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中克邪散多少钱一盒
1. 2017年2月2日新农村频道百草益寿讲座自制固中克邪散
固中克邪教一
山楂15g 肉桂10g 山药10g
黄精9 玉竹6 甘草6g 佛手8g
伏神9g
2. 固真散多少钱一盒哪里有卖
在枭皇论战里 当时因为要卧底佛狱 吃了师尹给的邪丸 后遗症就是失去五感。。。这版休闲素是娘的了。。。
3. 散邪正气汤的效果怎么样,是成药吗
是一种药,可能会对人没有。
4. 白塞病需要治疗一辈子吗健脾散邪汤tcm371
白塞病属于全身免疫系统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症,可能需长期治疗。对于轻症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一辈子;但是如果发生内脏损伤,可能需要终身治疗。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病情受累的部位不同,需要服用药物的时间也长短不一。
大多数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为主要表现的白塞病患者,虽然病情呈反复发作,但若不影响到内脏,一般预后较好,当症状缓解后,一般可适当停药,不需终身治疗。目前临床上白塞病并不能够完全被治愈,如果病情反复、或发生感染,引起比较严重的脏器受累,例如失明、脑梗塞、失语、偏瘫、血管瘤、血管栓塞、甚至血管破裂等,可能需要终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影响寿命。
白塞病治疗的同时需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此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需要早发现、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并且对于有明显诱发因素白塞病患者,即使停药以后也需要继续观察,防止白塞病再次发作。
5. 治疗胃癌大约花费多少钱
用中药几千块钱。
汉代张仲景《金贵要略》言:“朝食暮食,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古以“胃脘痛、伏梁、翻胃、膈噎、积、木、死血、血症、血痛、血臌”等,以代之。胃脘痛既胃气痛也,伏梁既鼻癌也,翻胃既胃炎也,膈噎既食道癌也,积既肺肿瘤也,死血既肝肿瘤也,血症既白血病血癌也,血痛既血瘤或血管瘤也,血臌既胃肿瘤胃癌也,木既骨关节和皮肤肿瘤也,肺癌既痰结也,肝癌既肝血瘀(有三种),肾、膀胱、胆囊、肠、脑、目等等既瘀血肿瘤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论:“翻胃”:脉浮缓者生,沉虚弱者死,翻胃之症其来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所思劳役,警恐无时,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博,升而不降,饮食不下。后世代医家多之,以“反胃、翻胃、血臌”论。发生病症多以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七情所伤而致,饮食内伤,抱括过食生冷,饮食无律,常进食熏制,腌制,炸烤及霉变食品,饮酒无度等,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取,淡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聚而成形,发为此闻过则喜,情意失调,忧胃郁怒,损伤肝脾,生机不畅,血行瘀滞,水湿不化,湿聚成疾,痰瘀互结,腹中臌胀,处则成臌,臌者血也,出于血臌 ,既称胃肿瘤、胃癌。
血臌既胃肿瘤,此病症因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受邪而瘀血不行,或风邪而蓄血不散,留在腹中,变成血臌。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成臌也。淌以治水法治之,从伤元气,而治气治之,而更非气也。徒增饱满。然而对胃肿瘤的治疗原则做了概括,提出:“活血祛瘀,行气破瘀,通络止痛,润肠通便,能经补血,利水消肿,散痞消痰”之治则。本方剂则严格依据中国古代医学古籍医则配伍而成,方中诸药功效简述如下:
当归:甘辛,温。此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癜瘕结聚。《别录》:“湿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红花:辛,温,无毒,此药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癜瘕,血瘀作痛,痈肿。《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以当、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牛膝:甘苦酸,平,生用散瘀血,消痈肿。《药性论》:“治阴瘘,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本草新疏》论:“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行血则止痛,逐血气,犹云能通气滞血凝也。”详药性,气当作痹,伤热火烂,血焦枯之病也。行血则活,痛自止矣。水蛭:咸苦,平,有毒。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癜瘕干血成痨。方龙潭曰:按《药性论》言:“止行蓄血,血癜,积聚。与桃仁同用其效如神无比。”桃仁:苦甘,平。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癜瘕,热病蓄血,瘀血肿痛,血燥便秘。《本经》论:“此药主治瘀血,血闭癜瘕,邪气,杀小虫。”《本草经疏》论:“桃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能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味苦,寒。此药主治消积,杀虫。治积虫,腹痛,疳疾,风痫。《本草经疏》论:~~其主杀三虫,白虫,才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恶气,胃中热泪盈眶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恶热盛也,苦寒二经。~~:苦辛,凉。此药善能破气,行痰,消积。治胸痰滞,胸痞,胁胀,食积等。《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消食,破癜,结痰瘕,五膈气,除皮明目及肺气水肿。”此药方服一剂后改服四物加味汤,不准服第二剂,否则就无药可救。四物汤为健脾行气,调理气血之功效。
脾胃者,仓禀之官也,属土以滋泉脏,安壳以济百骸,故胃于中宫,职司南政旺于四季,育应四肢,胃形如囊,名水壳之海,脾形如掌,剩呼吸而升降,司远化之标,其致呼吸者,元气也。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壳气消转输也。胃属于戎,脾乃已也,至贰坤元,万物滋生,人之元三焦之气,五脏六腑之脉,统宗于胃,故人以胃气为本也,还善调脾胃者,当情其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箸滞矣。远食者元气,生血者饮食也。无时不在,无时不然,。然后胃气不相接济故也。气将绝则升降之道废,远化之机弛也,大凡隔不快,食不美者,是气之虚也,苟或饮食百倍,所伤乃一时臌闷,过则平矣。若伤者日久乃不快者,得元气亏损而胃弱乎。故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也。四物汤加味其方如下:熟地:滋阴补血,治阴虚少,腰膝瘘弱,劳嗽骨蒸,遗精血崩,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珍珠囊》:“大补气虚不足,通经脉益气力。”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考试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之所以有生者,气为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以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虚者非熟地不可。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当归,其味甘而重,考试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考试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癜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痛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浓消瘀血。”~~: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泻泄,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湿,除湿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生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情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远中气,本与人参不堪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远而不燥,滋胃阴而为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用药心法》:“~~,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以上药方如有配得正确,三天见效,五天见轻,连服六至八个月痊愈,不复发。但是,胃肿瘤有早、中、晚三期,不能用同样的数量来治疗,否则会有副作用。此药方是专门治疗胃肿瘤的,对其它癌症或肿瘤无效果。
6. 狐臭怎样用中医治疗
中医一般可以缓解狐臭的症状。中医治疗狐臭,可以口服或外用中药。一般中医认为狐臭,是因为湿热蕴结,熏蒸肌肤,导致异常出汗所致。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比如龙胆泻肝汤、胃苓汤等。但是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也外用一些具有燥湿敛汗的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腋臭症状。比如枯矾、冰片磨粉外涂等。患者平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腋窝干燥,勤洗澡、换衣服等。
7. 要给爷爷买化痰药(片剂或者糖浆),请推荐好产品!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4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
温敛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
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合火麻仁、桃仁。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
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
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着收缩。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
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
使痰稀释易咳出。
苦杏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别名:衡儿,北杏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1.风热咳嗽。伍用桑叶、薄荷 。
2.肺热咳嗽。合用桔梗、黄芩、芦根。
3.喘息多痰。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当归。
用量:3-10。
禁忌:肺虚咳喘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经酶或酸水解产生氢氰酸等。
药理研究:
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过量易中毒,中毒时民间用杏树内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约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
别名:百部根。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药用部分:块根。
性味:甘、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
党参配用。
2.各型咳嗽。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
3.灭虱杀虫。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
液涂摸。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量: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便溏泻者慎用。
参考资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碱。
药理研究:
百部能减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对人型结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等多种杆菌有
抑制作用,对体虱、头虱有毒杀作用。
紫苑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及须根。
别名:青苑。
处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药用部分;干燥根茎及须根。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应用:
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
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显着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释,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镇咳作用,并能兴奋心肌,且
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别名:冬花、款冬。
处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药用部分;款冬花未开放时的花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虚久咳。冬花温润不燥,为止咳化痰、润肺下气之良药。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
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论寒咳或热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
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
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临床运用: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
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二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
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
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
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临床应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桑杏汤
《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 沙参12克 象贝母6克 香豉6克 栀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
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
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临床运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10克 麻黄6克 苏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
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 熟地黄10克 麦冬6克 百合 白芍(炒)当归 贝母 生甘草玄参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
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
,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参5克 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
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汤。
《医疗法律》
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
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
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
以桑杏汤为佳。
8. 散邪正气汤是真的吗
是真的,治疗白塞病的,效果还行!
9. 什么是散邪正气汤
、散邪正气汤 清热利湿法
多见于疾病早期,正气尚盛者。口腔、咽喉溃疡,大小不等,表面颜色暗淡,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红肿灼痛,缠绵难愈;外阴溃疡深大,疼痛剧烈,疮久不愈,行走困难,目赤如鸠,多伴发热头痛、关节酸痛、口苦咽干、腹满纳呆、便干、溲赤。苔黄腻,脉弦滑带数。散邪正气汤以清热为先,利湿为主,方中藏红花,车前子,搭配藿香,栀子以清热利湿,使之下行。以排湿祛热为目的,以防阴血复,养血润筋之功,使肾精足,肝血旺,筋骨得养,神有所使,有利于调节白塞氏病所造成的溃疡症状。散邪正气汤意在平热用药宜柔,多取酸甘之类,酸能柔筋,甘能缓急,旨在养血敛阴,柔肝平肝。
2、散邪正气汤 益脾正阳法
见于素体脾虚,或久病气虚,或久服苦寒者。反复出现口腔、外阴溃疡,遇冷加重,病程长,伴有全身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纳少便溏,畏寒肢冷,下肢浮肿,便清,阳痿,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散邪正气汤以重用防风乃取其升阳,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散邪正气汤方中可酌加蒲公英、玄参、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桂枝温经散寒益脾,与之配伍,益气温阳,与当归配伍活血通经,白芍养血和营而通血气,调和营卫,与木瓜相伍,柔筋缓急,川芎、熟地动静结合,补血行血。
3、散邪正气汤 活血敛虚法
多见于阴虚体质者,或病后阴伤者。口腔、外阴溃疡日久,溃口暗红灼痛,反复发作,视力减退模糊、眼球充血,目赤如鸠,眼球痛,畏光流泪,下肢红斑结节,或有脓疮皮疹,伴低热起伏,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昏头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剥,脉弦细数。散邪正气汤以滋阴清热为目的,石膏、甘草。栀子能清心肺之火,藿香可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避恶调中;散邪正气汤,以调节溃疡以及眼睛发炎、视力下降等症状。并重视对患者气血保护与提高。活血敛虚之法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散邪正气汤活血疏通经络,加之木瓜舒筋活血止痛,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化湿,以助气血之源。会散邪正气汤的疗效更令人满意。
散邪正气汤临床运用:散邪正气汤我科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丰富经验,通过对长时间对于白塞氏病的诊治总结出来的一个处方。根据对古代经典理论和方剂的研究,结合自身经验,处方从肺、脾、肝、肾不同方面立意调整,随着病情表现的不同采取应症施宜。对于病情采取灵活辩证,随症加减,一人一方,效果令人满意。
散邪正气汤治疗阶段解析:
散邪正气汤疗法第一阶段: 凉血解毒为先。急性活动期症状多见于口腔粘膜与灼痛、外阴部溃烂、口渴喜饮或常伴烦躁不安、渴不多饮、低热等,散邪正气汤通过疏肝泻火、清热凉血,针对治疗便秘、腹胀、发热、腹痛等症状,同时调节黏膜溃疡皮损,纠正血沉、血象、CRP等指标。
散邪正气汤疗法第二阶段:因白塞氏病是一种全身性广泛性的小血管炎症性病变,故此期的治疗应是清解余邪、活血化瘀,若余邪较重,烦躁不解,低热不退,或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通过散邪正气汤第二阶段,调节病情体征,使病情症状有望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血沉、血象、CRP等实验检查指标预期恢复正常。
散邪正气汤疗法第三阶段:白塞病患者或虽多次发作但无重要脏器受累者常无明显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表现,故本阶段的治疗原则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应当扶助正气,清除毒邪,通过散邪正气汤活血祛瘀、宣泄“正气”,培元固本,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