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蜜环菌多少钱一斤
1. 种植猪苓的方法
猪苓种植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宦栽培。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猪苓的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种植猪苓的方法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五)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告诉大家这些,希望大家种植这个能够在明年大丰收。
种植猪苓的知识
【原植物】猪苓属真菌类,寄生于枫叶、槲树及其他之树干猪苓(Po|y.umbellatus,Fries)之菌体也。
【形 态】猪苓虽为直径普通三厘左右之块状,然往往有大者,其直径达二尺,形状类似猪粪,故有此名。外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内部呈白色,内此部即菌体出子实而分歧,其每头有菌伞。
【应用】猪苓为利尿止渴药。用于水肿、淋疾及糖尿病患者之口渴。一回之用量为2至5克。本品用于由脚部上行水肿,为利尿药。妊娠之由下肢向上,腹部所起之浮肿,善能排出尿之不快,而投于催微渴时,则最适当。
猪苓一般药理作用:
①抗肿瘤作用;②增强免疫功能作用;③抗菌作用。猪苓气薄味淡,性沉降,利窍行水,为除湿利水要药,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证,单味可见效,如《伤寒论》之五苓散;《名医指掌》四苓散等。
猪苓的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
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
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生关系。
2. 2020年藏区黄蘑菇一斤多少钱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Aalb.et Schw:Fr.)Sacc.],又名黄蘑菇,皇菇、黄环菌,是一种名贵食用菌,也是一种重要的高原生物资源,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其海拔分布范围约为3000-4300m,集中分布于海拔3200~3800m的草甸上,主产于海北(祁连、海燕、刚察),黄南(泽库、河南),海南(共和、贵德、兴海),果洛(玛沁、甘德、久治),玉树;其中以青海湖畔至祁连一带纯天然无污染地区的黄蘑菇最为质优。青海湖畔的夏季,每年当雨季过后,草原上就会冒出很肥美的野生黄蘑菇,这种蘑菇的表皮样子和鸡皮实在太像了,因为味道特别鲜美,或炒肉,或炖汤风味浓郁,因这种蘑菇的颜色多数是黄色的,所以本地叫黄蘑菇。
应答时间:2020-10-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农村采集的药蘑菇多少钱一斤
中国药用及包括试验有药效的大型真菌有500余种,除了传统药用的茯苓、冬虫夏草、灵芝外,近些年新发现并作为药用的有云芝、树花、古尼虫草等,以及假蜜环菌、安络小皮伞、槐栓菌、乳白耙菌、黑柄炭角菌等等。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价格有所差异,具体以市场成交价为准。
应答时间:2021-10-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蜜环菌用得多猪苓就发展得多吗
蜜环菌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据报道,干菇含粗蛋白11.4%,脂肪5.2%,碳水化合物75.9%,纤维素5.8%,灰分7.5%。子实体中还含D-苏来醇,维生素A等,对治疗腰腿疼痛、佝偻病、癫痫病有功效。经常食用蜜环菌,可预防视力减退、夜盲、皮肤干燥,并可增强人体对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的抵抗力。蜜环菌的固体发酵制品,蜜环菌片、银蜜片,可代替天麻作药,对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引起眩晕的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对肢麻、失眠、耳鸣也有-定的疗效。
5. 中国哪里有猪苓种植基地我想实地考察,大家给点建议种植猪苓药材可以吗
陕西省汉中地区是猪苓人工栽培的发祥地,汉中11个县都有大面积的栽培。近年来,离坝县开发面积较大,经济效益也较好。
扩展信息
猪苓种植技术
1、选择适宜场地理想的场地为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 - 40度、腐植质含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
2、精选菌柴要选用麻栎类的青冈树段较好,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蜜环菌生长的营养丰富,持_性强,有利产。
3、种植深度由于猪苓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育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 - 40厘米;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厘米;阴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菌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蜜环菌段在窖内相间隔放,用腐植质土壤填充菌棒空隙,菌核种放在蜜环菌棒与新菌柴之间的鱼鳞口处。每窖用种10- 15个,重约250克。放好后覆腐植质土于菌核之上,然后再放-层菌柴和新柴。如此相间隔放,即菌核2层,菌柴3层。坑窖上面覆土成弓影,以利排水和保温。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的窖坑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到了秋季节要进行- -次检查,从窖坑中小心取出上中层1 - 2根新菌柴,看蜜环菌是否生长健旺。如干旱就要洒水保湿,若渍水要及时开沟排除。如窖内有蚂蚁、螬虫等,需用药剂毒杀。
猪苓种植时间及方法
猪苓属于低温菌类寄生真菌。-般在12月份冰冻之前或春季3月解冻之后直至5月均可栽培。但冬季栽培比春季栽培要好,因为冬栽可使蜜环菌与猪苓有充足的接触时间,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然后才能确保猪苓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丰产。
猪苓的生长环境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早的特性。在地温5-25*C条件 下均生长。北产区地温在17-19*C时生长良好, 10°C时萌发, 22°C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C时萌发, 12°C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 14°C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 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年都可以采收,以真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 二代猪苓。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
种植猪苓的难度应当说实在药材种植中比较小的,不过由于猪苓的特殊性,所以种植方法要与普通的药材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想要种植猪苓就需要充分掌握猪苓的特殊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6. 猪苓子是怎么种植的
1、菌种:猪苓的菌核依其生长年限及成熟度,分为老苓、黑苓、灰苓、白苓四种。老苓、黑苓、灰苓均为商品苓,一般作中药材进行加工利用,或直接作为中药入药,或进行提取生产成药;黑苓也可直接入药或制成药;一般无性栽培时,多用灰苓作种,有时也可用黑苓,白苓系新生的嫩苓,生活能力极差,一般不宜作种用。有性栽培即使用猪苓菌种进行栽培,详见后述。
栽培猪苓的另一必不可少的菌种就是蜜环菌,一般可使用蜜环菌种直接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然后播种猪苓,两种方法均可。蜜环菌种及菌材的培育技术可参考天麻栽培技术。
2、猪苓无性栽培:系指苓种不经过有性育种(繁种)阶段,而使用猪苓菌核即其苓块组织直接播种的栽培方式,生产上一般使用灰苓作苓种用于栽培,基本程序及操作规程如下:
(1)栽培季节:除土壤冰冻无法下种外,其余季节均可实施栽培,尤以每年11月至来年5月为最佳。
(2)栽培场所:半阴半阳的山坡上、树林下、苗圃林荫下、葡萄架下、果树下、普通闲置平房、防空洞、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废弃山洞、闲置养鸡棚、废旧砖瓦窑等场所均可,但要求栽培场所内在汛期不得长期积水。
(3)土质要求:室外栽培时,最好选腐殖土层较厚或偏沙性土质,但底部为偏粘性的土质,该类土质养分充足、通透性好、利于排水,或者其底部粘性土质又利于保水保肥,防止流失。室内栽培时应予调配沙土,腐殖土可直接使用,也可按土沙7:3比例混匀后使用;腐殖土资源缺乏地区,可使用菜园土或蔬菜大棚土与河沙按6:4比例混合使用。注意覆土材料应使用药物处理后再予使用。
(4)苓种选择:使用灰苓或黑苓均可,一般可选100克以下的猪苓菌核,但生产中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故可将大块菌核从其离层处掰开,或者从其延伸生长的细部掰开,使用均匀的50~80克苓种,应注意菌核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等,每平方米栽培面积准备1千克左右。
(5)蜜环菌选择: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栽培时,选用优质、健壮的蜜环菌种2瓶、鲜(湿)段木40~50千克;或者菌种1~2瓶、菌枝3~5千克、段木40~50千克;使用菌材直接栽培时,每平方可准备菌材45~50千克。
(6)树叶准备:凡是阔叶树种如杨、粟、柳、桐、果树等树叶均可,用量按栽培面覆盖10厘米厚的数量准备,一般可用干树叶堆集后喷水,使之充分湿润、软化为宜。
(7)栽培沟(窝、畦)修建:
室内栽培:可使用空心砖或红砖之类“干打垒”形式砌高约40~50厘米,宽100厘米左右,长度不限。底层垫沙土(见土质要求)30厘米厚,对畦内喷洒800倍多菌灵(粉剂),进行杀除杂菌,2~3天后即可用于栽培。
室外栽培:在山坡上可选20~50度的土山坡,挖深30~50厘米、长宽约1米左右的栽培坑,并将坑底挖松约20厘米左右。注意要点:一是要有适当遮阴度,最好在6~8月份时遮阴度在60~80%,以免土层直晒后水分大量流失,使热量传导至坑内,影响猪苓及蜜环菌的生长或生存。二是坑深以斜坡下部的深度为准。
在林荫下、果园内、平地上的栽培:可挖深30~50厘米、宽60~100厘米、长度不限的栽培沟。
在裸地上或遮阴度严重不足的平地上栽培:栽培沟可参照林阴下挖建,可以采取种植南瓜、丝瓜等长蔓植物遮阴的方式,也可在栽培沟表面覆以秸秆、杂草予以遮阴。总之,以尽量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为目的。
平地上的栽培,关键的要素是选择的地块应尽可能达到既保水、又不积水的要求,这就要求该地块的土壤质地应疏松、但又不是漏水漏肥的纯沙质土,并且在汛期土壤渗水性较好、地表不形成积水,具体可根据情况考虑选择。
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场所的栽培:可参考室内栽培方式进行。
(8)苓种选择;一般应使用100克以下的灰苓作为苓种,最小为30克,大者亦不超过100克;没有灰苓时,可使用黑苓,但需进行掰块,一般每块可控制在70~120克左右。注意要点:仔细检查,用作苓种的灰苓或黑苓,块不得自身携带病菌及害虫类。
(9)栽培操作:使用蜜环菌菌材栽培:在栽培畦(窖、沟)底排放一层间隔7~15厘米的菌材,有条件者可先铺一层2~5厘米厚的树叶,然后即排放菌材,填充沙土,与菌材持平,采取大约平均分布的办法,在蜜环菌菌索较多处排播苓种,一般每平方面积上可排播10个左右,并注意苓种之间的距离应基本差不多。播上苓种后在上面撒铺一层已经预湿的树叶,约2~5厘米厚度即可;然后再排放一层菌材,填沙土至与菌材持平后,再播入10个左右苓种,要求同上。撒铺一层树叶后,填沙土约15~20厘米厚度稍拍实。山坡上栽培时,应使栽培窖表面稍有凹陷,以便尽量接收雨水,并同时使周边植被茂盛,既保持水土,又使之遮阴。在林地、果园等平地,则应根据土质、地形以及季节等合理确定其凹凸,比如土质偏砂性时,适当使之凹陷,土质偏粘时,则应适当凸起,以免积水,并且,汛期一般应使之稍有凸起,也是为了避免积水。在室内栽培时,则不必有此顾虑,直接覆平、正常管理即可。
使用蜜环菌种栽培:或因来不及培育菌材、或因运输不方便等,可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直接进行栽培,生产效果不错。基本操作程序同菌材栽培法,只是用段木替代菌材,并在段木上适当“砍花”或打孔,以使蜜环菌能尽早地对段木形成侵染,早日长出菌索并与苓种结合。注意要点:一是蜜环菌种繁殖(继代培养)代数要少、菌龄应适当,老化、退化的菌种一律淘汰;二是菌种播入时应塞进段木的砍口或钻孔内,尽量结合紧密;三是段木砍口只破坏其皮层即可,不必深入木质部,砍口应斜向进行,使皮层外翘,以便塞入菌种。
3、有性栽培:所谓有性栽培,就是采用生物技术如孢子分离、组织分离等手段,分离出猪苓的非组织块茎菌种,该菌种保持其菌丝体形态和特征,将其与蜜环菌结合后生长出猪苓菌核即其块茎组织。其菌种的分离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分别简介如下:
(1)菌种制作:组织分离:即业内所说的菌核分离或块茎分离。基本方法为:首先,制作接种用培养基,配方为PDA培养基中加入麦芽糖15克、蛋白胨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2克、食母生4片、维生素B11片,常规操作,制成斜面或平皿,熏蒸待用。其次,选取刚刚挖出1~2天、无病虫害附着、健壮、饱满、新鲜的灰苓,使用清水冲洗后,于无菌水中浸洗5分钟,使用0.3%新洁尔灵冲洗表面后,进入无菌操作阶段,即可带入超净工作台,然后使用0.2%升汞溶液擦洗表面,待用。第三步,手术刀经灼烧灭菌后,将猪苓菌核表皮组织削去一层,每削一次更换一只刀片,再将内核组织切成3~5毫米厚的片,纵向切至2毫米宽、长度为3~5毫米。预先配制0.2%金霉素溶液,将猪苓种片从中蘸一下即可取出,随即用接种针、铲接入培养基试管或平皿中;注意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要求。接入试管的菌核组织块,在25℃条件下经约3~5天,即可萌发出新生菌丝,再过约3~5天,其气生菌丝即可深入基质内,培养基外的气生菌丝约15天左右即可变为褐色,开始老化,正常生产应在气生菌丝为白色、并有部分基内菌丝时,开始转接二级种,或者在气生菌丝占据斜面2/3左右时进行低温保存,待转接。
孢子分离;即利用猪苓子实体所产生的孢子作为种源,既可先培养纯菌丝,亦可直接将孢子进行播种。基本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习惯做法,将猪苓所产生的子实体(猪苓花)成熟后晾干,打碎成粉,该菇粉中即有大量猪苓孢子存在,栽培时将其作为种源播入即可。第二种是将猪苓子实体鲜品直接打碎后播入。第三种是采用孢子分离技术获得猪苓纯菌丝,按一、二、三级的菌种制作程序进行常规生产,最后使用其二级或三级种作种源,与蜜环菌进行同播即可。
(2)栽培方式:程序及操作基本同无性栽培,只是猪苓种源有所不同。一般可按每平方栽培面积2瓶的用量使用。
(3)注意要点:首先,取得猪苓子实体后,应使用无菌水进行冲洗,以防表面带有杂菌或活虫及虫卵等;其次,在进行打碎之前使用升汞溶液冲洗一次,晾干后再打碎处理。第三,获取孢子进行纯菌丝培养时,应密切观察,25℃条件时每天至少检查一次,以防某些病菌被其菌丝掩盖;第四,提前作好计划,周密安排时间,以防菌种老化。第五,有性栽培时,要求将段木钻孔后,将猪苓菌种塞入孔中,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活力。
4、管理措施
(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遮阴管理。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第二,蓄水、排水。野外尤其山坡栽培猪苓时,春季干旱时,应将栽培坑(沟)下游方向稍加围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较大时,则应将栽培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第三,猪苓生长过程是其菌核的膨大过程,需要相应的土壤通气性,因此,应防止人畜践踏,尤其大牲畜的践踏,将使栽培坑被踏之下陷,既破坏了猪苓的生长微环境,又使之下凹积水。
(4)通风管理:该项管理主要针对地下室、防空洞之类场所,该类场所的最大不足之处是通气性差、湿度高且稳定,因此,应予定期通风,尤其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通风换气不仅排除其中二氧化碳等废气,而且还可顺便降低其湿度,从而为猪苓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喜*满*地*肥*业
7. 猪玲黑药的种植技术及亩产多少吨,价格是多少钱一吨
就是现在季节种植;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地方名:野猪食(辽宁),山猪粪(青海),猪屎(甘肃),枫苓、亥苓(安徽),猪屎苓、猪苓菌、黑猪苓、楼子菌(四川)。为担子菌纲、多孔菌
科真菌植物。以菌核人药,主要成分为猪苓聚糖、麦角甾醇、α一羟基廿四碳酸、糖类、粗蛋白等。具有利水、渗湿等功能。
【植物形态】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
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
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
【生物学特性】
1.生态条件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喜生于气候凉爽的山林土壤中。猪苓生长的地带,坡度常在35°~60°。排水较好,以早晚都能照射太阳的地
方为多。在猪苓生长的地表及腐殖质层中,比较容易发现蜜环菌菌索和被蜜环菌侵染过的腐木和树桩,晚上剖开可见到荧光。在地温5℃~25℃条件下均能生长。
西北产区地温在10℃时萌发,17℃~19℃时生长良好,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
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东北长白山区当地温10℃时开始萌发,14℃-25℃生长最快,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22℃子实体散发孢子。土壤
含水量在30%-50%,pH值5-7的腐殖质土、沙壤土为宜。
2.猪苓生活史猪苓的生长与蜜环菌有着密切的关系,野生猪苓绝大多数生长在带有蜜环菌的树根和腐殖土层中,依靠蜜环菌来吸取自己生活中所需要的养分,离开
蜜环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猪苓的生活史包括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4个阶段。猪苓的担孢子从成熟的子实体上弹射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单核菌丝。
单核菌丝配对后变成双核菌丝,继而形成菌核,再从菌核上产生有性繁殖器官——子实体。在此,子实体又形成新一代的担孢子。
8. 野猪苓市场价多少
我这里130到140之间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不同
9. 猪苓是什么药材
猪苓(拉丁学名:polyporus,别名:豕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它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 它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猪苓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
种
猪苓 P. umbellatus
中文学名
猪苓
拉丁学名
polyporus
别称
豕苓、粉猪苓、野猪粪、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猳猪矢、豕槖
二名法
Polyporus umbellatus
更多
形态特征
23张
猪苓
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1]
生长习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猪苓为多年生真菌,一般经过2个生长季节即可采挖。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常见树种为柞、槭、橡、榆、杨、柳、竹等。(常用中药材)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药用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生关系。(常用中药材)
分布范围
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主产于河北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赤城、蔚县、崇礼、围场、平泉;山西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介休、灵石、岢岚、五台、应县、霍县、兴县、汾阳、岚县、左权、代县、孟县、吉县、和顺;内蒙古宁城、克什克滕、喀喇沁旗;吉林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抚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龙井、桦甸;黑龙江双鸭山、穆棱、黑河、铁力、宁安;湖南浏阳、平江;甘肃文县、舟曲、迭部等地;四川灌县、北川、旺苍、洪雅、峨边、屏山、荥经、理县、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马边;贵州遵义、习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宁;陕西周至、宝鸡、太白、凤县、宁陕;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贵德、兴海;宁夏泾源、隆德。(常用中药材)
10. 谁知道这种药材
猪苓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us(Pers.)Pilat]
采收和储藏: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原形态】 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cm×3-20cm。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m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海拨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国多雨的南方多生长在阳坡,北方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阳坡。5cm的地温在8-9℃菌核开始萌发,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生长快,萌发多,22-25℃时形成子实体。猪苓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猪苓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故猪苓的伴生植物与蜜环菌腐生与寄生的树种有关,常与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等树种生活在一起。
栽培技术 猪苓采用半野生栽培,选蜜环菌能够生长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选用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晋南地区宜选择海拨1000-1500m、地形平坦或为沟槽地及15°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较肥沃的砂壤土。应首先培养蜜环菌枝,可采挖生长有蜜环菌的树根、木段作菌种,也可用人工培养的蜜环菌三级生产种来培养菌枝,选直径1-2cm的壳斗科植物及共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径50-60cm、深30cm的培养坑,坑底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之间,盖一薄层土。然后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复摆几层,每坑一般可摆放5-7层,最后于坑顶覆土3-5cm,土上用树叶覆盖。需常浇水保湿,约两个月后树枝长满蜜环菌菌丝,称菌枝。再选用直径2-3cm的菌枝砍成长30cm左右短节,作为菌种,按培养菌枝的方法扩大培养出菌材,用来伴栽猪苓。猪苓菌种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鲜苓作种苓。在灌木树丛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内应具有树根及纵横交错的毛根,在穴底先铺湿树叶一层,在树根旁放一节菌材,猪苓菌核放在树根与菌材之间,每穴放种苓100-250g,然后盖一层湿润的树叶,覆土填平。穴顶再盖一层较厚的树叶。
田间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每年春季在穴顶加盖一层树叶,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市场价格就难说了,等你种好的时候温州人一炒啥天价都有,可遇到他们倒货就狂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