系統,目前已成功推出最成功最廉價的獵鷹火箭,以及現役世界最大火箭獵鷹重型。而最新的火箭發動機猛禽今年初也已研發成功並投入生產,按馬斯克的說法,到今年年底將形成每12小時生產一台的能力。猛禽發動機將用於火星星艦——馬斯克將其定義為火星和地球之間的物流運輸工具、地球半小時全球達交通工具、人類其它深空任務的工具,可載運150噸貨物和100人登陸火星,目標是要在火星建設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目前星艦原型版MK1已經建好,搭載了3台猛禽發動機,即將進行20公里高跳躍測試;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星艦原型就可能進入軌道測試;為加快開發進度,馬斯克甚至在德克薩斯和佛羅里達分別建立了兩個研發團隊,自己和自己競爭。根據此前的計劃,兩艘星艦組成的貨運艦隊2022年將駛往火星,2024年則有兩艘載人星艦登陸火星。
所以你看看,你要和馬斯克一起浪漫的話,登陸火星不過是個小case,再過四五年就可能實現;即使你再悲觀,NASA的實力就擺在那裡,十年內估計也該成了。何況中國的太空 探索 也已經加速,這兩年火箭發射次數都已超過了美國,只是打槍的不要,偷偷地在幹活,誰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然宣布要去火星了呢?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人類文明經過數十年的積累,現在是出發去億萬公里外其它星球的時候了。
最近NASA在火星上發現的東西多了,除了有南極冰蓋下的液態水湖,火星大氣中也有含量極少的氧氣,而且好奇號火星探測出也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機物的存在。但這些發現並不表明人類可以跑到火星上生存,我們距離人類定居火星還有很長的距離。
火星由於沒有磁場,只有極其稀薄的大氣,密度約為地球大氣的1%,還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其之小。沒有大氣層保護,那麼火星表面就沒有液態水。
去年有了好消息,歐洲航空局的科學家在火星極地的冰蓋下發現了液態水湖。但目前僅僅是通過雷達分析的結果,還需要繼續登陸火星後驗證,而冰蓋厚達1500米,也給液態水的利用帶來的難度。
對於人類首次登陸火星來說,NASA希望在2030年以後實現載人登陸火星,但目前來看,難度也很大。技術大致沒有什麼問題,美國最新的太空發射系統SLS,足以承擔載人登陸火星的發射任務。
有了上世紀登陸月球的經驗,人類登陸火星技術儲備現在沒有太大問題。但問題在於路途太遠,花費太大,錢從哪裡來?在2030年,美國到底能不能登陸火星,只能說是個未知數。
善待地球,比去其他星球要更美好。
至今為止,國內外的天文學家也沒有發現一個比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也沒沒有探測到任何一個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人們總是幻想著遇到一些比人類意識形態更高級的外星人,但有沒有想像過,我們也許就是宇宙裡面唯一的高等智慧生命。
火星的環境,要比現在地球上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無人區還要惡劣百倍,晝夜高達網路的溫差,沒有大氣,沒有水分,(經網友指出,題目中說火星有了水和氧氣。做一點修改吧。應該說,火星上沒有適合人類直接在地表活動的大氣環境,地表沒有流動水源,僅可能存在需要復雜工序才能提取的地下冰層)還有各種未知的宇宙射線。就這樣的一個小行星,人類辭別地球,登錄上去的意義在哪裡呢?
總說登錄月球,登錄火星,也不過是人們對於自己孤獨的存在於地球上的一種精神表現。但現在的 科技 ,人類並沒有傲嬌到這樣的程度。
這個問題我換個提法,大家能迅速的理解真諦。銀行的位置清楚了,保險箱拆除技術也掌握,那麼離銀行的錢隨便花還差幾步?——那就是離我們登錄火星的距離啊!
火星上有水有氧氣又能怎麼樣?
人類1969年就已經登陸月球,正所謂「我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到如今仍然振聾發聵,言猶在耳。
對比月球的無邊荒涼,毛都沒有;火星在人類輪番的探測之下,不斷有重大的喜訊傳來——火星南極冰蓋下1.5公里處發現了一個直徑大約是20公里的液態水湖泊——水不成問題了;火星大氣密度約為地球的1%,雖然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但是氧氣好歹占火星大氣的0.15%——氧氣也實實在在的有了!
這等喜人的條件吸引之下,為什麼人類仍舊裹足不前?難道還需要火星人列隊迎接嗎?
不是,答案就兩個字——沒錢!
去火星有多燒錢?
我們按照2011年發射,2012年登陸火星的「好奇號」火星車為例,該項目耗資25億美元。嗯,看起來一般般吧,應該褲腰帶勒緊點,錢就足夠了。
美國NASA的年度預算,2017年大概在194億美刀,2019年突破了200億美刀;近年來總體一直在200億美刀之間徘徊,乍一看,應付得來啊。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載人登陸火星,和發射一個探測器到達火星對比,難度就如同你從廣州發一份快遞到北京,撐死了25塊錢;然後你親自路上無補給,步行去一趟北京,你算算其中的差別。目的聽起來差不多,其實難度花費絕對不是一個數量級。
火星往返之旅需要大約2年,一旦載了人,那就完全不同了。根據NASA的預算報告,載人登陸火星的花費在1000億-4500億美刀之間,而且宇航員存活成功率沒有保障。
載人登陸火星,對於美國來說,好比中國硬上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感覺。一下子就得燒掉未來數十年的錢。
別看現在特朗普滿口開火車的樣子,等批預算時,你就可以看到他崩潰的臉。
我們有機會載人登陸火星嗎?
說到底,人類是作死的種族比較貼切,人類現在是沒有迫切的理由載人登陸火星而已。美國的軍費開支預算今年已經達到7160億美刀!妥妥的可以保證2-3回的火星之旅不止了!
除非發生了重大的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大家放下成見,世界大同,把軍備競賽停一停,去火星的錢就足夠燒了。
結語
如果真的把軍費都省下來,讓我們去火星,怎麼感覺這個思路真的太火星了一點呢!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雖然NASA已經確定火星上有水,有氧氣,比的月球環境要好一點,但是登陸火星不是和登陸月球一樣,反而比登陸月球還有難。
火星基地方案
首先需要考慮是到火星的距離。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離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50年前阿波羅任務歷經6次成功的將12名美國宇航員送上了月球,每次任務都在兩三天內就完成了。而火星離地球的距離是月球的150倍,繞太陽運行的速度與地球不同,只有當火星運行到特定軌道才能有最佳的發射時間窗口。這個發射窗口每隔幾年就會打開一次,所以時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要安全地到達火星單程就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估計NASA這次的火星載人探測總時間預計在三年左右。
其次是飛船以及宇航員的必備品。火星的大氣環境和地理環境對飛船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的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比登陸月球的幾率還低,怎樣安全穩定的登陸火星,需要這些年對火星的不斷研究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來改進飛船技術。
另外往返火星的時間跨度很長,宇航員的生活必備品---水、食物、氧氣需要如何解決,如果火星上的水和氧氣可以利用,怎樣解決宇航員在火星的食物,是能夠使人類在火星持續生存的條件。還有太空輻射以及太空碎片時刻威脅著宇航員的生命,必須解決宇航服的耐用性。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宇航員的身體 健康 。俄羅斯和美國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工作時間也慢慢的固定到六個月,也有個別的宇航員在太空站工作一年的時間。隨著對宇航員太空飛行時間的延長,生理測試也隨之增加。
在太空失重、隔離、限制封閉環境、太空輻射、離地球的距離等各方面的因素,對人類身體 健康 影響的研究表明,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的心臟、內循環、體內液體、骨骼、肌肉以及心理等方面。一旦宇航員到火星就是兩三年的時間,根據NASA的一些消息,已經對一些宇航員進行火星模擬訓練,隨時等候參加火星任務。
登陸火星
總之,如果要將人類送上火星之前,必須確保人類的各方面計劃已經可以應對未知危險,以確保能夠進行火星之旅後安全回到我們的藍色地球。
火星
㈢ 火星和地球相隔2億公里,如果我們要上火星,需要多長時間
自從阿波羅飛船成功登月後,美國NASA的「太空野心」也越來越大。 於是NASA公布了這樣的航天計劃,要在2033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並且還要在火星上生存2年。
這個消息一經問世立即引起一片嘩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目前的 科技 水平真的能登上火星嗎?火星和地球相隔2億公里,如果我們要著陸火星,又需要多長時間呢?
如果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計算的是距離。目前已知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阿波羅十一號探月飛船從地球出發到月球用了七十五個小時五十分鍾,也就是三天多一點的時間。
而火星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2億公里,最近點也有5500萬公里了,隨著 科技 的進步,目前最快的載人飛船是阿波羅指令艙,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9896公里。 這么一算,如果飛船僥幸碰上了地球與火星的最近點,可能57天就到達了,若是碰到了最遠點,那就需要208天,也就是七個月左右。
當然這還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下,但實際情況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這是因為地球和火星始終在運動,並且宇宙飛船為了節省燃料需要在軌道上運行,所以宇宙飛船根本不是直線奔向火星的。這就導致人類發往火星的無人探測器,用時最短的水手7號都需要耗時128天, 那麼載人飛船想要去火星,科學家的實際預測是580天。
光是飛往火星的單程票就要用一年半的時間,那麼載人飛船在實際航行過程中,還會遇到哪些難題呢?
首先是燃料問題。 載人飛船總不能把宇航員放在火星上就永遠不回來了,所以載人飛船光是往返雙程票就需要三年的時間。再加上宇航員飛往火星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吃不喝,那麼飛船上還要存放宇航員三年的必要物資和口糧,存放物資就不得不擴大宇宙飛船的空間。
這么一看,超長的飛行時間,超大型的宇宙飛船,直接從地面發射飛船就需要推力非常大的火箭,勢必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
面對這個問題,有航天專家提出了這樣的運載策略, 先把飛船的零件和宇航員需要的物資運送到月球空間站基地, 經過組裝後再進行發射。這是因為月球上預計有數億噸冰,不僅能夠解決宇航員的飲水問題,還能用於製造液氧和液氫,為火箭燃料進行續航。
其次是惡劣的太空天氣。 宇航員在乘坐飛船前往火星的過程中,將會遭遇到很多外太空的惡劣天氣,比如太陽風暴和宇宙射線。所以為了保護宇航員避免遭受放射性物質的傷害。宇宙飛船必須要具備防護設備,醫療設備,以及預報太空天氣的能力。
尤其是當宇宙飛船遭遇太空輻射時,與地球表面取得聯系的無線電信號就會受到干擾,因此當宇航員遭遇到外太空突發狀況時,只能依靠飛船的自動控制系統和宇航員的自身經驗來解決問題。這對宇航員飛往火星的訓練科目,和對宇宙飛船的功能完善,都是非常大的考驗。
最後是宇航員面臨的傷病問題。 從地球飛往火星的旅程動則一兩年,宇航員長期處於沒有重力的狀態下, 會出現肌肉鬆弛,骨質疏鬆,甚至是免疫功能全面退化等太空綜合征。 這些疾病也會讓宇航員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和病毒侵襲。
如果在宇航員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安全著陸火星了,能否適應火星地面環境又是一大難關。 這是因為火星上白天零上20度,而夜晚則是零下150度,晝夜溫差非常的大。並且由於火星大氣稀薄,導致保溫效果差,如果宇航員站在火星上,會感覺腳部溫暖如春,而鼻子快要被凍掉了。這種環境對本身已經非常脆弱的宇航員無疑是極大的考驗。
而根據NASA的計劃,是打算讓宇航員在火星上停留兩年,所以宇航員還面臨著在火星種菜,利用循環水等問題,這些都非常考驗人類目前的 科技 水平。
由此說來,NASA飛往火星的計劃還真是困難重重,那麼人類的火星 探索 計劃就永遠成為泡影了嗎?當然不是,從技術上來看絕對沒有問題,重要的是值不值得去火星,以及錢夠不夠用的問題。
登陸火星這項計劃,早在阿波羅登月時期美國就提起過,那時的航天 科技 技術,就已經具備了登陸火星的初級規模。再加上美國宇宙 探索 公司SpaceX一直腦洞大開,對火星移民改造計劃野心勃勃,所以飛往火星的航天 科技 也一直在進步。如果當時美國政府不計成本大量燒錢往裡投資,說不定真在70年代就完成了載人登陸火星計劃了。
但問題就在於美國不繼續燒錢了。 如果想要繼續實現飛往火星計劃,NASA起碼要再擴大十倍的投資預算。於是不少納稅人強烈抗議,要求這些財政預算不要搞什麼火星 科技 ,而是投給國家基礎建設和公共教育。
畢竟蘇聯解體了,再也沒有人和美國爭奪世界大哥的地位了,所以航天技術已經處於制霸全球地位的美國,就算想勞民傷財再搞一把火星計劃,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引起民憤民怨。
最後是值不值得去火星的問題。 如果人們在火星上發現了有利於人類的新型礦產,或者發現了威脅人類生存的外星人,別說是2033年實現登陸火星計劃了,一激動2023年登陸火星都有可能。
所以關於人類登陸火星到底需要多長時間,表面上來看是距離問題,以及航天 科技 技術問題,而實則是幾國爭霸和zf願不願意再投錢的問題。對此有網友說,假設世界更改國際法,說誰先登陸火星誰就能霸佔火星領土和經濟專區,相信人類載人飛船登陸火星,指日可待。
㈣ 天問一號抵達火星花費了多久
天問一號抵達火星花費了6個月。
根據航天局官網信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正式批復立項。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載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對於從地球至火星的深空航行而言,火星探測器的飛行速度與軌道幾乎是確定的,基本都要走『霍曼轉移軌道』。」航天領域專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該軌道內,探測器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即脫離地球引力)後,首先進入一個環繞太陽運動的大橢圓軌道,該軌道的飛行軌跡剛好與火星軌道內切,當算準發射時間後,探測器飛抵火星軌道時火星也正好運行到,此時探測器通過發動機進行減速,從而被火星引力捕獲。 」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宣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鍾,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天問一號任務完成的意義:
國家航天局表示,火星探測風險高、難度大,探測任務面臨行星際空間環境、火星稀薄大氣、火星地形地貌等挑戰,同時受遠距離、長時延的影響,著陸階段存在環境不確定、著陸程序復雜、地面無法干預等難點。
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信、地外行星軟著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以上內容參考 新京報-「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 解讀天問一號的火星征程
㈤ 火星到地球車票要多少錢求大神幫助
要去火星之前必看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的內部結構圖。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都有殼、幔和核,但由於數據不完全,火星核的組成和大小仍然未能確定。 火星表面的景色。這是由著陸在火星表面的探路者號探測器拍攝的。遠處可見名為「雙子峰」的火星山峰。(NASA) 火星表面縱橫交錯的河床。這些河床已經乾涸,但它們可能是在遠古時期由大量的洪水沖刷形成的。 火星表面揚起的大范圍沙塵暴。這次沙塵暴生成於火星南極附近,影響范圍約有數百公里。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海盜2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南極地區的片狀地貌。這些條紋是由冰和沉積物構成的。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火星表面有一條巨大的「水手谷」。這是一個長約4000公里的巨大峽谷,它是在遠古時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奧林匹斯山高約2萬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兩個微小的衛星,直徑都不到80公里,看起來更象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㈥ 到火星旅行要付出多少代價
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類探索火星活動:從5月9日至11日,領先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將聚集在華盛頓為人類登上火星參加首腦會議。
美國宇航局的人力資源勘探和運營部門的副主管威廉·h·格斯坦邁爾(William h . Gerstenmaier)和火星研究所(Mars Institute)的主管帕斯卡爾·李(Pascal Lee)將成為主要演講者之一。
莫尼和李談論火星任務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為什麼發射火星探測任務是很重要的。
在這一點上,把人送到火星上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帕斯卡爾·李:阿波羅登月計劃在20世紀60年代花費了240億美元,超過10年。這意味著美國宇航局撥出美國GDP的4%來做阿波羅計劃。從長遠來看,越南戰爭期間,我們每年在國防部花費240億美元。所以基本上,用10年的資金去月球的花費和國防部一年的花費是一樣的。
現在,50年之後,今天的NASA預算是每年190億美元,這只是GDP的0.3%,比上世紀60年代少了10倍。
與此同時,國防部每年獲得4000億美元。因此,我覺得這個數字是可信的,這是一個意見,一個大致的數字,做一個人類的使命,火星「政府的方式」不低於4000億美元的成本。那是去月球。這是去火星,所以你要把因素乘以2或3的復雜性,大約是1萬億美元,在接下來的25年裡增加。
把人送到火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火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致命環境,有幾件事可以殺死你,如果你暴露在不受保護的環境下,就會導致可怕的死亡,所以,談論在火星上長大的孩子,這並不像你希望或想的那樣快。相反,我們設想一些類似於南極洲的東西,在那裡你都需要有幾個人在那裡進行幾十年的研究。
還有一個團體想要把火星任務變成現實,並通過商業廣告資助它,但我發現那是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目前最大的成本是什麼?
帕斯卡爾·李說這並不僅僅是火箭的發射——火箭實際上是最容易的部分。
最大的成本實際上是開發所有新的系統,使我們能夠去火星,並在那裡成為高效的探險家。 例如,我們現在的太空服重量有300磅。 在月球上,重力比地球少六倍,太空服的重量是50磅,這是可以控制的。 但是在火星上,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你有一個125磅的重量的太空服。 所以第一個技術挑戰是削減我們目前的一半的太空服的質量。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我們還將尋找生命,因為我們必須開發技術,可以在火星荒涼的地表下找到冰或水,並發展將自己運送到有水存在的地方的方法。你要開發比阿波羅更復雜的探測裝置。
帕斯卡爾·李提出火星的現實是無情的,但這就是它有趣、富有挑戰性和令人興奮的原因。就像肯尼迪總統說的,我們去火星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很難。
㈦ 火星上什麼也沒有,為啥國家花那麼多錢探測
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最低耗資50億人民幣,美國的2020火星任務計劃24.6億美元,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耗資2億美元,這么多的國家都耗用巨資扎堆探測火星,火星上必有珍貴的寶藏。
最重要的是,火星是人類移居的最理想的行星。其它的地球2、地球2.0...那些超級地球,要麼距離太遠,要麼不明情況,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只有將最接近地球的火星加以改造,來實現移民的目的。
㈧ 火星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地球日啊
火星的自轉周期(24小時39分22.6689秒)幾乎與地球(23小時56分4.09秒)一樣,1個火星日只比1個地球日長41分19秒;火星自轉軸的傾角也幾乎和地球相同.因而,火星也有四季變化,氣溫比地球低,生存條件僅次於地球.火星與地球明顯不同的是,火星的公轉周期幾乎是地球公轉周期的兩倍,所以,火星上每個季節要持續6個月,而不是3個月.
總之 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