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身高是多少尺
1. 身高179是幾尺幾英寸180是不是6尺
179cm是5尺13.86寸,180cm不是6尺,是5.45尺。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
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1)標准身高是多少尺擴展閱讀:
尺的發展: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近幾年的玄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兵器,(我吃西紅柿小說《星辰變》、天蠶土豆小說《斗破蒼穹》中都有提到)此兵器舞動起來又如泰山壓頂又如柳絮紛飛,讀者甚為喜愛的一種兵器。
2. 身高180在古代是幾尺
身高180在古代是6尺,1尺=33厘米,180厘米大約為6尺。如果是古代的計量方法,就是1尺=22.3厘米,一米八大約有八尺多。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
古人以自己身體作為參照來度量。最早金文字形是人字下加點為「尺」以示度量。演化為從屍從乙(jué)。屍是人之變體,加標識符號。屍、乙兩範式疊加。用於標識參照的身體部位為尺之範式。
(2)標准身高是多少尺擴展閱讀: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現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代的19.91厘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代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
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2.12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現代,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代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3. 古人說的幾尺幾丈的身高是現在的多少
古代的一尺和現在的度量單位厘米的比例大概是1尺比23.04厘米。而在三國中,對於最為勇猛的呂布史書上對其身高的形容是是身高一丈,一丈算下來是2米3多。
而且,對於其他一些歷史人物還有這樣的描寫,例如,兵聖關羽身高就有9尺,而張飛8尺,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也都有兩米或者有接近兩米。
雖說由於古代的人們骨骼和現代人相比都要高大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科學技術的不發達,為了生存,人們則需要經歷一些勞動量非常大的體力活動古代,這也就導致古代人們的身高普遍都要比現在的人們高大一些。
在古代,人們對於身高的度量往往只是取一個大概的區間而已。並不存在精準的可能。所以對於這樣身高八丈的說法,是值得懷疑的。當然,作為高級將領,而且自小在不錯的環境下成長的呂布,擁有高於他人很多的身高實屬正常。
在《三國演藝》的轅門射戟一章呂布抓回劉備那一幕的描寫也足以佐證呂布身高的確是高於普通人,劉備見狀不妥正欲逃脫,卻被呂布如提稚童一般提了回來。''如提稚童''就是像提小孩子。而劉備身高七丈,也就是一米七。
要想做到把一個一米七的人如同小孩子一樣提起來,必定是要高於普通人數十裡面方才能做到。所以,呂布的身高也就是在兩米左右。
(3)標准身高是多少尺擴展閱讀:
古人身高: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形容一個人的身高,身材高大的叫做「身高八尺」,身材矮小的叫做「不滿五尺」。按現代的厘米測量方法一尺大約等於33.3厘米,身高八尺就有一米八,身高五尺就只有一米五。
不過古代的一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標准,換算成現在的厘米數也不一樣。像商代一尺約有17厘米,周代一尺大約有23厘米,漢朝一尺約有22厘米。
《漢書》中記載,項羽身高「八尺二寸」,《史記》曾說孔子「長人而異之」,有七尺九,算是先秦古人當中相當高的人了。在三國中,不少猛將都是人高馬大,像八尺男兒有諸葛亮、張飛、馬超、趙雲、典韋等人,關羽為九尺,劉備和曹操七尺。
而呂布作為三國第一猛將,他的身高也是相當驚人,足有一丈。用上面的換算單位來看,關羽等猛將身高九尺,大概是兩米零八。
在現實生活中,一米八的不多見,像關羽這樣的更是少之又少。那古代人之所以比現代人要高,是因為他們先天的因素,再加上常年運動,身材自然都普遍較高,不過上面提到的只是個別的猛將,並不能代表普通人的身高。
至於普通人的身高,只能通過兵馬桶來推算了,畢竟兵馬俑可以號稱一比一製作的,根據西安出土的兵馬俑來看陶俑高度一般為1.80米左右,高者達2米,最矮者1.75米。
4. 身高八尺是多高
身高八尺,最低135.6cm,最高248.8cm。南北朝時期所說的八尺男兒,身高將近兩米。因為古代各個朝代的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一尺,所代表的長度是不一致的:1.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2.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3.秦時,一尺約23.1cm ;4.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5.三國,一尺合今24.2cm ;6.南朝,一尺約25.8cm ;7.北魏,一尺合今30.9cm ;8.隋代,一尺合今29.6cm ;9.唐代,一尺合今30.7cm ;10.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11.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因此,按照上述高度,八尺,最低135.6cm,最高248.8cm。南北朝時期所說的八尺男兒,身高將近兩米。
歷代尺的標准長度不一樣,秦代和西漢的1尺,相當於23.65厘米;東漢的1尺,相當於23.04厘米;魏和西晉的1尺,相當於24.12厘米;東晉1尺相當於24.45厘米;總的說來,從周秦開始,尺越來越長。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
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5. 身高一米八等於多少尺啊
1尺=33厘米,180厘米大約為6尺 。
如果是古代的計量方法,就是1尺=22.3厘米, 一米八大約有八尺多。
6. 180是幾尺男兒
八尺。
身高180在古代是6尺,1尺=33厘米,180厘米大約為6尺。如果是古代的計量方法,就是1尺=22.3厘米,一米八大約有八尺多。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
古人以自己身體作為參照來度量。最早金文字形是人字下加點為「尺」以示度量。演化為從屍從乙(jué)。屍是人之變體,加標識符號。屍、乙兩範式疊加。用於標識參照的身體部位為尺之範式。
度量單位: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秦代,一尺合今23.1cm。
漢朝,一尺合今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合今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7. 中國身高162cm和164cm,轉換成西方尺寸是幾尺幾寸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准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以英國和美國為主的少數歐美國家使用英制單位,因此他們使用的長度單位也就與眾不同,主要有英里、碼、英尺、英寸,人的身高則為英尺。
英尺: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那麼:
162cm=162÷30.48英尺=5.31英尺
164cm=164÷30.48英尺=5.38英尺
拓展回答: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准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有:光年、天文單位、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絲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阿米(am)等。
8. 古代人的身高有做高
古代「身長八尺」有多高?
讀天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有印象,書中很多地方,對三國名人的身高都有交代。以「桃園三結義」的劉備、張飛、關羽來說,分別是—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如果以現代的尺米度制來換算,他們的高度是:劉備身高2.50米,張飛身高2.66米,關公身高達3米,他們個個是超過「小巨人」姚明2.26米的「大巨人」。
但是,從《三國演義》所記來看,關羽的「身長九尺寸」還不是最高的,古代一個叫「烏戈國」的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兀突骨的身高已夠嚇人了,但書中所記人物中最高的並不是他,當年襄武縣曾天降一人,「身長二丈余,腳跡長三尺二寸。」身長兩丈多,就是6米多高,簡直「通天塔人」,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類似的描寫在《水滸傳》上也有,如魯智深「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綽號「險道神」的青州郁保四「身長一丈,腰闊數圍」……只有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個子矮,「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
正是類似《三國演義》、《水滸傳》上這類動輒「身長八尺」、「身長九尺」的描寫,讓習慣了「一米三尺」的現代讀者產生了「古人個子比現代人高」的誤會。實際上,公元三世紀時的三國人身高差不多。漢1尺相當於0.231米,張飛是1.85米,劉備是1.73米;關羽確實不矮,達2.08米,是現代打藍球的料。但如果按《水滸傳》上所述,魯智、武松這些公元十二世紀的宋朝人的又不對了。宋1尺相當於0.312米,則「身長八尺」的魯智深、武松,都是約2.50的大個子。就是武大郎也非侏儒,約1.56米,與女性女性身高差不多。
為什麼會這樣,只能說明古代文學作品的描述不太靠譜。《水滸傳》的作者一說施耐庵,一說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不論作者到底是誰,他們把公元三世紀的常用身高術語,移植到了公元十二世紀的宋朝人身上,是不爭的事實,但卻忽略了不同朝代度制上的差別。
古代中國人平均身高是多少?
那麼,古代中國人身高到底是多少?反正不能是文學作品的描寫為例,比較靠譜的是古代醫書上的資料。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記述中國人身高資料的是《靈樞經》。《靈樞經》,又有《針經》、《九針》等別稱,與《素問》合稱《黃帝內經》。《靈樞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可謂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共九卷、八十一篇,其中卷四第十四篇「骨度」提高了一個古人高身:「人長七尺五寸」,並以身高出古人身體各部分的骨骼長短數據。
有意思的是,後世小說中常說的「身高八尺」,在《靈樞經·經水》中也提到了,不過字面稱為「八尺之士」,這應該的「身高八尺」一說的最後出處。「人長七尺五寸」、「八尺之士」,到底哪一個才是古代中國人的標准身高,或者說平均身高?有的說是前者,有人稱是後者,連傳說中的中華始主黃帝也搞不清,他問發時著名的醫臣伯高,伯高回復:「眾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
這一觀點得到古代醫家的普遍認可,《外台秘要方》的作者、唐著名醫家王燾即是此觀點。明著名醫家張景岳的在其《類經·經絡類》 (卷八)「骨度」篇中解釋得更清楚稱:「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但唐代另一著名醫家孫思邈給出不同數據,其《千金要方》中稱,「若依明堂正經,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雖然有差別,但「七尺六寸四分」,與「七尺五寸」身高差距並不大。那麼,為什麼標准身高的另一版本「八尺」,又是一會回事?張景岳分析:「此蓋言魁偉丈夫之身,非眾人之度也。」張景岳認為,「身高八尺」是魁偉身材的標准身高,也就是說,身高八尺以上,就算「高個子」了。
中國古人的標准身高「七尺五寸」,合現代多高?這要結合《靈樞經》的成書時間來考察 。一般認為《靈樞經》成書是東周戰國時期,也有人認為是漢代人所作。但不論哪一種說法正確,這兩個時間的尺度是差不多的,1尺都約合現代0.231米。這樣一算,古代中國人的標准身高約1.73米,而「八尺」是約1.85米,確是高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