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艾灸图上的一寸是多少厘米
A. 中医里的‘一寸’到底是多少厘米呀
一半就是中指的指宽,大小根就人体的结构略有区别,没有准确的度量。
孔最,一般在碗横纹与肘横纹的中央,人跟人差距很大的,所以7寸很不准。
B. 五寸是几横指
手指同身寸法(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西安继正堂艾灸馆整理分享。
导读:同身寸法是针灸取穴的比量方法。出自《千金要方》。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划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主要有骨度和指寸法两种,临床多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等。
1寸 [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作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1.5寸 [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第二节)横纹处为准,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第一节横纹处为准,三指横量为2寸。
自己食指的前两节的长度也是两寸。3寸 [同身寸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同身寸法是针灸取穴的比量方法。出自《千金要方》。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划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主要有骨度和指寸法两种,临床多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等。
1寸 [同身寸法]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作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1.5寸 [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第二节)横纹处为准,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
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仲号,经络技巧,穴位疾病方法直接查询。
2寸 [同身寸法]
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第一节横纹处为准,三指横量为2寸。
3寸 [同身寸法]
中指中节(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经络技巧公众号温馨提示:以上所说的“寸”,并没有具体数值。“同身寸”中的“1寸”在不同的人身体上都是不同长短的;较高的人“1寸”要比较矮的人的“1寸”要长,这是由身体比例来决定的。“所以‘同身寸’只适用于个人身上,不能用自己的”同身寸“在别人身上来找穴位,这样做是找不准穴位的。”
此外还有一种自然标志取穴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人体表面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来作为取穴位的方法。
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固定标志法,也就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
例如:前面介绍的关元穴、气海穴是以肚脐为标志,长强、会阴以肛门、尾骨等为标志来测量。活动标志法是根据人体进行某些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找曲池穴时需要弯曲手臂。
C. 中医里的‘一寸’到底是多少厘米
在寻找穴位时,中医有“同身尺寸”之说。并不是咱们做衣服的那个一寸,每一个的身高,体重,骨架大小不一。因此确定穴位时必须用自己的手指。
一指宽——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即一寸。
三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一关节宽度的和,即2寸。
四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和小指第一关节宽度的和,即3寸。
D. 中医学上所说的一寸 等于多少个厘米啊
讲经络穴位时说的一寸,指的是同身寸,就是这个人的大拇指指节的宽度,也就是说大拇指越粗,这个一寸就越长.三寸一般就用手掌来量了,把手展平,四指并拢,这四个指头加起来的宽度,从中指靠近手掌的那个关节的位置算.中医所说的一寸没有具体多少厘米,只是一个大概.
E. 中医里穴位提到的一寸到底是几厘米
中医所说的一寸是骨寸,不是平常说的寸,就像市寸,英寸一样。就像胸骨下端到肚脐是八寸,要找中脘就找四寸。意思是说每个人的骨寸是不一样长的,要找准穴位要用自己的手去找,不要让别人的手来量。自己的拇指一横指就是一寸。不算拇指,剩下的四个手指就是三寸。OK。
F. 艾灸条的使用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6)穴位艾灸图上的一寸是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综合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着。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
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有这么几种女性: 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G. 针灸的度量一寸是多少厘米短针,长针各是什么意思最好有图!自己背部怎么扎
针灸针的型号主要看它的直径,25mm为1寸,40mm为1.5寸,50mm为2寸,60mm为2.5寸,75mm为3寸。针灸1寸:拇指的关节横纹两端之间的距离或中指中节的长度为1寸。
针灸针规格:粗细28~30号(0.32~0.38mm);长短:1 ~3 寸(25~75mm)。
H.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是哪里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艾灸穴位图
I. 针灸进针一寸是多少厘米
楼上的你懂不懂针灸啊,在这里乱说话,“一寸约为3.3CM”会害死人的知道吗!
所谓的1寸并非都是想同的,而是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来定的。每个人以自己的食指弯曲后中间指节内关节的距离为1寸(大约1个CM),每个人手指伸直并拢,食指到小指通过中指指节的距离为4寸。短针一般指是1寸的,最长用的是3-4寸的针。
J. 中医上找穴位一寸是几厘米
这个倒无法用尺来算
因为中医主要的用法是同身寸
在小朋友身上可能是1cm
但大人身上搞不好就是5cm'了
举例,手掌并立的时候,是4寸
但是大人和刚出身的婴儿很明显差距吧
大概就这样,希望能帮助到你XD,哈哈哈
-------------------------------------------------------------------------
以自己的身体部位作为标准
你上网查查很多教你找穴道的方法都是用‘自己’几根手指放在那里把位置找出来
那个每个人的身形都不一样大,
就如同大人的手指如果放在小朋友身上找穴道,和放在大人身上找穴道一样
大人的手指对小朋友而言太大,这样找无法找出正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