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亿
㈠ 清朝末年中国人口总数是多少人
传说是4万万5千万,实际就是4.5亿,但清朝人口统计并不是十分准确,可能当时已经超过6亿了
㈡ 清末中国有多少人
不到3亿,具体请看:
清代康熙年间全国人口已有1.6亿,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3.831亿,这时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南方人口比重为71.4%,北方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事前全国有人口4.36亿。后不断下滑到2.5596亿(同治5年),1898年(光绪24年)时人口回升到3.1972亿。
㈢ 为什么其他朝代鼎盛时期只有四五千万,而中国清朝末期有4亿人
1644年明朝灭亡,满清的时代开始了。
清朝史上有两个皇帝非常的有才能,第一个是康熙,第二个是干隆。 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将国家治理的非常好,国泰民安。正因为天下少有战乱,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才能大量的繁殖。
而且当时人口主要集中黄河流域,平原更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而长江流域险恶,生存条件差,相应人口少。外部因素和内部环境相结合,让中国清朝末期人口达到4亿这个数量。
㈣ 清朝末年中国人口总数是多少人
约4亿。
清朝在维护疆域,保障巨大战略空间上做出了坚实努力,同时在人口保有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至顺治十二年(1655年)全国人口为7000万,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达到1亿人;干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达到2亿。
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
(4)清朝末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亿扩展阅读:
据统计在康乾盛世这段时间内,清朝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三亿以上,可以说中国能够成为人口大国,都是从清朝时期开始已经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整个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其次,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的频繁地发动战争,大清人口出现了回落的现象。
再加上连年不断的农民起义,尤其是1852年~1871年这段时间,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与太平军的斗争之中就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
因此晚清时期已经不像是康乾盛世时出现人口迅速增长的局面,反而是有所下滑,但是这种人口的回落也是有限的,不是无止境的。
毕竟在晚清时期,外国的先进科学和医疗手段传入中国,中国地盘的那几个租界内还是有不少洋人的医院,中国人的死亡率还是下降了不少。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外国人宣传所谓的人文主义会在中国开设红十字会,这让很多中国的穷人受到治疗,不得不说老外的面子工程也是做得不错的。
也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在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大受欺凌,但是依旧是世界上的人口过亿的人口大国,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我国的人口数量达到四万万五千人,也就是四亿五千人。
清朝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一个王朝,而且还为中国成为人口大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
㈤ 清朝时全国人口是多少
一、亿万生灵:明末人口总量估算
改朝换代,哪有不死人的道理?但清朝定鼎,杀的人确实也太多了。
明清换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毁灭事件之一,只有蒙古帝国崛起的过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根据杜车别(孙海宁)在《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减少之谜》中所作的估计,直接或间接死于清军屠刀之下的中国人,超过了两亿。这就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的总和。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学家、人口学家认为,明朝末年中国的人口当在六七千万左右,最多也就一点几亿。但明朝初年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七千万——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制定收税标准,对全国户口和土地进行过普查登记,根据这个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明朝人口大约在700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很靠谱的,因为当时国家已经统一了二十来年,各级行政机构运行成熟。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政府机构的清廉高效保持的相当不错。
此后两百多年,明朝内部始终保持总体的和平稳定,人口应该会持续增长。具体的增长率,明朝之前,北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到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129年间,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千分之九点二,人口达到了一亿一千万。明朝之后,中华民国时期,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千分之八点二。明朝的社会稳定程度超过了北宋和民国,增长率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即使按照千分之八的增长率计算,明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人口总量也可以从七千万增长到五亿,即便增长到两三亿以后增速放缓,打个折,超过四亿总是没有问题的。
这么多人,当时的生产力能否养得起呢?答案是不仅养得起,还能丰衣足食甚至奢侈享乐。就土地的供养力来说,明朝后期张居正主持变法,对天下田亩进行测量统计,明朝全国耕地面积是12亿2542万亩。耕地测量的数字是拿来给国家交税用的,只会少量不会多量。明末农耕技术高度发达,江南地区亩产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北方地区也可以达到两三百斤,偏低的估计是全国平均亩产260斤(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偏高的估计是平均可以达到400斤(杜车别《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即使按照260斤算,一亩半土地的产量养活一个人绝无问题。
明朝中后期,大量的耕地并没有被用来种植粮食,而是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桑树等等,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耕地之所以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那也是在粮食够吃的基础上才能有土地剩余。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和手工业的高度繁荣,也说明当时不存在土地供养人口能力不足的情况。
12亿亩的耕地,只需要一半的土地也就是六亿亩用来种粮食(实际比例更高),就可以养活4亿人没有问题。剩下的用来种植蔬菜油料、动物饲料或者棉花桑树等为手工业服务的经济作物,供四五亿人吃穿用度,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可以创造极大的农业剩余,供上层阶级奢侈享乐。
为什么明末的实际人口数量会大大高于官方的统计数据呢?
明朝征税实行土地税和人头税(含劳役)并行的制度。土地数量曾经多次重新丈量,以作为征税的新依据。但征税的户口,两百多年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重新调查登记,都是各个地方根据人口的死亡出生等每年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到了中后期已经完全沦为形式:一年一年原样照抄,或者随意做一点增减的调整,以免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登记在册的纳税和服劳役的户口数,洪武二十年是一千零六十五万户;到了两百年之后的万历六年,竟然还是一千零六十二万户,还少了三万户。
纳税人口和实际人口之间的比例,万历年间出使中国的西班牙人拉达在《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举了两个实际的例子:“有个叫夏苏的人对我们说,他户内有七十人,但他只纳七个人的税;另一个人对我们说,他户内约六十人,他只交四个人的税。”在这个记录中,第一个例子的纳税人口与实际人口的比例是1比10;第二个例子是1比15。若是1比15,则7000万的纳税人口,就要对应超过十亿的真实人口;若是1比10,则对应七亿的真实人口。就取一比十,再打个八折,也已经超过五亿了;若打个六折,也就是一个纳税人口后面还隐藏着五个未纳税人口,人口总数也可以超过四亿。这样的估算很粗略,样本也太少。但确实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支持了我们根据人口增长率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明末人口在四亿到五亿之间是合理的。
除了总量的计算以外,对4亿人口的空间分布,杜车别在《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中也有详细的测算和史料分析。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南京和苏州,人口大约三四百万;杭州、北京、广州则在两百万左右。这种估算有第一手史料作为依据,比如,史书记载,杭州最主要的粮食供应仓库,每两个月就要消耗60万石粮食,这个数量足够养活200万人;1650年清军在广州屠城,事后和尚收集尸体就收了七十万具。
一般地区级别的商业中心城市或政治中心城市,如扬州、济南、福州、开封、武昌、临清、南昌、西安等,人口则在百万左右。此外,府城、州城的人口数当在十万至五十万之间,县城人口在两万到十万之间——崇祯元年,湖北荆州公安县一场大火就烧掉了五千多间房子,受灾人口在2.5万以上。而公安县只是一个偏僻的普通县城,不是区域商业或交通中心。
公元1558年,陕西华阴县地震,死亡人数统计出来,有名有姓的竟然超过了83万!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死亡最多的一次地震记录。陕西在明朝属于偏远地区,人口和华北、四川、华中、江南等地比起来是比较稀少的。一场大地震,震中只在县城而不在省城西安,就死亡约百万人,当时中国人口密度之高可以想见。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烈度最高的地震,也就死了24万人。
此外,当时还有很多乡村集镇,这些集镇在沿海地区因为手工业发达的缘故,也可以聚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江西景德镇就聚集了数万制作瓷器的工人。[1]明朝有一千四百多个县,若县城平均人口五万,就有七千万城镇人口。再算上大中城市和商业手工业集镇,则明末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一点五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再看农业人口,根据明朝典籍《沈氏农书》和《补农书》中数据,嘉兴、湖州地区一位常年雇工可耕种稻田八亩,同时再负责管理桑田四亩,一个人可耕作的土地是12亩。何良俊在《四有斋从说》中提到,松江地区,西边平坦的土地上,一对夫妇利用水车等工具,可以种植25亩地,若勤劳肯吃苦可以耕作30亩地;但东边是丘陵地形,耕作施肥引水都非常麻烦,一对夫妇就只能种植5亩地了。全国各地平原耕地和山地上的耕地的比例不太好说,若简单算术平均一下,(30+5)/2=17.5亩。但一般来说平整的耕地往往用于种粮食,坡耕地则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即使考虑平地种粮、山地种桑的特点,人均可以多种点地,全国平均下来一对夫妻耕作二十亩地应该是上限。再参考“一个常年雇工可以耕种稻田八亩,桑田四亩”,雇工应该是男性,耕种能力更强,女性耕种数量较少,主要起辅助作用。则男女平均大致每人平均可耕种约10亩地——男性12亩,女性8亩,不会更高了。明朝12亿多亩的耕地,就需要一亿两千万的劳动力(含女性)。
古代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大致是50%,另外一半就是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五十岁以上的老人。1.2亿劳动力,大约就对应两亿四千万的总人口。但明朝的城镇人口中“流民”居多,也就是没有城镇户口,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流民”必然以青壮年为主,老弱更多的会留在农村,则农村人口中老弱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这跟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进城,老人妇女儿童往往留在农村是一样的。这样,农村人口两亿五千万肯定是有的。把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相加,也有四亿人。
总体而言,我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明末人口数量都应该在4亿人到5亿之间。基本逻辑是:明朝初年有七千万人,经过两百年的和平,就算按照北宋和民国的增长速度打个折,也可以轻松超过四个亿;再看土地产量,养活四亿人口很轻松;再看城市人口数量,各种一手资料的抽样调查表明,它可以支持四亿人口的推论,四亿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可以说清楚。至于官方统计的人口为什么会大大低于四个亿,也有合理的解释。以4亿为基数来计算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只会少算不会多算。
㈥ 清末到建国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清末到建国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基本持平。
(一)清朝末期人口。据《清宣宗实录》三百四十三卷记载, 1840年也即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数量为41281万口。至清朝末年即民国元年的1912年,全国人口为 55572万人。
(二)建国初期人口。据国家统计局现存资料,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同期,台湾地区没有做人口普查。直到1956年,台湾政府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台湾总人口为936万,因此估计台湾同期人数在1000万左右。二者加计全国人口为 55000万人左右。
清末人口数量到建国时期数量比较,两个时期的全国人口基本持平,主要是1912年以来国家历经战乱,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㈦ 大清全盛时,中国的人口有多少
大清全盛时,中国的人口有3亿。
明末清初,番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康熙“圣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迅速从1.4亿增长到3亿。
人口的增长河粮食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迁徙,促进了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但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人多地少、过度毁林造田,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
(7)清朝末年中国人口有多少亿扩展阅读: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㈧ 清朝人口最多时有多少人
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大概维持在4亿人左右,建国初期是5亿4167万人,文化大革命之前(1965年)是7亿,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超过8亿,1982年超过10亿,因为改革开放到1982年人口增长很快,所以1982年国家意识到实现计划生育的必要,提出计划生育国策。
㈨ 1920年代中国人口多少
清朝末年,中国大约是4亿人口,到1920年左右,由于当时没有人口普查和统计,估计在4亿五千万人左右。
㈩ 中国清朝时一共有多少人口
清朝清朝(1636年-1912年),人口数量4.36亿(1851年)。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道光时突破四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