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战国后中国人口多少

战国后中国人口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9-03 19:32:10

❶ 中国从古至今的历代人口是多少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1992-01
2002-10-29 修订

时间
公元
户数(万)
人口(万)
每户人数
增长率
备注
出处

战国末年 -220
2,000.0000

汉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亿亩 汉书-地理志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续汉书-郡国志五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汉章帝章和二年 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汉和帝元兴元年 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汉安帝延光四年 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汉顺帝永和5年 140
4,915.0000

0.06%

汉顺帝建康元年 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汉冲帝永嘉元年 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汉质帝本初元年 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续汉书 -郡国志五
汉桓帝永寿二年 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续汉书 -郡国志五
[吴大帝赤乌五年] 242 53.2
240.0000

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 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货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66.3423
443.2881
6.68

-- 晋书-地理志
[魏主奂咸熙二年] 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吴主皓天纪四年] 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晋书-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货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间] 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 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 通典-食货七
[陈后主祯明三年] 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货七
隋文帝开皇年间 600
4,450.0000

0.32%

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贞观年间 649 300.0000

通典-食货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资治通鉴卷208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书-地理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亿亩 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一说310余万 唐会要卷84
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 247.3963

不全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 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长庆间 824 394.4595

唐敬宗宝历间 826 397.8982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显德五年) 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230.9812

册府元龟卷486
[荆南] 963 14.2300

[湖南] 963 9.7388

[后蜀] 965 53.4029

[南汉] 971 17.0263

[南唐] 975 65.5065

宋太祖 976 309.0504

[清源] 978 15.1918

[吴越] 978 55.0680

[北汉] 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457.4257

田3.1252亿亩 太宗实录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佑五年 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亿亩 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口 金史-食货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 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续通考-户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纪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 1330 1,340.0699

续通考-户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亿亩 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亿亩 明孝宗实录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万历六年 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亿亩 明熹宗实录卷4
清世祖顺治八年 1651
1,063.3326

-4.97%
2.9085亿亩 清实录世祖卷61
清世祖顺治九年 1652
1,448.3858

36.21%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
1,943.2753

0.98%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
2,360.0000

6.69%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赋制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
2,358.7224

-4.20%
6.9308亿亩 清实录圣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干隆六年 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实录卷157
清高宗干隆十六年 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干隆二十九年 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干隆四十一年 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干隆五十五年 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实录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1887
37,763.6000

-0.24%
9.1197亿亩 光绪会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1901
42,644.7325

0.87%

清逊帝宣统三年 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国二年 1913
43,200.0000

12.49%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民国十七年 1928
47,478.0000

0.63%
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民国二十年 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46,100.0000

-0.02%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当代 年份
人口(万)
增长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完全准确, 如只是局部统计,豪强隐瞒户口,只统计"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后的中国人口实际已经超过一亿,官方统计大大偏少

请注意历代中国疆域的变化
有关中国人口史的经典着作: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些文章:

中国近代人口发展史考察
曹树基: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❷ 中国古代各朝代各时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

根据《帝王世纪》,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人。
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人口为13714923人。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繁,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万左右。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发展较快。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4978人(《汉书》地理志)。
东汉桓帝永寿3年(公元157年)为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以后经历三国分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人口颇有减少。

在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以后,全国重归统一,炀帝大业5年(公元609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46,019,956人(《隋书》卷29,《通考》户口1)。
唐代统治达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数字最高达52,919,309人(《通典》食货7),同西汉最高数字相比。仅少600多万。

九世纪中期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减少。
公元976年宋朝统一全国。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国在籍人口恢复到16,280,254人(《宋会要辑稿》食货12)。
徽宗大观4年(公元111O年)达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代最高数字。

十一世纪初期,金人入侵统治黄河流域,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全国政局又陷于南北对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间,宋金两朝在籍人口合计曾达76,335,486人(《据《通考》户口2所载南宋口数,《金史》食贷志所载金口数合计)。

元代统治中国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纪13)。

明朝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有详细的人口记录。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国户数为10,654,362户,口数为59,873,305人,每户平均口数5.62人(《明太祖实录》卷140)。
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全国户数为11,415,829户,口数为66,598,337人(《明成祖实录》卷26)。
整个明代历年在籍人口数字介于5,000—6,700万之间。

清朝时期人口增殖最快。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数,没有人口数。一般所称口数包括男女老小在内,指的是全部人口总数。丁数是把每户所出壮丁人数,只指成年男子可任军役和劳役的数字;每户丁数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总数每户平均都在5人左右。
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数历年都在两千万左右,估计人口总数均在六千万至一亿人左右。到干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干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总数为143,411,559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
到干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总数为204,209,828人(《清实录·高家实录》卷701)。
干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总数为313,281,795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467)。从干隆6年到干隆59年,经历53年,人口由1.43亿增加到3.13亿。干隆是清朝极盛时期,五十年内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总数为401,008,574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亿以上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生产力在增长中,全国人口从1亿迅速增长到4亿。

❸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多少人口

春秋战国时,人口约2000至3000万

❹ 战国时期我国有多少人口,还有各诸侯国人口分布情况

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人口不到三千万,估计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在两千万人左右. 人口最多的就是三晋(韩国、赵国和魏国的统称)和齐国了,这两个国家(地区)的人口总量应占到了天下人口数的一半左右,三晋和齐国共约一千万人. 苏秦说过,关东各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人口是秦国的十倍.据此推算,秦国人口应该是两百万左右,但是苏秦是说客,可能低估了秦国的实力,但是,秦国环境恶劣,气候干燥,又有黄河水患,人口数量虽然可能多于两百万,但绝对不可能超过三百万. 楚国土地虽多,但人口少,墨子在《公输》中说过,当时,南方也确实没得到什么开发,而且,有一次楚国倾全国之力和齐国打仗,齐国也倾全国之力,最后,军队数量差不多,打了个平手.据此推断,楚国人口数量和齐国相仿,也就五百万人左右. 燕国地处北部边疆,外有蛮夷常年侵略骚扰,内有各诸侯国威胁,还经常和齐赵发生战争,人口肯定不如那六个诸侯国,甚至连越国、宋国这类二流国家也不如. 其他各诸侯国人口少,地盘小,略去不说了. 这个答案还满意吗?

❺ 春秋战国一个强国大约有多少人口

春秋战国一个强国大约有1000万左右。

秦国所属时期春秋战国强国,人口数量1000万左右,主要民族有华夏族、戎族等,国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

以秦国为例,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5)战国后中国人口多少扩展阅读:

疆域

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历经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时,终于征服了关中。

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司马迁说秦国是“僻在雍州”,唐代杜佑则说“关中寓内西偏” 。

秦国向西、向北这两个方向发展,有广阔的国土拓展空间。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落,一个政权占有土地面积愈大,统治区域内人口愈多。

秦国的南部是富饶的巴蜀之地。秦国对比东方六国,突出的地势地形优势有二: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二是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❻ 中国各个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战国期间,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三国时期民户人口加上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820-830万人。

唐朝鼎盛时期约7475万到8050万口。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三千万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6)战国后中国人口多少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人口增减:

东汉末年分三国,纷争不停,自然战争不断,而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此时人口跌至2300万就一点也不奇怪,而后历经东西晋、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当然大幅下降。

之后的人口数量一直也保持这样一个趋势,和平时期人口增加,战争时期人口减少,隋朝人口大约恢复至6000万,而唐初为2400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开创让中国人口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峰,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达到9000万。

而后的五代十国的人口减少,到宋朝繁荣昌盛时人口增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足的朝代,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个亿。而后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而元朝灭宋后实行残酷的统治,人口增长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时也不过6000万。

可自清朝后,中国人口开始了井喷式增长,从顺治年间破1亿到民国时的4亿,中国的人口开始了万万(亿)时代。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清朝盛世太平、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红薯、薯仔这些高产的粮食作物从南美引进,老百姓再也不会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造成人口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人口史

❼ 战国时期我国有多少人口,还有各诸侯国人

人口数量:三千万以上。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04年)的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实力较强的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宋国、卫国等国,但其实力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大家族打败智氏,继而瓜分晋国,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❽ 战国各国人口大概数量

战国七雄的人口数量:

1、秦国,秦国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00万平方公里,军队数量也有100万,人口也有600万。

2、赵国,赵国因为地处北方,所以只有300万人口,军队也有至少50万,毕竟长平之战就出动45万大军。

3、楚国,楚国在全盛时期的面积曾经达到了15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当时七雄面积的一半。这就是其强大的体现。而且据说其强盛时期带甲百万。但是实际上应该不足百万,估计封顶就八十万吧!而人口楚国据说最多时达到了800万。

4、齐国,据后世统计,齐国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但是人口在400万之上,在齐国强盛时期。

5、魏国,战国中后期已经彻底沦为小国,后世也认为魏国人口一直维持在300万以上,土地面积也有差不多二十万平方公里。

6、燕国,燕国的面积最大的时期也有20万平方公里,不过这是不算乐毅伐齐所占领的土地的。人口保持在150万左右。

7、韩国,韩国在最强盛时期也是有250万人口的。毕竟韩国所占土地可是天下中心,人口稠密。

相关记载资料

根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公元2年)战国故地人口推计,当时全国共5959万人口,战国故地人口共4983万,而战国人口有2000-4000万不等的说法。 根据各郡国人口乘0.4到0.8即可得出一个大致区间。 再根据战国各诸侯故地对应的疆域,就能估算出人口数,个人倾向采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的版图,再加上“金角国家”后期兼并的辽东,河套,北地,楚国南部等地区。

虽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出现相对较早,但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列国人口具体数量。而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的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约为3000万。

❾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

1、战国时期的人口峰值大约是4500万人以内,东西汉的人口规模增长至6000万以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

2、三国末期的人口下降为3000万左右,之后三四百年,人口峰值都只能维持在三四千万上下。唐朝的人口峰值恢复了汉代的水平,略有超过。

3、五代,人口锐减为2000多万。到北宋后期,人口数量出现一次“大爆炸”,首次突破一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人口高峰期。

4、元朝的至元年间,人口大约为6800万人。晚明时,人口数目才慢慢恢复到北宋末的峰值,即突破一亿。

❿ 战国时中国有多少人口

春秋时期中国的人口差不多1000万左右。
战国中期,大约是马陵之战前后,战国七雄加上淮夷、中山、鲁、宋,人口大约2000万,到秦统一时,加上岭南人口,大约3000万,除最大的秦国有400来万和最小的韩国,其余五雄各有150万人左右吧。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83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5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40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13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80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903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45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90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76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