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可用多少年
⑴ 铜钱在历史上使用了多少年
从商朝到清朝,共3500余年。
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发现了三枚铜贝。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
望采纳
⑵ 1.5平方的铜线埋在墙里可用多少年才会老化
决定铜线使用寿命的是表层的绝缘材料,也就是电线皮,只要负载不超负荷,铜线又在绝缘皮的保护下,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绝缘皮又在无光无空气的墙内埋着,所以用上五十年没问题,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⑶ 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有多少年
历史记载夏禹时期就是以铜为兵,还有东夷地区是最早开始青铜冶炼的,时间就在尧舜禹时期,就是4000多年
⑷ 铜有记载第一次什么时候在哪出现
是问在哪出土吗?还是说铜矿?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
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
⑸ 中国使用铜板用到了哪年
好象是清朝后期吧 \
⑹ 国储铜几年轮换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中文名
国储铜事件
实质
过剩铜供应
发生时间
2003年下半年以来
表现
铜价快速攀升
1国储抛铜大事
2事件介绍
3事件经过
4事后结论
目录
国储抛铜大事
编辑
2005年10月30日 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2005年11月9日 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2005年11月11日 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2005年11月16日 国储局第一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计划出售的2万吨铜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2005年11月23日 国储局第二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629吨铜流拍。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100多吨铜流拍。LME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1]
事件介绍
编辑
什么是国储铜事件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消息一经传出,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参与者怨声载道。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2005年年末,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事件经过
编辑
在国储铜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对这次事件进行剖析和反思。其实,技术问题还在其次,根源在于腐败。
一些从事期货交易的专家透露说,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冲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说,这些公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企业的。这也正是中国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出手“贼狠”的原因,反正亏了钱是国家的,怕什么?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出多达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才30万吨。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总产量30万吨至少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这对于从事了两年交易的人来说,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倘若不是出于攫取私利的强烈欲望,很难想象他们会如此超常规地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去进行交易。最后,不得不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但由于空单超出株冶全年总产量的50%,中国除了斩仓别无选择。仅三天,中国便损失了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亏了由国家埋单,在某种程度上,“株冶事件”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这种结果将令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更加有恃无恐,他们犹如一群嗜血的赌徒,拿国家的钱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豪赌,赚钱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被套住的时候将烂摊子交给国家。因而,人们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仓发财的投机者灿烂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剧。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据接近刘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刘这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除了老鼠仓,腐败分子通过海外期货交易洗钱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8月10日的《上海证券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由于我国企业的境外账户难以有效监督,难以杜绝某些人通过期货交易洗钱的可能性。更紧迫的是,洗钱者利用市场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将会更加严重地影响金融安全。理论上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国内外分别开设A(境内)和B(境外)两个公开的账户,如果要把公开账户的资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国外市场开一个隐蔽账户C(境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B账户可以合法地进行,再把B账户资金通过一些手段流进隐蔽的C账户。一般有以下两种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开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账户与B账户具有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博取正规的套利差价。需要洗钱时,又让C账户和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利用目前我国头寸较大时,B账户亏损概率极高,这样C账户就很容易赚取B账户的钱,从而达到洗钱目的。
第二,洗钱者与外盘有实力的基金内外勾结。同样先让隐蔽的C账户和公开的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然后基金找机会在短期内突然打击B账户使其严重亏损,或干脆就协同外人使B账户头寸被吃掉,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性,亏损严重就必需认赔平仓,操作者就可在认赔的同时,让隐蔽的C账户也平仓,这就自然地使C账户依赖B账户获取暴利。有中国头寸长期被逼仓的现象作掩护,就很难发现是洗钱。从时间特点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这种嫌疑。在不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我国在境外账户的期货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纳税人的钱很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猎物,当他们贪婪地对准目标时,无论企业亏损还是盈利,他们个人都将有机会赚钱。
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储铜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
⑺ 铜管的使用寿命是多长时间
摘要 应该可以十多年啊,怕上面结铜绿,就易漏。
⑻ 铜资源是否会耗尽
按照美国地质勘察局(USGS)提供的数据,2003年全球陆地铜储量达4.7亿吨,储量基础9.4亿吨。按照2003年的全球矿山产量1144万吨计算,现有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仅为41年;而按一些市场人士所采用的当年全球消费量1545万吨(CRU)计算,则铜资源在大约30年内就将被耗尽。基于铜资源终将枯竭的假设,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铜将逐步变成稀缺资源而身价百倍,铜价也将因供求关系的绝对改变而不可避免地不断攀升,并造就超级大牛市。“资源枯竭论”真的能存立吗?本文将从铜矿资源储量、废铜回收利用和铜消费趋势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原生铜矿资源可承受漫长时间的消耗
作为地球上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铜和其他金属、能源等矿藏一样,在人类的不断开采使用下存量资源会日益减少,并终有用罄的一天,这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但我们考虑和分析问题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才有价值。
1.全球铜资源储量处于不断探明发现之中。根据USGS的统计,1950年世界铜矿探明储量才9100万吨,1999年全球铜矿的储量(含铜量)为3.4亿吨(储量基数为6.5亿吨),而到2004年则增加到4.75亿吨。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发现的铜矿储量达3.84亿吨,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储量约710万吨;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间,新增探明储量1.35亿吨,平均每年新发现2700万吨,呈加速增长之势。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勘探和开发投入的增加,铜的探明储量增长远远超过了铜资源的消耗量。中国是世界上铜储量相对短缺的国家,2003年铜矿储量为2600万吨(金属含量),占全球储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开采铜资源储量就上升到2900万吨(储量基础63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见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未探明的潜在铜储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探明储量应该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况且,我们得到的铜探明储量,还仅仅限于全球陆地资源。
2.铜的可开采资源将随着科技发展而变相增加。我们所说的世界铜储量是指铜含量达到根据历史和现有科技水平具有可开发经济价值的矿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于衡量可开采价值的铜最低品位标准可能向下调整,铜的所谓探明储量也会相应提高。现在的贫矿,将来可能会被视为富矿;现在没有开采价值的保有储量,将来也可能得到开发。同巨大的消费量和增长潜力相比,中国显然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以中国每年自产60万吨(金属量)铜精矿的速度,并根据2004年探明储量2900万吨来计算,中国铜矿的静态保证年限约48年,还高于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自产铜精矿增产缓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铜矿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铜矿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资成本过高所致。中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7%,高于1%的储量,仅占资源总储量的35%,而国外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则超过1%。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远低于智利和秘鲁的1%¢2%的水平;砂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1%,远低于刚果和赞比亚的2%¢5%。因此,目前中国只能依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废铜等铜原料来满足精铜生产需要,但国内的铜资源储量迟早是要被开发利用的。
二、铜的可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铜将越用越多
虽然与大豆等可再生性资源相比,铜属于非再生资源,但铜却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即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再生铜”概念,实际上是指废铜的回收利用。理论上讲,铜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据称在过去1万年开采的所有铜中,有80%仍在继续使用。在所有的金属中,铜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无论经过多少次回收,经过精炼之后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及抗腐蚀等基本属性。一般来说,废铜产生量的多少与精铜的消费量正相关,全球废铜的产生量将随着全球精铜消费量和社会保有量的提高而递增。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的铜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担心铜的消费会造成铜资源的耗尽或枯竭,似乎有点杞人忧天。随着废铜产生量的不断增加,再生精铜的比例也将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对矿产铜或原生铜矿的依赖度,同时也日益提高废铜在整个铜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说,铜矿开采使用不过是把地下沉睡的铜搬到了地上,并供人类通过废铜回收而永久性重复使用。随着铜使用量的蓄积,也许若干年后,庞大的废铜资源将成为铜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原生铜的开发反而只是作为新增资源的一种补充。
废铜按其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废铜,即在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和废品,包括铜冶炼厂本身产生的废铜和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工业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杂铜。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作为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过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废杂铜的利用途径有两种,一是间接利用, 即经过阳极炉熔炼之后生产电解铜,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再生精铜;二是直接利用分类清晰的废杂铜生产铜材或铜合金产品。如中国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废杂铜未经精炼即被直接生产铜线锭和铜黑杆。
废铜的产生量与再生利用,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铜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早、程度高,年人均铜消费量达到10¢20公斤,因而产生大量的废铜,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有部分废杂铜由于环保等方面问题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工和消费。美国的铜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间,美国废杂铜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费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间,由废铜再生提供的铜占每年铜消费量的比例则提高到44%¢55.6%。欧洲由于铜矿资源缺乏,废铜就成为重要补充。据统计,1997年再生铜占总原料的42.6%。其中废铜直接利用的为22.4%,经再次精炼的为20.2%。工业化完成时间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进入大量产生废铜的阶段。据有关资料,在1953¢1993年间,西方发达国家所消费的精铜有40%是通过再生废杂铜获得的;1994¢1998期间,世界废杂铜每年的回收总量平均约为5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再生精铜的年产量约155万吨,约占31%,直接利用的为每年345万吨左右,占到69%左右。根据ICSG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再生精铜产量为197.6万吨,约占全球精铜总产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废杂铜回收利用的总量估计为637万吨左右,已经占到当年全球铜表观消费总量的38.6%。由此可见铜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铜市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1998¢2002年5年间的精铜生产原料构成中,国产废铜比例约占9.7%,进口废铜比例约占18%,废铜再生利用比例已占到精铜总产量的27%左右。过去3年来,我国自产废杂铜年均仅为60万吨左右,而每年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废杂铜实物量则平均超过330万吨,折合金属量约80万¢85万吨。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铜消费水平约2.7公斤,不到发达国家的1/5。目前我国的自产再生铜利用量仅为精铜消费量的17%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铜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铜的社会保有量和废铜产出量也将大幅增加。一般铜制品和含铜设备的折旧期为15年,那么目前所消费的精铜在15年后就进入报废期,并成为旧废铜。根据2004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350万吨推算,到2014年中国的废铜产生量就将达到225万¢260万吨,并且会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利用国内外废杂铜生产的电解铜、铜材和铜合金达到140万¢150万吨,大约占到精铜产量的67%,消费总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计算,可生产各类铜产品135万¢145万吨,其中电解铜至少在50万吨以上,其余的则直接被利用来生产铜材和铜合金制品。
三、铜需求增长不可能是无止境的
1.铜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最终将趋于饱和。从全球铜消费演化曲线来看,其消费增长的总体趋势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绝对量在不断提高。但观察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铜消费趋势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铜需求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消费增长停滞不前,基本上在萎缩和小幅增长之间徘徊。有资料显示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低于2.4%时,铜消费量不会增长。从长远角度看,这也将是全球性的趋势。
2.新增铜需求的放大效应,催生了历史上铜的牛市循环。日本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的畸形繁荣,推动了1989年的大牛市;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烘托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铜需求爆炸式增长,则造就了本论牛市。尽管铜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观经济的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每一轮牛市背后都有铜需求的额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额外的推动作用都只是阶段性的,铜市终究逃脱不了周期循环的自然规律。
3.中国铜消费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铜消费增速平均高达17%以上,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费基数的增大,中国的铜消费增长率将放缓到8%以下的可持续水平。据测算,1983¢2003年的20年间,全球铜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3.4%,而新兴市场国家也不过6%左右,中国高达两位数的消费增速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把铜市需求增长的宝都押在中国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4.替代产品的增加趋势是难以避免的。近些年来,在高压导体和汽车等领域,铝及铝基合金成为铜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纤成为铜在远程通讯领域的替代品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铜消费难免会受到各种替代品的冲击。
5.价格和价值规律本身将对铜的供给和需求产生自然调节作用。铜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价格弹性,原生铜矿的长期价格弹性可达到1.60,而铜价高涨更会刺激废杂铜的使用量;价格的提高同样将有效抑制铜的消费增长,并激发更多替代品的出现
⑼ 铜心电线一般可以使用多少年
一般家用电线的使用寿命在20年左右。但电线老化的程度不是绝对的,除了跟电线本身质量息息相关,还与电线粗细、安装质量和使用环境也有很多的关系。正常来说铜芯电线强度相比铝芯线的强度更高,不容易折断,使用寿命相对来说也更高;而pvc管电线就比裸电线的老化速度更慢。
从外观上观察电线,若电线老化了,颜色会变暗而且发硬,甚至有裂纹。然后用双手弯曲电线,若僵硬开裂并且外皮呈散状、绝缘层脱落等,证明此电线出现了老化现象。
若电线长期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将会造成电线发热,并且会产生电荷,导致集肤效应,从而引发电缆温度升高。温度过高会引发绝缘层老化,特别是夏季温度较高,若电线升高将使电线外层处于薄弱状态容易被击穿。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电线老化导致的,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