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概况 » 高州冷空气最低多少度

高州冷空气最低多少度

发布时间: 2022-09-04 18:00:58

Ⅰ 广州冬天历史上最低多少度

广州冬天最低温度在5摄氏度以下。
2010年17日广东省出现了1975年以来12月上中旬时期的气温最低值,全省各市县最低温度全部降到5摄氏度以下。其中,中北部气温普遍在零摄氏度以下,并出现了大范围的冰冻和霜冻,粤北出现了零下3摄氏度到零下1摄氏度的最低温度。
广州的冬天比北方来的比较晚,一般情况下11月下旬才会感觉到有凉意,基本上从12月上旬才会出现15度以下的气温,最冷的时候一般是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 在这段时间,如果北方有冷空气来临的话,这段时间气温可能会降到5度左右,偶尔会有一年会降到两三度,但一般来说绝对是不会低到0度的,这种低温一般只会维持一周左右,冷空气过后温度会慢慢回升到10~15度左右,平均来说,广州冬天气温基本上是在10度左右的 最低的一次好像是2005年2.1度。

Ⅱ 冷空气的温度范围是

在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今天早上萨巴达亚西比尔的冷锋到达新疆北部”“从蒙古进入内蒙古东部到河套西部,冷空气向东南移动... ”。是我们的冷空气入侵萨巴德纳亚西比尔,还是蒙古的源头?”家”在哪里?事实上,遥远的北冰洋,寒冷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诞生地。冷空气最初来自北冰洋,后来在西伯利亚上空加强。由于这些地区的高纬度,冬天的夜晚很长,白天很短,日照很少。在极地地区,即使在晚上,太阳也不露面。因此,地球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很少,到了晚上,地面向太空辐射了大量的热量,随着地面冷却,近地大气层变得越来越冷,冷空气越来越多地堆积起来。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这股极冷的大气团将从北向南推进,影响到蒙古,我国北部,我国东部或者我国大部分地区。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同,有强有弱,冷却的程度也不同。像潮汐一样的冷空气,受其波动范围的影响,高达12000公里。根据移动的路径,受影响的区域是不同的。

Ⅲ 高州的地理环境

高州市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1945.3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9385.2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2.8℃,最高温度为37.6℃,最低温度零下1.5℃。1月平均气温为15.1℃,7月平均气温为28.4℃,年温差明显,为13.3℃左右。年积温约8176℃,无霜期361天。年均降雨量为1892.7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雨季为4月—9月,以南风为主;旱季10月至次年3月。
高州市气候区划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区:
1、东北部山区冷凉气候主区。本区大部分地势较高,山岭重叠,形成冬冷夏凉的小气候。1月平均温度14℃,7月平均温度27℃。夏季降雨多。气象灾害有秋季寒露风,冬季低温霜冻。
2、西部中部丘陵温热气候主区。本区大部分为丘陵地带,亦有较开阔的小盆地、小平原和低矮群山。本区1月平均温度14.4—16.3℃,7月平均温度28—28.7℃。本区西部大多数年份有春旱和秋旱现象。
3、南部低丘台地温热气候主区。本区除少量低丘外,大部分地势平坦,为台地平原区。1月份平均温度16℃,7月份平均温度28.2℃。阳光资源丰富,热量条件优越,但降雨不足,常有春秋旱,冬季偶有冷害。
4、高山冷凉气候副区。本区以等高线为区划原则,海拔700米以上。区内多高山密林,终年温度较低,年平均温度15.9—20℃,有严重的低温阴雨、寒露风、霜冻。 高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十分之一以上。高州土壤由变质砂岩、花岗岩、混合岩、凝灰岩风化物和浅海沉积物及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花岗岩、片麻岩及其风化物分布在市内的东北、西北、中部,是高州山区和丘陵区结构主体。砂页岩及其风化物分布在西南部,浅海沉积物及河流冲积物,是西南浅丘平原的结构主体。高州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阳春、信宜、陆川、化州、茂南、电白)要冲,近代为广东下四府(高州、雷州、琼州、廉州)之首。
高州位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分布着一江十河,及众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错,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为种植树农作物的和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高州市地形复杂,地势大体是东北高,西南低。从高空腑瞰,南狭北宽,像展翅飞翔的彩蝶。境内东北部是连绵的山地,中央腹地是起伏的丘陵,西部、南部的台地、小平原,山地及河谷小盆地相互交错,山川纠结。锦山地面积占51.5%,丘陵面积占31.9%,平原面积占16.6%。地势最高点是东北部的棉被顶,海拔1627.3米,最低点是西南部祥山鉴江河床,海拔11.5米,高低相差1615.8米。
云雾大山、云开大山和大榕山伸延入来,构成大体为东北—西南走向的7条山脉:尖峰岭—马头岭山脉,棉被顶—大细垌山脉,棉被顶—青山岭山脉,尖峰岭—崩山岭山脉,王江坑岭—蜈蚣塘大岭山脉,大近岭—那射岭山脉,鸡公岭—豆腐岭山脉。高州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如下5个区。(1)东北浅切割低山区。海拔500—1627米,相对100—1000米,包括马贵镇、古丁镇、深镇镇、大坡镇以及长坡镇、石龙镇(2005年时划归长坡镇管了)、云潭镇、新垌镇等4个镇交界区。(2)东北高丘陵区。海拔300—500米,相对100—200米,包括大潮镇北部,深镇镇、古丁镇西南部,平山镇东部,石龙镇东北、东南、西南部,新垌镇东部、云潭镇北部及大坡镇一部分。(3)中部中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50—100米,包括东北高丘陵区以西,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东地区。(4)西北部中丘陵区,海拔100—300米,相对50—200米,包括窦江—鉴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西地区。(5)西南浅丘平原区,海拔11—50米,相对5—40米,包括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祥山镇、镇江镇大部及顿梭镇、沙田镇南部。其中石鼓小平原是高州主要的平原地区,与茂南相接。 高州市林业用地面积286万亩。10年绿化广东大地时开展绿化达标活动,人工造林110多万亩,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资源进一步发展。高州市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带,植物地理分布大体和气候带等自然环境相适应,多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由于高州地形复杂,丘陵台地、山脚和山顶的气温和水温都不同,所以森林资源分布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划分布特点。
东北部山区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南部丘陵台地有热带树木如樟树、橡胶、椎树等。全市森林资源分布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划林带:东北部山地林区。属云开山脉南向伸延地带,多高山密林。林业用地200多万亩,植物繁茂。用材林以杉、松、竹、阔叶树为主。北部山地有一望无际的松林,现有松林面积150多万亩,年产松脂4000多吨。经济林有油茶、橡胶、紫胶等。大力发展多层次、立体综合开发山地林业,搞“林果药”、“林畜果”立体种养,综合开发,集约经营大林业。西北部阔叶林区。此区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及信宜县山区。属丘陵地带,林业用地较多,植物繁茂。用材林有松、桉、红椎、白椎、楠、竹等。其中石板镇和顿梭镇的楠木闻名全省,楠木种植面积近万亩,是广东省的楠木生产基地。荷花镇的红椎、白椎优质用材林面积数千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林有油茶、橡胶。木本水果有荔枝、龙眼、芒果、柑橙、菠萝蜜等。中部西南部低丘台地粮果林多种经营区。属中低丘台地、平原地带。林业以经济林和木本水果为主。用材林有松、桉、竹等。主要经济林是橡胶。至2013年为止,全市国有、民营橡胶达30多万亩,年产干胶6000多吨。成为广东省主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西南低丘台地平原地区是高州市主要粮油糖渔区。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已建成东部(根子、分界、泗水)荔枝生产基地、西部(沙田、镇江、荷塘、顿梭、荷花、南塘)优质龙眼生产基地、中部香蕉生产基地、北部黄榄生产基地等。目全市水果总面积100多万亩,总产量80万吨,产值25亿多元,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市(县)”。 高州的水果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据史载,荔枝、龙眼始于秦,世界上最古老的、有1500多年树龄的古荔枝树就生长在高州。早在唐朝,高州荔枝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汉代,龙眼成为重要的贡品,《汉书和帝记》有“旧南海(沙田)献龙眼”的记述。早在清朝高州就有将桂圆加工成桂圆肉的传统,自古深受人们喜爱,高州桂圆肉已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州香蕉栽培历史久远,最早产于曹江一带,古代民间《竹枝词》中曾有“郎君欲问曹江路,只依蕉荫绿里行”的诗句,可见此地当年种植香蕉的盛况。高州香蕉为广东四大香蕉优良品种之一,久负盛名,上世纪五十年代,高州香蕉被国家列为出口农产品出口到苏联,是解放后茂名地区最先的出口农产品。
高州盛产南亚热带优质水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鲜美的水果。水果品种资源丰富,质优味佳,早熟,产量高,饮誉国内外。高州出产的遁地雷香蕉、白糖罂荔枝、储良龙眼均为全国特有的优稀品种,获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水果业是高州一大特色产业,是高州农业的重要支柱和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高州已成为庞大商品性集中生产的水果基地。主要盛产的传统特色水果及品种有:
荔枝(三月红、妃子笑、白糖罂、中华红、白腊、黑叶、桂味、鉴江红糯荔枝、糯米糍、进奉、马贵荔等);龙眼(储良广眼、双孖木龙眼、石硖龙眼、大乌圆龙眼、红核龙眼、青皮龙眼);香蕉(遁地雷香蕉、巴西蕉、泰蕉、梅花蕉)、大蕉、粉蕉、菠萝蜜、橄榄(黄榄、乌榄)、芒果(关堂芒果、象牙芒、紫花芒、鸡蛋芒、仙桃)、黄皮果(红阳无核鸡心黄皮果)、杨桃(中国红阳桃、刘十杨桃)、柑橙、山楂、三华李、油甘子、柿子、桃子、地菠萝、香木瓜、番石榴、柚子、柠檬、台湾青枣等等。
储良龙眼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荣获“岭南十大佳果”称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双孖木龙眼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遁地雷香蕉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蕉类总分第一名。
白糖罂荔枝被评为广东省早熟优质荔枝品种第一名。
鉴江红糯荔枝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白腊荔枝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牌。
储良龙眼、双孖木龙眼、石硖龙眼、白糖罂荔枝、鉴江红糯荔枝、白腊荔枝、桂味荔枝、黑叶荔枝和桂圆干品荣获“中囯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1986~1993年,全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业方面,全县根据市场需要,抓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建立起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创出一条具有高州特色的“三高”农业路子。199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2.81亿元,比1992年增长3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第二产业增加值8.93亿元,增长69.2%;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54.8%。1993年,农业总产值为24.14亿元,比1992年增长11.37%,比1985年增长6.87倍。工业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使工业生产迅速增长。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5.13亿元,比1992年增长70.14%。
2014年高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135.53亿元,增长35.6%;新增规上企业34家,规上工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38.3%;外贸进出口总额4.51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吸收外资3967万美元,增长48.4%;财政总收入45.88亿元,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6.2%。 1991年冬开始,全县农村执行“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西南部8个镇和北部古丁镇等9个镇实施“8+1”乡镇调整作物布局。是年,这9个镇的早稻面积从上年的20.4万亩减为15.5万亩,减24%;而主要经济作物(花生、糖蔗、黄烟、蚕桑等)面积从上年的7.14万亩增至9.14万亩,增加了28%。水果种植从上年的15.18万亩扩至1992年的22.7万亩,增长49.4%。
到1993年,全县形成东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龙眼、北部杂果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是年,全县水果面积达99.27万亩,产量达44.08万吨,产值达10.45亿元,分别是1980年的19.23倍、85.53倍和229.62倍,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1980年的8.1∶1.9调到1993年的4.5∶5.5。
2012年,高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47亿元,增长3.3%。新发展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4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在茂名市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高州工业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商周时期,高州先民已懂得陶器制作;隋唐时期,已能烧制半陶瓷及瓷器;青铜器的制作,可远溯至战国年代,南塘镇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一件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特征的青铜短剑,东岸、平山等镇出土的10多面大型铜鼓,也是汉至隋唐期间的青铜文物。东岸镇良村发现的一处开采滑石矿的坑道及附近出土的滑石量具和制作工场,经考证是西汉文物。据《唐书》载,唐代潘州剌史冯子游曾以当地开采和冶炼的黄金进贡唐高宗,可见当时高州冶炼技术已达相当水平。长坡镇白淦村遗存有宋代的炼铅、炼铁遗址。明、清时期,日用品及生产工具的制作,农副产品的加工,多数仍依附于农村家庭作坊进行,只有极少数的匠铺、作坊在集镇从事专业生产。清末,高州城及各大墟镇的手工作坊逐渐增加,但规模都很小,一般只几个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州知府在城郊秋林开办高州瓷器厂,先后雇请江西、湖南瓷业技工来作技术指导,生产瓷器用品。同年九月,高州知府设立官纸局高州分局,专司印制契据、票据和账簿等印刷品。清宣统二年(1910年),官府又在县城北较场开办贫民习艺所,购置有织布机、印刷机,这是高州活字印刷和机械织布的近代工业之开端。
辛亥革命(1911年)后,私营工业有所发展,棉麻纺织、服装、印刷、食品、铁器锻铸、火柴和日用玻璃制品等行业纷纷兴起,经营方式逐渐由单家独户式的经营转向以师带徒、雇用工人或小股合营;由农工兼营转向专业经营,但规模仍然很小。民国后期,日寇入侵,政局动荡,赋税加重,通货恶性膨胀,私营企业处境困难,难以发展。民国32年(1943年),县城兴办了一间小型火力发电厂(由广南医院基金会及县商会出资兴办),后因亏损严重于民国38年(1949年)6月停办。1949年11月茂名县解放时,全县有私营小工业企业24户,个体手工业396户。此外,农村还有许多兼营纺纱织布的农户,一些土纸作坊以及季节性的糖寮、砖瓦窑、石灰窑。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7.2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6%(按1952年不变价计)。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开始注意发展工业。刚解放不久,就把解放前停办了半年的电力厂修复投产,增添设备,提高发电供电能力。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兴办了一间制革厂。同时,发放贷款,扶持手工业生产,组织原材料供应,对其产品进行订货,统购包销,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至1952年底,工业户数(含国有、私营和个体户)由1949年的421户增至730户,工业总产值由177.28万元增至413.18万元,增长133%。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后,县先后建起了粮食加工厂、松香厂、酒厂和大井陶器厂。又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了秋林陶器厂、印刷厂、玻璃厂、火柴厂、机械厂、锅厂等六家公私合营厂。对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则动员他们按自愿互利原则,组织生产合作社(组),到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195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44.7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8%,比1952年增长152.8%(按1952年不变价计)。
1958年,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口号鼓动下,全县建起了小土高炉2000多座,办起了石鼓煤矿、石油厂、缫丝厂等一批国营工矿企业,将公私合营工厂和手工业社(厂)转为国营企业。1958年底,国营工业企业增至36个,职工增到9371人。一些新建单位在原材料供应、技术和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维持。后来,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压缩,关闭了一批条件不好的企业,缩小了一些过于膨胀的企业规模,把一些转国营的集体企业退回原来体制。至1962年底止,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压缩为24个,职工人数减缩到1648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4.08万元,比1957年增长56.41%。手工业社也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条例和规定进行了整顿。1965年,全县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共有112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08.88万元,比1962年增长65.77%(均按1957年不变价计)。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高州县工业生产的冲击和破坏颇大,尤以国有工业为甚。1969年国有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32.7%。“文革”中、后期,重建生产管理秩序,生产逐步回升,全县还增建了10多间工厂,其中国有5间,二轻系统2间,街道工业5间,其产品多数都是当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如氮肥、农机、自来水、自行车和人力车的内外胎、面粉及其制品等。同时,一些企业还把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开发了日用瓷器、塑胶、皮革制品、彩色灯泡和特级松香等出口产品。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共有288个,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比1970年增长193.5%(按1970年不变价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工业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体制上,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各种经济成份的作用,私营联合体和个体工业、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兴起;在产业结构上,克服了单纯为支农的狭窄思路,从本地实际出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行业、新企业和新产品纷纷出现;产品方面,有些产品已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方向发展。橡胶制品、化肥、松脂化工、灯泡、瓷花等项目发展较快,一些产品已步入全国或全省先进行列。从1981~1985年,全县新建镇以上工业企业30家,其中经委系统企业4家,二轻、街道、乡镇和部门企业共26家。
1993年底,全县镇以上工业企业达267个,比1985年增69个。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340个,其中轻工业企业8411个,重工业企业929个,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工、建材、采矿、橡胶制品、皮革制品。造纸、制糖、印刷、食品、饮料、五金制品、家具、服装、电器仪表、工艺美术雕刻为主体的多门类的工业湾系。全县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总产值为5.8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2%;集体工业总产值为5.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5%;其他类型工业总产值为14.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3%。其他类型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之和。 2012年,高州工业总产值197.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33亿元,分别增长42.3%和74.3%。新增规模企业19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6家。 历史上高州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从高州的出土文物中考证,西汉时期的滑石量具制作已成规模,销往邻近各县;外地的天然玛瑙珠饰等艺术品也销往高州。唐代,高州的商业贸易扩展至境外及海外国家。在高州境内,可见到湖南长沙窑出产的贴花壶和东南亚一带国家的铜质昆仑奴人像雕塑等艺术品;高州境内出产的茶叶、香蕉、红烟等产品也大批输往邻近各省及海外国家。清代,县城及各墟镇商店林立,其中在县城开设的振大林笔铺,前店后厂,所产毛笔远销两广。民国时期,县城和墟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同期,由于工业、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被称为“小佛山”的石鼓墟,成为粤西一带商贾云集中心,当地生产的土纱、土布、蚊帐布、织带、毛笔、火石以及小五金制品等远销海南、广西一带,还出口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国营商业机构,设置了商业管理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统一生产、统一调拨、统一物价、统一市场的商品流通体制。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逐步把粮、油、布、糖和主要工业用品统管起来。1955年,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巩固国营商业和供销集体商业的主导地位,使整个商业活动完全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之中。1956年,对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减少商业网点。1958年,将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改为国营商店,取消个体商店;把供销社并入国营商店,关闭农贸市场,商业只由国营商店独家经营。1959年,国家对粮食、食油、副食品、棉制品和耐用消费品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开,恢复合作商店和个体商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供销社又和商业局合并。不准农村社员做买卖,关闭农贸市场,商品网点大减。1973年,恢复商业局、供销社,增设对外贸易机构,商业渠道逐渐畅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商业体制,开放农村贸易市场,放宽商品购销限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合同订购、选购、代销、展销、联营等多种商品流通形式,逐渐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把计划编制、选点进货、物价管理、费用开支、劳动管理和奖金分配等下放到各类专业公司,扩大商业企业的自主权。国营商业伸展到农村,农村供销社进城设店,农民进城经商,工厂、农场也经营商业。1984年,实行商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允许租赁经营。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合同订购;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价格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价内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动;基层供销社可以到外县设点经营;集体、个体商贩和农民均可长途贩运。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商业迅速发展。1986年,全面推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使各商业公司、商店成为自由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7年以后,实行联销联利计酬的浮动工资制,经营方式和规模日趋灵活,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企业全面发展,贸易成交活跃。1993年,全县共有各类商店1.57万个,从业3.21万人。商品购进总额15.64亿元,销售总额16亿元。

Ⅳ 高州市冬天冷吗

不算冷吧,在广东地区都差不多。

Ⅳ 茂名冬季温度一般是多少

茂名冬季温度一般是14.4—15.6℃。

茂名的年平均气温在22—23℃之间,稳定通过22℃的达84—214天。≥10℃年积温7857—841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4.4—15.6℃,极端低温为0.5—3.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1—28.5℃,极端高温37.6℃。山地随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左右,山区年平均气温16—18℃。

茂名市属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热冬暖,雨季长,雨量充沛。冬季寒潮南侵偶有严寒,山区有短期霜冻。常见秋旱,春旱。夏秋之间有台风带来暴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5)高州冷空气最低多少度扩展阅读

茂名年降雨量,沿海地区1400—2400毫米,北部山区2500—3000毫米。降雨原因,有台风暴雨、热带低压降雨、冷热气团的锋面雨、气团降雨等。

全市处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南部2161小时,日照百分率49%;中部1945小时,日照百分率44%;北部1939小时,日照百分率44%。日照最多是7月和10月,平均每天7小时以上;最少是2月和3月,平均每天不到3小时。

Ⅵ 阳江的冬天一般几度

10—22度,最高气温27度,最低气温2度。

阳江位于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2019年年平均气温23.9摄氏度,年降雨量一般在3056毫米,雨水分布不均匀,夏秋季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365天。

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1º28'45"至22º41'02",东经111°16'35"至112°21'51"之间,东西长112.5千米,南北距132.75千米。土地面积7955.9平方千米,其中丘陵面积占25.6%,山地面积占42.0%,平原面积占21.8%。

东与江门恩平市、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高州市、电白区,南临南海。海岸线总长度458.6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323.5千米,海岛岸线长135.1千米,主要岛屿40个(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

Ⅶ 冷空气的温度一般是指多少度

常温22-24 冷空气22以下即是。

Ⅷ 茂名一年四季的天气(平均温度,最高温和最低温)

信宜生活网 茂名最低气温11°~13.4℃,极端低温-8℃。南、北平均气温分别是28℃和27.7℃;极端最高气温,南、北均超过37℃。
茂名市按习惯结合气温划分四季,特点是春来早,夏季长,冬季短,四季不明显。春季 从2月中旬起至4月中旬止,60天左右。季内北来冷空气逐渐减弱,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湿气流逐渐增强,气温回升。3月份,平均气温在19℃左右;光照时间少,南北气流交会活跃,交替频繁,冷暖变化大,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在24.5℃至17.5℃之间。前春常出现低温阴雨,连阴雨,倒春寒,北部山区间中出现晚霜,易造成早稻死秧烂秧。4月份平均气温已达23℃,常出现雷雨大风,局部出现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春旱时有发生。 夏季 从4月中旬至11月上旬,长达200多天。季内受亚热带季风控制,气温高,雨水多,历年5月份,南部(电白县,下同)、北部(信宜县,下同)平均气温分别是26.6℃和25℃。前汛期(4至6月)常出现锋面暴雨、雷阵雨、连续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7月份气温最高,南、北平均气温分别是28℃和27.7℃;极端最高气温,南、北均超过37℃。后汛期(7至9月),常出现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时有台风暴雨。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10月,受大陆干冷气团影响,雨量减少,气温下降,南、北平均气温分别为24.9℃和24℃。寒露前后约有1/3的年份出现寒露风。 秋季 从11月中旬至1月初,不足60天。季内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雨量少,湿度小,秋高气爽,日暖夜凉。12月份南、北平均气温分别为17℃和16℃,平均降水量15毫米和22毫米。多数年份出现不同程度的秋旱。 冬季 1月初至2月中旬,北部稍长。常受北方冷空气侵袭,气温骤然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南、北部分别达3℃和0.5℃,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达-6℃,个别地方达-8℃。常出现低温,时伴细雨,少数年份出现霜冻、冰冻、雨凇等现象。

Ⅸ 江西的冬天最低温度是多少

摘要 参考去年,最低的时候大概零下5度左右,平时也就1-4度的样子

Ⅹ 我想知道,茂名高州的温度现在是多少度

10摄氏度左右,现在不是很冷,比前两天暖和了很多啦!!!

热点内容
马路上汽车的噪音在多少分贝 发布:2023-08-31 22:08:23 浏览:1982
应孕棒多少钱一盒 发布:2023-08-31 22:08:21 浏览:1455
标准养老金一年能领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739
湖北通城接网线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9:51 浏览:1813
开随车吊车多少钱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578
京东付尾款怎么知道前多少名 发布:2023-08-31 21:52:58 浏览:1903
在学校租铺面一个月要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2:09 浏览:2044
2寸有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50:34 浏览:1689
知道电压如何算一小时多少电 发布:2023-08-31 21:46:20 浏览:1675
金手镯54号圈周长是多少厘米 发布:2023-08-31 21:44:28 浏览: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