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霜多少钱一盒
① 百草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那么你知道中药百草霜吗?百草霜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百草霜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百草霜的功效1、妇女白带。用百草霜一两、香墨半两,研细,每次取三钱放在一片猪肝里,纸裹煨熟,细细嚼食,湿酒咽下。
2、脏毒下血。用百草霜五钱,米汤调匀,放在外面露一夜,第二天早晨,空心服下。
3、突然泻痢。用百草霜二钱,米汤调服。又方(铁刷丸):百草霜三钱、墨一钱、半夏七分、煮熟的巴豆十四粒,研匀,加黄蜡三钱、香油少许,做成丸子,分次吞服。视丸子大小,每服三、四丸至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4、小儿积痢。服“驻车丸”,即百草霜二钱、煨去了油的巴豆一钱,研匀,稍加面粉,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如是赤痢,利用甘草汤送下,是白痢,则用米汤送下,兼有赤、白痢,则用姜汤送下。
百草霜的作用1、流鼻血不止。用百草霜末吹入鼻孔,血立止。
5、吐血。用百划霜末二钱,糯米汤送下。又方: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共研细,每服二钱,茅根汤送下。
6、齿缝出血。用百草霜末涂搽,有效。
7、妇女血崩。用百草霜二钱,拌狗胆汁,分二次服,当归酒送下。
9、孕妇胎动下血或胎已死。用百草霜二钱、棕灰一钱、伏龙肝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白开水加酒或童泉送下。
10、胎前产后虚损、胎儿逆生横生、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等症。用百草霜、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醋各少许调匀,热汤送下。二服有效。
11、热痢脓血。用百草霜、黄连各一两,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12、疟疾。用百草霜、黄丹,等分为末,取三钱于发病日空心服,米汤送下。二服可愈。
13、昏厥不醒,但脉搏未停。用百草霜和水灌之。同时,针刺百会、足大趾中趾甲侧。
14、咽中结块,水食难下。用百草霜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用新汲水化一丸灌下。险者不过二丸,即见效。此方名“百灵丸”。
15、鼻疮脓臭。用百草霜二钱,冷水冲服。
16、白秃头疮。用百草霜调猪油涂搽。
17、头上诸疮。用醋汤洗净后,在百草霜内加少量腻粉,以生油调匀涂患处。
18、瘭疽(手足肩北等处的肌肉里生出许多米粒般的疖子,疼痛钻心)。
用百草霜、釜脐墨、灶屋尘,合研,加水一斗,煮至三沸,取汁洗疽。一天洗三、四次。
百草霜的附方①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一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二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 经验 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③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医学网搜集整理)。
② 黑玉止血生肌膏:
湘西物产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植被保存完好可利用的原生态药源上千个品种。比较着名的有,七彩灵芝,天麻,百合,玉竹,黄精,血三七,血藤,鹰爪风,透骨风,乌豆子,入地麝香,等等众多中草药,
湘西山多,水多,河流多,有贯通大江大南北的水运渠道沅水,全长流域近千里,上走连接云贵高原,下走经洞庭湖只通汉口入长江交汇。
话说民国时期有几位湘西人给木商行老板(做木材生意的老板)运送木材到汉口,放排工,工作艰辛危险,日晒雨淋早不保夕。因特殊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胆大心细,勇猛好斗,身体魁梧强壮,个个一身豪气。他们喜欢喝酒抽烟,谈论美女,偶尔也去喝喝花酒,放松一天的疲劳和紧张。吃喝玩乐各种开销盘缠所剩无己(活动经费不够),怎么办,还有一半的路程才到汉口,几个壮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相看着默默的不作声,年长的放排工说话了,兄弟们莫急看看还有多少米,还有多少油,揭开米缸一看只剩下半碗剩饭,和二两菜油,够了够了可以搞到钱哪,把剩下的饭放在锅里炒黑,研成细粉,然后把锅底黑灰刮下来,和剩饭研成的细粉一起用菜油调均匀,用手搓成像绿豆大小的一个个黑丸,用柴火慢慢的烤干收好。
第二天他们几个人来到了常德集市上,互相配合,推销自制药丸,给丸药取名,黑玉止血生肌膏(丸),说此药功效神奇,可以治,咳嗽,吐血,大小便出血,鼻子出血,刀伤,腹泻,小孩积食,等等功效。凑巧有一人鼻子出血,来到药滩前求治,马上给他服下七粒药丸,然后用一丸用手捻碎成细粉用细竹筒吹入鼻子中,片刻止注血,患者高兴的说谢谢师傅的神药,一传十十传百,半天工夫药丸全部脱销(活动经费足亦丿,老师傅留下地址和姓名,我是湘西洪江人,家居洪江朱式巷(猪屎巷)找到朱式巷,就有朱式七(猪屎吃)。
其实这是民间一味止血妙药,叫锅烟子灰,中药大辞典里面叫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可药用。别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尘、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灶额上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锅底灰、灶烟煤、灶煤、锅烟子。 本草纲目记载:灶突墨《纲目》灶额墨〔时珍曰〕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 采收和储藏:从烧柴草的锅底或烟囱内刮取,用细筛筛去杂质,置瓶中用。 【性状】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玉揪药解》:味辛,气平。 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化学成份】主含碳粒。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 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食积;痢疾;黄疸;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臁疮;白秃头疮;外伤出血 ①《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粉末状,或粘结成小颗粒状,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体轻,质细似霜,入水则漂浮而分散。触之沾手,无油腻感。气微,味淡微辛。以色黑、体轻、质细、无杂质者为佳。 【附方】 1.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一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二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经验方》) 2.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3.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4.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5.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6.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7.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8.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9.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10.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11.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12.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 13.治口舌生疮:百草霜二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为末,频频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脉正宗》) 【临床应用】治疗咯血:取百草霜冲服,每次0.5~1钱,每日3~4次。共治14例,其中多数为肺结核,结果11例在用药后1~3天咯血停止或显着减少。本品对中、小量咯血效果较优,对大量咯血则较差。未见副作用。 主治 1、流鼻血不止。用百草霜末吹入鼻孔,血立止。 2、吐血。用百划霜末二钱,糯米汤送下。又方: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共研细,每服二钱,茅根汤送下。 3、齿缝出血。用百草霜末涂搽,有效。 4、妇女血崩。用百草霜二钱,拌狗胆汁,分二次服,当归酒送下。 5、孕妇胎动下血或胎已死。用百草霜二钱、棕灰一钱、伏龙肝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白开水加酒或童泉送下。 6、胎前产后虚损、胎儿逆生横生、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等症。用百草霜、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醋各少许调匀,热汤送下。二服有效。 7、妇女白带。用百草霜一两、香墨半两,研细,每次取三钱放在一片猪肝里,纸裹煨熟,细细嚼食,温酒咽下。 8、脏毒下血。用百草霜五钱,米汤调匀,放在外面露一夜,第二天早晨,空心服下。 9、突然泻痢。用百草霜二钱,米汤调服。又方(铁刷丸):百草霜三钱、墨一钱、半夏七分、煮熟的巴豆十四粒,研匀,加黄蜡三钱、香油少许,做成丸子,分次吞服。视丸子大小,每服三、四丸至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10、小儿积痢。服“驻车丸”,即百草霜二钱、煨去了油的巴豆一钱,研匀,稍加面粉,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如是赤痢,利用甘草汤送下,是白痢,则用米汤送下,兼有赤、白痢,则用姜汤送下。 11、热痢脓血。用百草霜、黄连各一两,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12、疟疾。用百草霜、黄丹,等分为末,取三钱于发病日空心服,米汤送下。二服可愈。 13、昏厥不醒,但脉搏未停。用百草霜和水灌之。同时,针刺百会、足大趾中趾甲侧。 14、咽中结块,水食难下。用百草霜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用新汲水化一丸灌下。险者不过二丸,即见效。此方名“百灵丸”。 15、鼻疮脓臭。用百草霜二钱,冷水冲服。 16、白秃头疮。用百草霜调猪油涂搽。 17、头上诸疮。用醋汤洗净后,在百草霜内加少量腻粉,以生油调匀涂患处。 18、瘭疽(手足肩北等处的肌肉里生出许多米粒般的疖子,疼痛钻心)。 用百草霜、釜脐墨、灶屋尘,合研,加水一斗,煮至三沸,取汁洗疽。一天洗三次,
③ 微妙百草霜对鼻炎有用吗
微妙百草霜有止血、消积、泻痢、食积、治疗咽喉口舌生疮和治疗便血的功效。合理的使用,可以改善人身体的一些病症。百草霜属于外用药,切忌内服。整个膏体呈现的是绿色,因为都是由草本植物提炼所制。味道也比较清新香甜,不会有刺鼻的气息。百草霜有比较特殊的功效,比较适合用精油混合按摩肌肤,可以有效的缓解身体疼痛,舒缓身体的不适。像肌肉酸疼、手脚麻木、淤血肿痛、晕船晕车、皮肤发炎过敏等都是有一定效果的。除此之外百草霜还可以改善肌肤过敏发炎或者蚊虫叮咬所带来的瘙痒症状。把百草霜涂抹于不适部位,感冒患者可以在睡前涂抹喉咙和胸口位置,可以有效的缓解鼻塞的状况,并且有助于加速感冒的痊愈。百草霜也可以用在中医的刮痧方式中,可以将药膏涂抹于要刮痧的部分,可以涂抹在脖子、肩膀和背部。通过刮痧的方式,可以让气血更通畅。在使用百草霜的时候要注意,孕妇和婴幼儿是不可以使用的,存放的位置也应该是婴幼儿接触不到的位置。除此之外,像肌肤破损者也是不可以使用的,比较容易刺激到受损的肌肤。
④ 今天在火车上买了一瓶泰国百草霜才十块钱,人家说治很多病啊,我腿一冷就痛,就买了一盒,一股清凉油的味
骗人的,不信你把百草霜拿去秤重,标25克实际只有18克多,瓶子内胆都是空的,还有那个气味很呛鼻,估计是化学东西添加多了
去投诉还能索赔至少三倍以上,这种看不见里面的瓶子都有玄机
⑤ 百草霜有什么功效
具止血、消积、清毒散火之效。百草霜为烟火结成,烟主飘散而味辛,火主温而轻扬,故能消化积滞,化痰行气,散阴凝陈聚之物如小儿食积症块,女人腹中结块,黄疸疟胀,咽喉肿闭,口舌生疮等。又血见灰则止,故百草霜又能止上下诸血,如鼻血、便血、血崩等。
这药材当前稀有,为稻草、麦秸、树枝、杂草经燃烧后附于土灶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集百草之精华,质轻细,故谓之霜。其性辛,温,入肝、肺、胃经。
又因为百草燃烧后所附,故名百草霜。入水则漂浮而分散。触之沾手却无油腻感。以色黑、体轻、质细、无杂质者为佳。又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等。
(5)百草霜多少钱一盒扩展阅读:
性状:
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西游记》里朱紫国国王因病出黄榜找医生为其救治,孙悟空揭榜入宫看病,装模作样地悬丝诊脉、夜制丸药乌金丹治好了国王的病。其中乌金丹的主要成分就是由沙僧刮来的百草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百草霜
⑥ 百草霜是什么
本草纲目记载:灶突墨《纲目》灶额墨〔时珍曰〕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 【拼音名】 Bǎi Cǎo Shuānɡ 【英文名】 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 【出处】《本草图经》 【性状】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玉揪药解》:味辛,气平。 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 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①《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附方】 ①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一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二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经验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③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 ⒀治口舌生疮:百草霜二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为末,频频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脉正宗》) 【临床应用】治疗咯血:取百草霜冲服,每次0.5~1钱,每日3~4次。共治14例,其中多数为肺结核,结果11例在用药后1~3天咯血停止或显着减少。本品对中、小量咯血效果较优,对大量咯血则较差。未见副作用。
⑦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的功能主治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为大戟科巴豆属 植物 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巴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巴豆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较常用 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江子,肥鼠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
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气无味辛辣。有大毒。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
炮制:多制霜用。
性味:辛辣,热。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
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外用治恶疮疥癣。
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
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
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
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本品畏牵牛子。
用量:0.15~0.45g。
巴豆外观特征
巴豆(原变种)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
叶纸质,卵形,稀 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腺体;叶柄长2.5-5厘米,近无毛;托叶线形,长2-4毫米,早落。
总状花序,顶生,长8-20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几无毛;子房密被星状柔毛,花柱2深裂。
蒴果椭圆状,长约2厘米,直径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种子椭圆状,长约1厘米,直径6-7毫米花期4-6月。[1]
生长习性编辑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1]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2]
物种分布编辑
产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区。[1]
栽培技术编辑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8-9月采收伏子留种。高湿地区随采随播,低温地区在翌年2月播种。播前剥去果壳,按行株距3m×3m开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
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3cm,播种后覆土,浇水。1hm2用种量180-225kg。苗期需松土除草2-3次,遇旱浇水,苗高15-20cm时施稀人畜粪水。 霜降 前包草防冻,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开穴,穴径30cm,深30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2]
田间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与小麦、甘薯、蔬菜间作,封行后可在行间栽种阴性植物。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2]
病虫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2]
巴豆主要价值
医用价值
巴豆辛热,有大毒,属于热性泻药,可温肠泻积、逐水消胀、宿食积滞以及涤荡肠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于外疗疮疡,破积 解毒 。此外,巴豆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内服有峻泻作用,有很强的杀虫抗菌能力。[3]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 医学 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 消化 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 腹痛 ,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4]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注意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4]
附方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 便秘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结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5、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6、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 经验 方》)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11、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13、治 肝硬化 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15、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 中医 》(11):23,1959巴豆朱砂膏)
16、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验方》)
17、治风虫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二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验方》)
18、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19、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20、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验方》)[4]
临床应用
1、防治白喉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 健康 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2、治疗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后 喉炎 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0.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 腹泻 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 呼吸 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3、治疗支气管 哮喘 及哮喘性支 气管炎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4、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0.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5、治疗急性 阑尾炎
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6、治疗 神经 性 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4-5]
其他价值
⑧ 火车上卖的百草霜治什么
百草霜,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主治
1、流鼻血不止。用百草霜末吹入鼻孔,血立止。
2、吐血。用百划霜末二钱,糯米汤送下。又方: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共研细,每服二钱,茅根汤送下。
3、齿缝出血。用百草霜末涂搽,有效。
4、妇女血崩。用百草霜二钱,拌狗胆汁,分二次服,当归酒送下。
5、孕妇胎动下血或胎已死。用百草霜二钱、棕灰一钱、伏龙肝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白开水加酒或童泉送下。
6、胎前产后虚损、胎儿逆生横生、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等症。用百草霜、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醋各少许调匀,热汤送下。二服有效。
7、妇女白带。用百草霜一两、香墨半两,研细,每次取三钱放在一片猪肝里,纸裹煨熟,细细嚼食,温酒咽下。
8、脏毒下血。用百草霜五钱,米汤调匀,放在外面露一夜,第二天早晨,空心服下。
9、突然泻痢。用百草霜二钱,米汤调服。又方(铁刷丸):百草霜三钱、墨一钱、半夏七分、煮熟的巴豆十四粒,研匀,加黄蜡三钱、香油少许,做成丸子,分次吞服。视丸子大小,每服三、四丸至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10、小儿积痢。服“驻车丸”,即百草霜二钱、煨去了油的巴豆一钱,研匀,稍加面粉,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如是赤痢,利用甘草汤送下,是白痢,则用米汤送下,兼有赤、白痢,则用姜汤送下。
11、热痢脓血。用百草霜、黄连各一两,研末,每服二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12、疟疾。用百草霜、黄丹,等分为末,取三钱于发病日空心服,米汤送下。二服可愈。
13、昏厥不醒,但脉搏未停。用百草霜和水灌之。同时,针刺百会、足大趾中趾甲侧。
14、咽中结块,水食难下。用百草霜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用新汲水化一丸灌下。险者不过二丸,即见效。此方名“百灵丸”。
15、鼻疮脓臭。用百草霜二钱,冷水冲服。
16、白秃头疮。用百草霜调猪油涂搽。
17、头上诸疮。用醋汤洗净后,在百草霜内加少量腻粉,以生油调匀涂患处。
18、瘭疽(手足肩北等处的肌肉里生出许多米粒般的疖子,疼痛钻心)。用百草霜、釜脐墨、灶屋尘,合研,加水一斗,煮至三沸,取汁洗疽。一天洗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