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量单位 » 干隆龙纹尊多少厘米

干隆龙纹尊多少厘米

发布时间: 2022-12-07 00:46:23

① 干隆皇帝龙袍

从《还珠格格》到最近大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干隆皇帝一直是人人熟知的历史传奇人物,而今天上午,一件属于干隆皇帝的龙袍在伦敦拍卖,引发热议。

从拍卖行Bonhams官网可得知,在伦敦拍卖的这件为“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预估价为90万-130万元人民币。

龙袍细节

这件蓝金色的龙袍由丝绸制造长约1.4米,上面绣着象征着皇家身份的九龙戏珠和金丝绣出来的金色菊花,也代表着中国当时最顶尖的绣工技术。

龙袍细节

龙袍细节

这件丝绸长袍是在18世纪晚期特意为干隆皇帝制作的,他在每年祈雨求福的仪式上都会穿。干隆去世以后,这件衣服就被保存起来,供之后其他几位皇帝使用。至于如何流失海外,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据悉,收藏者曾在1913年穿过这件衣服参加化装舞会,之后长年被挂在收藏者家中的墙上,可能考虑到丝绸不易保存而打算卖出。

其实,龙袍被拍卖已不是第一次。

2004年,清干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成交价为163.18万人民币↓

2006年,清干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曾拍出1468万人民币↓

2014年,清干隆蓝色绸平金银绣云龙纹龙袍以184万人民币成交↓

龙袍,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龙袍,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礼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从隋文帝开始,全手工制作,使用中国最好的蚕丝,以黄色系为主的龙袍一直延续到清朝覆灭。

作为中国人的“终极服饰”,历朝历代对于龙袍的制作都非常用心,由于龙袍属于织绣品,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所见的龙袍以清代居多。

一提到清代龙袍,大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殊不知,龙袍从颜色、款式、纹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制度,许多人都因为服饰上的小错误被杀头。

清代龙袍的多样化

清代皇帝的服饰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常服、行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次一等就是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便服也叫常服,是平时穿的服饰。

| 礼服 |

礼服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在清代宫廷所有的服装种类中,礼服的等级规格最高。皇帝礼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 端罩

清 内明黄色貂皮端罩

端罩为清代皇室冬季的皮制礼服,是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天穿在袍服外的翻毛外褂。

● 衮(gǔn)服

清晚期 青色团龙纹暗花绸绣彩云金龙纹二章衮服

衮服是穿于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装,为朝、祭等庄重的礼仪场合穿用的章服,只有皇帝才可穿用。古代衮,卷同音,衮服以卷龙,十二章纹为饰,寓意“王披衮以象天”。

● 朝 袍

清康熙 蓝绢绣“彩云金龙”朝袍

在清代,朝袍通常指皇帝用于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几大类礼仪服饰。

| 吉服 |

吉服包括衮服和吉服袍。

这里不禁有人要问,衮服不是在礼服之中吗?其实朝袍和吉服袍之外都可以穿衮服,衮服也就被算在了吉服之中。如果衮服里穿的是朝袍,就需要带上披肩领,如果是吉服,则不必带上披肩领。

● 吉服袍(龙袍)

清干隆 御制明黄色缎绣辑米珠云龙十二章纹夹龙袍

吉服袍是我们常说的“龙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 常服 |

清 驼黄色团云龙暗花缎常服袍

常服为清代帝后穿用较多的一类服饰,既含礼服之性质,又具有吉服之作用,且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

| 行服 |

清干隆 蓝色云龙纹暗花绸镶羊皮里行服袍

行服为中国古代皇帝出巡或围猎时所穿之衣服。

清代皇帝行服,有行褂及行袍两种。行袍右衣裾下短一尺,缀扣袢,出行骑马时可将衣襟扣在腰处,不骑马时,又能把缺襟与掩襟相扣,如常服袍形制。

龙袍上九条龙的寓意

龙袍花纹也有讲究。

上面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但龙数一般为9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干隆龙袍

龙袍上的正龙有四条,分别绣在前胸、后背和两肩上。正龙的形象威严峥嵘。还有四条行龙分别绣在前后衣襟的位置。总共八条,第九条龙在哪里?

龙袍上的正龙

这第九条龙原来绣在了龙袍里面的衣襟上!所以表面上看,我们只能看到龙袍上有八条龙了。

为什么要把第九条龙绣到衣襟里面呢?据说是因为九是奇数,如果九条龙都绣在正面的话,难免就失去了对称的平衡美了。

龙袍上的行龙

龙袍制作需要多少钱?

那一件龙袍的价格是多少呢?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一件就需耗时两年。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相当于今天的14.2万元人民币。

龙袍,凝聚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后代子孙应当好好珍惜。

图文来自网络

② 四羊方尊的年代,作者,科技含量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点六厘米,重近三十四点五公斤。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五十二点四厘米)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青铜器雅博青铜器1/3四羊方尊 商晚期的贮酒器。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58.6厘米,重34.5公斤。此尊造形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像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快方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方尊肩饰龙纹,四角有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浮雕于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饰有龙纹,整件器物表花纹以云雷纹为底,在器的四个边角和中线上饰扉棱。在商代的青铜器方尊中,此器形体端庄典雅,无与伦比。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③ 我刚得到一个干隆仿漆雕龙纹碗,高9.5cm 直径21cm 外雕八条龙,里面雕一条龙的九龙薄胎碗,请大师帮我鉴定

朋友不好意思你这个是一个现代仿品,不知道你花多少钱得到的?1,它的发色不好,2,看胎题明显粗糙,3,底下的款书写的也不对。其价格30-----80元人民币!!!

④ 故宫有哪些干隆年制瓷器

清干隆·珐琅彩婴戏纹瓶
珍宝简述:
规格:高度约:27cm 肚径约:14.5cm 底径约:8.7cm 口径约:7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干隆时期的婴戏图多出自供奉内廷的知名画家金廷标笔下。本作为 金廷标早期作品,风格出于民间画法之上,画面用色明快,儿童姿态生动 多样,动作夸张,由于彼时尚未受到干隆个人好恶之影响,所以与干隆朝 中后期一贯的华丽与繁缛相比,艺术价值更高!是清代同类珐琅彩作品中 最珍稀的一件作品!
独特亮点: 干隆明星画师原创名作,唯一摆脱繁缛、鹤立独行的珐琅婴戏纹第一器!清干隆·粉彩百鹿纹双耳尊珍宝简述:规格:高度约:33cm 肚径约:26.5cm 底径约:18cm 口径约:12.5cm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此作粉彩绘画技法高超,釉面匀净,纹饰繁缛,装饰效果富丽华贵, 充分体现了干隆官窑精品的时代风貌和技法水平。干隆晚年,皇帝密旨要求内务府烧造一件人间至“尊”珍瓷,并将 宫廷画家沈铨的《百鹿百鹤图》绘制于尊上用于庆寿。内务府与景德镇御窑厂数千窑工耗时数年苦心烧制,其间画稿经过上百次重绘,釉料经过 上千次调整,终于在干隆六十大寿之前烧制出盛极一时的百鹿尊,被誉为“千古第一瓷”。
独特亮点: “千古第一瓷”独领康雍乾三代风骚,百鹿图皇帝专享,与天同寿寓意非凡!
清干隆·粉彩九桃天球瓶
珍宝简述:
规格:高度约:33.3cm 肚径约:25cm 底径约:12cm 口径约:7.6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九桃纹瓷器是雍正朝所创,至光绪朝仍有 仿造。而在所有雍正、干隆和后世仿制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夺 目,绘画水准也最高。从八十年代起,故宫便大 力研究此瓶的釉料化学成份与烧制条件,力图百 分百还原雍正时期的艺术效果,本项目复造作品 采用故宫 2015 年最新研究成果,色差水平已能 控制在 0.5% 左右。

⑤ 故宫珍藏的一件文物,揭开干隆身高之谜,干隆真的是一矮个子

关于干隆的身高,中国历史书上没有丝毫记载,干隆时期文字狱统治下的中国,那么能不能是因为干隆的身高太矮了,所以各种史料书籍都不敢记载呢?一件故宫文物揭开了干隆高度之谜,确认了干隆是个矮子。

客观上说,干隆的身高并不低于清朝男性的一般身高,应该是全国的平均身高。然而,当他在北方被高大的宫廷警卫和士兵包围时,他就显得很矮。从干隆的遗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干隆对自己身高的不满,就是他的高跟鞋。这不是普通的高跟鞋,而是有目的的拉起高度,如果干隆不在乎高度,为什么要穿这么高的高跟鞋呢?

⑥ 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众多,各种青铜器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青铜器尊,欢迎阅读!

古代青铜器尊的用途
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酰、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更深一层的意义

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当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这一坨大概就是它的什么祭祀义象征义什么的 不是有说问鼎中原 以青铜器作权势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尊的分类
“尊”为盛酒器或礼器。主要见于商朝、西周时期,在春秋之后就很少见了。查阅资料“尊”今作“樽”,继续查阅“樽”,也为盛酒器。就大惑不解了,古代诗词中多有提及“樽”者,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

1、【四羊方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 浮雕 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第三批94件禁止 出国 (境)展览文物之一。

3、【盠方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陕西 历史 博物馆

1955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通高1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册封后,制作此尊,有铭文108字,以纪荣宠。此尊呈直线型的方体,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庄重;尊口为圆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形成外方内圆,方圆结合的新器形,尊的两侧有1对向上卷曲的象鼻形捉手,其位置安排与形象均十分妥当,是实用和美的巧妙结合;尊腹部正中饰一圆形冏纹,两边衬有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夔纹,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带状窃曲纹,与腹部的主体纹饰相区别,颈部仍用夔纹,但面积和量却相应减弱,以免喧宾夺主,此尊在夔纹的空间又饰以云雷纹和地纹,使器物既丰富多样,又变化统一。

4、【龙虎纹尊】朝代:商朝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常庙乡。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 传说 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

5、【蔡侯申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蔡昭侯墓。通高29.7厘米,口径25.3厘米,足径19.7厘米。器体似觚较粗,上口侈大作喇叭状,周缘外翻而平张,下腹部凸起,饰饕餮纹。器内壁铸铭23行95字,记述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铭中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6、【三羊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7、【友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友尊高13.2cm,口径20.7cm,重2.72kg。尊侈口,束颈,圆体,鼓腹,圈足。口下饰一周叶形纹,颈饰两道圈带纹,间饰雷纹,腹部用雷纹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纹,足饰瓦纹,上有三个“十”字孔。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地描绘象的长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长度超过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因此,该尊又称九象尊。

8、【亚ꀇ方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亚ꀇ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内侧铸铭文2行9字。

9、【作尊彝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宽22.5cm,重3.35kg。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作尊彝”。

10、【免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讲述了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11、【作宝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首都博物馆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28.5厘米径22.4厘米。此尊纹饰极尽繁缛,工艺精湛,是铜尊中的精品。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彝"。

12、【独耳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磨盘墩出土。独耳尊口径34.5 厘米,底径24.1厘米,该尊口沿下有一半环耳,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13、【牛首饕餮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郑州博物馆

1982年河南省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该尊高37厘米,口径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

14、【兽面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安徽博物院

1957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该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15、【兽面纹尊】朝代:商朝中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兽面纹尊高64.7厘米口径50.9厘米腹径40.5厘米,底径30厘米腹深44.6厘米重24.36千克,口部侈大已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肩腹部兽面纹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区别。

16、【隹父癸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隹父癸尊高31.4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6.4厘米,腹径12.6厘米,腹深24.4厘米,重5.57千克。大敞口,筒形腹,高圈足。颈、腹、足各饰有兽面纹、鸟纹、雷纹。足内有阳文铭文3字“隹父癸”。

17、【癸殳古方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癸殳古方尊通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肩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肩饰龙纹,腹满饰兽面纹,雷纹为地。肩四角附象鼻兽角。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铭文“癸古作旅”四字。

18、【蛇纹铜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63年出土于湖南衡山霞流。此尊的装饰较为特殊,颈部和圈足饰分割成三角形的几何纹,腹部饰蛇纹,每一组的边缘饰有鳄鱼纹。该尊又名之为桑蚕纹铜尊。后来改称为蛇纹是湘江流域出土的同时期的铜器上多饰蛇纹,而古代越人又崇拜蛇,故称为蛇纹更加合适。

19、【旅父甲铜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79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市青山桥窖藏。该尊高28,口径22.2厘米。该器形制以及腹部兽面配夔龙、立鸟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也是西周早期的器物。此尊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都是中原地区常见的特点,此器在湘潭地区出土,又仅此一件,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还有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属于古代越人的器物,这件器物的来源就值得思考。根据同出器物中最晚的器物确定其窖藏的时间在西周晚期,此尊来到湘江流域的时间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而来的方式则可以有多种考虑,可以是中原地区的人带来的,可以是交换来的,也可以是本地人掠夺来的,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认为,湘江流域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是有交往的。

20、【铜大口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荆州博物馆

铜大口尊高67.2cm,口径58cm,荆州岑河出土,大口,口沿上折,尖唇,束颈,呈喇叭状,广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内收,微圜底,高圜足。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腹、圈足等部位以云雷纹衬底。肩部饰三鸟三牺首。铜尊上的夔龙纹、饕餮纹风格粗犷。这种大口尊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

21、【凤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 动物 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罍,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22、【棘刺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该器腹部扁鼓、饰纹独特的三段式棘刺纹尊在上海松江、安徽屯溪、武进淹城等地亦有发现,其器形见于绍兴306号战国墓,其密集的锯齿纹等饰纹特色见于广西恭城地区,迥异于中原商周青铜器而呈现出浓厚的吴越地方特色。

23、【食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1983年河南省济源市下冶村村民在大岭村修路时发现该尊。侈口、弧颈、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圈足内壁上有阴刻铭文一字:食。“食”尊的出土对于研究济源西周早期封国的历史及其冶铸技术和冶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

24、【兽面扉棱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 随州市博物馆

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这件青铜尊腹部饰兽面纹,足部饰龙纹,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这主要体现在兽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鼻、眉、眼较为写实,加之该器并无底纹作为衬地,更加凸显了兽面鼓张的特质。

25、【大(天)兽御尊】朝代:商代晚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沙帽山出土。这件觚形尊的内壁铸有“大(天)兽御”铭文,应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来源于青铜觚,只是其体量较大,纹饰也更繁缛,主要用来盛酒。这件“大(天)兽御”铜尊铸制精良,器形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1982年12月25日,我国发行了《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其中第一枚“何尊”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现藏宝鸡市博物馆,为我国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何尊为盛酒器,约铸于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因为此器自铭为何所造,故名“何尊”。何父是周文王的旧臣,为周王朝宗族,造此器特为记载周成王诰赏的荣宠。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78公斤,上部为喇叭形圆口,下部呈方形,周壁四条扉棱从口部延伸到底部,通体以兽面纹为主,饰以云雷纹衬底。尊内底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记述:成王五年,开始勘察地形,营建成周,成王祭祀武王,并诰诫宗小子,训毕,赏何贝三十明,何因以铸尊。其中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即因武王在克商以后, 决定 在洛阳建都以统治全国。由于何尊有明确纪年,又有关于营建成周的记述,与历史文献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最早期的重要文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一词西周初年就已出现,这件何尊就成为铭记有“中国”一词的最早期的青铜器。
猜你喜欢:

1. 西周青铜器

2. 青铜器在商朝有何特点

3. 玄鸟纹青铜器的介绍

4.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5. 不同时期青铜器特点是什么

⑦ 干隆铜龙印玺特点

此方铜宝9.1厘米见方,印纽为形态各异的三只异兽,皆四足,兽身,强健而有力,头部各不相同,或龙头,或兽头,或凤头,样貌凶猛,应为传说中神兽。三兽虽相互纠缠在一起,但各自体态造型交待清晰,体现出制作者高超的铸造技艺水平。三螭身上的云纹、身后的花尾,与雍正时期寿山石玺印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此种肌肉有力的瑞兽应为干隆帝所喜样式,如干隆时所建的北京十七孔桥,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又如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楼,建于清干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其建筑形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楼,也是牌楼中规制最高者。牌楼为四柱三洞九楼制式,下雕石兽。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2117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583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887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952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710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2038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18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817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810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