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多少人中的斩首是什么意思
1. 斩首三级是什么意思
脑袋也称为“首级”,“斩首三级”的意思就是砍了三颗脑袋,一般用于战场上。
古代战争中,对于普通士兵的记功一般以士兵击杀的敌人数量为准,但负责记功的军官是很难确认单个士兵在战争中具体杀敌数量,于是就诞生了这种按砍下敌军脑袋数量的多少来记功的方法。战争结束后,胜利一方的士兵会根据自己在战争中击杀的敌军数量,砍下战场上敌军尸体的头,带回大营记功。
在许多描述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战马两侧悬挂着人头”之类的描述,就是因为士兵击杀了敌军,必须将敌军首级砍下,回大营后才能记功。
还有“杀良冒功”这种词汇,就是由于军队无法战胜敌军,没有功勋,于是将普通的老百姓杀死,用这些老百姓的头充作敌军的头,以骗取战功
2. 古人斩首的程序是怎样的
斩首,就是用刀把头砍下来,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把过程细化却可以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专着。在秦汉时期,斩首分为三种:斩、枭首和弃市。“斩”就是直接把头砍掉,“枭首”指的是把人头砍下后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则是在闹市区把囚犯直接正法或先执行别的死刑(如绞刑),然后再割头示众。 在古代,斩首是是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程度比凌迟轻,比绞刑重。清朝以后,随着枪械的更广泛运用,斩首逐渐被枪毙代替。 然而要想执行斩首,最先考虑的是时间问题,这事不像赶工期,越快越好。看过古装剧的人一般都知道是在秋后问斩。其实这种说法古已有之,在《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记载。至于原因,可能是为了借助秋冬的凋零肃杀,来顺应天命。不过也有例外,秦代估计囚犯太多,对行刑季节没有要求,四季都可以。 我一开始就强调时间问题,是因为这种规定必须严格遵行,如明朝时如果有人在立春后或秋分前处决犯人,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唐朝也有规定,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间行刑,则只有等到来年了。 除了季节,在日期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唐朝时,在大祭祀日、望日、朔日、二十四节气、闰月的全月以及阴雨天气等很多日子都是不能处决犯人,经过这么一减,其实也没有几天能符合要求了。所以唐朝的刽子手通常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问题。 好不容易敲定了日子,还需要选定时辰。根据要求,行刑的时间假如定在白天就必须是午时,要是在晚上,那只好要等到天亮。这些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马虎不得,执行人万一瞌睡睡过了点,还得多管犯人一天饭。不过一般来说,犯人死之前除了可以吃顿饱饭,还能允许与家人见上一面,这也算是古人具有人情关怀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斩首的地点倒没有特别的规定,通常是在市中心执行,有时也会根据被斩人的身份高低对地点适当调整。北宋斩王公大臣是在汴京(今开封)的五朝门,明清则在午门。不过清朝斩人大多数时候还是选择在菜市口。 选定地点后,就开始把犯人押解到刑场。押解的时候也是有规定的,如南朝陈规定,须将死囚坐在没有盖的车上,脖子、手、脚都要戴上三械,双手要用横木固定住,在手械上还要写清犯人的名字和罪行。到了明清时期,犯人的名字和罪行则是写在一块木牌上,插在犯人背后。现在影视剧中经常忽略这类的小细节,误导了无数个观众,说句玩笑话,简直是罪可当斩了。 但接下来出场的并不是刽子手,而是监斩官。监斩官的最大职责就是“验明正身”。这个程序是一定要有的,否则犯人要是被人偷梁换柱,那可算得上非常严重的“事故”了。 监斩官的另一个工作是确定犯人是否有冤情,唐代武则天当政时为了不让犯人喊叫,行刑者曾发明一个木丸,用来塞住犯人的嘴。好在这种制度在唐以后就被废弃不用了,犯人在死之前可以与监斩官直面交流,即使没有冤情也能练练嗓子。 最后出场的才是刽子手。刽子手除了体格好、具备杀人的胆量外,还需要经过一些技术训练,因为人的脖子虽然不是钢板做的,但也不是随便一下子就能砍断的。如果你两下子还不能把犯人的脖子砍掉,那还不如给他一条绳让他去上吊。清朝时有一个叫阿里玛的武将,因犯事被拉去斩首。此人就属于那种脖子比较硬的,刽子手根本砍不动。阿里玛为了图个爽快,就告诉刽子手先把他的脖筋砍断,然后再砍。刽子手照做后才算完成了任务。当然,后人关于这事的记载难免会有夸张的成分。 在真正行刑的时候,为了防止犯人反抗,通常是把他们反绑在木桩上的。反绑后的囚犯姿势是双膝跪地,头自然前倾,以方便刽子手对准挥刀。这是比较利索的,犯人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但有人如果不想让你痛快的死,还会在行刑的时进行大赠送。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有一场甘露之祸,太监仇士良逮捕宰相王涯等人,判以斩首。临刑时,刽子手先解开他们的头发反系在木桩上,然后用铁钉把他们手脚钉牢后才开始行刑。诗人卢仝虽是无辜,但还是被捕赴难。卢仝是个秃子,刽子手一看没有绑在木桩上的头发,就用一颗尖钉把他的后脑勺钉在木头上。 如此看来这种工作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心脏不好的人想象一下估计就能抽过去。因此,刽子手一般一次斩杀一个犯人就算完成任务。如果一下子斩杀的犯人多,那就需要多个刽子手同时行刑,或者让一个刽子手先砍,等砍累了以后,别的刽子手再继续砍。所以,衡量一个刽子手的业务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他一口气能砍杀多少人。而一个刽子手一次最多能砍多少,史料并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事绝对和个人的体力以及刀是否卷刃有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刽子手在当时可算高薪职业,但由于损阴德,所以并不热门。不过好在应聘刽子手文凭越低越好,这一点倒是和今天恰恰相反。
3. 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翻译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⑨,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头: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⑩俄而:不久,一会儿
翻译: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 斩敌首级数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4. 打仗军功斩首多少,个人是怎么算的,打仗的时候那么乱,
【计首授爵】
军功爵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一直都是计首授爵制,意思就是,你砍多少头,就能升官加爵!
这个头是有讲究的
必须是“甲首”,就是必须是敌方士兵的头,一般的头是不行的。
也不用担心没地方带
秦灭六国的时候,斩首百万,细算起来,秦军一人分一个都不够分,一场仗下来,腰里能挂个几个头,那不得了了。
更不用担心没时间割
秦军以百人为单位,同进同退,形式好,杀一些后,剩下的敌人都跑了,你就能回去慢慢割,形式不好,你再想着割头,那是要被人家割头的。。赶紧跑路逃命吧!
当然,割头只是计算军功的方式之一,例如作战时的“先锋”,只求一路杀到底,【破阵】后,全部人都封爵,就不用割头,还有攻城拔寨时【先登】也类似同理。
现代战争
现代是以战术目标为目的,不以杀敌数记军功
一个重机枪手,一顿扫射,运气好了能扫死三五十个人,迫击炮轰炸的,一顿炸,炸的准的话能把一个排炸没,没法算。并且不以杀人为目的了。
总而言之,以前人都比较野蛮,没有什么我们想的多高大上多高技术含量的方式来计算军功,现代战争出于人道主义,更不以杀人数记军功了。
5. 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中有奇什么意思
有奇,是汉语词汇,出自《核舟记》,解释为还有零头。
意思是斩首4800多人。
6.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中 “虏”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屠杀赵军俘虏,这里的 虏 是名词 俘虏 战俘。
7. 古代战争中“斩首数百”意味着什么
数百表示人多
不过古代战争不是死的人多,主要是逃的人多
士气一没了,都跑,他们大多都是农民,不是正式兵
8.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朝代杀人都喜欢斩头颅
首先要纠正一点,古代王朝的死刑也是分很多种
由于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巨大,因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死刑,也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斩首。
斩首在古代叫斩刑,属于死刑的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刑罚。之所以要斩首,斩首几乎都是公开处刑,一般在菜市口问斩,而斩首时老百姓是可以围观的,通过斩首形成的威吓效果,让老百姓有所畏惧,进而对国家和法律产生敬畏,不敢轻易的犯罪,因为犯罪的情况下自己有可能是下一个被斩的犯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斩首,实际上斩在死刑范畴里只能是第二档,在古代刑罚里,最低档是绞,勒死或者让其上吊,以保留全尸,然后是斩,只砍下首级,之后可以收尸,再高就是五马分尸(车裂),最高的则是凌迟,即一刀一刀将犯人刮死,有一种叫“鱼鳞刮”,要在犯人身上割360刀,非常残忍,犯人甚至死无全尸。
根据犯罪的身份和情节不同,死刑的方式也不同:一般高官被杀,多用鸩或绞,而且不公开处死,是秘密处死;普通官员或老百姓的严重犯罪,通常用斩,不过官员一般不公开处斩,而老百姓基本都是公开处刑;而特别严重的,如谋反,弑君,投敌等,则有可能用到更严苛的刑法,如商鞅是以谋反被除以车裂,而袁崇焕更是被扣上十大罪而被凌迟。
当然,刑罚发展到明清,更出现剥皮充草等更加残酷的刑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9. 军事上所谓的“斩首”是什么意思
一般所谓的“斩首”是在在战时情况下对敌方道脑人物进行刺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