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少馒头是什么谚语
❶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份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个假设法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着《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着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75个小和尚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❷ 馒头有数客有数啥意思啊
常用俗语。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的。要一视同仁,平均分摊。
❸ 腊月二十九有哪些民俗谚语
腊月二十九的民俗谚语:
1、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自古民间就有这样的习俗。按老理儿从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馒头和炒菜,谐音听起来像“争吵”,因此就在这一天把年后几天吃的馒头、花馍提前准备好。
这蒸馒头在过去可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得精心准备。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乡亲或是邻居交换的,所以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样才有面子,才吉利。
2、大月贴倒酉
大月三十天,腊月二十九是小除夕,这一天是除旧岁的日子,也是一年收尾的日子,人们贴春联庆贺新年,农民家庭在柜子或粮食缸上也要贴福字,就是要把一年的财气封住,但是也不能封严,以防来年财气灌入,所以就在缸上倒贴福字,寓意守住财运,来年五谷丰登。
3、小月守一宿
小月的话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这一天是要守岁的,传说古代有种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来到人间,趁着人们熟睡,把不好的东西带给人类,但是这种怪兽怕光,人们点灯它就不敢来了,所以人们到了除夕就点上灯守岁,称作“小月守一宿”。
腊月二十三到三十的谚语
1、二十三,糖瓜粘
2、二十四,扫房子
3、二十五,磨豆腐
4、二十六,去割肉
5、二十七,宰公鸡
6、二十八,把面发
7、二十九,蒸馒头
8、三十晚上,熬一宿
❹ 180个馒头,100个和尚吃,大和尚每人吃三个,小和尚每人吃一个,大小和尚各有几个馒头
大小和尚的馒头的比三比一,大和尚是180乘四分之三等于135,小和尚是180乘四分之一是45个。
❺ 一百个和尚吃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四个,小和尚四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要求算术解)
一百个和尚吃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四个,小和尚四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要求算术解)
4x+y/4=100 (1)
x+y=100 (2)
-------------------
由(2)得
x=100-y
代入(1)式得
4(100-y)+y/4=100
解
400-4y+y/4=100
1600-16y+y=400
1600-15y=400
y=1200/15
y=80
代入(2)得x=20
即大和尚20人,吃80个馒头;小和尚80人,吃20个馒头
❻ 流行语“吃馒头“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是不是说的5个馒头:
一、第一个馒头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摆着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愤怒替代。他举刀杀了农夫,因为,他发现农夫还有那么多没有给他。
思考1:同样的行为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到自己得到的,会感恩;看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会仇恨。
思考2:救人命的是农夫奉献的馒头和水,与农夫自身拥有的并无关系。但现实的教育,更注重农夫一无所有情况下的慷慨,那意味着更高尚。这不自然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标准和预期。实际上,爱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点,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每个人都可以献爱心,而不是期待一个像A农夫那样的人出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每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思考3:感恩或者仇恨,往往都由一些细节决定而非本质决定。从本质上看,A和B两种情况下,结果都应该是感恩的。但只有正常而理性的人才能在两种情况下都保持同样的感恩心态。
思考4: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心态存在?
二 . 第二个馒头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被通缉的贪官。于是,很多人仇恨农夫,认为他助纣为虐。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曾经多次助人的善人。于是,很多人称赞农夫做了一件大功德事。
思考1:当救人于难要视身份救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决定应该救什么人,应该不救什么人。于是,很多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什么人都不救了。
思考2:如果人们在两种情况下,都能对农夫身怀敬意,爱心或会茁壮成长。反之,则在势利、戒心等等的影响下,爱心会丧失。
三、第三个馒头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抱歉地说:“我没有吃的了。”于是,全村的人都仇恨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说:“我只有半个馒头了。”于是,全村的人都鄙视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思考1:对于有爱心者,人们的标准会不由自由地抬高。
思考2:对于自私者,人们对把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因而也不会失望。
思考3:超道德是驱逐爱心的强大力量,直到所有的人在面对饥饿者时都关上家门。
四、第四个馒头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对于农夫的任何行为,他都不问善恶,全力支持。农夫失去镜子,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对的。后来,因犯大错破产。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对于农夫的行为,支持其善,直言其错,农夫辛勤耕耘,并不断改进,渐渐兴旺,广施爱心。
思考1:感恩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思考2:正常的思维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直言、批评往往是更好的方式。
思考3:其实,吃完馒头、喝碗水后,转身离开,也是一种感恩。很多时候,帮助人的人,只是怀着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在做,并不刻意希望得到赞美或者回报。
五、第五个馒头
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村里人逢人见到农夫就夸他,做了一件善事。后来,即使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农夫也主动伸手相助。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有人怀疑农夫作秀,甚至怀疑这个饥饿者就是农夫自己找人扮演的。于是,农夫遇到求助者,就躲得远远的,恐怕再遭诋毁。
思考1:赞美或者诋毁,往往会影响一些人的行为,一些心智不够成熟者的行为。
思考2:如果祈求某种行为得到一致的评价,只会让自己走火入魔。
思考3:遇到诋毁就逃避的人,永远只能当懦夫。
思考4:农夫应该迅速忘记那个馒头和那碗水,并忘掉人们所说的,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快乐的农夫。
❼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个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这样想:
1、大和尚一人吃3个,而小和尚1人吃1/3个,大小和尚相差(3-1/3)个。这是解题的关键。
2、假设全部是大和尚,就应该吃(100×3)个馒头,这里多出(300-100=200)个馒头,是因为把小和尚算成了大和尚了。每多算一个大和尚就多出(3-1/3)个馒头,看200里有多少个(3-1/3)就有几个小和尚。
3、小和尚:(3×100-100)÷(3-1/3)=75(个)
4、大和尚:100-75=25(个)
❽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内;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这几句话如何解释
土馒头指的是坟墓,馅草指的是人。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意思是城里的人死后也要都埋到城外,一人一个坟墓,有什么区别呢?是王梵志的诗,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深入了解下。
❾ 东北有一句话说"别拿馒头不当干粮"是什么意思,典故是什么
跟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是一个意思,大概就是 村长的官很小很小,但是也是个官。
因为在以前主食里面,米饭是最好的,穷人家都吃馒头之类的粗粮,所以说馒头不好,但是也是干粮(主食)。
哈哈 文化不高,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