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量单位 » 红军走过多少厘米

红军走过多少厘米

发布时间: 2022-08-29 16:08:21

‘壹’ 红军长征走了多少公里是如何得出的数据

据考证,各路红军长征的总行程约六万余里。

1、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所有红军都走的距离,也不是所有红军长征的总里程,而是指红一方面军中走得最远的作战部队的里程,即1935年毛泽东所说:“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2、红二十五军长征行程近一万里。

红二十五军两次战略转移共5800余里,近6000余里,至于在鄂豫陕根据地的转战是3000里左右。三者加起来近万里。

3、红四方面军长征行程一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长征由于先北上,又南下,第二次北上,三过草地,曲曲折折,行程当在一万余里。

4、红二方面军长征行程近二万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长征、图片》册,详细列出了红二方面军长征行程,指出“刘家坪至毕节3073公里,毕节至金沙江2362.5公里,金沙江至甘孜1889.5公里,甘孜至哈达铺1145公里,哈达铺至将台堡1050公里,合计为9520公里”,也就是19040里,近2万里。

(1)红军走过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1935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根据地。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永宁山,同中共陕甘党组织取得了联系。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坪镇。16日。刘志丹率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到达永坪镇,3个军胜利会师。

1936年6月3日,红六军团到达理化以南甲洼地区,同前来迎接的红三十二军会师。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经过道孚、炉霍到达甘孜。6月30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二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岔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先头部队会师。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贰’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1000字急急急!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叁’ 红军长征走了多远是走长城这条路吗

红军长征走了2万5千里,没有走长城这条路。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肆’ 红军长征到底走了多少里

红军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

由于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其中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7日由江西的瑞金出发,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历时12个月零2天,行程达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先期结束长征。

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历时10个月,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历时18个月,行程八千余里。于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在此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历时11个月零3天,行程一万六千里。于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成为长征胜利的标志。

(4)红军走过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长征前,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登载了一篇名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文章直接指出:放弃苏区或者说转移战线,是可以再马克思和列宁那里找到依据的一种策略。

这实际上与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的主张截然相同,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些文字隐约像官兵们透露出一个信息:红军就要离开苏区了。

当时的中央苏区有自己的兵工厂,可以利用废弹壳造出步枪子弹,制造炸药,修理缴获的机枪和迫击炮,但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制造手榴弹,虽然制造出来的手榴弹成功爆炸的概率不足50%。

长征开始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的十月,七月开始筹粮,此时正好处于农民收粮的季节。中央便发布了《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的决定》。

苏区群众基础好,百姓们也不知道红军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因此,他们把一担担粮食挑给了红军。据统计,红军征集的粮食足够所有的官兵食用十天。

当时国家银行的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国家银行的财报存放在石城地区建立起来的金库中。其中有很多的金条、金锭、珠宝、银元等等,这些大多是在战斗中缴获和没收的。

其数量之大,当时请了一百多名挑夫,才顺利的从瑞金搬到了金库之中。在转移前夕,这些金锭、金条、银元被分发给了部队中的每一个人。

这样的一个举动为后来红军顺利走完长征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红军们用这些钱像百姓们买粮食,而掉队的人也因为有了这些钱可以活下去,去寻找主力部队。

‘伍’ 红军长征到底走了多远是2500里吗

长征到底走了多少里?
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这4支红军部队在举行战略转移时,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由此还可以看出,4支长征队伍的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而 “二万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红一方面军的基本行程。

1935年,毛泽东先后于10月23日在吴起镇、11月5日在甘泉县象鼻子湾发表讲话说,根据(红)一军团的统计,(长征)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远征!”

很快,“二万五千里长征”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而中共中央对这种说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1月13日,中共中央首先明确地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紧接着,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抗 日救国宣言》中,再次明确指出:“……曾经派遣了自己的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 日。”

由此可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是经过计算并郑重负责地向国内外宣布的,绝不是虚构的。况且,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已经在世界军事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对此问题也没有必要去虚构。

‘陆’ 红军长征了多少公里

红军长征是二万五千里,相当于12500公里。一公里等于二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12500公里=12500000千米,所以红军长征走12500000千米。

红军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10日夜

红军长征结束时间:1936年10月22日

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0日夜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

行 程:约二万五千华里

途经省份: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黔川,滇西,康,甘陕等。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8.6万人告别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红一、三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8000余人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完成历时1年的长征,全程25000里。

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在陕北会宁、青江驿、界石铺等地分别与红一方面军的73师和1师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的2师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宣告会师,长征完全结束,总历时2年。

(6)红军走过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长征背景: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

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

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柒’ 红军长征多少公里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公里。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以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路线长度为代表的。红一方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数字首次对外公布,是在1935年11月13日,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为了直接领导与组织反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于1934年10月开始了北上的远征。

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193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的《抗日救国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不断唤醒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曾经派遣了自己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此后,中共中央在对外宣言和党的领导人讲话中,在讲到红一方面军长征时都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红一方面军各部队长征里数不尽相同,但人们都习惯按“走的最远的部队”二万五千里,来称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所走距离确有二万五千里

红1军团直属队在长征中共走了18095里。依据该表中所列红1军团直属队长征经过的地点,后来测绘部门在比例尺1:10万的地形图上用仪器进行测量,并按照当地地形,在平面计算结果基础上乘以坡度系数,得出实际里程为9249.5公里,即18499里,比里程表上的18095里还略远一些。以误差在正负2%计,两者的距离基本上是吻合的。

这就证实,当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准确可靠的。18095里只是红1军团直属队单纯行军的里程。作战部队的行军路线更加复杂,加上侦察、筹粮、作战、做群众工作等,所走路程比机关更多。所以,根据有关资料进一步分析计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走得最远的部队,所走距离确有二万五千里。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解读长征(6):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如何统计的?

‘捌’ 万里长征红军走了多远去了多少人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包括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在内的四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长征结束时,还剩5.7万。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营以上干部就达432人。

路过的主要地点有: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大田、良田、新田、宜章。

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泸定、天全、名山。

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8)红军走过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红军长征着名战役:

湘江一役

首先谈到的就是悲壮惨烈的湘江之战。战役发生在湘桂交界的湘江地区,国民党调集30万精锐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担当掩护任务的红军34师以几乎全体官兵阵亡的代价掩护中央撤退,湘江一役全师仅存百余人。

师长陈树湘被俘英勇就义。后来这只铁军被搬上了荧幕,绝命后卫师再现了当年湘江之战的惨烈,血染湘江之景是何等悲壮!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从8万余人锐减至3万,损失惨重。

陕北胜利会师

最终中央红军历经2年时间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更是向全世界宣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而且到达西北地区的红军在往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留下来的红军力量都是中国革命的精髓。

强渡乌江

19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博古、李德等“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意见被否决,红军确立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自此,红军挥师进军黔西北,连克多个城镇,于13天后抵达瓮安县猴场镇,准备渡过乌江。

此时,湘军、川军、黔军、桂军以及薛岳兵团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包围,防守乌江西百余里的十几个渡口,沿江烧毁民房和船只,以“乌江天险”“扼险固守,可保无虞”。

在此紧要关头,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号称“转折前夕”的猴场会议召开了。猴场会议,使得红军由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

‘玖’ 长征路到底有多长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介绍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错误,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今威信)连续召开会议,决定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审查通过《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并决定加强对中央苏区和中央分局以及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随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拾’ 中央红军长征总共走了多长

走了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0)红军走过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长征的艰难: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绝非戏谑之语,而是一语道出了长征这一壮举留给历史、留给后人最醒目、最易生发感慨的印记,那便是一个“苦”字。

长征一路,红军官兵遭遇的苦难不计其数,难以名状。敌人一层又一层的围困、一轮又一轮的追堵带来的一场场紧张而惨烈的战斗,让红军官兵承受了严酷的生死考验。

红军用双脚翻越了那一座座陡峭险峻的高山,跨越了那一条条激流汹涌的江河,其中之难、之险、之苦可想而知。

而在饥寒交迫中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嚼菜根,红军更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留下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聂荣臻元帅回忆这段历史时曾沉痛地写道:“环境的确是艰苦的,我们的许多同志在作战中那样英勇没有牺牲, 却在缺粮少药、饥饿、寒冷、疾病、高原缺氧的艰苦旅程中痛苦的倒下了”。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人与自然斗争最严竣、牺牲最大,同时也是决定红军长征成败的一段艰难征程。

1936年8月,红三军团(后改为红三军)十一团在团长邓国清、政委王平的领导下,由黑水芦花进到毛儿盖附近后,准备过草地。

这一段草地长500余里,宽300余里,而且高原寒冷,空气稀薄,气候多变,忽儿狂风大作,忽儿风雨交加,忽儿冰雹骤降,还有无数的深水泥潭,人畜陷进去,几分钟就被泥潭吞噬。

在七天的草地艰难生活中,红十一团遇到了许许多多巨大困难。如找老鼠洞,挖出老鼠熬汤解解馋,或拣香菇,找野菜等。虽然有皮带或皮鞋的数量极少,但都要把它煮熟吃光。

途中遇有前面部队死马的骨头,就啃着血淋淋的骨头充饥。遇有前面部队人员或马匹拉下的粪便中还未消化的麦粒,也顾不得洗干净,就拣起来往嘴里塞。虽然采用各种办法来解决饥饿问题,但仍有许多掉队人员未能走出草地。

一位战士在回忆过草地后没有吃的窘境时说:“过了大草地,什么吃的也没有, 结果把一个村子的老鼠都吃光了,真有点对不起猫狗”。这名战士, 俏皮地描绘出乐观精神和幽默情趣。

红军过完草地到达哈达铺休整,终于可以好好吃饱饭了。哈达铺这个地方是一个粮食和其他的农作物还算比较好一点的,当地百姓送锅盔给红军。

当时因为好长时间没有吃到东西,红军战士就吃了,锅盔是干的,一喝水就在肚子里撑起来了,正常人撑起来就很难受,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又是寒冷、又是高原,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因饥饿过度导致不少人给噎着了,九个红军战士在那儿就撑死了。

1952年黑水战役中,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线部队轻骑兵师137团在山上发现12具遗骨。

141团团长唐成海曾经是一名红军战士,赶到现场后确认这是17年前长征时红军战士的遗骨,并判断这12名战士是个建制班,夜宿雅克夏雪山,因低温、缺氧而牺牲。参加剿匪的解放军收殓遗骸,造坟立碑,这是海拔最高的一处红军烈士墓。

我们的党,我们的红军为什么甘愿吃这人间的大苦、受这人间的大难?因为他们所吃的苦,所受的难,连着人生信仰,连着精神根基。

苦,是红军官兵在漫漫征途中品尝最多的一种滋味。但是,铁心跟党走的红军官兵,却始终不怕苦、不惧难,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斗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征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2167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63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933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2001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762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2086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22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866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869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