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两倒加班费多少钱怎么算
㈠ 关于四班二倒的倒班费是怎么计算的
按劳动法,你的总收入是这样构成的 基本工资1500元(未交纳养老等的保险)加上补贴(夜班津贴等)加加班费(理论上是1.75天)三部分构成。
1.先说夜班津贴(或者叫倒班费) 倒班费 只和上夜班的次数有关。和工作日无关。这是各个企业自己定的。
倒班费有关的计算是: 晚班是一个大夜班费 加半个小夜班费。白班是半个小夜班费。
或者是一个小时若干元。(举个例子:某个单位是一个小时是五元。从17.00开始算,到第二天早晨八点结束,大约有120小时。可以拿到600元倒班费)
2. 而加班费是劳动法规定的 。加班费的money是1500除以21.75后 再乘1.75,大约等于120.67.
所以你的总收入是1500+120.67+倒班费(600元)=2220.67元
㈡ 在我国倒班的加班工资怎么算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倒班人员的 加班费 怎么计算,就连有些法律专家对于这个问题都是含糊其词。实际上,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很容易理解计算方法,就是严格区分 法定节假日 、公休日(周六、周日)、平时这三种情况的 加班 ,分别计算。现以四班三倒为例,根据法律规定,加班费是这样算的: 1、如果在法定节假日(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各1天,国庆、春节,各3天,共11天)上了班,那么这天按三倍 工资 支付。如果在法定节日刚好休息,那么视同正常休法定假,没有加班费。 2、如果当月没有法定节假日,或除了法定节假日之外,当月实际上班天数仍比法定上班天数多,也就是除了法定节假日之外的实际休息天数,比当月的公休日(周六、周日)天数少,那么多出的就是公休日加班天数,应该按 双倍工资 支付。 此条的法律原理是这样:四班三倒人员,当月所有在公休日(周六、周日)的上班,都应该按双倍工资算,但由于是轮换休息,所以有些休息日是在周一至周五期间,那么这些休息日视为补休,冲减相同天数的公休日加班,剩余的没有冲减掉的公休日加班天数,也必然就是当月比公休日少休息了的天数,所以理应按双倍工资计算。 比如,这个月公休日有8天,你倒班的实际休息天数(法定节假日遇到是休假,是休的法定假,不算在此条的实际休息天数内)只有7天,那么你的加班就是1天,这多出的一天单位应该按双倍工资支付。
㈢ 四班二运转放假加班费计算
一般工作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1.5倍;
双休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2倍;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3倍。
一、《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 工 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㈣ 工厂倒班人员,四班两倒,加班时工资怎么算,是1.5倍结算,还是2倍结算,因为倒班人员没有双休一说。
这个工资规定,一般是在国有企业的员工,才享受的。其他企业一律没有这个待遇。
㈤ 四班两运转如何休年休假
法律分析:休年假和是不是倒班是没有关系的,只和工作年限有关系。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
法律依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第三条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㈥ 天津石化四班两倒补助多少
天津石化四班两倒补助,如下:
1、职工加班费的基数可以由企业和职工协商来确定,否则企业应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 2、加班费的发放额按照工资基数核算,国家规定的加班费:一般情况是工资的150%,双休日加班是工资的200%,国定假日加班是工资的300%。
加班费是指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在规定工作时间之外继续生产劳动或者工作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者加班,延长了工作时间,增加了额外的劳动量,应当得到合理的报酬。对劳动者而言,加班费是一种补偿,因为其付出了过量的劳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支付加班费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人单位随意地延长工作时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