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舒茨一年掙多少錢
⑴ 斯台普斯一年租金才幾百萬,快船為何要投資14億修建新球館
快船,從微軟聯合創始人史蒂夫·鮑爾默當老闆開始,成績一直沒有提高,快船各方面的投入讓其他NBA球隊垂涎三尺。
之後就是不錯的商業投資了。除了避免尷尬之外,建一個新的體育場也很重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比如湖人的小股東,斯台普斯球館的老闆安舒茨,通過投資球館賺了不少錢。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投資一個球場不僅僅是租金收入的問題,還有球場店面的租金,球場周邊物業的出售和出租,廣告位的投資,這些都可以給鮑爾默帶來很大的收入。也正因為如此,鮑爾默才會花大價錢去建球場。
⑵ 貝多芬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祖籍荷蘭(也有傳說是波蘭的),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無常、嗜酒如命;母親是一個廚司,心地善良、性情溫柔。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成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無時不沖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他人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風雪中離開。終生未婚。29日出殯,送葬者有兩萬人,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德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⑶ 貝多芬的個人背景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音樂是沒有邊界的.右邊的圖片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祖籍是荷蘭(亦說是波蘭)他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後人尊稱為「樂聖」。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括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她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7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原來,鋼琴聲的分貝數一般在八十至九十分貝之間,人不能在八十五分貝或更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停留超過六小時,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因此導致耳聾,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風騷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而他的墓旁則是舒伯特的墳墓。終生未婚。
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德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路得維希·凡·貝多芬)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像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失聰
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一切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也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么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里,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裡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⑷ 愛迪生成長故事簡介
1854年,發生了一件對他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伊利湖南岸沿著湖鐵路通車,使得米蘭運河的商船生意大減,愛迪生父親的生意已經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因為一家生活日漸困苦,為了另謀發展,愛迪生一家就此遷居,搬到新居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
1855年,他開始上學,那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校長和老師都是恩格爾先生。因為愛迪生有刨根問底的天性,在上課時經常經常問老師問題一些另類的問題(如:風是怎麼產生的;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而不是四),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被老師以「低能兒」的名義攆出學校。
1862年8月的一天,愛迪生在火車軌道上救了一位男孩,而那個孩子的父親是這個火車站的站長麥肯齊,對此非常感激,便傳授愛迪生電報技術,在麥肯齊的指導下,愛迪生學會了電報技術並發出了他的第一份電報。
1870年,愛迪生把普用印刷機的專利權售給華爾街一家公司,讓經理自己出個價錢,本想索價幾千美元就夠了,那位經理居然給了愛迪生四萬美元。愛迪生得到四萬美元後,在新澤西州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
(4)安舒茨一年掙多少錢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天真好奇孵小雞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很焦急並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問愛迪生在干什麼,小愛迪生回答說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
當時,父親又氣又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臨終遺言
當愛迪生彌留之際,醫生和愛迪生的許多親友都圍坐在他的床前,眼看他的呼吸已越來越微弱,心臟終於停止了跳動。可就在醫生要宣布他死亡之際,他卻突然又坐了起來,說了一句很奇怪的話:「真是想不到,那邊竟是如此的美麗。」講完這句話之後,他便與世長辭。
⑸ 求有悲慘經歷的歌手。搖滾樂隊。或者是音樂家
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
英國最偉大的布魯斯吉他手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1945年3月30日出生於英國蘇里。在他15歲時,祖母送給他第一把吉他。在最初他對布魯斯音樂的興趣並不大,可後來開始聽瞎子萊蒙.傑夫和桑.豪斯等布魯斯吉他高手的唱片,跟著學習吉他彈奏,並由此開始了終生對布魯斯音樂的鍾愛。
1963年,克萊普頓加入著名的「庭鳥」樂隊,他的輝煌藝術生涯拉開了序幕。在「庭鳥」漸漸贏的聲譽的時候,克萊普頓卻離開了它,他已是聲名顯赫,在倫敦的一些建築物上竟有年輕人塗寫下「克萊普頓是上帝」的句子。克萊普頓作為偉大的吉他手,不僅受到了前衛歌迷的崇拜,也贏得了同行們高度的重視。
他在以後的20年裡,不僅自組了德里克和多米諾、盲目信仰等名噪一時的樂隊,還經常出現在甲克蟲、滾石、鮑伯.迪倫等幾乎所有著名樂隊和歌星的演唱和錄音之中。
事業上的成功卻並不能帶給克萊普頓個人生活的幸福,他的一生被父母離異、青春的苦戀、吸毒和傷病充斥。也許因為如此,他對布魯斯音樂中那種凄涼的精神內涵體會尤深。
1991年,克萊普頓4歲的兒子爬窗子,從紐約曼哈頓一座建築的53層上墜下身亡。克萊普頓心靈又一次受到巨大的創傷。在1992年他為電影《淚撒天堂》所寫的歌曲「天堂淚」(Tears In Heaven)中,任何人都聽得出他寄託了對兒子的深情:
「你還會認得我嗎,假如在天堂相遇?
一切是否會依舊,假如在天堂重逢?
跨過那道門,我清楚那裡有安寧,
我知道在那天堂,再也不會有眼淚。」
在無數吉他中間,克萊普頓獨自抱琴,坐在幽暗的光線下,蒼老的嗓音緩慢而疲憊,完全原聲吉他伴奏和很少的弦樂點綴。你會不由自主地為他那隱藏在淡漠之中的巨大悲痛而吸引和感動。
1994年,克萊普頓的唱片《原聲作品集》為他贏的6項格萊美獎,而在該頒獎晚會上,克萊普頓演唱的就是這首讓人凄然淚下的「天堂淚」。
在生活中歷盡劫難的克萊普頓依然用吉他和歌喉吟唱著,這位布魯斯樂壇的常青樹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經典的作品,讓我們向這位畢生追求布魯斯音樂的偉大吉他手致敬。
--------------------------------
柯特科本
身高1米74,55Kg
如果說整個搖滾史是一部令人感嘆的傳奇故事,那麼這當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創造的。他們的樂壇生涯雖然短暫,卻轟轟烈烈,服葯過量而身亡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心臟病突發猝死在浴缸內的「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上吊自盡的後朋克樂隊「快樂分裂」的靈魂人物伊安·柯蒂斯,以及飲彈身亡的「涅磐」樂隊主唱柯特·科本,他們的離去在他們各自的音樂成就上又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劇色彩,甚至是一道神化的光環,而其中的柯特·科本,更被認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搖滾樂唯一的神話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柯特·科本出生於美國西北部小城阿伯丁,父母的離異給他的童年蒙上了陰影,悲慘的生活埋下了他性格中反叛的根芽。1985年,柯特和好友奎斯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鼓手幾經更換選定了戴夫·格羅爾,兩年後樂隊正式命名為「涅磐」,開始在公共劇場和大學校園里舉行演出,簽約「地下流行」公司之後,「涅磐」先後發行了第一張單曲唱片《情話/大人物》和首張專輯《漂白》,他們的音樂吸引了一大批主流硬搖滾歌迷,以至於許多評論將「涅磐」誤認為金屬樂隊,但主唱柯特·科本並沒有改變初衷,他仍然試圖走出一條非主流的道路。
1990年以前,「涅磐」分別在全美、全歐及北美西海岸成功的做了數次巡演,億萬的搖滾樂迷又多了一個為之瘋狂的偶像。
1991年4月30日,「涅磐」樂隊與大唱片公司「格芬」簽約,(小標題:躋身主流)同年錄制了革命性的專輯《別介意》,《少年心氣》等旋律經典、情緒激昂瘋狂的佳作,在美國甚至把邁克爾·傑克遜擠下了台,坐上了公告牌排行榜的第一把交椅。巨大的商業成功改變了另類音樂不能帶來利潤的現象,帶動了大批非主流樂隊紛紛轉入地上。
娶妻生女 深陷困頓
在成為超級偶像的同時,柯特·科本遇上了一生中的摯愛——朋克樂隊「洞穴」的女主唱科特妮·洛芙,1992年秋天他們的女兒弗朗西絲降生,夫婦二人因為吸毒一度失去了對女兒的監護權,本來就處於成功的巨大壓力之下的柯特·科本,受到丑聞和嚴重胃病的困擾,已經很難在音樂創作中享受到樂趣,甚至嘗試過自殺。專輯《在母體中》和《亂倫》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誕生的。
1993年12月16日,「涅磐」和MTV頻道錄制了一場經典的「不插電」演唱會,原汁原味的木吉他和輕松溫柔的演唱,展現出柯特·科本的另一種魅力,也改變了許多人對搖滾樂的偏見。
盡管事業還在蒸蒸日上,柯特·科本還是變的越來越極端,越來越憤世嫉俗,台下瘋狂叫喊的歌迷,甚至他深愛的妻子和女兒,都無法挽回他內心的絕望,1994年4月5日,柯特用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4月8日,他的屍體被人發現,他自殺的死訊傳向全世界。柯特·科本在遺書中寫道,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記住「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他終於像樂隊名字「涅磐」一樣,超越了生死的境界,十年後的今天,他27歲的生命,依然是搖滾樂神壇上英雄的化身。
⑹ 音樂家的小故事
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在德國波恩的教堂受洗禮。至於他的生日,至今尚無准確的旁證材料來加以確定;一般認為是在受洗禮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貝多芬誕生的時候,波恩是人口不滿三萬的小城。城東靠萊茵河,城北群山連綿綠蔥蔥。《夢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寫道:「……當萊茵河上的船路過此地,外國人問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貝多芬。船上的外國人還以為這是一個德國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後一句話對於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來說,已是事過境遷。因為,現在貝多芬是屬於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他的《命運》,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熱情》、《悲愴》,知道創造者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貝多芬的時代,波恩是科隆選候的宮廷所在地。貝多芬的祖父路德維希(1712—1773)曾任宮廷樂長。貝多芬的父親約翰(約1740—1792)也在宮廷樂團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為宮廷樂師。由於收入微薄,他還教私人學生和演奏鋼琴以維持生計。貝多芬的母親瑪麗亞·瑪格達勒挪(1746—1787)是宮廷廚師長的女兒。他們生了五個男孩、兩個女孩,但是長大成人的唯有貝多芬和他的兩個弟弟。
貝多芬自幼從父學鋼琴,很早就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會上表演。當時他彈了一首鋼琴協奏曲。還參加三重奏曲的演出。少年時期對貝多芬影響最大的教師是德國作曲家、波恩的宮廷管風琴樂師聶費(1748—1798)。從1781年開始,聶費教貝多芬鋼琴、管風琴、作曲,給貝多芬講解巴赫的作品風格。聶費寫過一篇介紹貝多芬的報道,發表在1783年3月的《音樂雜志》。文中寫道:「他是十一歲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遠大。他的鋼琴演奏極其靈巧有力,視奏能力出類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幾乎全部都能得心應手地彈下來……現在,聶費氏使貝多芬受到作曲訓練。為了鼓勵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譜寫的有進行曲主題九個變奏的鋼琴曲。這位年輕的天才有資格接受提供給他去旅行的資助。倘若今後他仍然象現在那樣不斷取得進步,他必然會成為第二個莫扎特。」這個報道證明聶費很有眼力,也說明貝多芬在當時已顯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才能。報道中提到的歲數比貝多芬的實際歲數小,這是因為貝多芬的父親在貝多芬第一次演出時,說他是只有「六歲」(實際上是七歲零三個月)的音樂神童。為此,連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歲數少算了兩歲。在這一年,貝多芬作於1782—1783年的三首鋼琴曲《選候奏鳴曲》在施派爾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還有迴旋曲和歌曲各一首。
1784年2月,貝多芬開始擔任宮廷樂師。
1787年4月上旬,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聽到了莫扎特的演奏。但是不到半個月,母親病危的消息使貝多芬不得不急忙趕回波恩。不久母親病逝。貝多芬充滿感情地在一封信中寫道:「對我來講,她是非常好的母親,我熱愛母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由於父親酗酒的惡習在母親去世後變本加厲,他不再照管家族。沉重的生活擔子落到了不滿十七歲的貝多芬肩上。他必須戰勝貧困,代替父親養活兩個弟弟。1788年貝多芬到宮廷劇場任中提琴樂師,翌年從宮廷領取父親的一半薪金和原來支付給父親的小麥。貝多芬就用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了這個家庭。生活是一場沒有僥幸的戰斗。貝多芬受到現實生活的猛烈沖擊,但是青年貝多芬毅然挑起重擔,迎著風浪,邁開大步向前走去。
1789年5月,貝多芬與任宮廷樂師的知友賴歇爾一起進入波恩大學。貝多芬象海綿那樣從萊辛、歌德、席勒的著作里吸取養料。貝多芬與波恩的名門布羅伊寧一家有親密往來。從聚集在布羅伊寧家的年輕藝術家那裡貝多芬獲得了有關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豐富知識,他還結識了一位名叫瓦爾德施泰因(1762—1823)的朋友。
1792年7月,奧地利大作曲家海頓從倫敦歸國途中來到波恩。宮廷樂師們邀請他參加在郊外戈德斯貝格舉行的朝餐會。這時,貝多芬把自己作曲的康塔塔拿出來請海頓教正。海頓看後,答應在維也納教他作曲。在瓦爾德施泰因的熱心幫助下,科隆選侯同意給貝多芬一年假期,讓他到維也納深造。臨別前瓦爾德施泰因在貝多芬的紀念冊上寫道:「願你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從海頓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11月10日左右,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師從海頓學對位法。現在還保存著的貝多芬當年所做的習題有二百四十五曲,其中經過海頓改正的有四十二曲。1794年1月海頓離開維也納後,貝多芬愛學於聖施蒂芬大教堂樂長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這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用自己編著的《作曲法基本教程》給貝多芬當教材。在這位嚴師指導下貝多芬在十四個月中寫出的習作有《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曲》,以及未完成的《C大調第一交響曲》初稿。除這兩位老師之外,在1793年8月至1794年5月底,貝多芬還師從約翰·申克學作曲。
1794年3月,波恩宮廷不再給貝多芬寄去本來就不夠開支的生活費用。貝多芬只得通過演出、教私人學生、出版作品以維持生計。1795年他在名鋼琴家雲集的維也納首次登台演奏並以最出色的鋼琴家活躍在樂壇上。同年貝多芬自費出版了《鋼琴三重奏曲三部》。這時他的兩個弟弟先後來到維也納,為了他們,貝多芬不能不考慮經濟收入問題。貝多芬的某些管弦樂舞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例如《小步舞曲十二首》和《德意志舞曲十二首》是為1795年11月22日美術家年金協會主辦的假面舞會而作,他用此收入來維持三兄弟的生活。
1800年4月2日,貝多芬第一次舉行個人音樂會。曲目除莫扎特的交響曲、海頓清唱劇中的詠嘆調外,還演出了經過修訂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同年完成的《第一交響曲》、《降E大調七重奏曲》,以及貝多芬本人的鋼琴即興演奏。貝多芬作為作曲家的地位,從這時開始鞏固下來。翌年他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田園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等名作。
1802年10月6日和10月10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近郊的小鎮海利根施塔特寫了兩封遺囑給他的兩個弟弟,要求他們在他死後開拆。對於音樂家來說比脈博的跳動更重要的聽覺顯著惡化,給貝多芬以致命性的打擊,使他感到絕望,感到極端孤獨,甚至想到自殺而寫下遺囑。然而,即使身處逆境,貝多芬仍然在祝願人們的幸福。10月6日的遺囑的結束語寫道:「我是值得你們思念的,因為我在世時常思念你們,想使你們幸福。但願你們幸福!」正如有的評論家指出:與其說海利根施塔特遺書是貝多芬遇到危機的產物,不如說遺書是貝多芬克服危機的證詞。他曾被致命性的聽覺毛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一時甚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作為作曲家的責任感使他醒悟,毅然決然要為與命運搏鬥而復活——這種情節過程正是「《英雄交響曲》的文學性的原型」,是貝多芬戲劇性創作風格的基本原理。
1802年寫遺囑的時期,貝多芬完成了《小提琴鳴奏曲三首》和《鋼琴奏鳴曲三首》,後者包括《暴風雨奏鳴曲》。翌年夏季他埋頭創作《英雄交響曲》,完成《第三鋼琴協奏曲》。1804年譜寫《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1805年完成《熱情奏鳴曲》、和歌劇《列奧諾拉》。第二年是《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第四交響曲》。1807—1808年是《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柯里奧蘭序曲》、《列奧諾勒拉序曲第一首》。1809年創作《第五「皇帝」協奏曲》。翌年為歌德的悲劇《哀格蒙特》寫下同名序曲及其他配樂九曲,完成《告別奏鳴曲》。從以上羅列的部分曲目即可以看出,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之後的幾年裡,貝多芬如同砸斷鐵鎖鏈的普羅米修斯,他的創造力爆發出生命的火花,寫下一部部名作。而這些作品,都充滿著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信念。
貝多芬的晚年悲慘凄涼。為了爭取做侄兒卡爾的監護人,他跟弟媳打了四年半官司。而後,卡爾卻不斷給貝多芬增添痛苦。1820年後,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但他依然謳歌歡樂。
1824年2月,貝多芬完成以席勒的詩句譜曲的《歡樂頌》結束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同年還完成巨著《庄嚴彌撒曲》。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尚有最後的五部鋼琴奏鳴曲與六部弦樂四重奏曲等。
1827年2月27日,因肝硬化症而卧床三個月的貝多芬,接受了第四次取腹水的手術。他知道死神已經逼近。3月23日,他對在身邊的友人布羅伊寧和私人秘書興德勒用拉丁語說:「啊!朋友,喝采吧,喜劇已經結束。」3月24日,醫生告訴貝多芬最後的時刻即將到來。從這一天夜晚起,貝多芬陷入昏迷狀態。
1827年3月26日下午五時左右大雨夾雜雪花猛落。五時四十五分一陣春雷轟響,閃電照亮了灰暗的房間。貝多芬突然睜開眼睛,舉起緊握拳頭的右手。幾秒鍾之後他放下右手,這時貝多芬已經離開了人間。
貝多芬的葬禮在1827年3月29日下午三時舉行,靈柩由歌唱家們抬起,八位樂長拿住覆蓋靈柩的布端。舒柏特、采爾尼等人在靈柩兩側手握松明樹枝的火把護送。約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先到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最早居住處,阿爾查大街的教堂舉行安魂儀式。這時演唱了蔡弗里德所作的十六聲部無伴奏合唱曲《主啊,解放我們》。接著用四匹馬拖的馬車把靈柩運到韋林格墓地。在墓地進口處,演員安舒茨宣讀了貝多芬生前好友、奧地利著名戲劇家格里爾帕策寫的悼詞。然後靈柩被搬到墳地,與預先准備的三隻月桂冠一起埋葬。1888年,貝多芬的遺骨與舒柏特的遺體一起移到維也納中央公墓,跟其他音樂家安息在一塊兒。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斯妄真理。」貝多芬的一生證明了他二十二歲時記下的這句名言。貝多芬是一切熱愛生活、熱愛光明、熱愛和平、熱愛真理的人的知心朋友。貝多芬的音樂不斷地給人們增添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貝多芬的音樂,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最珍貴的精神食糧。
(選自羅傳開等:《歐洲古典名曲欣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6年版。)
不服命運安排的貝多芬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最著名的是貝多芬。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因為他是人類同厄運進行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典範。
命運有時是很會捉弄人的,它讓人不寒而慄,它無常,它冷酷,它神出鬼沒,它沒有任何的同情心,它蠻不講理。
正當貝多芬帶著維也納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贊揚「不久將揚名世界」,躊躇滿志地想去掀開音樂史上新的一頁的時候,命運之神,開始同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音樂家開起了玩笑。命運之神,當然知道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聲音分不開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聲音都拉開距離。
命運之神,開始用無休無止的「嗡嗡」聲來徹底攪亂貝多芬的聽覺神經。敏感的貝多芬已預感到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即將來到自己的身邊。他整個年輕的心靈中被恐懼、痛苦、憂傷和憤怒所充滿。他來到無人的曠野中,對著上蒼,對著萬古不語的茫茫星空,撕扯著自己的頭發,悲憤地吶喊,請求上帝垂憐於自己,憤怒地詛咒,詛咒命運之神的不公。他沒有勇氣在人們面前承認自己將是聾子,沒有勇氣接受朋友們的安慰與同情,更沒有勇氣面對仇敵們的譏諷與嘲弄。他離開了城市,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各種各樣的聚會,也離開了本已和自己結下不解之緣的音樂,一個人忍受著內心的巨大痛苦,來到了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小村莊。在這里,他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無奈,越來越悲觀厭世。最後貝多芬想到了死。
這是1802年10月的一天,秋風蕭瑟,草木凋零。貝多芬來到這個叫海利根的小村莊已經足有半年了。半年時間里,為音樂而生的貝多芬竟然沒有和音樂發生過任何關系,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他拿起筆,想留下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的文字。在死之前,他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精神上的痛苦,自己在生與死之間進行的苦苦掙扎告訴世人。
「哦,你們把我當作或把我說成是心懷怨恨、瘋狂或憤世嫉俗的人,你們真是誤解我了!你們怎能知道在那些現象之下的隱秘原因。從孩提時,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對善良的意願懷有一種多情和善感。我總是准備去完成一番偉大的壯舉。但是現在我已陷入絕望的境況中,那是由於無知的醫生使我病情加劇,年復一年,他們騙我空存好轉的希望,最後讓我面對著的是一種不可醫治的絕症。我生就一種火一般熱情的氣質,甚至熱衷於社交活動,可我卻過早地被迫同人隔絕,過著孑然一身,孤孤單單的日子。有時候,我也萌發過戰勝這一切的念頭,但是,它總是被令我感到雙重悲慘的殘廢的聽覺頂了回來。我可不能對人家說:『你們大聲講吧,放開嗓子叫吧,因為我是聾子!』啊,我怎能讓人知道我的聽覺出了毛病呢?聽覺於我本應比別人更為完善的,先前我的聽覺在音樂界也的確是個佼佼者啊。我可不能這樣對人家說喲。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這是它引導我走向孤獨,不可能有朋友跟我重修舊好,沒有相互傾吐衷腸的長談,沒有思想上的交流,社會不再需要我了。我真像一個亡命者在這里苦熬著歲月。當我走近一群人,一陣戰栗便布滿了我全身,因為我唯恐別人發覺我是個聾子。」
「因此我最近在鄉下住了半年。我的高明醫生勸我盡量保護我的聽覺,這正合我現在的心意。不過有時候當我懷著一種要求社交的沖動,我就無法克制自己了。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陣陣笛聲而我一無所聞,或者,當他聽見牧童在歌唱我卻聽不見時,這是一種何等忍氣吞聲的事啊。這樣一類經歷幾乎使我陷入了絕望的境地:無需再猶豫了,我已經到了結束我的生命的邊緣。」
然而,貝多芬畢竟是貝多芬。他有博大的胸懷,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有倔強的性格,他有蔑視一切的勇氣,他有他的偉大的使命。多少次痛苦的思索後,他終於醒悟:「假如我什麼都沒有創作就離開這世界,這是不可想像的。……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運搏鬥,它不會征服我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決定向命運挑戰。他受傷的心靈在慢慢痊癒,外來的災難開始轉變成貝多芬內在的一種力量。耳朵聾了,但貝多芬用心抓住了人類精神上最崇高的聲音。聽不到聲音了,但貝多芬的音樂思想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深刻。在貝多芬以後的音樂創作中,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是一種嶄新而堅定的手法,深切而純潔的景象。
1803年,貝多芬繼他的《英雄變奏曲》之後,完成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無異於貝多芬的一部自傳,它向世人宣告:不服從命運安排的英雄,在同命運的抗爭中,戰勝了命運。
1807年,貝多芬創作完成《命運交響曲》。這部又叫《勝利交響曲》的作品,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同厄運進行頑強搏鬥,終於獲得勝利的歷程。凶惡的命運之神在敲門,但不要害怕,更不要屈服,昂起頭,挺起胸,握緊拳頭,搏擊,搏擊,再搏擊,勝利屬於堅強不屈的人們。聽啊,聽那勝利的歡呼之聲!終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貝多芬用他的作品這樣告誡我們。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這是一部同《命運交響曲》一樣對後世產生至深至遠影響的作品。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觀眾報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兩耳早已全聾的貝多芬當然不可能聽到這掌聲,好心的獨唱演員們提醒他看到了這激動人心的熱烈場面。
其實,貝多芬是不用提醒的。因為貝多芬雖然失去了雙耳的聽覺,但卻獲得了一副更為敏感而堅強的「心耳」,就是用這「心耳」,貝多芬去傾聽世界的聲音,去同人類進行摯誠而美好的交流。
貝多芬的聽力雖然過早地衰竭,最後歸於虛無,但他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大量音樂作品以及他一生所表現出來的同命運做斗爭的勇氣、意志和力量,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衰竭,它們是不朽的。
我總是盡量不去想自己的殘疾。
清貧如洗的貝多芬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歌劇院里掌聲如雷,一片沸騰,這里正在首次公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當人聲合唱的《歡樂頌》把音樂引入最後的高潮時,許多聽眾激動地流下了熱淚。「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輝照大地,我們懷著火樣的熱情,來到你的聖殿里!」這些優美的詞句久久回盪在音樂廳里。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當貝多芬在女高音歌手攙扶下出場致謝時,全場沸騰,有的人向他扔帽子,有的人興奮地跺著地板,更多的人因激動過度而淚流滿面。歡呼聲、鼓掌聲剛落又起,一連五次都不停息。這一沸騰的場面,最後不得不由警察出面進行干涉,因為按照維也納的習慣,即使皇帝出場也只是三次鼓掌而已。
但是,誰能想到,這位被譽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的作曲家一生的波折,比他的老師莫扎特還要多。
1770年12月,貝多芬出生在波恩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個不高明的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女廚。貝多芬的童年極其艱苦。他沒有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從4歲起就在父親嚴厲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古鋼琴等各種樂器。很多客人常常看到年幼的貝多芬一面流著淚,一面練琴。13歲時,他已是宮廷劇場里的首席小提琴手和助理管風琴師。
17歲時,貝多芬在求知慾望的催促下,隻身前往維也納,再次求教於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才華,引起了莫扎特的重視,他在聽了貝多芬的即興演奏後,激動地對身邊的人說:「要注意這個少年,他將使世界震驚。」
貝多芬沒有辜負莫扎特的期望,他把自己關進旅館,不出門,不會客,拚命練習鋼琴。一天,住在樓下的一個婦女突然高叫起來:「樓板滴水了,請樓上的人注意一點!」可是,水珠仍不停地往下掉。這位婦女氣勢洶洶地去找店老闆告狀。當他們走進貝多芬的房間時,不覺大吃一驚。只見貝多芬在鋼琴旁放了一盆冷水,每當他彈琴彈得手指發熱時,就放在冷水裡浸泡一會,甩去水珠再繼續練。水盆里的水這時幾乎用完了,樓板上卻是一片水汪汪。幾個月後,貝多芬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只得趕回了波恩。
在母親去世後,父親更加酗酒無度,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弟弟無人照料,貝多芬不得不過早地擔負起養家的重任。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使貝多芬幾次身患重病,並染上天花。這不但損害了他的健康,還破壞了他的面容。
少年時代的坎坷生活,並沒有妨礙貝多芬音樂才能的發展。從1782年起,他開始了作曲。《葬禮大合唱》和《加冕禮大合唱》成為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1792年10月,貝多芬決定離開波恩,到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進行深造和創作,從而進入了他音樂創作的全盛時期,很快成為維也納音樂界的一顆巨星。
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歷史上空前動盪的時期。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給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對共和制,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信仰。早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時,貝多芬就曾激動地在日記中寫道:「要熱愛自由勝過愛其他的一切——即使在君主面前也個背棄真理!」為此,他志立要寫出一部歌頌法國大革命的交響樂來。
1804年,第三交響樂(《英雄交響樂》)正式完成,首次公演即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貝多芬在創作這部音樂史詩之初,非常崇拜法國革命的統帥拿破崙,所以曾在這部交響樂的扉頁上寫下了「獻給拿破崙·波拿巴」。但是當這部作品完成時,拿破崙已拋棄共和,做了皇帝,貝多芬痛苦地把這一行字劃掉,改為「英雄交響樂——紀念一位偉人。」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藝術創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這個封建頑固勢力統治下的國家裡,出身貧賤的貝多芬,常常受到貴族豪門的冷眼和歧視。性格倔強的貝多芬從不向達官貴人們低頭。
正當貝多芬精力充沛,熱情飽滿地獻身於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由於患有耳疾,貝多芬的聽力逐漸衰退,50歲時成了聾子。這對一個音樂家,簡直比被判死刑還要痛苦!貝多芬在絕望之中想到過自殺,並寫好了遺囑,但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是藝術,只有藝術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貝多芬開始勇敢地向命運展開了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這句話成為貝多芬的座右銘。他比從前更加發奮和努力。「一切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還有什麼休息。……」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824年完成的第九交響樂,成為他全部作品之冠。在這部不朽的作品中,貝多芬打破了管弦樂的陳規舊套,把人聲合唱引入交響樂,擴大了交響樂的新視野。他把音樂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把樂曲完全變成了表現心情的手段,體現了人們反對封建專制,爭取美好未來的堅強意志和取得勝利後的喜悅和狂歡。
但是在舊貴族統治下的奧地利,貝多芬偉大的藝術創作,卻沒有給他帶來應有的承認。「神聖同盟」建立後,貝多芬被維也納警察局認為是一個危險的共和主義者,因此而遭到排斥,再次陷入貧困的悲慘境地。有一段時間,他竟連買一雙皮鞋的錢都沒有。
貝多芬把一生獻給了音樂事業,先後創作了九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近200部鋼琴、小提琴協奏曲。但他始終沒有結婚,沒有家室。親友去世了,朋友離開了,他的晚年孑然一身,異常孤寂。
1827年3月26日,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貝多芬孤獨地離開了人世,終年57歲。
貝多芬去世的消息,使維也納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兩萬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在浩浩盪盪的送葬隊伍中,奧地利傑出的作曲家舒伯特手持火炬,淚流滿面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恩格斯在談到貝多芬的交響樂時,這樣寫道:「假如你沒有聽過這樣壯麗的作品,那你可以說等於一生沒有聽過什麼好的音樂。」
一、創造藝術美的大師
絕不向命運低頭的貝多芬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時候,曾多次受到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的關照。有一次,在公爵的庄園里,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些客人不是別人,正是侵佔了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當軍官們得知大名鼎鼎的貝多芬在庄園時,便紛紛表示敬仰之意。公爵為了取悅這幾位來賓,便客氣地請求貝多芬為他們演奏一曲,但貝多芬基於一個平民音樂家的愛國熱情,不願為侵略者演奏一個音符。當公爵強迫他這樣做時,憤怒的貝多芬不顧外面的傾盆大雨,猛地推開客廳的門憤然離去。回到住處,他把利西諾夫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得粉碎,並寫了一封措詞激烈的信。他在信中寫道:「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個故事同樣可以說明貝多芬的倔強性格。在貝多芬26歲時,他就開始發現自己的聽力漸漸衰退,到了45歲時,他的耳朵完全失聰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是,倔強的貝多芬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而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根小木桿,一端插在鋼琴箱內,另一端用牙咬住,用以在作曲時「聽音」。可以想像,這一切需要付出多麼大的毅力啊!1824年5月7日,貝多芬成功地指揮他在雙耳失聰後創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當台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時,作曲家卻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牽著他的手,使他面對觀眾時,他才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他終於以頑強的意志和信心戰勝了命運,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出生於1770年,是德國18世紀的作曲家,被公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並首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在他的音樂歷程中,他受海頓、莫扎特、歌德、席勒的影響頗深,崇尚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嚮往「平等、自由、博愛」,憎恨封建壓迫,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他認為,音樂可以不藉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在音樂形式方面,他擴大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圍,特別在《第九交響曲》中,他採用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將聲樂和器樂結合起來,擴大了交響樂的表現范圍。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還在於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音樂在18世紀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低於文學和繪畫的藝術,在他以後,再不能說音樂只是「悅耳的藝術」了。貝多芬以他那傑出的藝術才能使他的音樂作品成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盡善盡美的音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莫扎特影響,風格較為輕松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樂風格,熱情激昂,振奮人心。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復雜,同時,其內容出現了浪漫主義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5部鋼琴協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以及大量聲樂器樂曲。其中的《月光奏鳴曲》、《第三(英雄)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以《第五(命運)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1827年3月26日,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音樂巨人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了,但他的音樂作品卻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豐厚的寶藏留在人間,貝多芬——這一不朽的名字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⑺ 貝多芬的生活經歷
音樂家貝多芬:原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生經歷了許多苦難,道路坎坷,但他堅韌不屈。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並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餘,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造訪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晚年頻繁遷居,雖然留下了眾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為展覽館向遊客開放。貝多芬當年喜歡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離市區很遠,在市區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貝多芬居住這個城區,在這里創作了他第二部交響曲。同年十月,貝多芬在這里寫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遺囑》,這是一封他寫給兩個兄弟的信,這封信並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這里。貝多芬的這處遺址如今被稱作為「海里根施塔特遺囑屋」,周二至周日向遊客開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爾蒂樓房(Paqualitihaus)是貝多芬居住時間較長的一處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間,貝多芬雖然數次離開這個居所,但是最後卻又返回到此地。樓房的主人帕斯克瓦爾蒂是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傭人不要出租貝多芬的房間,因為「他總是會回來的」。在這里,貝多芬經歷了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里創作的。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弔唁。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裡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
一八八八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如今,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29號墓穴中。
一八八零年,崇拜貝多芬的人們還為其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從此,這個地方更名為貝多芬廣場。貝多芬塑像的周圍圍繞著九個小天使,象徵音樂大師不朽的九部交響曲。
我個人覺得,他作為一個音樂家,最痛苦的就是喪失聽力那一難。造化弄人啊
⑻ 洛杉磯湖人和快船為什麼要用一個球館
主要的原因是斯台普斯的產權不屬於湖人和快船任一方。
湖人和快船都是洛杉磯的球隊,湖人於1960從明尼蘇達州搬到了洛杉磯,快船隊85年聖地亞哥也搬到了洛杉磯,所以兩隊事實上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洛杉磯球隊,也就沒有什麼主客之分了,斯坦普斯球館是在99年左右完工的,產權並不屬於湖人和快船,是洛杉磯洛杉磯 體育 館公司與安舒茨 娛樂 集團共同營運,球館也不止舉辦NBA的比賽,還有NHL、WNBA的 體育 賽事,同時也是一個 娛樂 性的場館,像邁克爾傑克遜、艾米納姆、霉霉等巨星都開過演唱會,斯台普斯是一座綜合性的場館。
再一個是湖人和快船如果想獨自擁有自己的球館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因為單獨建一個球館至少需要好幾個億美元的造價,一般球隊的老闆也不捨得花這么多錢。
不過也有消息就是快船隊的老闆因為不爽自己的球隊寄人籬下,已經在選址建新球館了,預計會在2024年完工,長路漫漫。
這事就說來話長了,咱們一個一個說。
先說湖人,他們是外來戶,原本球隊主場在明尼阿波利斯,後來在1960年搬遷到了洛杉磯,而從1967年開始,湖人就一直把大西部論壇球館作為他們的主場,直到1999年。
再說快船,他們也是外來戶,1984年,當時的老闆斯特林把球隊從聖地亞哥搬到了洛杉磯,初到洛城的快船隊把主場放在了南加州大學旁邊的紀念球館,大家都知道,斯特林很摳門,1993年的時候,他們又把主場搬到了安納海姆的本田中心,因為在那裡,快船可以和安納海姆小鴨平攤租賃場地的費用,直到1999年。
為什麼兩個隊的主場使用都是「直到1999年」?因為那一年,斯台普斯中心落成了。
斯台普斯中心位於洛杉磯市中心,1999年10月17日正式落成,是一座多功能 體育 館。因為這個館新,地段又好,人流量大,所以不管是明星演唱會還是球隊比賽,大家都愛這地方,誰會跟觀眾過不去呢?所以現在,斯台普斯中心是北美洲唯一一座同時有兩支NBA(快船和湖人)、一支NHL(洛杉磯國王)及一支WNBA球隊(洛杉磯火花)作為主場的球館。
基本上,現在的斯台普斯中心每晚都有活動,不是球賽,就是演唱會。
現在的斯台普斯中心,不屬於任何一支球隊,它由洛杉磯 體育 館公司(L.A. Arena Company)與安舒茨 娛樂 集團營運,而這些球隊在和場館簽訂租賃合同時,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沒錯,快船就是末等的那一個。
現在快船與場館的合同,是2013年簽的,10年租賃協議,直到2024年。
因為那時候快船還沒闊起來,大家還是更認湖人和洛杉磯國王的招牌,所以在斯台普斯球館的使用上,快船隻能排第三,落後於湖人和國王,在票房分成以及球隊所能分到的座位數上,都不如另外兩支球隊。
這當然是快船老闆史蒂夫·鮑爾默不能忍受的,他和斯特林不一樣,他是想帶著快船沖上雲霄的老闆,現在湖人成績不佳,快船是要做洛杉磯老大的,但在場館上就先被對手壓一手,來氣。
而且,每場快船的比賽之前,都要用球員的肖像照把湖人的16面冠軍旗幟蓋起來,也讓快船不勝其煩。
首先,湖人和快船都不是斯台普斯球館的主人,他們都是租用球館用來比賽。斯台普斯球館還有棒球比賽、格萊美音樂頒獎典禮什麼的。
此前快船老闆斯特林出了名的吝嗇,絕對不願意再花大價錢再去建一個球館的,即便用豪門湖人用一個球館,他也不會尷尬,但新老闆鮑爾默會尷尬。
很快,快船就有自己的球館了。此前,快船老闆鮑爾默已經宣布將建設快船隊自己的球館——英格伍德中心,同時並發布球館概念圖。據說,該球館將耗資至少12億美元,當然,這對財大氣粗的鮑爾默來說,小意思而已。
2020年3月,鮑爾默又斥資4億美元,從尼克斯老闆多蘭手裡收購了大西部論壇球館。這座球館也是相當有 歷史 了,從1967年至1999年期間,洛杉磯湖人隊一直將這里設為自己的主場。不過2000年,這球館被買走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比賽了。
快船地處洛杉磯,但長期被同城球隊洛杉磯湖人的陰影籠罩著,相比湖人作為NBA 歷史 兩大豪門之一,隊史17座總冠軍。快船的 歷史 就比較尷尬了,連一次西部決賽都沒進過,在保羅去快船之前,快船進季後賽次數都可以用手數出來,可以說是常年魚腩球隊了。
快船幸運的是有一個不差錢的老闆,可以不差錢的為球隊投入。2014年鮑爾默買下快船後,一直計劃快船有自己的球館,也希望快船能夠奪冠,至少不用長期生活在湖人陰影下。作為NBA最有錢的老闆,現在一口氣弄2個球館。
2019年夏天,又成功招攬來倫納德、喬治,未來幾年,快船都將是爭冠熱門,與同城球隊湖人競爭。
NBA聯盟共有30支球隊,但是只有29座球館,球迷可能會納悶,怎麼少了一座球館。其實,湖人和快船都位於洛杉磯,而兩支球隊是共用斯台普斯球館的。我們就來聊聊其中緣由。
湖人隊成立的相當早,在1960年搬到了洛杉磯,球隊文化深厚,名宿林立,共獲得過16次總冠軍,紫金王朝與綠衫軍的爭霸更是經典。快船隊成立於1970年,多次搬遷更名,1981年斯特林成為球隊老闆,1984年搬到洛杉磯,1999年經過協商,快船與湖人共用斯台普斯球館。
建造新球館價格昂貴。比如,活塞隊本賽季投入使用的小凱撒球館,耗資8.63以美元。快船前老闆斯特林捨不得投入,而且快船戰績一直不佳,從未觸摸到西決地板,只能排在湖人和NHL國王隊之後,作為第三對象考慮。
作為遮羞布(無稽之談, 娛樂 娛樂 ),快船隊迄今為止,連一件球衣都沒退役過,為了避免尷尬,里弗斯選擇用快船的橫幅遮蓋球館上空。
但是由於斯特林的種族歧視言論,被聯盟強制出售了快船隊,並收到250萬美元的 歷史 最高罰款。前微軟總裁鮑爾默接受了快船隊,最為NBA最有錢的老闆,鮑爾默受不了這屈居人下的氣,決定自建球館,新球館還是位於洛杉磯,坐落於英格伍德縣預計在2022年投入使用。
我們就順便了解一下斯台普斯。斯台普斯1999年投入使用,可容納兩萬人觀賽,除了湖人和快船,還是WNBA火花隊,冰球聯賽國王對的主場。還有許多演唱會,音樂會,頒獎典禮,拳擊比賽等等。
大家都知道,洛杉磯是富商名流聚集地,而斯台普斯的硬體設施與周邊環境更是一絕,坐擁繁華地段,高檔酒店與 美食 ,為斯台普斯營造了各種外界條件。
第一:斯台普斯中心的產權不歸任何球隊,誰也不想搬離鎂光燈。湖人先來的想誓死捍衛,快船後來的想趁火打劫。
第二:新建一座球館的成本太高,都快頂上快船隊的市值,而且後期的維護也是一筆費用。並且快船作為洛杉磯的球隊又不是不給使用的,沒新建球館的必要。
第三:斯台普斯中心不只是NBA球隊的主場,還是北美職業冰球某隻球隊的主場,格萊美獎的晚會現場。因為坐落於洛杉磯,毗鄰好萊塢,所以它所承辦的各種晚會等大型活動就更是數不過來了。如果只是新建一個球館作為比賽用途,NBA的賽程並不是每天都有,空閑時間就是一種浪費。
第四:用一個球館,辦兩個球隊的比賽,花一套維護成本,這么好的事兒,為什麼不幹?
湖人隊球館
湖人最開始的球館並非是斯台普斯,自1960年球隊遷至洛杉磯,更名為 洛杉磯湖人 ,過程中使用過的球館從最開始的明尼阿波利斯禮堂到之後的洛杉磯 體育 館(60-67)、大西部論壇球館(67-99)、斯台普斯中心(99迄今)。
快船,於1970年在布法羅成立,隊名布法羅勇士隊,使用的球館是紀念禮堂。1978年球隊搬到聖迭戈,更名聖迭戈快船隊,主場為聖迭戈 體育 館。1984年,球隊定居洛杉磯並更改隊名為 洛杉磯快船 。在99年之前,球隊一直租用洛杉磯 體育 館,直到1999年才和洛杉磯湖人隊一起搬入斯台普斯中心。
斯台普斯中心開放於1999年,它也並非專門為了NBA賽事而准備的,這里每年舉辦超過250場的活動,擁有近400萬人次的遊客,它是NBA被兩支隊伍同時共用的球館,也是北美洲一座同時有兩支NBA、一支NHL及一支WNBA球隊作為主場的球館。迄今為止,包括洛杉磯湖人(NBA)、洛杉磯快船(NBA)、洛杉磯國王(NHL)、洛杉磯火花(WNBA)、洛杉磯復仇者(AFL)、洛杉磯防禦者(發展聯盟)、太平洋十二校聯盟男子籃球聯賽、夏日沖擊(WWE)在內的組織都使用過它作為主場。
成本
綜合考量下,建立一座符合NBA標準的綜合性 體育 場館造價最起碼在5到10億美金以上,更遑論在這種大城市中,土地的造價和市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各種費用加起來至少也是20億美金起的。相比於單獨建造,租賃中的幾百萬美金在每年的巨額盈利下就顯得非常容易接受。
不只是建造成本,一個球館建成後想要回利的周期是相當長遠的,球隊並非天天都有主場賽事,意味著很多時間是處於閑置,卻還得付出巨額得維護費用,而僅僅靠著門票、賽事租賃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本錢。
聚光點
斯台普斯中心本身就是大洛杉磯地區主要的 體育 設施之一,也是全美最受歡迎的 體育 中心之一,不僅僅是NBA賽事,還有諸多其他賽事、表演都會在這里進行,想像一下這樣的受眾量,再加上它獨特的設計,超大觀眾容納量,誰不想在這里競技呢。
象徵
其實湖人、快船都是有打著這樣的心思,想要把球館打成自己的專屬意義,很明顯,湖人已經成功了。斯台普斯外面一共有10座銅像雕塑,其中6座屬於湖人隊,依次是「魔術師」約翰遜、奇克·赫恩、「logo man」傑里·韋斯特、「天勾」賈巴爾、「大鯊魚」奧尼爾、埃爾金·貝勒。
現在無論是提到湖人還是斯台普斯都會下意識地將兩者聯合起來。很明顯快船隊老闆也深刻意識到在這一塊地競爭上短期內是無法跨越湖人這道鴻溝的,卻怎麼也割捨不下這份巨大商業價值帶來地吸引力,所以去年就公開表示將盡快落實球隊新球館地相關事宜,隨後開始打造自己地球館並收購了湖人地老主場「論壇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