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眉县有多少人
① 宝鸡眉县有多少人口
你好,具体数字无法回答,但宝鸡眉县至少有十几万人。
② 宝鸡眉县有多少人口
眉县位于宝鸡市东南部,人口29.16万人,面积8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55个村委会
③ 眉县县城人口数多少
眉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行政区域横跨渭河两岸,地形地貌由南而北依次为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北平原区,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西距宝鸡市65公里,东距省会西安市120公里,东与周至县接壤,南和太白县毗邻,西连岐山县,北界扶风县,全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 居全省第80位,其中农耕地374668亩,全县辖10镇2乡,155个行政村。
眉县辖首善镇、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常兴镇、金渠镇、营头镇、齐镇、马家镇、青化乡。境内有2个林场:汤峪林场、营头林场。
人口面积
总人口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26.6万人,农业劳动力15.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5 .4万人,占50.9%;女性14.8万人,占49.1%;汉族人口占99.9%。
县境东西宽37.5公里,南北长39.8公里。版图总面积8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8万亩,人均耕地1 .5亩。人口密度为353人/平方公里。
地理气候
地处东径107°39′~108°00′,北纬33°59′~34°19′。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属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东接周至县,西邻岐山县,北与扶风县接壤。县城东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公里,距西安市125公里;西距宝鸡市65公里。
眉县气候的经向差异、垂直差异极其悬殊,既有平原气候,川原气候,还有浅山丘陵气候,更有山地垂直气候带。夏秋之前,多发生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雨量分布不均,系关中地区秋雨多发区之一。物候特征分明,基本以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为主。秦岭北麓缓坡带和渭河河谷水草丰美,适宜畜牧业发展。县境内土壤除秦岭山前洪积扇与渭北台塬斜坡地熟化层薄,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不够外,一般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宜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
自然资源
眉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达19条之多,水力充裕,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589毫米,气温适中,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4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50公斤。多种经营布局合理,发展强劲,在东辣西蒜、南果北渔大格局中,尤以果品生产一枝独秀,全县各类果树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苹果、猕猴桃、蜜桃、油桃、草莓、板栗、核桃等干鲜杂果驰名省内外,畅销不哀。沿秦岭北麓一带,经地质科考探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总储量达800多万吨,开发前景十分诱人。
眉县地处华夏内陆,南有秦岭主峰太白山作屏障,北有滔滔渭水浸润,气候温和而湿润,环境优美而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2.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609.5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015.2小时,光照热量充足。境内最低点和最高点相对高差达3300多米,呈现出“太白积雪六月天,渭河峡谷桃花渊”的迷人景致。境内渭河、汤峪河、霸王河、石头河纵横交错,河道渠网密如机织。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使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一季两熟,北方盛产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苹果、蜜汁梨、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居陕西前列。辣椒、大蒜闻名遐迩,柿子、草莓走俏国内外。地下矿藏更是丰富。已探明的各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总储量1亿多吨。其中地热、石墨、红柱石等蕴藏量及品位均居全国前列,有“自然聚宝盆”之美称。
历史沿革
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与今日邻县扶风共称“邰国”。公元794年,秦庄公在此筑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东汉末年权臣董卓在境内筑眉坞城堡,故又称眉坞。古往今来,眉县作为先祖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风淳朴,英杰辈出。战国时先秦大将白起(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率军征战出奇无穷,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 功。三国蜀汉谋臣法正(今陕西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人),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之左膀右臂,在历史上地位非凡。唐代名医王焘(今陕西眉县马家镇车圈村人)着《外台秘要方》40卷,是我国古代着名的中医临床工具书之一,对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北宋着名哲学家张载,在眉县横渠讲学着书,创立关学,成为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一代理学大师”。张载的学说对后世人近千年来的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至今在国际亚裔文化中备受尊崇。明末清初“关中三李”之一的李雪木(今陕西眉县槐芽镇人),一生勤读不辍,隐居太白山38年着书立说,所着《槲叶集》为后人所推崇。共和国上将李达(眉县横渠镇人),戎马一生,功勋卓着。2003年1月19日,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27件西周国宝重器,被誉为中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五位农民因发现保护27件西周国宝重器有功而与巴金、王蒙、张艺谋等10人(群)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抚今追昔,眉县这片神奇的热土不知留下了多少英豪的足迹,渗透了无数劳动者生生不息、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工业
本县工业起步早、基础好、潜力大,近年来,以太白酒厂为代表的国有工业狠抓 管理,内抓质量、外抢市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国企扭亏脱困、自我拯救的路子
,企业五年五大步,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攀升,在县财政收入中形成了“三分天下,太酒占其一”的可喜局面,企业被评为全国酿酒行业百强企业。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一大批民营企业乘势而上,老牛面粉、宝深砖机、恒兴果汁、社会水泥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龙头企业。全县工业共形成22个大类40多个行业小类50多个主要工业产品,200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28318万元。交通运输业形势看好,河营公路开始改建,眉县二级客运站正式动工,西环路全面完工,姜眉公路眉县段建成通车,眉县渭河大桥南北贯通,人心大快,物流加速,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④ 宝鸡眉县有多少人叫李楠有多少人
根据宝鸡市眉县公安局,2019年的户籍查询结果显示,眉县有25人叫李楠
⑤ 宝鸡有多少人口
宝鸡城市户籍人口102万
宝鸡
(陕西省地级市)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77.50万,其中城市户籍人口102万,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陕西两大百万人口城市之一。[1-5]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6-7] 。
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8] 拥有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山草原、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知名景点及西凤酒、岐山臊子面、宝鸡擀面皮、豆花泡馍、西府扯面、醋粉等诸多特产或西府小吃[9-12] 。
⑥ 眉县的人口
眉县人口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始于明代中期以后。万历五年(1577),全县军民杂役1822户。二十五年(1601)11910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23306人。
民国12年(1923)90746人。18年(1929),陕西大旱成灾,眉县尤惨,全县原有90746人,死亡31020人,外逃5021人,灾民47843人。
1949—1959年,全县人口增加51643人,增长率为1503.3‰,年平均增加5164人,增长率为150.33‰。
1959—1969年,全县人口增加48756人,增长率为1316.08‰,年平均增加4876人,增长率为131.61‰。
1969—1979年,全县人口增加38726人,增长率为1190.76‰,年平均增加3873人,增长率119.08‰。
1979—1989年,全县人口由241732人增加到269807人,共增加28075人,增长率为1116.14‰,年平均增加2808人,增长率111.61‰。 2011年末,全县共有320105人,其中男性165519人,占51.7%;女性154586人,占48.3%。其中,非农业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26.6万人,农业劳动力15.6万人。2011年出生3331人,出生率10.4‰;死亡1864人,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3.14‰,计划生育率达到98.9%。在总人口构成中,按分年龄段统计数据表明:眉县老年人口量不断上升趋势,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12%,100岁以上老人共有4人。
按民族分:汉族31.9903万人,占99.93%;其余少数民族有,蒙古族18人、回族67人、满族49人、藏族3人、彝族5人、白族4人、苗族6人、傣族4人、黎族6人、朝鲜族2人、维吾尔族2人、哈尼族2人、壮族29人、土族2人、拉祜族2人、土家族2人,以上16个少数民族合计占到总人口的0.06%。
⑦ 眉县齐镇有多少人口
眉县齐镇人口:
3万1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