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鸡首壶多少厘米
‘壹’ 鸡首壶是越窑青瓷吗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到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贰’ 鸡首壶的东晋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高16.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5厘米。
盘口,圆腹,平底内凹,长柄上端衔接盘口,下端连于器肩,肩置高冠引颈鸡首及对称桥形系,鸡首高昂,生动逼真。胎质坚细,灰白色。施黄绿色釉,釉层均匀,釉质润泽,周身点褐彩连珠纹,酷似鸡笼状,是目前瓯窑青瓷中最精美的鸡首壶之一。
据报道现已出土3个,其中一个藏于温州市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叁’ 为什么唐代以后鸡头壶就消失了
唐代以后鸡头壶就消失的原因是——战乱及陪葬。
一、鸡头壶始见于晋朝,延续到唐初。又叫鸡首壶。(出自宝瓷林)晋朝叫“罂”。鸡头壶以嘴作鸡首状而得名。
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对称。鸡头多位实心,为扶手和装饰用。
多部分用作陪葬。
二、鸡头壶是一种造型极为特殊的“壶”,因壶肩部塑有鸡头而得名,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鸡头壶最早出现在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代,唐代以后,鸡头壶就逐渐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鸡头壶弥足珍贵的原因。
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只起到装饰作用。到了东晋时,鸡头壶较之以前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壶体变大,其次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有实用性的张口、引颈的壶流,而鸡尾则变为圆形长柄,更加方便使用。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的样式。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鸡头壶,就是典型的东晋时期鸡头壶造型,更为难得的是这件鸡头壶,通体施黑釉,釉层浑厚,釉面莹润无瑕,色黑如漆。这件黑釉鸡头壶为德清窑烧造,东晋黑釉瓷以德清窑烧造者为最佳。德清窑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是发现最早的烧造黑瓷的窑场之一,不过窑厂历史很短,始于东晋,衰于南朝,仅有一百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即便如此,德清窑因其烧造的瓷器釉面莹润,釉色纯正,特别是其烧造的黑瓷更是别具一格,成为颇具声誉的特殊瓷窑。
三、鸡头壶简介: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这件中国东部浙江省德清县的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黑釉鸡首壶,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反映出当时陶瓷烧造、装饰工艺的辉煌出土于成就。黑釉鸡首壶高17厘米,口径7厘米。壶的颈部纤细、腹部浑圆、平底。肩的一侧为凸起的鸡首形壶嘴,另一侧为曲形把手,连接口部与肩部。壶肩部另外两侧各有一桥形方系,系孔可以穿绳。此壶造型别致新颖,鸡首上昂,仿佛正在引颈眺望,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庄重古朴,又使整个外形曲线流畅生动。壶身通体施有黑釉,釉层丰厚,釉色均匀纯净,其乌黑光亮的色泽产生出漆器般的艺术效果。此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鸡头壶的历史: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到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制瓷工艺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现,从此我国制瓷业形成南北两大系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南方,以瓷器制造为主的手工业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奠基于东汉的青瓷烧造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着名的越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先后出现。这一时期的瓷器种类也不断增加,除罐、尊、壶、碗、盘、洗、耳杯等外,还有鸡首壶、香熏、唾盂、虎子、砚台、镇墓兽、莲花尊、猪圈、鸡笼、灶、多格盒、水注等等。装饰内容也更为丰富,堆塑、贴花、模印、
刻划、镂孔、施彩等工艺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动,样式繁多。有的将整个器形做成动物形状,如卧羊形、蛙形等,有的则捏塑动物头部,如鸡头、羊头、虎头等为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后者占了动物类装饰内容的绝大部分,鸡首壶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肆’ 湖北省博物馆这一橱窗设计太美,那么到底是什么样子
《土与火的艺术》 展览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专题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湖北地区的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专题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四大镇馆之一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就在这一展厅。
在其边上,还有一个十分珍贵的青花龙纹梅瓶,与元青四爱图梅瓶一同出土于郢靖王墓。此元青花瓶当时就在郢靖王棺床前。如今,它与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相望,就像郢靖王和郭氏之间的爱情,过了数百年,仍缠绵悱恻。
‘伍’ 鸡首壶是哪个朝代的
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西粳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X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并首次出现以鸡尾作把柄的情况,而且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
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X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侧设鸡首形流,
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X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
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制瓷工艺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现,从此我国制瓷业形成南北两大系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南方,以瓷器制造为主的手工业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奠基于东汉的青瓷烧造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着名的越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先后出现。
‘陆’ 瓷器收藏西晋越窑鸡头壶买入万分感谢
这是高仿瓷器!只是形似。通体火光,没有使用痕迹。施釉过份饱满,未见开片及支烧点,胎质厚重,不宜收藏!
‘柒’ 鸡首壶的黑釉鸡首壶欣赏
年代:东晋
高 :17厘米
口径:7厘米
浙江省德清县出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杭州历史博物馆
由装饰到实用
鸡首壶,因器身饰鸡头得名,最早出现于西晋,由越窑首创。东晋时,鸡头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颈与腹相通可出水,短尾变成曲柄,以便捏拿,之后,鸡首壶的器形多次变化,在唐初时被执壶代替。此器是其中的代表。
昂首鸡鸣
壶的造型为盘口细颈圆腹平底。肩的一侧凸起鸡首形流,另一侧为曲形把手,连接口肩,并稍高于壶口,流与把手之间有一对挢形系,以拴绳系挂。此器造型别致新颖,特别是鸡首上昂引颈远眺,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庄重古朴,又增加了外形曲线的生动性。
漆器色泽
壶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的釉色,东晋时浙江的德清窑以烧制黑釉瓷器闻名,此壶算是一件精品。通体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匀净无瑕,其乌黑发亮的色泽颇具漆器的艺术效果,让人刮目相看。
吉之梦想
人们喜欢鸡首壶,还因为“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是那个战乱年代的一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