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孔到鼻鄂有多少厘米
‘壹’ 从你鼻孔到下巴底多少cm
我的鼻孔到下巴底大约有七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没有仔细量过。
‘贰’ 鼻腔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患者都对鼻囊肿是怎么发生的产生疑虑,那么鼻囊肿到底和哪些因素相连?鼻囊肿又是怎么形成的? 一、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发盲异常,腺体因腺管阻塞不能分泌而潴留及炎症感染因素刺激等等。 二、按所在部位可分为发生于鼻腔备壁或鼻周软组织内的各种面裂囊肿,如鼻背中线皮样囊肿与鼻前庭囊肿;发生于上领骨的牙源性囊肿及发生于鼻塞内的鼻塞囊肿如粘膜囊肿、粘液囊肿等。 温馨提示:鼻囊肿种类较多,同样的致病原因可引起不同部位的鼻囊肿,而同一囊肿也可由多种因素促成。这也说明其病因的复杂性。临床工作中,应认清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便掌握各种鼻囊肿的特点。更多有关“鼻腔囊肿”的治疗费用可点击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鼻腔囊肿最有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产生解决了传统摸黑手术视野受限的问题,鼻腔囊肿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手术没有后遗症。近年来,长海耳鼻喉医院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已成功治愈数以百计的鼻腔囊肿患者,在省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法是将等离子低温热效应直接作用于鼻腔囊肿病变组织,在小范围内实现高热,产生凝固,使病变组织坏死,进而脱落达到去除病变的目的。消融过程仅需几分钟,术中不出血;对鼻黏膜损伤小,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嗅觉等生理功能,消除鼻腔囊肿的关联症状。 以上就是有关“”所做的介绍,专家介绍说:鼻腔囊肿可对眼部、面部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鼻腔囊肿分类多,发病原因复杂,建议患者选择专业医院查找病因,对症治疗。(相关阅读:治疗鼻腔囊肿多少钱?
‘叁’ 鼻腔的组织构造
通称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壁
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筛骨正中板,又称筛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组成(图1-4)。
图1-4 鼻中隔支架
软骨膜及骨膜外覆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丰富,由鼻腭、筛前、上唇及腭大动脉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称为利特尔区(Littlr’s area)。此处粘膜较薄,血管表浅,粘膜与软骨膜相接紧密,血管破裂后不易收缩,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
2、外壁
鼻腔外壁表现极不规则,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conchae turbinate),分别称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内侧面和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为总鼻道(common meatus)。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嗅裂或嗅沟(olfactory sulcus)(图1-5、1-6)。
图1-5 鼻腔外侧壁
(1)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位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挡,前鼻镜检查不易窥见。上鼻甲后上方为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 recess),蝶窦开口于此。
图1-6鼻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 meatus):内有后组筛窦开口。(3)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系筛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筛窦气房生长,使鼻腔上部显着缩窄。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侧壁有小丘状隆起称为鼻丘,是三叉神经、嗅神经所形成的丰富的反射区。
(4)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方为筛窦的大气房名筛泡(ethmoid bulla ),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uncinate process),筛泡钩突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沟称筛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额窦多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后为前组筛窦开口,最后为上颌窦开口。
(5)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为一独立骨片,附着于上颌骨内壁,前端距前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管口约1cm,为鼻甲中最大者,约与鼻底同长,故下鼻甲肿大时易致鼻塞或影响鼓管的通气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部位(图1-7)。
图1-7 右鼻腔
3、顶壁
呈狭小的拱形,前部为额骨鼻突及鼻骨构成。中部是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并有多数细孔,呈筛状,嗅神经经此穿过进入颅前窝。外伤或手术时易骨折致脑脊液鼻漏,成为感染入颅的途径。
4、底壁
即硬腭,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由腭骨水平部构成,两侧部于中线相接,形成上颌骨鼻嵴,与犁骨下缘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处,两机时各有一切牙管开口,腭大动、静脉及腭前神经由此通过。 按其组织学构造和生理机能的不同,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两部分。
1、嗅区粘膜
分布于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组成。其固有层内含分泌浆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气味物质微粒,产生嗅觉。嗅细胞为双极神经细胞,其中央轴突汇集多数嗅细胞嗅丝,穿过筛板达嗅球,周围轴突突出上皮表面,成为细长的嗅毛(图1-8)。
图1-8 嗅神经
2、呼吸区粘膜
除嗅区外,鼻腔各处均由呼吸区粘膜覆盖,该区粘膜属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其纤毛的运动主要由前向后朝鼻咽部。粘膜内含有丰富的浆液腺、粘液腺和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复有一层随纤毛运动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构成海绵状组织,具有灵活的舒缩性,能迅速改变其充血状态,为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对鼻腔的生理功能甚为重要,故手术时不宜过多去除。 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动脉和颈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
1、眼动脉 自视神经管入眶后分出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两者穿过相应的筛前孔和筛后孔进入筛窦,均紧贴筛顶横行于骨脊形成的凹沟和骨管中,然后离开筛窦,进入颅前窝,沿筛板前行穿过鸡冠旁小缝进入鼻腔。
2、上颌动脉 在翼腭窝内相继分出碟腭动脉、眶下动脉和腭大动脉供应鼻腔,其中蝶腭动脉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动脉。
3、静脉回流 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 包括嗅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1、嗅神经分布于嗅区粘膜。嗅细胞中枢突汇集成多数嗅丝穿经筛板上之筛孔抵达嗅球。嗅神经鞘膜为硬脑膜的延续,损伤嗅区黏膜或继发感染,可沿嗅神经进入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2、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分支。
眼神经:由其分支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和筛后神经,与同名动脉伴行,进入鼻腔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上颌神经:穿过或绕过蝶腭神经节后分出蝶腭神经,然后穿过蝶腭口进入鼻腔分为鼻后上外侧支和鼻后上内侧支飞,主要分布于鼻腔外侧壁后部、鼻腔顶和鼻中隔。
3、自主神经 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及腺体分泌均受自主神经控制。
‘肆’ 牛长固眼怎么办
摘要 采用插枝疗法,顺气孔位置是在牛上颌齿板与第一条腭褶间的正中,有一个三角形切齿乳头,乳头两侧各有一鼻腭管的开口,鼻腭管的另一端开口于鼻腔,俗称顺气孔。插枝材料选择:采新嫩的桃树枝、李树枝或柳树枝,枝条的粗细、长短视牛只大小而定,一般长20-25厘米,直径0.2-0.3厘米,选用软硬适中而较挺直的,削去树枝皮和叶痕,使其稍光滑。穿插顺气孔的方法是用一截竹筒或木棒横架于患牛口中,使牛嘴巴适度张开,掀起上唇,露出顺气孔,用枝条小心插入孔内(左眼患病插右顺气孔,右眼患病插左顺气孔),向鼻腔内徐徐推进,直至整段树枝插没为宜。树枝插好后,除人口中木棒,任其自由采食,枝条不用取出,不久会门然脱落
‘伍’ 拔智齿,麻药打到鼻子里!现在太难熬了!
没事的,这有可能是麻药的潜在副作用,差不多几天就恢复了因为注射的麻药计量在安全范围内,会吸收的。是由于打麻药时损伤神经导致的疼痛。只要没有出现剧烈的疼痛,都是没有关系的。一周内打两次麻药是可以的,只要您拔牙的伤口恢复的可以就行。不管是局麻还是全麻,对大脑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建议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忌辛辣,可以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多喝水,增加代谢
热毛巾敷一下
也可以,但它是有助于消肿的,你多喝水就行
鼻子打麻药的疼痛程度是很小的,鼻子打麻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鼻子的感觉神经,会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在手术的过程中并且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对麻醉部位失去痛感。鼻子打麻药大约需要十秒,手术前打麻药时会有一点疼痛感,但是在能够接受的范围,术后手术部位可能会有肿胀之感,疼痛感也是轻微的,一般四天左右就能够恢复。鼻子打麻药常见于隆鼻手术,建议求美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安全性和手术的疼痛感都会比较有保障。
‘陆’ 鼻子后面是什么
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鼻腔被一纵行的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鼻中隔因位置常偏向一侧,所以左、右鼻腔的大小和形态多不对称。
概述
鼻腔向前下借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通鼻咽称鼻后孔。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鼻腔中有鼻毛,鼻毛对吸入的空气起过滤作用,可以减少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鼻腔粘膜中有嗅细胞和分泌腺体,以及相当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鼻腔可以给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
鼻腔的解剖结构: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黏膜和皮肤构成,位于颅底与口腔之间,周围与鼻窦相连,中间由鼻中隔将鼻腔分成左右两侧,每侧鼻腔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前经鼻前庭通前鼻孔,后经鼻后孔接鼻咽腔。
每侧鼻腔有顶、底、内侧壁和外侧壁。
(一)顶壁
呈穹隆状。前段倾斜上升,由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后段倾斜向下,即蝶窦前壁;中段水平,为分隔前颅底的筛骨水平板,板上有多孔(筛孔),故又名筛板,容纳嗅区黏膜的嗅丝通过筛孔进入颅内。嗅区黏膜分布于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筛板菲薄而脆弱,前颅底骨折等外伤或在该部位实施鼻腔手术时较易损伤;前颅底脑膜瘤有时可破坏筛板进入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可经鼻腔破坏筛板而进入颅内。
(二)底壁
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由颚骨水平部构成。
(三)内壁
即鼻中隔。由骨性和软骨性鼻中隔两部分构成,前上部为筛骨垂直板,后下部为犁骨,前下部为鼻中隔软骨。鼻中隔的两侧覆以黏膜,以中鼻甲对应部较厚,黏膜内含有大量腺体和血管。鼻中隔常偏于一侧,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表浅,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即Little区或Kiesselbach区。所以经蝶手术时切开中隔黏膜的位置应尽量在鼻中隔的后部,即在鼻中隔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或其后方切开中隔黏膜,可避免切开Little区引起较多出血。
(四)外侧壁
分别由上颌骨、泪骨、鼻甲、筛骨迷路、颚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3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1/3,其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约1/3,每一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下、中、上鼻道。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鼻道为总鼻道。在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垂体手术时,鼻腔牵开器应沿总鼻道进入。
1.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是三个鼻甲中最小的一个,位于鼻腔外侧壁上后部,有时仅为一黏膜皱襞。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为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上鼻甲及上鼻道亦有嗅觉黏膜分布。有时在上鼻甲后上方还有更小的最上鼻甲,最上鼻甲和上鼻甲共处在鼻腔外侧壁后上方的一个狭小区域内。
2.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鼻甲前端附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交接处的前颅底骨质,中鼻甲的后部向后延伸,后端向下附着于腭骨垂直突筛嵴处的鼻腔外侧壁,后端附着处的后上方,距后鼻孔上界的上后方约12mm处为蝶腭孔所在位置,有同名血管和神经通过。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称钩突;后上的隆起为筛泡,属筛窦结构。两者之间有一个半月形裂隙,称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为筛漏斗,筛漏斗内界为钩突,外界为眶纸板,前上为上颌骨额突,外上为泪骨。向内经半月裂与中鼻道相通,前界为盲端,前上部前上部称额隐窝,额窦经鼻额管或额隐窝开口于筛漏斗的前上端,其后便是前组筛窦的开口,最后为上颌窦的开口。
向上翻起中鼻甲,从矢状面的大体解剖标本上可以容易的观察到钩突,钩突几乎呈矢状位走向,近乎与筛泡平行,后缘游离,钩突前上方附于上颌骨筛嵴,恰好位于中鼻甲前端和鼻丘在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之下;紧接其下方,钩突与泪骨的后部融合,前下方无骨性连接,后下连于下鼻甲的筛突,该附着处骨质较厚,钩突常常在此分叉或增宽,进而与坚固的下鼻甲骨融合;钩突后上界分出一个小的骨性突起附着于颚骨垂直板。
筛泡是前筛最大、最恒定的气房。它位于中鼻道,恰好在钩突之后。筛泡以眶纸板为基底,向内突入中鼻道。筛泡外观状如气泡,是一个中空、壁薄、圆形的骨性突起。筛泡前壁向上能伸至前颅底,形成额隐窝的后界;筛泡向后能与中鼻甲基板融合为一体。
在侧方扩大经蝶窦入路时需要沿中鼻甲基板切除中鼻甲,如无必要不要损伤中鼻道外侧结构。
下鼻甲和下鼻道:下鼻甲为一单独的骨片,附着于鼻腔外侧壁的下部,为鼻甲中最大者。下鼻甲头部较大,向后是一个巨大的体部,最后汇聚形成一个菲薄的或粗厚的尾部,其大小取决于黏膜增生肥厚的程度。下鼻甲前中三分之一的下方可见漏斗状的鼻泪管开口,下鼻甲后端1~1.5cm处有咽鼓管咽
‘柒’ 鼻子多宽算宽我男生,14岁鼻子宽3.8厘米(左鼻翼外侧到右鼻翼外侧),鼻孔外侧之间距离为3厘米
鼻子多宽才正常?其实鼻子的形态因人种不同而有显着的差异。欧美人以高鼻梁为美,而中国人鼻梁以小巧细窄为美。一个完美的鼻子,长度大约为颜面长度的1/3,一般6~7。5厘米。宽度大概是两鼻孔外侧缘的距离一般相当于鼻长度的70%,鼻根部的宽度约1厘米左右,鼻尖部约1。2厘米。高度一般不能低于9毫米,男性一般为12毫米,女性为11毫米;鼻尖的理想高度为鼻长的1/3,男性为26毫米,女性23毫米。鼻尖正常形态为球形,鼻孔为斜向鼻尖的椭圆形,双侧对称。鼻孔最外侧不超过内眦的垂直线,否则就是鼻翼肥大。
‘捌’ 唇裂3毫米
修复的好
唇裂的外科修复
在患儿3-6月龄,同时具备以下时开始准备唇裂整复手术。即体重大于6公斤;血红蛋白大于100克/升;白细胞小于1.2×109/升;且近2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在手术方式上,按照唇鼻腭(硬腭或软腭)联合进行整复的观点,对伴有完全性腭裂的唇裂患儿在唇裂整复术同期进行硬腭裂犁骨瓣修复术。施术医生在充分认识唇裂畸形特点和理解经典手术修复方法几何学原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个体化唇裂畸形的特点相结合,针对具体患者的畸形特点选择或设计手术方式,如华西梯度旋转下降法和华西改良Black 双侧唇裂整复法等。在不影响患侧唇峰旋转下降的条件下,术式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瓣的设计和应用。术中应以口轮匝肌的功能性重建为恢复口鼻唇形态的重要基础,但也应注意预防不必要或过度的解剖分离操作。
治疗方法
(一)手术时机
一般认为单侧唇裂在六个月左右手术为宜,双侧唇裂则略推迟。患儿适应于手术的基本条件是:一般健康情况良好,无明显贫血,无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及周围组织无感染。
(二)手术的基本要求
唇裂修复手术的基本要求是尽量恢复唇、鼻部的正常外形和功能。正常的唇、鼻部有如下特点:两侧鼻孔等圆等大,鼻尖及鼻小柱居中,鼻翼不塌陷,上唇两则高度相等、对称,红唇丰满、唇珠微突、唇红缘呈弓背形。上述解剖特点可作唇裂修复手术设计的依据。
(三)唇裂修复的手术方法
唇裂修复手术的基本步骤为定点设计、切开和缝合。定点设计方法很多。现仅介绍下三角瓣法。其步骤如下。
1.定点设计
1)先找出唇红缘的点
在健侧唇红缘找出唇峰点D和人中最低点C,然后按CB=CD,定出B点。在患侧唇红缘最厚处定B′点。手术时最后将B、B′两点对缝,即形成患侧之唇峰点。
2)测量两个基本数据
自鼻翼根部至鼻小柱根部,分别测量正常鼻孔底部与患侧鼻孔底部的宽度,得到两者相差的数目为X。自健侧鼻底中点至D点测出h,为正常唇高,亦即修复手术后应恢复的上唇高度(图2②③)。
3)定出其他各点,划线
在患侧鼻底裂隙两侧分别定点A、A′。使AA′等于两鼻孔底部宽度的相差数X,使AA′两点相缝合后,两侧鼻孔等大。连接AB。以正常唇高h减去AB而得y,此为患侧需增加的唇高。于B点,作BE大约=y并与下唇唇红缘近于平行。以A′作圆心AB作半径,B′作圆心y(需增加的唇高)作半径,分别作弧而交于B〃(最好B′B〃近于与唇红缘垂直)。又以B′B〃两点分别作圆心,以BE作半径,作弧交于E′。连接A′B〃、B〃E′及E′B′各线(注意不要划出B′B〃线,此处不作切口)。校正各点后,以皮下针头蘸美蓝刺入皮内,划出线,以碘酒固定(图2④⑤)。
2.切开、缝合
手术时要求细致、轻巧、减少创伤、切开准确、缝合整齐。
切开时先用手指捏紧切口外侧的上唇,以减少出血。依次按设计线切开AB、BE、A′B〃、B〃E′及E′B〃。切开后,健侧上唇即可下降,在BE处敞开形成三角形裂隙。将在患侧形成之B〃E′B′三角形组织瓣插入此裂隙之中。AB线的创缘则与A′B〃相对。依次分层缝合。修整红唇,根据情况采用嵌入或Z形对偶三角瓣法,以增加唇红的丰满度。鼻崎形者,一般主张推迟到13岁以后进行根治性鼻畸形矫治术。
完全唇裂之裂隙较宽,张力较大,需在前庭沟处切开,作潜行分离,以利组织就位缝合。
(四)手术后处理
1.上唇部以钢丝唇弓胶布减张固定2周,以预防伤口裂开及减轻瘢痕愈合。
2.小儿基础麻醉清醒后,双肘关节用夹板绷带固定,以免搔抓伤口及减张唇弓。
3.唇部伤口以3%双氧水及4%硼酸酒精轻轻擦拭,防止血痂覆盖而影响伤口愈合。
4.伤口5天拆线。
‘玖’ 请问发鼻血是一种什么症状与什么因素有关
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出血部位大多数和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Little 区),其原因如下:①鼻中隔前下部有鼻腭动脉、筛前动脉、上唇动脉鼻中隔支及腭大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网状血管丛(图1-11)。②鼻中隔前下部粘膜甚薄,血管极易损伤,且由于这些血管与软骨关系紧密,破裂后不易收缩。③鼻中隔前下部极易因挖鼻而损伤,而且容易遭受空气刺激,使粘膜干燥、结痂,干痂脱落时易发生出血。若鼻中隔有偏曲或距状突,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见于鼻腔后部,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鼻咽静脉丛(Woodrff’s plexus)为鼻后部出血的较常见部位。
病因
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局部原因
1.外伤:鼻及鼻窦外伤或手术、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如鼻外伤性筛窦骨折可引起筛前动脉破裂;颅底骨折可损伤颈内动脉虹吸部,在颅底发生假性动脉瘤,进而侵蚀蝶窦外侧壁进入蝶窦,可导致严重的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剧烈咳嗽或喷嚏、擤鼻、挖鼻、经鼻腔插管等也可引起鼻出血。
2.气压性损伤:鼻腔和鼻窦内气压突然变化,可致窦内粘膜血管扩张或破裂出血。
3.鼻中隔偏曲:多发生在嵴或距状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因该处粘膜较薄,易受气流影响,故粘膜干燥、糜烂、破裂出血。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鼻窦血管瘤等,可致长期间断性鼻出血。鼻腔或鼻窦的恶性肿瘤早期常鼻出血症状,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反复发生。晚期破坏大血管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凝血机制的异常:如血友病、大量应用抗凝血药物、纤维蛋白形成受阻、异常蛋白血症和胶原性疾病等。
2.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鼻白喉、麻疹、疟疾、猩红热、伤寒及传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热,鼻粘膜严重充血、干燥,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段。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其他如用力过猛、情绪剧烈波动、气压急剧改变(如高空飞行、登高山及潜水等),均可因一时性动脉压升高而发生鼻衄。出血前可有预兆,如头昏、头痛、鼻内血液冲击感等。②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
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临床表现及诊断
鼻出血属于急症,应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以便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有些病因不明者,需在止血之后,再探查其原因。在询问病史时应迅速问清哪一侧先出血、出血时的情况、过去发生过鼻出血否、此次出血有无自觉病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局部和全身检查。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
鼻出血多发生于单侧,如发现两鼻孔皆有血液,常为一侧鼻腔的血液向后流,由后鼻孔反流到对侧。出血不剧者,可用1~2%麻黄素棉片收缩鼻腔粘膜后,从先出血的一侧鼻寻找出血点,必须仔细检查,尤其是对鼻中隔前下部位,注意粘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等。有的通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作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若出血较剧,不允许从容地进行检查,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并迅速判断是否有出血性休克,同时要注意:
1.休克时,鼻衄可因血压下降而自行停止,不可误认为已经止血。
2.高血压鼻衄病人,可能因出血过多,血压下降,不可误认为血压正常。应注意病人有无休克前期症状如脉搏快而细弱、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及胸闷等。
3.要重视病人所诉出血量,不能片面依赖实验室检查。因在急性大出血后,其血红蛋白测定在短时间内仍可保持正常。
有时大量血液被咽下,不可误认为出血量不多,以后可呕出多量咖啡色胃内容物。
治疗
(一)一般原则
1.医生遇出血患者时应沉着冷静,对患者应多方安慰。
2.严重鼻出血可使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烦燥不安,可注射镇定剂,一般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对老年人以用安定或异丙嗪为宜。对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鼻出血时,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对高血压所致的严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压药物时应慎重,因高龄高血压患者和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供血不足时,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否则可能造成动脉血栓形成。
3.已出现休克症状者,应注意呼吸道情况,对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应首先予以解除,同时进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疗。
(二)局部止血方法:
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区别对待。
1.指压法:此法作为临时急救措施,用手指压紧出血侧和鼻翼10~15分钟,然后再进一步处理。
2.收敛法:用浸以1~2%麻黄素液或0.1%肾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内止血,然后寻找出血点。
3.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并有明确出血点者。在出血处进行表面麻醉后,用30~50%硝酸银或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至出现腐蚀性白膜为止,注意不可使药物流到他处,也不要在鼻中隔两侧相对处同时烧灼,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电灼、电火花法或YAG激光凝固法与药物烧灼相似。烧灼后可用油剂滴鼻以防局部干燥。
4.冷冻止血法:对鼻腔前部出血较为适宜。
5.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对鼻腔后部出血有效。注射后可封闭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方法为将注射器针头在第三磨牙内侧刺入腭大孔内,注入含少量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针头刺入不宜超过28mm,以免将药液注入圆孔或眶内。
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压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
(1)鼻腔填塞法(nasal packing):常用凡士林纱条经前鼻孔填塞鼻腔。填塞时,纱条远端固定,逐渐由后向前,由上向下,折叠填塞可避免纱条坠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图4-6)。此法对鼻腔前部出血效果较好。也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填塞或医用生物胶粘合。局部压迫止血后,出血点或出血创面涂以薄层快速医用生物胶,具有粘合、止血、防止感染、止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还可用乳胶或硅橡胶气囊填入鼻腔,注入空气或水使气囊膨胀,进行压迫止血。
图4-6 鼻腔填塞法
(2)后鼻孔填塞法(postnasal packing):先将凡士林纱条或消毒纱布卷迭成块形或圆锥形,长约3.5cm,直径约2.5cm,用粗线缝紧,两端各有约25cm长的双线,消毒备用。填塞时先收缩和表麻鼻腔粘膜,咽部亦喷有表面麻醉剂。用导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底部插入直达咽部,用镊子将导管从口腔拉出,导尿管尾端则留于前鼻孔外,再将填塞物上的双线系于导尿管,此时将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于后鼻孔。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可用弯止血钳将填塞物在明视下送到悬壅垂的后上方,再将导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紧。最后在前鼻孔处用一纱布球,将双线系于其上,以作固定,口腔端的线头可剪短留在口咽部,便于以后取出填塞物时作牵拉之用。后鼻孔填塞后,一般都需加行鼻腔填(图4-7)。鼻腔填塞物应于24~48小时内取出或更换,以防引起鼻窦及中耳感染等并发症。
图4-7 后鼻孔填塞法
(三)全身治疗
1.半坐位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老年或出血较多者,注意有无失血性贫血、休克、心脏损害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失血严重者,须予输血、输液。
2.寻找出血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3.给予足够的维生素C、K、P等,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4.静脉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钙或凝血质(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进凝血。适当应用止血剂,如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云南白药等。
5.反复鼻腔填塞时间较长者,应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可酌情采用。如对鼻中隔前下方反复出血,可考虑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或划痕术,使该处形成疤痕组织,闭塞血管而止血,若为鼻部外伤或手术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无效,根据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筛前动脉结扎术、筛后动脉结扎术或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等。
‘拾’ 鼻的结构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 移行连为一整体。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
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
各纲脊椎动物的鼻结构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组成。鼻腔下部粘膜血管丰富,可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鼻旁窦是与鼻腔相通的几个骨质空腔,有协助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动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作用。圆口纲具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对嗅叶发出的神经。鱼类一般有成对外鼻孔和成对嗅囊,软骨鱼的外鼻孔位于吻部腹面,硬骨鱼则位于背面。陆生脊椎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嗅觉器与口腔相通,出现了内鼻孔。内鼻孔出现后,鼻腔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功能。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鼻腔内嗅粘膜平坦,一部分变形为犁鼻器——一种味觉感受器。爬行类嗅觉较发达,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扩大。鸟类鼻腔结构与爬行类相似。哺乳类生有次生颚,内鼻孔后移至咽部。由于嗅觉高度发达,结构较复杂,表现在鼻腔扩大和鼻甲骨出现。鼻甲骨是盘卷复杂的薄骨片,外覆布满嗅神经的嗅粘膜,使嗅觉表面积大为增加。水栖种类嗅觉较退化,如鲸和海牛;有些动物的嗅粘膜扩大至鼻腔外,嗅觉极灵敏,如狗。
鼻腔内有鼻粘膜,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这些结构能使吸入鼻腔内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鼻腔上部粘膜内还有接收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构成。外鼻形如三边锥体,突出于颜面中央,易受外伤。 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
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部成鼻额缝,外缘接左右两侧上颌骨额突,后面以鼻骨嵴与筛骨正中板相接,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宽薄,易受外伤而骨折,发生鞍鼻,由于血管丰富,骨折复位后易愈合。
血管: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由于内眦静脉经眼上、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且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动,故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时如误挤压或治疗不当则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之虞。 鼻腔nasal cavity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两侧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滞留吸入尘埃的作用,此外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所以发生疖肿时,疼痛甚剧。鼻前庭的前部相当于鼻尖的内角处,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隐窝,称为鼻前庭隐窝,常为疖肿、痤疮好发之处。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固有鼻腔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汇聚吻合丛,称黎氏动脉区或克氏静脉丛。约90%的鼻出血(鼻衄)发生于此,临床上叫易出血区。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如图: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圆枕形隆起叫筛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顶壁:很窄,呈穹隆状,与颅前窝仅以筛骨垂直板相隔。筛板薄且脆,受外伤易骨折,且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鼻腔呼吸区粘膜的无纤毛柱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粘膜下层含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及杯状细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浆液,对空气起到调湿作用。鼻腔呼吸区粘膜面积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个鼻甲及相应的三个鼻道亦增大了粘膜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粘膜下毛细血管丰富;当冷空气进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气片一样对其起到加温作用。据测试:0℃的冷空气经鼻、咽进入肺部,温度可升至36℃,与人体正常体温基本接近,可见鼻腔对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加温作用。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又称鼻旁窦。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相延续,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一般左右成对,共有四对,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窦的大小和形态各有不同,常有发育变异,鼻窦内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各窦均有窦口与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窦口的所在部位,可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故在前鼻镜检查时如发现中鼻道有脓,知系前组鼻窦炎所致,后组鼻窦为发炎时见下流之脓液积聚于嗅裂,如改用后鼻镜检查,则可见上鼻道或嗅裂后段有脓,借此对临床鉴别诊断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四对鼻旁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鼻及鼻窦的血管及神经
(一)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ophthalmi cartery)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径分布如下:
(1)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
(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二)静脉
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
(三)神经
1、嗅神经由鼻腔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
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2、感觉神经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分支。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蝶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颌神经还分出上牙槽神经后支及眶下神经,前者分布于上颌窦及牙槽;后者分布于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由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岩深神经、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分布于鼻腔内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由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和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节后纤维再分布到鼻腔内。 鼻腔嗅区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嗅区粘膜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感觉细胞接受嗅刺激,它们的突触汇合成嗅神经纤维,通过嗅球到达嗅觉中枢。固有层内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味颗粒,刺激嗅毛产生冲动,传入大脑嗅区产生嗅觉。如嗅沟阻塞、嗅区粘膜萎缩、颅前窝骨折或病变累及嗅觉径路均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有的孩子鼻子经常出血,平时总喜欢捏鼻子,似乎鼻子总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关系的。不要经常捏鼻子,这容易引起鼻出血。当然,鼻出血后鼻子里会有干血痂,不捏难受,可以用石腊油点鼻剂点鼻软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来没有实质性情况不要紧的,平时注意不挑食,吃点维生素K4,等他长大后会好的。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时又是嗅觉器官,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外鼻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称为鼻根,向下延伸为鼻背,末端为鼻尖,尖的两侧扩大为鼻翼。鼻翼在平静呼吸的情况下,无显着活动,呼吸困难的病人,鼻翼可出现明显的扇动,属临床病理体征。外鼻的下方有两上鼻孔,两孔间隔以鼻中隔。
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不规则的空腔,其内面覆以粘膜和皮肤。鼻腔被鼻中膈分成左、右两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以鼻后孔通于咽腔。每侧鼻腔均分为前、后两部,前为鼻前庭,后为固有鼻腔。
鼻前庭为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长着粗硬的鼻毛,有过滤灰尘的作用。由于该处缺乏皮下组织,故发生疖肿时,疼痛较为剧烈。
固有鼻腔为鼻腔的主要部分,临床上常简称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粘膜构成。在其外侧壁上可见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别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覆以粘膜而构成。
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于上鼻甲和与上鼻甲相对的鼻中隔部分。粘膜内含嗅细胞,能感受嗅觉刺激;呼吸部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纤毛,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净化其中的细菌和灰尘。
鼻旁窦鼻旁窦又称副鼻窦,由骨性鼻旁窦衬以粘膜而成,共有4对,都开口于鼻腔。其中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由于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故鼻腔发炎时,可蔓延至鼻旁窦引发鼻旁窦炎。上颌窦的开口高于窦底,所以上颌窦炎症化脓时,常引流不畅致窦内积脓。鼻旁窦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湿度,并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人体解剖名称。与解剖学同名器官相同。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天牝、玄门、元门、神庐。鼻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额外名頞,前下端隆起之顶部名鼻准,頞至鼻准部分名鼻柱,前下两孔名鼻孔,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名鼻隧。《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