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5厘米吃多少规格的料
Ⅰ 黄骨鱼怎么养 每亩35000尾,4亩的黄骨鱼苗每顿喂多少料合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Ⅱ 黄颡鱼的成鱼如何饲养
饲养方法:
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单养和套养、网箱养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流水养殖和稻田养殖等。鱼种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模式、鱼种规格大小和养殖技术水平确定。饲料以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为主,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
当鱼苗长至1、5厘米左右天然饵料不够时,应及时补充人工饵料。可用甲鱼饲料加水揉成团,或用鱼糜加黄颡鱼苗专用粉碎料捏成团驯食。
Ⅲ 黄骨鱼吃什么鱼料
黄颡鱼又名黄角丁、黄骨鱼、疙阿、黄辣丁、刺疙疤鱼、刺黄股等,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杂食鱼类,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颡鱼吃什么食物吧!
黄颡鱼吃什么?
野生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颡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的养殖饲料
人工养殖可用鲜活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可将小鱼、小虾、螺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绞碎后用土面粉作粘合剂,搅匀成团状,放在饵料台投喂,也可用专门配合饲料。
投饲时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每天投喂占鱼体重5%左右,每天两次,上午占1/3,下午占2/3,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Ⅳ 黄颡鱼吃什么
黄颡鱼又名黄角丁、黄骨鱼、疙阿、黄辣丁、刺疙疤鱼、刺黄股等,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杂食鱼类,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颡鱼吃什么食物吧!
黄颡鱼吃什么?
野生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颡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的养殖饲料
人工养殖可用鲜活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可将小鱼、小虾、螺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绞碎后用土面粉作粘合剂,搅匀成团状,放在饵料台投喂,也可用专门配合饲料。
投饲时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每天投喂占鱼体重5%左右,每天两次,上午占1/3,下午占2/3,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Ⅳ 小黄颡鱼这么养啊!!!!!
(CCTV《致富经》)到了2006年,叶进祥养殖的黄颡鱼只用六个月就能从几钱长重到2两,而这样的规格在市场上最受欢迎。黄围裙男:“这个鱼有二两,二两重。”记者:“二两的在市场上好卖吗?”黄围裙男:“就这种鱼好卖。”杨元利:“吃鱼就是一条整鱼,不像其他的鲤鱼,低档鱼,中档鱼,它比较大的,然后分成几份了,感觉上就没那么完美。”记者:“还有这个讲究吃一整条鱼。”杨元利:“对,吃整条鱼特别讲究吗,对,年年有余,整条鱼,完完整整。”驯化好的黄颡鱼,一亩鱼塘能养出一千多斤。可要想养殖上规模,必须能自繁自养。叶进祥养了20多年鱼,繁育黄腊丁对他来说仍是个新难题。5月到8月是黄颡鱼的生产期,可黄颡鱼个头小,亲鱼数量多,很难像常规鱼一样进行催产。黄颡鱼喜欢在水底活动,叶进祥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树叶绑成捆,沉到鱼塘底,等黄颡鱼把卵排在树叶上,再捞起来收集到孵化池。就这样叶进祥孵出了他养殖的第一批小黄颡鱼鱼苗。能自繁自养,叶进祥一年养出了三千多斤黄颡鱼。原本不看好的人,也信服了。2007年4月,养鱼户张嘉军找上门来,要买黄颡鱼鱼苗。本来是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可100天后他就打定了主意要专门养殖黄颡鱼。张嘉军养殖户:“我引了一亩面积,一个池子,一亩面积试养。当时的规格就是1.7万多尾鱼,喂了刚好100天,除去了成本有1.6万元钱的纯利,当时刚好100天,只有一亩面积,所以我觉得这个鱼可以养。”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找上门来买黄颡鱼鱼苗,卖20克水花苗就能赚三四十元,这相当于卖5斤成鱼的利润,叶进祥又看到了新的商机,他要孵化更多的鱼苗卖。张嘉军 养殖户:“孵化这个还要很多的设备,还需要很多的东西,需要你的条件,这个孵化呢,应该这样说,它工作比较烦琐。”孵化鱼苗虽然繁琐,但卖鱼苗,让叶进祥多了一条挣钱的路,赚到了比卖成鱼更多的钱。叶进祥:“就这些鱼苗养大了,一个车皮也装不了啊。”随着规模扩大,叶进祥一年能孵化上亿尾的黄颡鱼鱼苗,省内市场已经消化不下了,这时叶进祥又把目光投向了省外。在北方,人们把黄颡鱼叫做嘎鱼,湖广一带叫它黄骨鱼,叫法不同,可都很受欢迎。杨元利 经销商:“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然后乌鲁木齐,昆明,这些几大城市,对这个鱼都,销量都特别好,也特别感兴趣。”在北方,由于气候原因,黄颡鱼没法过冬,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叶进祥决定黄颡鱼苗卖到北方。叶进祥:“本身它河里面就有一定的数量,如果它再通过这种驯养的话,搞养殖的话,它养出来的经济效益会更高,所以我们去那边开辟市场,动员那边的养殖户进行养殖。”2007年8月,叶进祥带着技术员首先到了天津,他在那里开了办事处,专门盯上了水产养殖大户。李学朝是天津市汉沽区的养殖户,养鱼将近20年。叶进祥找到他,推销黄颡鱼鱼苗,但却遭到了拒绝。从来没有养过黄颡鱼,李学朝担心养不活。叶进祥让技术员向李学朝抛出了十分诱人的条件。张友忠:“我给你发过来,我只收个半价,要是成功以后,你再将余额全部付给我就行了。”不但只收一半的鱼苗钱,叶进祥还派技术员住在李学朝家帮着养黄颡鱼。张友忠:“他那个苗成活率是90%的成活率,他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放草鱼和四大家鱼类都没有达到过90%。”黄颡鱼养活了,叶进祥的生意也做成了。2008年4月,记者去采访时,恰巧遇到专门从天津赶来的李学朝,这次,他准备多买些黄颡鱼鱼苗,回老家养殖。天津养殖户 李老板:“这次准备买几十万,五六十万吧。”记者:“跑这么远特意来买黄腊丁苗?”李老板:“因为以前接触过。人比较实在。它这个苗经过过筛的,我要多大苗给多大的。”李学朝这次买的是50尾一斤的黄颡鱼鱼苗,只要气温达到15度,就能在北方进行养殖了。有价格优势和技术保障,叶进祥把黄颡鱼鱼苗卖到了北京、天津、辽宁等省。从28斤黄颡鱼中发现商机的叶进祥,现在一年靠黄颡鱼能收入两百多万元。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Ⅵ 黄骨鱼主吃什么食物
黄骨鱼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黄颡鱼,汪蛟(浙江俗称)),黄骨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
黄骨鱼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是杂食动物。
(6)黄颡鱼5厘米吃多少规格的料扩展阅读:
黄骨鱼的食性介绍:
黄骨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
野生黄骨鱼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骨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黄骨鱼
Ⅶ 黄颡鱼的养殖问题!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黄颡鱼常见疾病控制技术】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
一、机械损伤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 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三、水霉病
病因
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四、肠炎病
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车轮虫病
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六、小瓜虫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
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七、锚头蚤病
病因
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着。
八、营养性疾病
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Ⅷ 黄骨鱼吃什么
黄颡鱼即黄骨鱼,野生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颡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养殖可用鲜活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可将小鱼、小虾、螺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绞碎后用土面粉作粘合剂,搅匀成团状,放在饵料台投喂,也可用专门配合饲料。
投饲时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每天投喂占鱼体重5%左右,每天两次,上午占1/3,下午占2/3,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8)黄颡鱼5厘米吃多少规格的料扩展阅读: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