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进伏雨水多少
1. 头伏下雨有什么说法
头伏下雨来自民间的“淋伏头,晒伏尾”的说法和“头伏有雨,伏伏有雨”的说法。
一,淋伏头,晒伏尾。
淋伏头指的是在入伏时下了雨,晒伏尾是指到了末伏时,天气会以晴朗为主,因为太阳会很晒,所以是晒伏尾。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是指如果在入伏时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三伏天的降雨会主要集中在头伏和中伏,等到了末伏时,降雨就会减少,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对于农民而言,初伏和中伏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此时的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入伏时下雨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等到了末伏时,农作物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授粉、灌浆时期,此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开始减少,如果此时是持续的阴雨天气的话,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授粉和灌浆,所以入伏当天下雨对农民而言是一件好事情。
二,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在头伏时下雨的话,到了中伏和末伏时,雨水同样也会很充沛。如果在头伏时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在中伏和末伏时,天气会以晴朗为主,降雨天气会很稀少。
在过去并没有可以预测未来天气的技术和设备,人们只能从多年的生活和劳作经验中来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三伏天是夏季降雨最多的季节,如果在初伏时雨水就已经很充沛,那么便意味着今年夏季的降雨会很多,所以在中伏和末伏时,降水量也会很大。但是当进入到初伏时天气以晴朗为主,那么便说明当年是个旱年,所以不只是初伏的降水会很少,中伏和末伏也同样如此。
三,三伏有三雨,五谷才进仓。
三伏有三雨并不是具体指三场雨,而是指在头伏、中伏和末伏时都有降雨的话,那么农民不管是种植什么庄稼,都会有一个很不错的收成。
在进入到伏天后,由于气温高,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大,农田的土壤往往会出现三天不小旱,五天不下大旱的情况,因此三伏天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量是特别大的。夏季种植的农作物要想有一个好的收成,和三伏天降雨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三伏天这个阶段的降雨很充沛,那么农作物的收成就会有了保障,如果降雨量很少,轻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因此才会有“三伏有三雨,五谷才进仓”的说法。
四,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伏王指的是入伏的第一天,因此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是指在入伏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在整个三伏天的降水会很充沛,古人用“一天一场雨”来形容三伏天的降雨情况,虽然事实上会有些差距,但是通常会出现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的现象。
伏天里的雨水,虽然会让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但与此同时,太大的强降雨,也会导致农田当中的庄稼受损。所以,民间在三伏天中,除了要防止天气炎热而导致的干燥之外,还有防止过多的降雨,而导致了农田里的庄稼霉坏。
2. 一个地区的雨水多少主要有什么来决定的
这个相当复杂啊! 一般根据经纬度,是否靠近海洋、河流,当地的地形等等。。。
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地理因素影响。
3. 数伏是怎么算的,它的来历是什么从哪天开始数伏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按中国的农历,从夏至日开始,按农历的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同时规定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的开始。这样一来,中伏有时是十天,有时就二十天。概括说来,就是在夏至日和立秋日中间,相隔约45天,这期间若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就是十天,若有五个庚日,则中伏就是二十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规定末伏必须在立秋后开始而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夏至日在6月22日,可是一个回归年的周期大约为365天外加6小时左右,这样一来,夏至日就在6月22日前后有了波动,一般会在6月21日和6月23日之间波动,不管夏至日如何波动,下一年数伏的日期只能提前或滞后五天(遇到闰年则提前6天或滞后4天),所以数伏的日期推算虽然复杂一点,到还是相对稳定的。下表给出了今后几年的数伏日期。年代 夏至日 头伏开始天数 立秋日 末伏开始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2013年 6月21日 7月13日 20天 8月7日 8月12日
2014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4. 一个地区雨水的多少由什么决定
地区雨水少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高山阻挡呃七那个海洋距离海洋的远近的
5. 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伏几天
一伏10天。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入伏是哪天,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就开始了。
那什么是庚日,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为天干总共10位,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6. 入伏是什么时候
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期间湿度大。
"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相关信息: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