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量单位 » 干隆红山水多少厘米

干隆红山水多少厘米

发布时间: 2022-05-11 16:40:58

㈠ 有山水画吗加上赏析。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山水画中的经典,有关的原画,还有赏析如下:

一、原作如下:

二、赏析:

1、画家简介:

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2、文物简介

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

3、赏析: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游春图》中的山峦树石皆用细笔勾勒轮廓,而不加皴斫,线条无甚大的粗细提按变化,然却显得朴拙劲朗;所绘人物全以细劲的线条勾描,纤如毫发,人物形态虽无太大的变化,然却神采奕奕;其画山水,更是一丝不拘,画面显得柔美流畅;而所绘树叶,纵有勾笔、散点画法,却类似“个”、“介”字点法,似不成形,然显得朴拙古拗。那山顶坡脚的点苔,劲健爽朗,显得浑朴谨拙;树虽绘有多种,树干形态却千第一律,无甚穿插多姿的变化,似游离于山石坡顶似的,然由于运笔较为成熟,笔法墨法有轻重变化,虽未用皴法,却仍能看出山石树木的质感。这种画山石不作皴斫,画松干不用松鳞,画松枝不作细针,即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的笔法特征,正好展现出山水画从雏形阶段发展到初创时期的风格特征。这三是汉魏两晋南北朝后山水画的表现方式。既改变了远古山水“若伸臂布指”的那种稚拙的山水图式,也体现出隋时这种“盖创为山水之初,法之末备然耳”(詹景凤语)的山水样式。

设色敷彩

《游春图》的山石树木虽然空勾无皴,然全以色渲染。全图山水以青绿设色为主。山顶以青绿敷之,山脚则用泥金;树叶设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点以白粉桃红,松树不写松针,直以深绿点之。全图在青绿设色的统一格调下,显得潋滟而生拙,丰富而单纯,富丽而古艳,充分展示出我国早期山水设色那种“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样式,标志着山水画的创作,已从原先设色古艳而富有装饰意味的图式,向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过渡,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构图布局

《游春图》的章法布置也极有特色。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全图比例恰当,层次分明。这种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恰当配以殿阁舟桥,并开始注意客观物象之间的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以及深度、层次、比例等透视关系的变化处理,使山水画创变得较为合乎现实生活的新格局,这正是隋朝山水画的特有表现形式。也正如《后画录》所评述展子虔的山水“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画谱》论展子虔的山水画“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浑然一体。

㈡ 清朝各代制钱大样尺寸是多少

干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干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

康熙、雍正小平钱直径比较大,大部分流通币直径在2.6—2.7厘米之间,2.5厘米以下的的称小样,2.8厘米以上的称大样。道光以后的小平钱都很小,直径2.4厘米也不能算小样,如果达到或超过2.5厘米的,就算是“大样”。

如秦半两之类,大小不一,要找—样大小反而不容易,一般不使用“大样”、“小样”的说法,所以“大样”、“小样”是同类钱币相对大小的概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大样、小样钱数量相对比较少,但并不希罕,可以作为收集版别、品种,增加钱币收藏的趣味。

干隆通宝大样,从广义上讲指各局超过同版制钱直径1mm以上干隆版别钱,从狭义上来说则专指泉局大型制钱,日谱称其为万选钱,也人有称为宫钱,直径一般在上26.5cm以上。区别于方通大样、小平式大样。

(2)干隆红山水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铸造背景: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干隆。铸行“干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

干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干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干隆四十年时,私铸情况日盛,各省官员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

到了干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干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大不如初的情况。此外在干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干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历史价值:

清高宗干隆皇帝于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干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干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

“干隆通宝”当时发行时间较长,铸量极大且加之流传至今时间较短,所以多数价值低廉。但干隆的雕母和母钱因流传数量极少,现在以是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㈢ 红石砚资料

红丝石砚是鲁砚中最优秀的品种之一,历史上以其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而在唐宋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有“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之盛誉。该石最早开采于唐中和年间,由于坑储不多,开采时断时续,至北宋末年即已开采告罄,故后世所称的“四大名砚”已不包括红丝石砚。而今,她又以石质润美、坚而不顽的优良品质赢得了现代大家赵朴初、启功、刘海粟、吴作人等先生的赞美,被誉为“品评宜第一”。

一、红丝石的产地、地质形成与品种
在历史上被文人墨客极为推崇的红丝砚石,产于临朐冶源老崖崮的壮山和青州西部的黑山山顶石洞中(黑山石石源枯竭,已断采数百年)。《青州府志》、《临朐县志》载:“红丝石产于临朐县老崖崮”。实际上两地直线相距二十余公里,产石色泽质地极为相似,系同出一脉。临朐古为青州所辖,以州名物是历史上许多产品沿用的习惯,故红丝砚古称:“青州红丝砚”。据载入四库全书的《西清砚谱》云:“红丝石出临朐县,其色红黄相间,佳者绝不易得,故世罕流传。是砚红丝映带,鲜艳逾常,而质古如玉,洵为佳品。”
红丝石生成于四亿四千万年前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属硅质灰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及云母、石英铁质等,硬度为4度以上,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从石质成分和硬度来看,确实是制砚的理想材料。老崖崮壮山石生成于地下2-7米的石灰岩第一岩段与第二岩段接触部位。岩层较薄,料石稀有,往往有石英线杂其间,大材极不易得。每开石料数十方,方得几块红丝石坯。黑山石产于山顶洞,洞口石壁凿有“黑山”、“红丝石洞”几字,尚依稀可辨,另有“唐中”二字残存,之后的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大清干隆”、“道光七年”、“同治三年”等凿字,则比较清晰,多是采石者所留记。洞口因石沙堵塞,高仅一尺余,可容一人爬行而入。洞内深宽一丈有余,但高仅三尺余,屈颈方可蹲坐,采石极为困难。据洞口石壁留记,历代前往采石的不断,但其收获亦必了了。宋唐彦猷《砚录》云:“州(青州)之西四十里有黑山,山高四十余丈,盘折而上乃有洞穴,石生于洞之西壁,相传曰红丝石。……遣工前往六七日,仅得四五寸者二。”唐氏北宋嘉佑间曾知青州,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可见当时己极不易得。今天,青州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实地探寻,确系石源枯竭,所以说红丝石在世界上只有临朐有了。
壮山石色红黄相间,以柑黄地红刷丝纹、紫红地黄刷丝纹、猪肝色地灰黄丝纹等为主。丝纹虚幻神妙,有着变幻无穷的纹理。有些天然形成云纹、水纹、冰纹、刷丝纹和山水草木人物云龙鸟兽诸状。有些还具有石眼、金色的条带以及闪闪发光的紫筋。还有的石料上有点点的黑斑,成砚以后,就像留在砚上的墨痕一样,这些丝纹和斑痕,构成了红丝砚特有的文采。以上几种纹理均回旋变动,萦回石面,次第不乱,异常美丽。用它制成砚,质润理滑,色泽华褥而不浮艳,手试如膏,似有游液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泛油,墨色相凝如漆,真是为它石不可比拟的稀世之瑰珍。无怪唐宋时人们把她誉为诸砚之首了。

二、红丝砚的历史地位及名家品评
究其历史,红丝石早在隋唐以前就有记载,唐宋时即负盛名。曹昭《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及《高南阜砚史》、《阅微草堂砚谱》等,均对此有过很高的评价。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谓:“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山石第三”。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而宣和尤红丝之冠也。质莹甚,而朱纹隐起,如红羽、下如丹叶,故又名朱雀琼花”。欧阳修《砚谱》云,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宋代唐彦猷《砚录》云:“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试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又云:“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故列于首云。”唐柳公权在《论砚》中写道:“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宋人汪藻作有《红丝砚铭》云:“餐霞道士赤肤肌,隐然胍胳乱红丝。千龄不败坚且滋,谁其忍者断厥尸。”宋代书法家唐询评论红丝砚曰:“色若晚霞,丝若鸡血,坚而不脆,硬而不滑,手握似有温柔感,轻敲则响声清脆,发墨好且如漆色,不损笔毛,温如良玉。”据四库全书中《西清砚谱》记载,干隆皇帝曾为宫中的二方红丝砚题铭。其一:干隆皇帝为旧红丝石“鹦鹉砚”题诗云:“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赋后,缕肝吐出一丝丝。”
[该砚高五寸,宽三寸三分,厚七分,长方略成椭圆式,琢为鹦鹉形。色黄而泽,砚面正平斜带红丝缕缕,墨池上左方鹦鹉首亦带红丝,赤如鸡冠。双目圆睁,左顾作饮水状,左右侧两翼下垂,下左方尾上卷,雕工细腻,翎羽分明,传真入神,仿佛在向人语,十分生动可爱。诗中的“鸿渐”,典出刘峻《辩命论》:“君山鸿渐,铩羽仪于高云”。祢衡,汉末文学家,少有才辨,性刚傲物。京剧《击鼓骂曹》就是说他。作有《鹦鹉赋》,借物抒怀,辞气慷慨。干隆的这首题砚诗,借典抒怀,感情深刻,是一篇精心佳作。〕
其二:“御制红丝石风字砚铭”曰:“石出临朐,红丝组锦,制为风字,宣和式番。既坚以润腴发墨,虽逊旧端,足备一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风翰,山东胶县人,曾任歙砚的产地歙县的县丞,一生所制所铭的砚达千余方。十年动乱坟墓被挖掘破坏,棺木打开,内竟殉葬了百余方砚石。他在所藏的红丝砚上刻铭云:“美不美,家乡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清代画家程庭鹭所作的《红丝砚铭》则说:“标奇米史与欧谱,洮河绿石奚足数,中有脂痕融胍缕。”
中国古代砚种繁多,长期以来,首推广东端砚和安徽歙砚。但在唐宋时期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文人学士欧阳修、苏轼、唐彦猷、苏易简、陆游,元、明间的倪瓒、徐渭等,都在其有关着述中对红丝石评价很高,誉为诸砚之首。所以自历史上名家的品评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四大名砚是红丝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只是到了宋代后期,因红丝石石源罕稀,断采不出及地处沂蒙山区,交通阻滞等等原因,在历史上几代失传,才以出产于甘肃临洮的洮砚补入,故红丝石砚在今天的知名度不及端歙砚。但该砚以其色彩各异,纹理天成,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您就会对古人的评价口服心服无可辩驳了。

三、红丝石的发展与创新
为了发展红丝石这一文化历史遗产,弦扬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我国金石名家石可教授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先后多次来临朐实地考察,并写出了《鲁砚》这本专业着作。在他的指教下,1978年以来先后在北京、济南及日本、美国、新家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了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高度称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协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78年观红丝砚新作后,即兴赋《临江仙》一首:“彩笔昔曾歌鲁砚,良材异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红丝,护毫欣玉润,发墨喜油滋,道是天成天避席,还推巧手精思。天人合应妙难知,刀裁云破处,神往月圆时。”并手书五言诗一首:“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尤,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赵老的这两首诗,不但对红丝砚的石质,而且对制砚艺人都作了高度赞扬,并把现代红丝砚的地位提到了“品评宜第一”的位置。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有诗赞曰:“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今日层台观鲁砚,百花丛里见红丝。”现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先生为红丝巨砚题“垂流亿载”。副主席李铎题“华夏瑰宝”。日本着名书法家、日中友协副会长梅舒适先生来临朐观红丝砚后欣然命题:“临朐红丝天下砚”。而今,红丝石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艺人们的雕刻技艺也不断提高。在制作上因材施艺,巧用天然花纹,随纹理造型,已逐步走出一条砚品雕刻“巧用天工,因材施艺,粗犷遒劲,简朴大方”的制砚路子来。但在肯定以上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红丝砚的粗制滥造问题。因我们红丝石的资源极其有限,好的石材太稀少了。一方坯石制作前要先净其尘土,水中浸泡一下以辨其纹理,然后随纹理施艺,巧用其纹,不能损伤其纹,以确定雕刻何种纹饰才能与其纹、色相和谐。另外红丝右也有“虫蛀”边的,也有“全自然”边的,在造型、雕饰上都应当与保留着的边相协调。如果在红丝石上刻甲骨、钟鼎,刻画像石刻,并留有刀凿痕迹,追求古朴,那就会产生非常不协调的效果。同时也不能摹仿一些清末民初的端砚雕刻,非龙即凤,把红丝石的自然特点全破坏了。再有要看其纹理,不一定非要做成砚,根据纹理图案也可以做成观赏屏。如有一块红丝石,缕缕红丝天然组成了8008四个数字,根据这一特点,别不施艺,将石面抛光后,镶嵌底座做成观赏屏。深圳文物局的客人见后愿出以上数字的价钱购买。一块40公分见方的石头,八千多元也算值了,但还是以展品不售为理由把她留在了临朐。另有一自然边的红丝石,该石下方天然纹理为水波纹,中部纹理形似浪花,顶部为天然一片金色。经过反复思考后,据此纹理,别不施艺,只在水波与浪花之间将墨堂铲成一轮红日。意喻为浩瀚的东海波涛在翻腾,浪花在飞溅,一轮喷薄欲出的旭日已将天空染成金色一片,整方砚如同东海日出的自然景观。这样处理不但不损其纹,而且利用其纹将天工与人工合二为一,即顺其了自然,又巧夺了天工,使作品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已索取资料照片,要做砚作介绍。因此,以红丝石制砚,在色、纹上作文章,在排除俗陋、追求高雅上下功夫是十分必要的。总之,我们要具有创造性地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新砚品。

㈣ 求教:瓷器的落款:“干隆年制”和“大清干隆年制”有什么区别谢谢

“干隆年制”和“大清干隆年制”的区别在于款识外观不同,现有官窑瓷器数量也不同。

1、“干隆年制”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运笔转折处圆滑。款字一般以青花写款为主,四字双方匡形,但有些抹红器、珐琅彩器或少数粉彩器上用蓝料写款。

(4)干隆红山水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干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干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

干隆官窑款以青花款为主,色调深沉,也有抹红和珐琅料,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总之,干隆青花款大都字体工整,青花深沉,个别有字体偏斜草率、连笔书写和青花深浅不一的极少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清干隆年制

㈤ 圆明园的文物中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资料。

1、大水法石鱼

圆明园大水法石鱼位于被焚毁前的西洋楼建筑群落,身长125厘米。大水法从干隆十二年动工,到干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因此这对石鱼至少有248年的历史。

圆明园遭劫后,这对石鱼于上世纪20年代末流落民间,现今终于被有识之士无偿送回了家。同时回家的其余8件石刻文物包括台阶、栏杆、底座等,是由北京电教馆送回的。8个构件中,有6件因雕有精美的西洋花纹,被推测为西洋楼的护栏等,另两件为中式雕栏。

2、金瓯永固金杯

金瓯永固金杯为清朝皇帝于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元旦开笔仪式时的专用器。杯呈卵圆形,口径8厘米 足高5厘米 通高12.5厘米,以两条夔龙为耳,夔龙头各安珍珠一枚;以三个卷鼻象头为足。

杯身满錾宝相花,花纹对称,镶嵌以珍珠、红蓝宝石做花心,点翠地。杯口一侧,錾刻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另一侧钤“干隆年制”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骏骨图》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鬣尾、蹄腕,颇具写生之意。

4、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干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5、《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干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干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按其绘法不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工笔彩绘图,仅有一套,原存于圆明园。该图艺术价值高,直观效果好。

第二类为墨线白描图,共有3种版本:一是由词臣奉旨校刊干隆《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的附图,有干隆十年内府行本;二是光绪十三年石印再版《圆明园图咏》所附分景图,原由孙祜、沈源合绘;三是张若霭绘制的四十景。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彩色图片,是据1983年法国学者赠给中方的干隆原图底版印制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圆明园大水法石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瓯永固金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骏骨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十景图

㈥ 清康熙豇豆红瓷器有什么特点特征,识别要点

清康熙豇豆红瓷器有以下几点特点特征:

1、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

2、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3、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4、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5、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6、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如印盒、尊、柳叶瓶、菊瓣瓶等,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雍正后已很难见到了。

7、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

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

鉴别清朝康熙豇豆红瓷器的方法:

1、器形。器形与色彩一样一样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因素,看豇豆红的器形主要记住一点,就是豇豆红是没有大器的。康熙年间,豇豆红瓷器最常被最为文房用具,比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等。

2、颜色。豇豆红是一种高温釉,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铜红釉品种,所谓的铜红釉是一种以含铜的物质作为着色剂,经过还原焰烧过之后形成的红色釉。

它的颜色非常特别,整体颜色是不均匀的粉红色,十分像豇豆,故因此得名。豇豆红的色彩是其他瓷器所没有了,就算是普通人看一遍也会对这种颜色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6)干隆红山水多少厘米扩展阅读:

清康熙豇豆红瓷器的价值:

这种高温铜红釉瓷器中为名贵的品种,许多已于上世纪初流散外洋,珍藏于天下各国博物馆和珍藏家手中。听说仅美国多数会博物馆就珍藏有100多件,比国内的博物馆相同藏品的总和还多。见豇豆红釉的稀罕。

虽然豇豆红釉的传世量较少,而且大多流散到外洋,但近两年豇豆红釉在香港以及内地一些拍卖公司也是一再亮相,成交状态一直不错。2003年7月,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一次古瓷拍卖会上,一件高19.7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成交价为275.1万港元。

康熙豇豆红瓷器辨伪,到了2005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成交额为101.76万港元;同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另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12.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成交价为114.48万港元。

而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豇豆红太白尊也以102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在内地只管拍价不如外洋市场,但也不乏响应者。像去年秋季,一件直径为8.4厘米的水洗,以22万元成交,而它的估价只有1万元。

㈦ 李可染一共画了多少幅红色山水作品

李可染一共画了多少幅红色山水作品,这个答案除了画家本人应该没有人能知道。例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当是外界知道的就有七幅之多。还有谁知道他家人有没有收藏有《万山红遍》?李可染、黄泽金、崔如琢、范曾、黄永玉等画家的作品市场上仿制品也很多,因为他们的字画真品很值钱。所以,我认为不要说李可染一共画了多少幅红色山水作品没有人知道,就是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真正有几幅也许都没有人知道。目前谁的真品值钱,谁的仿品就多。谁的仿品多,谁的真品就更加值钱。例如现在市场上黄泽金、崔如琢、范曾的仿品最多,所以他们的真品自然就最值钱。

㈧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现值多少钱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韩滉《五牛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着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着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 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张萱《捣练图》纵37厘米,横145.3厘米,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周昉《簪花仕女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周昉《挥扇仕女图》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人《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着名的宰相韩滉。
韩滉 (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着称,韩滉以画牛着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干隆等着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干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8.7cm 横335cm。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仇英(仇,音Qiú),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着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清·郎世宁《百骏图》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目前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干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2167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63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933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2001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761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2085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22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865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869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