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公尺多少厘米
A. 1公尺等于多少米
1公尺=1 米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1)两公尺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长度单位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公里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B. 请问“两公尺”是多长(按米来算)
公尺也就是“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码。
C. 2公分是多少厘米
2公分等于2厘米(cm)。
D. 一公分有多少厘米两公分呢有多长
1、公分也就是厘米,1公分=1厘米。那么,2公分,也就是等于2厘米。
2、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俗称公分。)
(4)两公尺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1、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英语符号即缩写为:cm.,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2、国际单位制选择了彼此独立的七个量作为基木量,第一个就是长度。它的基木单位名称是米,符号是m,而厘米不是国际单位。
3、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
E. 1公尺等于多少米
公尺=米,所以1公尺就是1米。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
1里=150丈=500米。
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
(5)两公尺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国际单位制选择了彼此独立的七个量作为基木量,第一个就是长度。它的基木单位名称是米,符号是m,而厘米不是国际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F. 一公尺是多长
公尺
公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2808英尺=1.0936码
公尺(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一公尺”.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克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公尺的白金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公厘的误差.经过许多年,公尺制度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公尺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支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公尺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公尺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公尺的定义.
但是用铂铱合金棒上的刻线来定义公尺,有许多缺点,例如刻线品质和材质稳定性都会影响尺寸的稳定性及重现性,而且一旦毁损后也无法复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希望把长度基本单位建立在更科学,更可靠的基准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实体的尺寸做为标准.
1893年迈克尔逊利用镉的红光波长及其发明的干涉仪,来量测铂铱公尺原器的长度,从而激发科学家用光波波长做为长度基准的想法.经过许多科学家对众多物质的光谱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向国际度量衡局建议3条可能做为长度基准的光波谱线.最后在1960年第11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通过以氪-86的辐射光波为长度基准,并定义“公尺等于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阶间跃迁时,辐射光的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1960年的一个重大技进展是雷射诞生了,科学家利用其优异的单色性,方向性,以及消除75科学发展2005年5月,389期巴黎科学院在1791年制定“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一公尺”.行时间法,即量测短脉冲光波行经待测长度时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长度值.这是属于长距离量测方式,适用在大地测量及卫星雷射测距.第二种是干涉法,量测方式是用已知波长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术来量测待测长度,最后长度值等于干涉条纹数乘上波长值.这是属于短距离量测方式,其准确度非常高,也是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采用的量测方法.
现今的光源有很多种,波长则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都有,但一般人并没有能力量测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因为它需要特殊的技术与设备.有鉴于此,国际度量衡局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了12条已知波长的辐射谱线,并清楚地描述其实施方式与工作条件.中华民国国家度量衡标准实验室则根据国内需求,建立了3条建议辐射做为长度的原级标准,分别是碘稳都卜勒宽度的技术,使其频率稳定性及重复性比氪-86高了100倍以上.除此之外,光波频率及光速值的量测技术也有惊人的进展.经过物理学家及计量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验证,终于在西元1983年的第17届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公尺定义,“1公尺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之间所行走的距离”.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视为一个不变的物理常数,它的数值是299,792,458 公尺秒.历经了上述3次重大的变革,公尺的定义与实现方法已经分开,长度基准不再是某一种规定实体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辐射波长.因此公尺实现的准确度不再受定义限制,相反地,它会随着科技进展而不断地提升.如何把公尺定义应用到实体的长度量测上 根据国际度量衡局的建议,实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飞频633nm雷射,碘稳频532nm雷射
及钙稳频657nm雷射.如果以碘稳频633nm雷射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1公尺的长度,其不确定度是2.5×10—11公尺.由于大部分量测系统是在普通的大气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气折射率的影响下,即使采用碘稳频633nm雷射进行干涉测长实验,以现在的技术水准,1公尺的量测不确定度最多可达到千万分之一公尺.这对一般的应用已足够,但如果要提升量测准确度,就必须在真空下进行实验或改善空气折射率的量测技术.
总之,公尺定义经过200年的演进,长度的基准已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物理定义,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产生1公尺的标准.
G. 两公尺是多少米啊~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1.0936码
两公尺=2米
H. 二尺六是多少厘米
2.6尺=86.6666667厘米(cm)。
基本单位换算:1尺=33.33厘米。
演算步骤:2.6X33.33=86.66厘米。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
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
(8)两公尺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长度单位
I. 2公尺为多少米
2公尺为就是2米,公尺和米是一样的意思。
公尺也就是“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码。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于1791年所制定的。
(9)两公尺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公尺(米)发展历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
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 1799年12月10日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尽管地球不规则的表面并不是完美的球形,但法国还是采纳了这次测量的结果来确定标准米的长度。
日后人们发现,由于误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错算了弧长,第一个存档米原器的长度比子午线定义的米少1/5毫米。但这个长度还是被当作了标准。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
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中国于1977年参加。1792-1799年,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质原器——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而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临时制造的铂铱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
其余的原器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19世纪末,科学家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y=6438.4696×10-10米。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 Cd。
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上,决定用氪(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4×10-9,相当于在1千米长度测量中不差4微米。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
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 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