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义安有多少人口
① 纵横港圈40年,向华强都不敢惹的任达华,居然有人刺伤他,兇手后来咋样
兇手被释放了,因为他有精神病。由此也可以看出,任达华是一个非常豁达的艺术家。我们钦佩他的地方。许多人非常喜欢任达华。
如果这件事背后有什么秘密,那也是上层阶级之间的较量。这与肇事者无关,只要他在法律范围内承担责任。一旦发现犯罪者受到法外待遇,感兴趣的人自然会想到任达华,这也将对他的社会声誉产生影响。
② 新义安有多少人
据警方审查分析,原次于14K的新义安,80年代时势力已发展到与其争雄地步,成员已发展到8至10万会员,超过14K而执黑社会之牛耳。在香港7000多间食肆、娱乐场所乃至1050余辆小巴士中,均有新义安会员插手,每年从这里榨取不义之才至少1亿港元。活动地盘主要在:九龙区的尖沙咀、油麻地、九龙城、观塘及旺角一带,新界区的屯门、元朗、葵涌、大埔、粉岭,离岛的长州,以及港岛的一些建筑地盘。
③ 香港新义安有多少人,日本山口组有多少人
目前山口组成员有3万9200名成员,占日本所有帮派份子的45%,另外在亚洲数国与美国也都有分支。
据警方审查分析,原次于14K的新义安,80年代时势力已发展到与其争雄地步,成员已发展到8至10万会员
④ 14k与新义安哪个厉害的
两大江湖组织,貌似新义安更强些,因为它群众基础厚实人更多。
14K起源于广州,而新义安则是起源于潮州帮,一个是代表了广府的力量,一个是代表了潮州的势力。不过和胜和主要是在97之后才崛起的,其他都差不多。
⑤ 新东泰老板白毛鸡和陈大龙真的是香港新义安社团的人吗
不是的,新义安(潮州帮),香港着名的国际性黑社会组织,香港经济实力最强、组织最为严密的三合会组织。由向前于1947年在香港创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义安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义安成员接近10万人。
除香港以外,新义安还活跃于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与台湾竹联帮、美国华青帮、东南亚私会党等帮会组织关系密切。与14K、和胜和等三合会组织在香港鼎足而立。
(5)现在新义安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据分析,原次于14K的新义安,80年代时势力已发展到与其争雄地步,成员已发展到8至10万会员。在香港至少7000多间售卖不同国籍菜式食肆、娱乐场所乃至1050余辆小巴及香港现有的各间大型巴士公司中,均有新义安会员插手;
由80年代至今的经济腾飞旺盛时期,新义安每年从这里榨取不义之财至少1亿港元。另外,新义安还通过勒索、收保护费、贩毒、高利贷、开设色情场所、非法开赌、走私等攫取巨额利润。同时也经营企业,例如电影制作公司、金融投资公司和酒楼等。
新义安在香港的活动地盘主要在:九龙区的尖沙咀、油麻地、九龙城、观塘及旺角一带,新界区的将军澳、屯门、元朗、葵涌、大埔、粉岭,离岛的长州,以及港岛的一些建筑地盘。
⑥ 香港的新义安是怎样成立的
新义安,香港三合会组织,由国民党少将向前成立。历史上的新义安会员人数最多时预计达20万之众,现仍属香港第一大黑帮,成员估计约为25,000人。除香港以外,新义安一般活跃于英国、比利时、法国、荷兰及东南亚等地区,以及中国的广东省。
“新义安”前身是于1866年成立的“万安”黑社会组织,早年成员以潮州汕头汕尾海陆丰的鹤佬人为主,故又称“潮州帮”,也有人称为“台湾帮”(龙头向前与台湾的国民党关系紧密,台语又和潮语相通,都是鹤佬话)。 1919年,“万安”内部分裂,部分成员自组“义安”,1921年以“义安工商总会”的名义向香港华民政务司署注册。 1947年因该会的黑社会活动被识破而被取消了社团注册,国民党将领出身的龙头向前,将组织改名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俗称为“新义安”。 义安是潮汕的古称,潮州府古代有段时间叫做义安郡,向家是汕尾陆丰鹤佬人,中国致公党创党总理陈炯明则是海丰鹤佬人。 1953年,新义安龙头向前被港英政府递解出境,到了同样说鹤佬话的台湾。 国民党从反清革命时期就与帮会关系紧密,孙中山(孙文)与洪门;蒋介石(蒋中正)与青帮的关系见知于世。 潮州话和海陆丰话虽然有少少不同,但都是相通的,而且母语不是鹤佬话的人士通常不能区别这些微小的差异,在通行广府话的香港,潮汕人自然就团结起来了。 鹤佬人民风强悍,林凤 (潮州饶平)、陈祖义、颜思齐、郑芝龙、蔡牵、陈衷纪、施大瑄、李旦 (明朝)都是鹤佬人,柬埔寨、爪哇、龙目岛等名称都是以鹤佬话发音翻成汉字而得,清帝国统治下的台湾曾爆发多次漳泉械斗(偏漳州音人口和偏泉州音人口的武装斗争,海陆丰话较近漳州音,潮州话较近泉州音)和反抗政府的人民起义。 东南亚和粤港澳的鹤佬人多能听和说广府话,郑芝龙就是1个,鹤佬话和广府话存有大量的古汉语,许多字音相同:流、刘、模样等。 1956年警方大举扫荡帮会,新义安出现了敬义、义群、大好彩等分支,后经新龙头大手改革,确立帮会中的世袭制,发展到1980年代,组织结构相当完善,设有“四虎”、“十杰”,并在各主要地区设有坐馆。 1980年4月1日,香港《华侨日报》披露:1980年3月29日开始,警方大举扫荡新义安,近50余名坐馆、红棍、白纸扇等人被捕,成为195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反黑”行动,并被缴获一批现代化武器及黑帮文件。1994年1月8日,香港警方再次发动庞大的“扫黑”,拘捕新义安14名高层,警方一度估计新义安已发展到8至10万会员,与和合图同为全港最大的黑帮组织。
⑦ 97香港回归走了多少香港人
一转眼,香港回归20年。1997年,香港人口650万,2017年,增长至737万,20年间增加了90万。有内地背景的新增人口,以来港方式计,可粗略分成三类。第一类,持单程证,来港与父母、子女或配偶团聚。第二类,读书来港,毕业留港,俗称“港漂”。第三种,通过优才、专才计划来港,包括海归及内地知名的体育和文艺界人士。香港本地媒体,喜欢统称这些人为“新香港人”。
黄博宁:20年90万,说说回归后的那些新香港人
单程证来港 融入最彻底
根据内地公安部政策,持单程证来港,有5种情况。包括夫妻团聚、子女来港照顾无依靠的父母、无依无靠的老人来港投奔亲属、无依无靠的儿童投奔亲戚以及继承遗产。1997年回归至今,每天有150个单程证配额,以每年新增4万人计,20年约80万。
单程证,顾名思义,是“有来无回”。以夫妻团聚方式为例,从领结婚证到配偶可以来港,需要约5年时间。一旦资格获批,申请人要注销内地身份证、户口及护照,申请香港身份证。居住满7年,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资格申请公屋、居屋和生果金等福利。
根据港府2011年的数据统计,单程证人士有大专以上学历者16%,高中以上学历者28%,低于香港同类指标。他们中50.2%是自由职业者,即家庭主妇。在外工作的,大多在酒楼、茶餐厅、工厂、工地等场所。广东福建来的最多,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也不少,北方及江浙少见。
黄博宁:20年90万,说说回归后的那些新香港人
嫁港内地女子当义工,以“过来人”经验助新移民
一位50后,80年代从广东移民,很快生下一儿一女。现在儿子从事印刷业,女儿从事保险业。她退休前在九龙某大型商场担任保洁员。几年前,90多岁的先生在养老院终老。现在一家三口住在公屋中,月租不到3000,儿女每月交家用。她说,知足常乐,常回广东老家住住,得空去内地旅游,旅行团安排费用不高,就是享福了。
一位80后,21世纪初嫁来香港。先生是建筑工人。在香港“搬砖”工资不低,月入至少两万,秒杀一众有本科或硕士文凭的毕业生。“搬砖”也着实辛苦,不容易顾家。这位友人每天7点起来,做早饭,送小女儿到幼儿园,回家做家务,给老人张罗午饭,下午在麦当劳兼职,接小女儿回家,给一家人做晚饭,督促女儿写作业。晚上十点,才有个人时间。
还有一位川籍朋友,在成都当志愿者时,遇见了来做义工的港籍先生。两人结婚,她先到深圳工作,可先生家住港岛,两地往返辛苦。为了夫妻团聚,单程证还没有获批,她就申请探亲签证来港。由于没有香港身份证,她无法工作,靠学广东话、当义工、搞代购打发时间。她说,拿到身份证,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工作,脱离社会好几年,不能再耽搁了。
持单程证者是内地移民中最稳定的一群,也融入的最彻底。随着居港时间的增加,语言和生活习惯逐渐和“旧港人”趋同。回归以来,除了去年立法会,每次大型选举,泛民主派的得票率都下降2%至3%。根据得票结果推算,新移民约6成选票投建制派,4成投温和的泛民主派,与“旧港人”的倒四六,有一定差距。
十万港漂 香港新活力
“港漂”是最近十年,香港产生的新群体。“港漂”的说法衍生自“北漂”,指通过读书来港及毕业留港的人。1997年至2003年,港漂只有少数公费生。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学校向内地招收自费生。2008年,又允许非本地毕业生无条件逗留一年,以便找工作。那之后,每年有1至2万内地生进入香港。截至2015年底,5万多名毕业生申请逗留签证。现在生活在香港的“港漂”约15万。
黄博宁:20年90万,说说回归后的那些新香港人
港漂在香港
港漂来来回回,流动率高。到底有多少港漂变成港人,港府入境处没有数据。结合坊间讨论以及实际感受,毕业就回去的,大概一半;工作两三年回去的,又有一半;满7年之前,再走一部分;最后换永居的,大概20%。十多年前,还没有开放自费生来港时,“老港漂”的去留比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港漂们年轻,最资深也是80后,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完成了高中或大学教育才来港。他们绝大多数认可内地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对自己有足够自信,又能吸取香港的多元文化和思想。分布在金融、法律、商贸、建筑、传媒等领域。无论从学历、职业素养、进取意识上看,都有相当可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中上层。
初到香港,很多人不习惯粤式饮食,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不如行动,“内地学生重镇”之称的红磡,现在有四川冒菜、陕西凉皮、麻辣火锅、烤鱼等人气小店,这些都是港漂创业而来。也有人看准其他市场,如香港本没有职业摄影机构,一位籍贯浙江的80后,先在深圳试水,2年之内开了四家店。香港沙田的科技园,有技术领域创业的案例。得益于优越的营商制度,不少第一个“吃螃蟹”的港漂,都迎来了事业和物质的双丰收。
港漂也有烦恼。首先是广东话。开放自费读书之后,内地生组织迅速壮大,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又快速进步。现在即便在港读本科,毕业也未必能讲粤语,更不用说只有一年学制的研究生。很多人普通话畅行香港,就如当年英国人只讲英语。这样生活不是问题,但地气就少了点,融入也更难。
其次是环境。香港路窄,起伏不平,左右蜿蜒,走在街上,常被建筑遮挡视线,觉得视野狭窄,看不到远方。房屋难题也让人不知如何安身立命。港漂大军中,男女比例1:3,愿意找本地人的不多。如果收入不足以买房,又解决不了个人问题,想留也很难留下。
最后是归属感。港漂回到内地生活圈子,常不知朋友的笑点在哪里。广东籍港漂即便语言无碍,和当地人也不全一样。港漂到底是哪边?讨论了很久,大致有个共识:港漂就是港漂,既尊重在内地的过去,也尊重现居的香港。重要的是,要在内地朋友唱衰香港时,为香港解释,也要在香港朋友散播对内地的偏见时,作出澄清。帮助沟通两地,消除百多年的隔阂。
曾有研究者指出,香港社会长期受“难民思维”主导。50年代到80年代的移民,或多或少对内地有心结。港漂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原有移民的思想构成和地理分布。这一群体的壮大和成长,有机会从根本上帮助香港完成人心的回归。
⑧ 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这个大型组织广义的讲,包括社团,或其它组织,向香港的新义安巅峰时达到十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