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杨村镇多少人口
A. 杨村镇的历史沿革
西淝河是一条古老的天然河流,《水经注》中称夏肥水。西淝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马厂集,流经安徽省谯城、太和、涡阳、利辛、颍上、凤台六县、区至凤台县峡山口入淮,全长250公里。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凤台临淮河,辖西淝河,杨村镇就座落在西淝河北岸上。
杨村镇以境内有杨村集而得名,也俗称杨村集,有关杨村集名的来历,和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蒙古灭金后,圈占广大土地作为牧场,有的竟至千顷以至万余顷;灭宋后,蒙古诸王、后妃、大臣、僧侣都以侵占或赏赐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失去土地,或者被迫降为佃户,或者被迫逃亡他乡。元中期以后,政府经常入不敷出,便不断加重赋役。仁宗时,包银总数比元初增加了十倍;一般课税竟增加了五十倍,再加上天灾和瘟疫的袭击,使人民普遍陷于贫困。据统计,1329年,全国当时有户数1340万,人口数不到6000万,饥民、流民竟达843万人。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极度激化,各地不断发生武装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调集15万民夫修治黄河。民夫受到元兵的严密监督,又常被修河官吏克扣工、食钱,因此,十分怨恨。白莲教领袖刘福通利用这个时机,预先埋了个独眼石人在工地上,以使一直流传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应验,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元怒火。五月,刘福通攻占颍州(今阜阳)举事;八月,芝麻李(李二)等夺取徐州,十二月,王权(布王三)等占领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十月,徐寿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揭竿,第二年二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1353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造反……。
元政府为巩固其统治,调集精锐部队与各路起义军在黄淮大地上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河南、河北、鲁西、皖北、苏北的百姓十亡七八。其中,刘福通奉韩林儿为小明王,前后据安丰(今寿县南、安丰塘北)为都约八年,寿县、淮南一带更是元军清剿的重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又为战场,百姓再遭屠戮。明朝初年曾任河南左布正使的徐贲在《舟行经寿州》一诗中咏到:“问之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无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织田亩。”《寿县志》载“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颍上古今》也说:“元末,红巾军起义于江淮颍水之间,元军部署镇压,铁蹄所至,洗杀一空。民间流传:劫后县西仅有七户营(七户一个村庄);县北仅有七里叶(距谢桥七里);县东仅有藕塘陈姓一人,后蕃衍陈氏一族。”可见经过元末近二十年的战争,淮南地区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什么程度。
洪武元年(1368年)面对破碎的山河,朱元璋发出了“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的感慨。为了促进生产,增加税收,就必须从人口多的地区向人口少的地区移民。濠州,元时本为安丰路所辖。因为是朱元璋的家乡,明初升为临濠府,洪武二年定为中都,六年改为中立府,七年更名为凤阳府,分巡凤颍泗道治所,领五州(颍州、亳州、泗州、寿州、宿州)辖十三县(临淮、怀远、定远、灵璧、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盱眙、天长、五河),可见现今的寿县、淮南、凤台、长丰、颍上,在明初都属于凤阳府的辖区。朱元璋确定了移民政策,其家乡凤阳及所属州县自然成为移民的重点区域。据《明太祖实录》等记载,为充实人力,朱元璋于1367年剿除张士诚后,迁苏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四千户屯田临濠,;又移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富民14万户于凤阳;洪武九年(1376)十月,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带)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以两浙人多地狭,命令杭州、湖州、温州、台州、苏州、松江等地无地农民迁往淮河以南各地耕种。对于这些屯田的移民,朝廷给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并免赋三年。
然而,以上所引资料中竟然没有从山东移民的记载。淮南地区的移民来至何处呢?
《颍上古今》说:“《民族书-各大族概况一览表》调查记载了62姓,其中27姓来自山东,其次是福建、江苏、湖北和皖南徽州,土着者不多。”据《寿县志-姓氏》所举16个大姓家族资料统计,于明初迁徙来的有11姓;这11姓中,从山东迁来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砾坝的各1姓。如:《寿县志—姓氏》记载说: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瓦端口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县。寿州孙家,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韩姓,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时逃难落户于寿州东南乡。此外,寿县开荒张家、胡家、周姓、陈家、门氏、淮南地区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凤台陆氏、颍上县延陵吴氏等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上从山东、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如:寿县开荒张家认为:本族从山东老鸹巷迁徙到青莲(十字路)张罗城定居,始迁于明朝七世年间。(不知“七世”,是否为明初洪武七年之误。)淮南《蔡氏宗谱》认为其迁始祖于明代初期由山东老鸹巷调卫来。上窑鲍家自述其祖上夫妇二人于明初挑着两个放孩子的笆斗,从山东济南老鸹巷迁来。凤台石家湾与寿县石集石家认为其祖上于山东兖州迁来。颍上县延陵吴氏认为:自己的始迁祖在明洪武6年或9年从山东老鸹巷调蕃颍州颍上县的。……
据苏氏老辈人说苏氏家族也一样流传自己祖辈是从山东老鸹巷(据考证应属山东济宁市)一个叫苏回的人,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这里,最早一家人住在苏老郢孜,以后兄弟三人才慢慢长大成家立业,于时各自己分开到不同的地方发展,大儿子来到现在的杨村居住,二儿子去了离这几十公里外的潘集架河定居,三儿子则继续留在苏老郢孜定居,苏老郢孜是此处姓苏的祖先发源地,离杨村集大概有几公里,大儿子先是在靠近淝河北岸(现西淝河南岸)的老古嘴定居,老古嘴的地理位置比其它地方平均要高出十几米,类似一片大丘陵,这样慢慢的在上面种植了一些杨柳树,因为当时也一直没有村名,于是时间久了就称之为杨柳村庄,离古西淝河仅数百米远。后由于古西淝河历史时间过久,且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河道慢慢趋于淤堵,黄河夺淮入海以前,西淝河流域灾害较少。黄河夺淮入海以后,造成河道、水灾涉发,造成河道沟洫大部分淤平,水系破坏,古西淝河几近淤平。现在的西淝河,是后来向北移了约几百米重新开挖的。于是杨柳村的村民们才将村落向北迁往河北岸的现址,随着村庄的扩大,杨柳村庄的名称也太过长,于是慢慢就变成了杨村,经过数年的发展,杨村集已经成为一个热闹非凡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杨村集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典型明清古镇,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城镇,当时这里是真正的古城,繁荣程度却不比现代的城市低。集市内到处一副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七彩丝线绣成的布鞋,花纹细致紧密;竹篾编制的鱼篓、桌椅茶几环保又轻便;经营剔透的玉石花钗,虽然廉价却颇具古风!街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街道两旁高低楼阁房屋错落有致,各个店铺叫卖声不断,飘香不绝,缝隙中人来人往,可见当时一派热闹繁富的景象。脚下的路面,虽不是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马路,却是平坦结实的长石条,没有尘土飞扬。这座古老小城的繁华程度和管理秩序,虽有不足之处但一点也不逊于现代小城镇。这里土地肥沃,全村人依靠主要依靠农业及工商业为主,自足自给。
杨村集上,清朝曾出过苏举人,解放后还有牌坊,据传牌坊上有骑马坐轿及步行的人就有上人百,可惜“四清”时被毁。杨村集上以姓苏的为主,因为随着杨村集市的繁荣,其它省内外的人士蜂拥至此,至今姓氏已有百余种,那一方园几十里,各村镇以苏姓为主,可见苏姓在那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为防水防盗杨村集周围挖有护村沟,东西两条路通向集外,形成圩孜,四面都建有圩子门,现早已不见踪迹。沟内侧栽了许多树,沟水清澈,鱼游潜底,鹅鸭游弋。村外果树成林,村内绿树成荫,群鸟齐鸣。每家有农家小院,砖土草房,虽无高楼大厦,乐得清静。房屋大多坐北朝南,门前大路两旁绿茵之下,马牛驴羊休闲栖息,鸡群在到处啄食。农忙时人们赶着牲畜拉着车,或送肥或收获,或扛着锄头下地,或跨着筐拔草。早上百鸟争鸣,中午屋上炊烟起,门前鸡狗叫,树上知了唱,晚上小牛买买叫,唤母牛归来,人们归来整理庭院,喂食牲禽。晚饭后开始安静,极远的外村狗叫,极近的窃窃私语。农闲时赶集买卖,或在家编织,少数人聚众赌博。人们图个一年忙到头,吃喝不用愁。这在里相对充满着一派祥和的农村小城镇生活氛围。
古杨村集一直繁荣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杨村集北的二里路左右地方重新规化了新的杨村街道,从些杨村集也翻开了新的一页。西淝河杨村段历史上有座古桥,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90年代后期,由上级拔款加上地方集资兴建了一座新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杨村乡于2012年9月改建为杨村镇。
历史上杨村一直隶属于凤台县所辖,从没有脱离过。所以杨村历史的沿革也同凤台的沿革是一致的。
早在禹贡属徐扬二州之境。
周代,属青扬二州之境。
春秋战国时,春秋时楚灭州来国,为淮北楚之州来城属地。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吴入州来,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来,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吴来州来,季札封延陵后辖州来城,故叫延州来,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吴将蔡昭侯由河南新蔡迁于州来,逐改名为下蔡。战国时,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下蔡仍属楚地。
秦代,秦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项羽立九江国,下蔡属九江国。
汉代,汉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国下蔡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国废改为九江郡,下蔡沛郡。后汉俱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的淮南郡。
晋代,普初下蔡属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袭,县地边两境束去元常,又在县境内设置了很多城。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开皇初郡废,下蔡属汝阴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县置涡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废,下蔡为颖州(今阜阳)汝阴郡。
五代十国,下蔡属颖州(今阜阳),南唐,后周因之。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寿州(今寿县),降为防御州,世宗以县难以攻克,逐将寿州移治于下蔡,并恢复其军为忠正军,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北宋属淮南西路,寿州文和六年升为府,寿春府,下蔡为府治,南宋,与金划淮水中流为;界,为金之寿州,寿春为宋寿州,帮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废,并入寿州。在下蔡置镇设巡柃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两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与寿州分设一县,添知县一
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于雍正11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县治于下蔡,下蔡遂改名为凤台,隶属凤阳府管辖。
中华民国,民国初,废州府,本县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十七年八月,废道,直隶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属阜阳专员公署(1970改地区)。
1977年1月20日,划属淮南市管辖。
2012年9月4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同意撤销凤台县杨村乡设立杨村镇的批复》,凤台县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其面积、人口和隶属关系不变,镇政府仍驻杨村。
B.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有多少人口
8万左右,是全县人口最多的镇
C. 天长市有多少乡镇多少村
天长全市下辖1个街道、14个镇: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金集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以及城东新区、大圹圩农场,共有63个社区、121个村,4190个村(居)小组。
D. 杨村镇的民族人口
原有15876户(农业6694户,非农业9182户),54632口人(农业 22075人,非农业32557人),其中回族4485人,满族51人,苗族6人,朝鲜族6人,壮族3人,土家族2人,藏族1人,回族聚居五,六、七、八街,七街回民占居民总数的90%.到2011年杨村城区人口已达12万。现经过平房改造,7个自然村全部改造完毕,原村民进入还迁小区。镇内仅余七街未拆迁。镇政府搬迁至泉州北路。
E. 天长市龙集镇有多少人口
龙集位于安徽天长市杨村镇东北部,三面环水,南有沂湖,北有高邮湖,西有沂龙河,东与小关社区临界.所辖38个村民组,1个街道,总户数1630户,人口为5100多人,拥有在册耕地面积7148亩,大型排涝站4座.
F. 杨村镇的介绍
安徽省凤台县杨村镇地处凤台县城西北边陲,位于凤台、颍上、利辛三县交界处的西淝河畔,东靠钱庙乡,西、南紧临阜阳市,北接朱马店镇和尚塘乡。淮河主要支流西淝河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5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944亩。总人口53758人,辖15个村委会,88个村民小组。杨村交通条件便利,县道马刘路穿境而过,杨迪路贯通南北。该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省“861”计划重点项目杨村煤矿及煤制天然气项目坐落在其境内,为凤台县北部的工业重镇。
G. 天长的人口状况
全市常住人口为60284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074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095人,增长2.05%,年平均增长0.20%。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280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0769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0335人,增长3.35%,年平均增长0.33%。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为179318户,家庭户人口为5648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每户3.55人,减少0.40人。
各镇具体人口分布: 地区 常住人口 比重(%) 2000年 2010年 全市合计 602840 100.00 100.00 天长街道办事处 131759 13.79 21.86 铜城镇 64260 12.17 10.66 汊涧镇 49421 9.73 8.20 秦栏镇 41901 6.68 6.95 大通镇 36039 6.48 5.98 杨村镇 35721 6.34 5.93 石梁镇 26528 4.96 4.40 金集镇 30923 6.05 5.13 永丰镇 21072 3.90 3.50 仁和集镇 34785 6.75 5.77 冶山镇 29726 5.37 4.93 郑集镇 19184 3.56 3.18 张铺镇 26567 5.44 4.41 新街镇 19808 3.96 3.29 万寿镇 13568 2.86 2.25 城东新区 21578 1.98 3.58
H. 天长有多少乡镇
天长全市下辖1个街道、14个镇: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金集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以及城东新区、大圹圩农场,共有63个社区、121个村,4190个村(居)小组。
天长,安徽省县级市,由滁州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东部,除一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外,三面被江苏高邮市、仪征市、六合区、金湖县、盱眙县五县市区环抱,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产业格局中的两翼之一,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
历史沿革
天长建县于公元742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生日千秋节而特设的一个县。为纪念已故新四军罗炳辉将军曾两度更名为“炳辉县”。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
I.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人口数
1948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10月县治迁此。1982年10月建镇。
镇辖7个自然村,一个镇。有15876户(农业6694户,非农业9182户),54632口人(农业 22075人,非农业32557人),其中回族4485人,满族51人,苗族6人,朝鲜族6人,壮族3人,土家族2人,藏族1人,回族聚居五,六、七、八街,七街回民占居民总数的90%.镇政府设在常德大街中部西侧。
现在区人民政府坐落于杨村镇河西。全区总人口79.3万人。
J. 杨村镇的魅力杨村
杨村镇,是龙南县南部中心镇,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典型的客家民居及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里有近5万人口,曾经是龙南最大的一个乡。
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强盗打劫的地方。因这里常发生恶性案件,人们期望过上好日子,从明朝开始就取名太平,其行政设置为太平堡。在杨村,古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把锋利无比的“板刀”,一是用来护身,二是用来狩猎。大人教育小孩通常都习惯说:你阿莫怕阿爸的板刀?意思说,你不要这样,你怕不怕阿爸的板刀?板刀成了杨村人的口头禅。
说到杨村从前的偏僻和闭塞,可用客家人流传的一则笑话侧面证明。刚解放时,县城召开人代会,杨村的代表第一次下龙南县城,走出大山十里洞天,见一片甘蔗林,发出第一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大洞茫茫种芒杆(茅草)。到了人民礼堂上千人吃饭,早餐有豆腐脑,杨村代表发出第二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蒸春(蛋)用水缸。因第一次吃糖包子,热腾腾的糖包,又大又白,咬一口流出了糖水,举起手用嘴舔糖,越舔越流,手越举越高,结果热乎乎的糖水竟烫伤了脊背。
“打个阿喂,搂(吹)下风,阿哥旅游进山中,俺边(我家)没什好招待,米酒一碗热融融……”清脆嘹亮高亢的杨村“过山溜”最具山野之风,它是所有客家山歌中最独特的一种。1956年3月,在南昌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大会上,杨村的两名演员演唱“过山溜”获最佳演出奖,后来在县、市及各种调演活动中都成为保留节目,并多次获奖。
“过山溜”把客人引入客家围屋。杨村大小围屋有几十座,最有代表性的是燕翼围(又称高水围)和乌石围。燕翼围离杨村圩东南100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四方形,四角建四座炮楼,围墙每边长50米,高23米,麻石砌成,以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缝,坚实可靠。围屋一圈有四层。每层有一圈木制的“跳楼”,俗称“走马楼”,围中有水井。围门可防火也可防水。围屋是古时客家人抵御外侵的特殊民居,被国际民居学术界定为“世界名居”。围屋内大大小小有400多个房间,可居住五六百人。
走进杨村客家做客,远远飘来的是浓浓的杨村米酒香味。杨村米酒经蒸、酿过滤后,还有一道特殊程序,每坛酒都要用谷糠烧烘,客家称为“扎酒”(用火堆烘酒坛)。杨村客家吃饭为8人一桌围餐,称“八仙桌”,按照木头的纹理,分为“横桌竖凳”,长辈坐“上横头”的大水片,依次排列。杨村人叫蛋为“春”,做客必须吃“春”。客人坐定后,首先每人一碗酒酿“春”,或者一人一个“毛芋春”,然后按“上四下五”的程序上8道菜,隆重一点外加4大盘,至24盘。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客家人大红喜庆的固定菜单。如今的杨村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在龙南县城,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餐馆都是杨村人开的。他们用杨村客家独有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八方食客,成为龙南客家菜的代表。
到了杨村,看过客家围屋,做过客家客,听过“过山溜”后,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太平桥。
杨村太平桥,看上去似廊似桥,似亭似轿,桥面上大拱圈带两边的小拱圈。拱圈顶上像亭有飞檐3对,崎角昂首天穹。凉亭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整座石桥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据传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俐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时,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太平。桥建成后,桥的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了一只公牛配对,置放在车田村围门口。桥成后,施工建桥的督理、族长赖懋杰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
“日头一出黄垲垲,杨村阿妹等您来,若是阿哥有心意,二十四碗扎断台。日头一出黄垲垲,阿哥旅游太精彩,杨村客家故事多,有吃有看有阿妹……”听着杨村“过山溜”,你不妨去杨村走走看。杨村风景名胜, 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利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进,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