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置管多少厘米
㈠ 腰麻与硬膜外腔麻醉区别
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腰麻也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药是在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内有脑脊液和脊髓,所以给药量比较少,阻滞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均被阻滞。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给药,这个腔隙内是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通过在硬膜外腔给药可以阻滞脊神经根,阻滞范围为节段性,也就是根据给药的间隙,阻滞某一或某几个脊髓节段支配的平面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临床上通常还在硬膜外置管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
因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节段以下分散成马尾悬浮于脑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损伤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适用于腰1以下的部位,而适用于腰麻的手术,也同样适用于硬膜外,而因为硬膜外与颅内不相通,所以理论上适用于除颅脑外科以外的任何手术,但实际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术,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时进行,称为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能提供更持续和广泛的手术镇痛和麻醉效果。
㈡ 请问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和脑室引流管的区别是什么 谢谢!
硬膜外引流管材质可以是硅胶或橡胶管,管径较粗(甚至可以用红色的不带气囊的老式橡胶导尿管代替,不过肯定是要消毒的),硬膜外引流管可以负压吸引.
硬膜下引流管现在一般都用硅胶的,一般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或脑脊液引流,外接引流袋,不可以负压吸引.管径较粗
脑室引流管现在都是专用的硅胶引流管,管径较细(直径一般不超过5MM)不可以负压吸引,每日引流液需计量,引流袋需悬挂一定高度....
脑外科主治医,绝对专业...
㈢ 什么是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操作方法如下:
(1)侧卧位,两手抱住膝关节,下颌紧贴前胸,成屈曲状。
(2)按手术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间,选择好脊椎间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状穿刺针头穿刺。穿刺方法有二:①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称直入穿刺法;②从脊椎旁斜行刺入,称侧入穿刺法。
(3)穿刺时主要根据阻力的改变来判断所经过的层次。当遇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这时抽出针芯,接上带有小量空气(或生理盐水)的针筒,小心地继续进针,穿破黄韧带时有“脱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负压将针筒内的空气吸入腔内,并观察针筒头部的液平面变化,若随着负压的变化而波动,则说明已进入硬脊膜外腔。如无负压等现象,则继续进针,若发现脑脊液,即说明已穿过硬膜外腔,进入了蛛网膜下腔,穿刺即告失败而应放弃。
(4)确已证明在硬膜外腔,则分次注入麻醉药。常用麻醉药有2%利多卡因(又称赛罗卡因)或2%地卡因,内加0.1%肾上腺素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单次用量不能超过500mg,地卡因单次用量不超过60mg。对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术要求陆续分次给药。麻醉的全过程应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应及麻醉平面的变化。
(5)如需作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先取与勺状针头大小相应的输尿管导管一根,预先测试是否通畅,并测好长短尺寸。将勺状针头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术要求而定),输尿管导管从针腔内插入硬脊膜外腔后,边拔出针头,边缓慢将导管向硬脊膜外腔推进,导管留在硬膜外腔内3~5cm即可,不要过长。在拔勺状针头时切勿将导管带出腔外,从导管内试注少量麻醉药约2mL,如无阻力,局部不隆起,亦无液体外溢,即证明导管仍在外腔内。最后将留在体外的导管用胶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脱出和折曲成角,保证导管通畅及术中给药。
㈣ 硬膜外导管的硬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置管困难时持续缓慢用力大多可进,如仍然进不了看导管深度差不多了就退针,差太远就一起拔出重新穿刺置管。导管有回血,先继续置管到指定深度,退针,导管接注射器边回抽边退导管,有时退到一定刻度就没回血了,如退到最小接受刻度仍有回血马上拔管重新穿刺置管。
㈤ 硬膜外引流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硬膜外置管;2、穿破硬脊膜;3、感染;4、低血压;5、全脊髓麻醉;6、脊神经损伤;7、腰背痛;8、局麻中毒反应;9、导管折断
㈥ 持硬膜外麻开始时穿刺针穿破硬脊膜损伤脊髓属于麻醉并发症还是医疗事故
不属于医疗事故。这种现象行话叫“扎漏了”,病人休息10天左右可以痊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医疗事故有五大因素缺一不可,1、必须是执业医务人员。2、在医疗机构有注册。3、从事医疗活动。4、有过错。5、有后果,但后果必须与医护人员的过错是因果关系。上述现象没有后果,所以不能成为医疗事故。不知满意不。医疗事故的界定很严格,鉴定要本着科学、公开、公正。
㈦ 在做腰硬联合麻醉时,给弯腰麻药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此时如果只管困难,或导管有回血,该怎样处理才好呢
置管困难时持续缓慢用力大多可进,如仍然进不了看导管深度差不多了就退针,差太远就一起拔出重新穿刺置管。
导管有回血,先继续置管到指定深度,退针,导管接注射器边回抽边退导管,有时退到一定刻度就没回血了,如退到最小接受刻度仍有回血马上拔管重新穿刺置管。
㈧ 有关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隙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问题
1.硬膜外麻醉安全吗?全脊麻、局部麻药中毒发生的概率高吗?
像你做的这种足部手术,是用低位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性比较好,全脊麻发生概率极低,一个医院一年也遇不到几个,而且多发生在椎管狭窄或者有脊柱畸形或高位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毒是局麻药大量入血,才会发生,而且在手术室即便发生,麻醉医生也有办法纠正和抢救,不需要太担心。
2.硬膜外麻醉是否不用去枕平卧六小时?
这个不是,最好是一样去枕平卧。但硬膜外麻醉对比腰麻在可控性上要好得多。毕竟,这两种麻醉和麻醉药物临床上用了几十年了。
3.如果接受过一次硬膜外麻醉,第二次接受是不是效果不会太好?
这个一般不会有。因为硬膜外麻醉可以留置导管,药量不足可以加亮,局麻药也可选择强效的,不过麻醉是门很精的学问,具体要你的麻醉医生根据你的情况决定。
4.第一次我在儿研所时的麻醉方法是硬膜外麻醉吗?
第一次可能是硬膜外,因为硬膜外麻醉起效比较慢,要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第二次那个难受的我个人感觉是腰麻,平面冲的比较高,不过没有所谓全脊麻。全脊麻是整个脊髓节段的麻醉,包括呼吸,心跳都会受抑制,你第二次发生的只是一个一过性的低血压和轻度呼吸抑制。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完全可以handle,没什么大不了的,临床上非常常见。
5.蛛网膜下隙阻滞是不是比硬膜外隙阻滞更彻底?所以我第二次才会感到恐惧。
没错,腰麻更彻底。但同时也对循环影响更大,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严重,所以低血压,所以会谵妄恐惧,呼吸困难。但是低血压的原因是麻醉平面控制太高,而不是腰麻的原因。硬膜外麻醉相对腰麻,控制性更好,但也有阻滞不全的风险。所有的医学操作都有失败的风险。麻醉医生的思维是考虑到所有风险,选择最佳麻醉,准备好发生最坏打算的应变。
6.蛛网膜下隙阻滞是不是比硬膜外隙阻滞更易行并发症更少?因为硬膜外阻滞有全脊麻和局麻药中毒的可能,非常危险。
两个麻醉的风险都是人来担,我个人讲讲其实对你而言差不多,不过对我们来讲,我们更喜欢用腰硬联合麻醉,也就是腰麻加一个硬膜外置管,腰麻效果好,硬膜外麻醉可控性强。
全脊麻发生概率极低,一旦发生需要抢救,而且往往发生在那种高位硬膜外或者平面冲特高的蛛网膜下麻醉(腰麻),局麻药中毒是局麻药大量入血,麻醉医生在给药前一般会看有无回血再给药,其实这两个发生概率都极低。倒是恶心呕吐,和术后头疼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不过术后头痛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去枕平卧和麻醉后用力抬头导致椎管腔颅内压高。
危险倒是真没什么,其实哪怕麻醉失败,也大不了改全麻。事情发生的时候,正常有经验的麻醉医生都知道该怎么做。
太累了,我要睡觉了,晚安。
㈨ 急求助,手术后硬膜外管拔不出来
可能是盘曲的硬膜外管打结了,我原来取过一个,取出来后有个结!我当时是用穿刺时的体位,尽量屈曲,然后顺着针道(硬膜外管周围组织)打上局麻药顺着劲取出来的!
㈩ 做硬膜外麻醉时,其穿刺的部位、标志和穿刺层次结构如何
所有的脊柱间隙都可以作硬膜外穿刺,但目前最多的是腰椎间隙穿刺,能满足腹部以下部位的手术,高位硬膜外很少用,穿刺困难,风险高,定位方法为髂前上棘连线正对腰3/4间隙或腰4棘突。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