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肋下多少厘米怎么测
A. 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和分度标准
脾大分度标准触诊是确定脾大的一个简便方法。正常情况下,左侧肋缘下不能触及脾脏。当内脏下垂、左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偶尔于肋缘下可触及脾下缘。临床常用的脾大分度标准为:
(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常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感染等。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黑热病、血吸虫病肝硬化及类脂质沉积症等。
测量方法
为确切记录脾肿大情况,体检应对肿大的脾脏进行测量,其测量方法为:
(1)第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轻度脾肿大仅作第1线测量。
(2)第2线(又称甲丙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第3线(又称丁戊线):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若肿大脾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并以“+”表示;未超过前正中线者,应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并以“-”表示。
B. 脾脏厚径44mm,肋下30mm是什么意思脾脏大吗严重吗
这个结果看来不准,脾脏正常应该基本位于左季肋部,也就是在肋下是触不到的。
正常脾脏超声测值一般厚径不会超过4.0cm,你的是4.4cm,应该是略大,但就你检查的结果显示厚径4.4cm,肋下就有3.0cm来看你的结果可能有问题,建议换一家医院再查一次脾脏大小,如果确实是4.4cm那就要查肝功能看看肝脏是否正常,希望对你有帮助。
C. 脾脏厚约2.9厘米肋下可探及4.4厘米
超声所见: 肝脏: 形态大小正常(右肝最大斜径9.8cm) ,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确切异常回声团块占位,门静脉内径约0.9cm 胆囊: 前后径约为3.8cm ,壁局部增厚, 最厚处约0.5cm ,囊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胆总管: 上段内径约0.3cm, 管内未见确切异常回声占位. 胰腺: 胰体厚约1.0cm, 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回声分布均匀,主胰管内径无扩张. 脾脏: 厚约3.0cm,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未见确切异常回声占位, 脾静脉未见扩张. 肾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光滑,实质回声分布均匀,双肾集合系统无分离 . 超声诊断: 胆囊壁局部增厚 请有经验点的朋友,帮我分析下这份B超检验报告结果. 上面数据都是属于正常值吧? 我胆囊壁局部增厚, 具体是怎么回事? 是什么情况让它增厚了呢? 有什么后果呢? 该怎样让它快点康复呢? 胆囊壁增厚,就一定是胆囊炎么? 还是什么炎症了?
D. 脾肋下3厘米是什么意思
“肝肋下4cm脾肋下3厘米”那是肝脾肿大呀,特别是肝脏正常情况下应该肋下触摸不到,“肋下4cm”太大了。
E. B超脾大肋下28mm是什么意思
是描述脾脏的一个说法,以左侧肋缘为标志,脾脏的边缘可在肋缘下方1.4cm的位置探及。还可以接受吧,但是属于脾大了。有肝病吗,要注意了。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是乙肝还有乙肝病毒DNA。
F. 脾 41算大吗 要怎么样治疗
脾脏为一个网状内皮细胞器官,呈紫红色,质地柔软脆弱,呈三角锥体。位于腹腔的右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后方,左肾的前上方,横结肠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盖。成人脾脏长约11-12cm,宽约7cm,厚约4cm,重约150-250mg。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内脏下垂、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触及,除此之外,若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测量方法:脾脏肿大不超过脐水平时,可沿左锁骨中线测量肋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大超过脐水平时,可用三线记录法
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2线又称甲丙线。测量交叉点至脾尖的最远距离。
3线又称丁戊线,表示脾右缘到正中线的垂直的距离,超过正中线以+号表示,未超过则以-号表示。
临床上常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度、中度、高度肿大。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cm者为轻度肿大。
中度肿大脾脏肿大超过3cm至脐水平线。
高度肿大超过脐水平以下者。
脾脏的超声测量常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右侧卧位。将探头入在脾区胸廓表面,相当于第九肋间(第8-10肋间),沿脾的长轴显示脾的纵断面,选择脾脏最长径所在部位和有脾门血管处冻结图象,进行测量,可测量脾脏厚径和长径。
仰卧位。将探头放置在左侧面腑后线附近,进行脾脏冠状扫查,以显示脾、肾声象图书馆及其与脊柱关系,然后将声束平面向前内侧面(腹侧)倾斜,即为前倾冠状扫查,直至清楚显示脾门部和脾的完整轮廓。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最大长径(上、下端径),前倾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厚径和传统长径。
脾脏的最大长径是指脾声象图的内上缘至外下缘间的距离,此径与脾脏解剖学的上端和下端间距比较一致
脾脏的传统长径是指脾下级至左肺下缘间的距离
脾脏的面积测量。日本学者Koga提出计算脾脏面积的公式S=K .ab.公式中S代表脾的纵断面积,a为长径,b为厚径,K为常数0.8- 0.9,正常人用0.8,肝病患者取0.9。
Niederau测量法即脾脏的长径,横径和余径的测量法,肺和脾上级外测交界处世哲学脾长径和横径的起点,从该点垂直向下,至脾下级为脾的长径。从该点垂直向内至脾内侧缘为脾的横径。长径和横向联合径相交成直角,该角的平分线为脾的斜径。
正常值:长径5.8 ± 1.8cm ,横径5.5 ± 1.4cm ,斜径3.7 ± 1.0cm。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考虑脾气脏增大(身材特别高大魁梧乾例外):① 厚径,男女分别大于4.0cm和 3.7cm;②传统长径达到或超过8cm ;③最大长径(脾上下端径)脾上下端径)超过12cm ;面积代表值(长×厚)大于25cm;④体积代表值(最长′ 厚′ 宽)男女分别大于 240cm3 和215cm3。
你所说的脾41可能是面积代表值吧,如果是,就说明脾有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按病因,脾肿大可分为五大类。
(一)感染性脾肿大a.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
肿大,一般程度较轻、质地较软,随着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渐缩小。
b.脾脓肿,为腹腔化脓性感染、脓血症、伤寒等的少见并发症,有畏
寒发热、腹肌紧张、脾大触痛及波动感,白细胞升高;合并脾周围炎
时,脾区可出现摩擦音,需借助超声检查、核素显象等,方能与左膈
下脓肿、腹壁脓肿鉴别。
(二)充血性脾肿大由门脉高压引起,见于各种肝硬化,以及门
静脉、脾静脉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进等。
(三)血液病性脾肿大a.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性
贫血,多有较明显的脾肿大。b.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不明,好发于青年女性,以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
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内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形成不良为特征,
常伴轻度脾肿大。
(四)网状内皮细胞病性脾肿大临床上不多见,如嗜酸性肉芽肿
、恶性组织细胞瘤等。
(五)肿瘤性脾肿大a.原发性脾肿瘤:少见,良性的血管瘤、淋
巴管瘤,除脾大外无其他症状;恶性肿瘤多为脾肉瘤,脾增大迅速、
质硬、表面不光滑,伴发热、左上腹不适,短期内全身情况恶化。b.
脾囊肿:其中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包虫囊肿属真性囊肿,内膜具
有分泌功能;假性囊肿分出血性、浆液性、炎性等,囊壁为纤维组织
,由脾损伤后的陈旧性血肿,或脾梗塞后局部坏死液化形成,无分泌
功能。
脾肿大一般进行病因治疗,仅一部分脾肿大病人需手术治疗。除脾脓肿应切开
引流外,脾切除主要适用于:a.门脉高压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b.
脾肿大合并脾功能亢进(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脾亢,较有诱因的继发性
脾亢手术效果好);c.原发性脾肿瘤;d.脾囊肿(无论真性、假性
,因易继发感染、出血,甚至破裂);e.疟疾、黑热病所致的巨脾;
f.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经常有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大多有效)、自体免疫溶血性
贫血(脾切除约半数有效);g.游走脾急性扭转等。
G. 脾肋下三指怎么算啊
胃在左季肋区, 用手摸到自己的左边最下面的几根肋骨的深方就是胃,脾在胃的左边,肝很大,位于右季肋区, 在右面的最下面的几跟肋骨的深方是肝的上部分,下面还有一部分。肾在腹后臂,用手在你的后背找到最下面的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部分身方就是肾。肺位于胸腔,心脏的两边,肺的上面能越过你最上面的肋骨,下边与横膈膜相贴(当然隔有两层胸膜)。 从网上搜索一下图片就明白了。 估计是闹肚子了,或是胃不舒服,应该没事的,或者去医院看看。
H. 测量高度脾大的三条线应如何记录
1、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左锁骨中线上,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又称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又称丁戊线。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
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