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古玩多少錢一年
1. 古董鑒定,專家收費標準是多少
1.馬未都出場費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50萬/一場
2.蔡國聲出場費
蔡國聲,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國近代書法家,文物鑒定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這是一個中國文物鑒定界內響當當的名字,他從事文物、古玩鑒定40餘載,出版《珍寶鑒別指南》、《古玩與收藏》、《蔡國聲隸書阿房宮賦》、《過眼雲煙錄——蔡國聲談古玩鑒賞》等書二十餘本,在文物鑒定界被譽為「高產專家」。3萬/一場
3. 丘小君出場費
丘小君,著名的陶瓷評鑒專家,從事陶瓷文物鑒定工作30餘年,居於香港和紐約兩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學會「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鑒定顧問,還兼任海內外多家拍賣行、博物館的徵集顧問。3萬/一場
4.歐陽朝霞出場費
歐陽朝霞,央視《尋寶》欄目特邀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寶石學碩士學位,持有國家注冊拍賣師證書、文物拍賣單位專家證書。她現任北京越王珠寶會所總經理。CCTV—1《尋寶》節目珠寶玉石鑒定專家,《私人財富》等多家媒體珠寶鑒賞、收藏欄目專欄作家,珠寶鑒賞收藏與拍賣方向資深講師。1萬/一場
5.金運昌出場費
金運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運昌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兼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鑒定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咨詢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1萬/一場
6. 賈文忠出場費
賈文忠,字聞鍾,號銅齋,1961年生於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銅張派第四代傳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 ,碩士研究生導師 。大學文化,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研究生班畢業。先後就職於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館。1萬/一場
7.金申出場費
1949年北京出生,回族。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授。 [1]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會員。著名佛教文物鑒定專家,文史學家,畫家。1萬/一場
8.耿寶昌出場費
耿寶昌,男,1922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歸河北省直接管轄),文物鑒定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首都博物館顧問、炎黃藝術館鑒定委員會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藝品的研究,重點研究歷代陶瓷。30萬/一場
9.楊靜榮出場費
楊靜榮,男,1948年生於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顏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1979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1萬/一場
10.單國強出場費
單國強,男,漢族,1942年2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入故宮博物院從事文博業務工作。主攻古代書畫史論和書畫鑒定研究。1985年3月任故宮博物院辦公室主任,1988年6月陳列部主任,1998年4月—2002年3月任宮廷部主任。1萬/一場
11.翟建民出場費
香港永寶齋齋主,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AIAA 2006)主辦人。20萬/一場
12.單國霖出場費
單國霖,男,1942年出生於浙江蕭山,擅長中國書畫理論歷史研究。1萬/一場
13.黃努衛出場費
黃努衛,是國家一級美術師,國禮畫家,潤格每平方尺12308美元。1935年生於安徽歙縣,系國畫大師黃賓虹外孫。幼成家學,曾得外公黃賓虹和黃晉新的親授,繪畫以山水為主,黃賓虹大師甚為贊賞。20萬/一場
14.范曾出場費
范曾(1938.7.5-),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江蘇南通人,中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 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南通大學惟一終身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50萬/一場
15.歐陽中石出場費
歐陽中石,山東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劇大師奚嘯伯的門下。現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唐風美術館名譽館長。50萬/一場
16.吳進良出場費
吳進良,字慕鴻,北京人,徐悲鴻再傳弟子,美術教育家。20萬/一場
17.何家英出場費
何家英,1957年出生於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中國畫,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當代工筆畫協會副會長、天津美術學院何家英工筆畫研究所所長、天津畫院名譽院長、天津美術館名譽館長。20萬/一場
18.李鑒宸出場費
李鑒宸,現居新加坡,古文化研究性學者,藝術品金融操盤手 ;首席國際藝術品鑒定評估師 、上海藝術品金融商會常務秘書長 、上海藝術品金融商會咨詢鑒定專家委員會主任 ,與香港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有深度合作。國內眾多富豪私人藝術品投資顧問。 35萬/一場
19.霍春陽出場費
霍春陽。1946年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李庄鄉李庄村,1969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歷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美國內森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大中華學區專家委員會委員、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青年美協顧問、榮獲天津高校名師稱號。2萬/一場
20.史國良出場費
史國良(釋慧禪),1956年生,中國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師從蔣兆和、黃胄和周思聰先生,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40萬/一場
21.冷軍出場費
冷軍,1963年生於四川。1984年畢業於武漢師范學院漢口分院藝術系。現任武漢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閉幕的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冷軍當選為省文聯副主席。50萬/一場
22.靳尚誼出場費
靳尚誼,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院繪畫系。1957年結業於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並留校在版畫系教授素描課;1962年調入油畫系第一畫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長。現為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中國美協第九屆名譽主席。50萬/一場
23.曾梵志出場費
曾梵志,1964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市,1991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創作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敏銳的社會批判,受到評論界廣泛的贊譽,也得到社會民眾的持續關注。50萬/一場
25.王沂東出場費
王沂東(1955-)山東人。1972年進入山東省美術學校,曾任教於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科。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留校任教,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沂東對家鄉沂蒙山有著濃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成為他繪畫的主題。其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展出。1987年在紐約哈夫納畫廊舉辦個展。作品《古老的山村》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0萬/一場
26.王少倫出場費
王少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以人物肖像著稱,在油畫界被稱為「年輕巨匠」。忠實於現實主義創作理想的學院派畫家,他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始終關心農村生活和農民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品:《打工妹》、《水》、《本》、《西森大叔》、《1978年11月24日夜·小崗》、《歌聲》、《父與子》。10萬/一場
27.徐芒耀出場費
徐芒耀,中國當代著名油畫家。1945年出生,上海人,祖籍浙江侗市崇福鎮。1978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文革後第一屆藝術類研究生),師從王德威、吳國亭與全山石教授。現任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院長至今。曾在法、美、英、比等國及港澳地區與國內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部分作品被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10萬/一場
28.李貴君出場費
李貴君 ,師從於靳尚誼、楊飛雲,是第三代古典繪畫的代表人物 。他不僅在技法上與老師們不相上下,而且在對於當代的表達上,有了更新更現代的表達方式。被評論界譽為新古典繪畫的代表。3萬/一場
29.郭潤文出場費
郭潤文,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1955年出生於廣東,浙江人。198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班。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系副主任,廣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油畫學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3萬/一場
30.米巧銘出場費
米巧銘,女,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博士,現居住於北京,職業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理事,美國肖像畫協會會員。1萬/一場
31.蔣文光出場費
蔣文光, 男,1938年4月生,漢族,上海市嘉定區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全國著名書畫、金銀器、碑帖鑒定專家,CCTV《鑒寶節目》專家評委、原國家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6000元/一場
32. 潘深亮出場費
潘深亮,1937年8月17日(農歷丁丑七月十七日)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官橋鄉,任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部秘書,書畫組組長。現聘於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為北京市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鑒博藝苑收藏品鑒定委員會書畫鑒定委員會主任,《收藏》雜志社特邀撰稿人,北京嘉緣拍賣公司顧問。6000元/一場
33.李宗揚出場費
李宗揚,1943年生人,1963年步入文物界,北京文物局研究員。6000元/一場
34.魯力出場費
魯力,男,漢族,1956年生,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1982年2月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本科,獲學士學位,即入南京博物院從事古代書畫鑒定工作。1萬/一場
35.馮小琦出場費
馮小琦,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古陶瓷研究。先後在故宮博物院保管部陶瓷組、研究室、古器物部從事古陶瓷的保管、研究、陳列、古陶瓷窯址的調查與標本的整理工作。1萬/一場
36.葉佩蘭出場費
葉佩蘭,浙江金華人,1937年出生於北京,漢族,為中國世家鑒定委員會鑒定專家、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瓷器專家。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鑒博藝苑(北京)收藏品鑒定委員會委員、博寶藝術網瓷器鑒定專家,系統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國的彩瓷。1956年供職於故宮博物院。40餘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鑒定工作,並對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統地整理海內外收藏的中國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國已發表的有關資料編著古陶瓷類的《海外遺珍》。1萬/一場
37. 李知宴出場費
李知宴,男,四川遂寧人 [1] ,1937年3月出生,漢族,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1萬/一場
38.楊寶傑出場費
楊寶傑,首都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博寶鑒寶網特邀專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鑒定中心金牌鑒定專家、青銅器、玉器、雜項鑒定專家。8000元/一場
39.張如蘭出場費
張如蘭,鑒寶專家,擅長玉器、陶瓷、雜項鑒定。主要作品有《中國鼻煙壺》、《北京玉器大全》、《明清文具書》等。6000元/一場
2. 馬未都熱愛收藏古董,被說是「古董販子」,馬未都收藏古董的目的是什麼呢
說起馬未都,很多人都知道,一個熱愛收藏的人。馬未都是國內的頂級收藏家,憑借他的好眼力和豐富的知識,和絕妙的「撿漏」本事。收藏了不少價值連城的寶貝,如今已經身價幾百億。
3.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他能給鑒定古董么鑒定古董多少錢
我知道馬先生的博物館里是可以預約鑒定的,收費為300-500左右一件。同時馬先生要求,只能是一個人在裡面,因為他最擔心的是兩個人(東西的上下兩家)在裡面吵架起來。
4. 馬未都老師王世襄,眼光究竟有多好價值千萬紫檀案子,80到手嗎
馬未都老師王世襄,眼光究竟有多好?價值千萬的紫檀案子,80到手
古玩市場是一個淘金的寶地,但是很多時候卻要比在礦場淘金更難而且風險系數更大,這需要淘金者有超乎常人的眼光,沒有眼光的人花了幾十上百萬最多也只能買個贗品回家,而有眼光的人花了幾十幾百塊錢就能搬一個“國寶”回家,在收藏界馬未都就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
重點要提的是王世襄在文物保護和收藏方面所做出的貢獻,1962年在摘掉“老右”的帽子後,王世襄被調回了文物局工作,他利用一切的業余時間堅持做文物研究工作,編寫了《髹飾錄解說》一書。
在書中有著明式傢具實物、技法、文獻材料的收集,還有清代匠作資料的整理、匯編等。幫助故宮博物院追迴文物達2000餘件,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一件紫檀案子。
5. 馬未都的收藏品一直不賣,還會有升值空間嗎
有一次,馬未都結束鑒寶工作後,去洗浴中心放鬆一下,意外的在大廳相中一張估價800w的梨花木古床,他跟老闆說:「120w賣給我吧?」
老闆斬釘截鐵的拒絕道:「不可能,給我多少錢,我也不賣!」
馬未都平時工作很是繁忙,偶爾的閑暇時間,也沒別的愛好,除了四處「撿漏」,就是去環境優雅的澡堂子「搓搓澡」。
當天,馬未都應邀去上海鑒寶,工作結束時大家都很乏累了,於是便有朋友提議去洗浴中心放鬆放鬆,馬未都自然欣然前往。
結果沒想到,剛進洗浴中心的大門,馬未都就被擺在大廳正中央的一張古床吸引了,他湊過去,一股梨木的清雅香氣便撲面而來。
馬未都繞著古床走了一圈,發現這梨木紋路清晰美觀,床頭處還有一處明顯的結疤,業內人士稱之為「鬼臉」。
這說明,這張床不僅是梨木,還是最上等的花梨木。
憑借馬未都多年鑒寶經驗,他預估這古床的價值在800w左右。
那麼,為什麼價格如此高昂的「寶貝」會放在人來人往的大廳里呢?自然是老闆不知道它的真正價值。
馬未都心中暗喜:「撿漏的機會又來了。」
於是,馬未都找到了洗浴中心的負責人:「把你們老闆叫來,我有一筆大生意要跟他談談。」
對方見馬未都氣質不俗,談吐不凡,自然不敢怠慢,連忙打電話將老闆叫了過來。
雙方見面後,馬未都並不著急直奔主題,而是跟老闆閑話家常了幾句。
在交談中,馬未都得知了幾個重要信息:這個老闆是個純商人,從事的行業與鑒寶無關,並不知道這個古床的真實價值。
馬未都摸清了對方的底細,也更有了談判的底氣,他開口說:「我就不繞彎子了,我看上你大廳里擺著的那張床了,80w賣不賣?」
老闆搖搖頭說:「不賣。」
馬未都一副瞭然於心的樣子:「那我再加20w,100w你賣不賣?」
老闆還是搖搖頭。
馬未都嘆了一口氣,直視著對方的眼睛:「那我再加20w,120w,足夠有誠意了吧?」
老闆面露難色:「老先生,這床對我意義非同尋常,給多少錢我都不賣,您也不用再加價了!」
馬未都見對方態度比較堅決,心裡惋惜這次與寶物無緣,但還是不死心的在告別之時,遞上了自己的名片:
「有朝一日,你想賣的時候,就再聯系我。」
回到北京後,那位老闆一直沒有聯系馬未都,馬未都也漸漸忘了這件事。
直到一年後的某一天,馬未都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老先生,還記得我嗎?那張床您還要嗎?120w的話,我可以出手!」
馬未都不解:「你不是很在意它嗎?為什麼突然決定賣掉了呢?」
對方語氣低落的說:「這一年洗浴中心的生意不太好,我負了債,老婆又剛剛生了孩子,四處都是用錢的地方,我這也是無奈之舉。」
馬未都聽後回復道:「我可以收你這張床,但此一時彼一時,我只能出個半價?」
老闆難以置信的反問:「60w嗎?」
馬未都回答:「不,是59w,我要再扣掉你1w,給你長個教訓,如果你同意,這錢1分鍾就會打到你的賬戶。」
對方在電話另一邊沉默半晌,最後只能無奈的答應:「好吧!」
就這樣,馬未都以59w的價格買到了價值800w的古床,再一次撿漏成功。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收藏品不是馬未都不賣,而是有價無市。
想賣出好價格,也要恰巧碰到好買主才行。
有一次,馬未都到農村收購古董,瞄到一個喂雞的盤子,就問:「大娘,這盤子賣嗎?」大娘說:「這玩意你也要啊,送你得了。」到手之後,馬未都找專家鑒定,這盤子價值1000w。
大家經常在綜藝節目中看到馬未都,喜歡聽他講有關「撿漏兒」的故事,可以說妙趣橫生,讓人十分神往。
不過盡管馬未都在熒幕上侃侃而談,但他也有失手的時候。
1987年,馬未都在上海友誼商店,相中一個瓷碗,是大名鼎鼎的琺琅彩,又被稱為「開光胭脂紅彩山水紋碗」。
由於這個瓷碗胭脂色非常濃,鑒定文物的老先生誤以為是民國時期盛行的高仿品,定價3w外匯券,摺合人民幣6w。
馬未都看出其中的貓膩,眼饞的很,忍不住跟店員套磁,拍了不少馬屁,店員才同意從櫃台里拿出來讓他把玩。
可惜當時馬未都當年囊中羞澀,沒錢買下這件古董,只能每次去上海的時候去看上幾眼。
遺憾的是,有一天馬未都再次去上海友誼商店,店員見了熱情打招呼:「又來看碗吧!已經被一個傻帽兒3w買走了,宰了這人,我們半年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馬未都只能悻悻地離開,直到第二年,這碗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再次出現,有一個日本人花792w港幣(850w人民幣)將其買走,聽說此事,馬未都悔恨地腸子疼了好多天,上廁所都不方便。
讓馬未都更沒想到的是,1997年,這碗又被拿到蘇富比拍賣會上競拍,被人以2147w港幣拿下,從此這只碗再也沒有在市面上出現過,馬未都估計這只瓷碗已經價值過億,實在是欲哭無淚啊!
雖然這個漏沒撿到,但並不是說馬未都的眼光不行,只是礙於當年財力有限。
有一次,有朋友找到馬未都:「我在農村見了一對黃花梨頂箱櫃,您給長長眼?」
馬未都一聽心癢的不行,連忙陪朋友去看,結果大失所望,這頂箱櫃只是普通貨色,並不是黃花梨的。
臨走時,馬未都看見這家主人在院子里喂雞,手裡拿著盛雞食的盤子似乎頗為不凡。
馬未都不動聲色地說:「大娘,這個盤子能賣給我嗎?」
農村人比較朴實,大娘說:「這東西有啥好賣的,送你算了!」
馬未都老臉一紅:「這怎麼能行呢!該給的錢還是要給的!」馬未都付了錢,才跟朋友離開。
果然不出所料,回到家,馬未都將盤子清洗干凈,發現非常漂亮,後經專家鑒定,這盤子是明代宣德年間的漆器大盤,估價1000w往上。
當然馬未都的收藏不僅這些,大多都收藏在觀復博物館。
馬未都雖然嘴上說不圖發財,只是喜歡收藏,也很少將手裡的古董賣出,但隨著物價上漲,這些古董肯定會增值。
一直不賣要劃定一個期限。如果 社會 發展到不以價格劃定藏品,只是用做研究和欣賞,文化高度文明,經濟繁榮,收藏就不會成為謀生的手段,就談不上升值了。但藏品是無價的。
6.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介紹
如今,馬未都是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成了中國古玩收藏圈子裡如雷貫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介紹
馬未都,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馬未都從70年代末開始了收藏之旅,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機床銑工。作為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為《青年雜志》的編輯。在文學最璀璨的時代,這是個特別優越的身份,哪位讀者投稿,他隨手寫一句“稿子可以,你來一趟”,別人就樂顛顛地來見他了。他就在那時發掘了王朔、蘇童,辦公室的常客還有劉震雲、莫言等人。
在編輯之外,馬未都也一直在堅持創作,而且成績斐然,中青社曾為他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他代表小說,顧城代表詩歌。
而就在文學事業如火如荼時,馬未都卻選擇了江湖隱退。
他說:“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誤認為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只幹了十年,在看到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隨後,“海馬影視創作室”製作了《海馬歌舞廳》。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
“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馬未都的尋寶歷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養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淘到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馬未都的與眾不同是他不僅熱愛收藏,更喜歡研究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1993年,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馬說陶瓷》,被廣大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
1997年,觀復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面積400平米。這是內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館,馬未都又多了一個身份——“博物館館長”。
後來,他陸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館。他打算在中國建立10座“觀復”,“讓展覽如推磨盤一樣轉起來”。
坊間流傳:“馬未都玩什麼,什麼就漲”。所以,雖然門兒清,他卻從不對文物估價。他做《百家講壇》主講人,做脫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為目標。
馬未都之所以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屢次成功轉身,實現傳奇人生,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憑借對時事的精準判斷和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珍貴特質, 使馬未都成為諸多文化領域的帶頭人。
2007年,馬未都加入奧迪英傑匯大家庭,擔任“奧迪英傑匯文化大使”。
馬未都被邀請加入奧迪英傑匯大家庭,正是因為他的進取精神與奧迪不斷突破自己的品質如出一轍。奧迪品牌的高技術水平、高質量標准以及高強勁動力也契合了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奧迪英傑匯成立於2005年2月,匯集了來自藝術、文化、商業及體育等領域的傑出代表和社會精英,是高品質的主流精英聯盟。
英傑匯成員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事業成功而不事張揚,激情、進取而富有品位;他們引領著社會潮流,推動著社會進步,他們身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們是奧迪“尊貴、進取、動感”品牌精神的體現者和倡導者。
“奧迪英傑匯”是奧迪用戶形象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向世人展示奧迪用戶的優秀形象,並使奧迪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7. 為什麼大部分古玩收藏家古玩直播帶貨,只能賺到小錢,什麼原因
古玩這行業,你喜歡那麼就很值錢,如果你不喜歡,那麼你都會嫌它礙事!並不是每一個都喜歡古玩。所以能掙錢,何不賣掉掙錢小錢,還能給自己打打名氣。一舉兩得啊。
8. 馬未都有三十億財產嗎
他的藏品價值估價遠超30億。
拓展資料:
1.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鑒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
2.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3.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4.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機床銑工。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後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5.看看觀復博物館就知道了,而且觀復博物館也肯定是他所收藏的所有藏品,博物館里上億的東西肯定也在幾十件之上,其實文物買出上億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比如鬼穀子下山當時拍賣就高達2.3億。
9.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故事
61歲的馬未都,赫赫有名。他淵博,生動,又極富個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徹。他一直活躍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終有他的傳說。
有人羨慕馬未都腰纏萬貫,有人仰慕他博學慧眼。而從一介草根晉級為國寶級文化學者,他靠的其實就是兩個字:精準。
他的人生,說傳奇毫不為過:從編輯、作家、影視編劇,到文物鑒賞家、博物館館長、奧迪英傑匯文化大使、脫口秀主講、文化名人,最終名利雙收。
他是怎麼做到的?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機床銑工。作為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為《青年雜志》的編輯。在文學最璀璨的時代,這是個特別優越的身份,哪位讀者投稿,他隨手寫一句「稿子可以,你來一趟」,別人就樂顛顛地來見他了。他就在那時發掘了王朔、蘇童,辦公室的常客還有劉震雲、莫言等人。
在編輯之外,馬未都也一直在堅持創作,而且成績斐然,中青社曾為他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他代表小說,顧城代表詩歌。
而就在文學事業如火如荼時,馬未都卻選擇了江湖隱退。
他說:「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誤認為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只幹了十年,在看到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隨後,「海馬影視創作室」製作了《海馬歌舞廳》。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
「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馬未都的尋寶歷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養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淘到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10. 文玩清流—馬未都:一生「撿漏」無數,但為何不貪漏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都是中國古代的名人大家們總結出來的經驗,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誠信和德行首先是擺在第一位的,這也是我們能夠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根本。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人開始被眼前的物質利益沖昏頭腦,忘記了遵守老祖先們留下來的誠實守信這樣的傳統美德。他們的良心非常麻木,明明知道是騙局是假貨,但卻為了短暫的利益而妥協。在我們生活的各領域,都有類似這樣欺騙和不誠實的情況出現。
文玩界清流--馬未都
我們都知道,文物古玩領域是一個暴利的領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們製作了非常多精美的藝術品。現在我們把他們稱之為古董。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馬未都學習,做一個誠信的、實實在在的人,不為眼前的利益沖昏頭腦,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