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多少万
A. 东汉末年时期全中国有多少人口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16,163,863人
B. 请问中国在汉朝时人口大约多少
西汉时期有大约6300万,东汉时期大约有6500万。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
汉武帝后期因繁重徭役导致户口锐减,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以致,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
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2)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多少万扩展阅读: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汉平帝年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隋书·地理志》记载,“昭、宣之后,罢战务农,户口既其滋多,郡县亦有增置。至于平帝,郡国一百有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
也就是说西汉经过汉昭帝、汉宣帝的奖励农耕政策之后,人口数量有了极大的增长,到汉平帝时期,已经有户口以前二百多万,人口6千万还有零头。
之后中华大地上虽战乱频仍,但也有过很多大一统王朝,可是一千多年里,经济、政治、文化极度繁荣过,人口却未能有超越西汉末年的时候。
东汉光武中兴时,“承王莽之余弊,兵戈不戢,饥疫荐臻,率土遗黎,十才一二”由于王莽之乱,天下人口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二,通过刘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东汉桓帝末年,又出现了一个接近西汉时候的繁荣时期,户口一千万户,人数五千六百万。
不过好景不长,数年后,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再次减半。到晋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之后,大抵编户二百六十余万,人口一千六百万人。
往后就是五胡之乱,天下分崩离析,百姓再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直到隋文帝统一,才算给人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开皇五年隋朝统计“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不过距离西汉初年的六千万还差了很多。
唐初经过天下骚乱,户口一下子锐减到两百万,大家认为中华最鼎盛的“开元之治”时,也只不过有八百九十万户,五千二百万人。
宋代的鼎盛在宋徽宗时,有两千万户,四千六百万人,之后随着战乱人数波动起伏。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由于幅员辽阔,所以人口也较多,一度几乎接近西汉,有一千三百万户 ,五千九百万人。
可是真正超过西汉人口,已经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了,当时有一千一百万户,六千六百万人,这时候距离西汉平帝年间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朝
C. 东汉5000万人口,到三国时为何只剩800万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在这一烽火连天的历史时代,中国人口数量也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据资料统计,在东汉中后期,中国尚有近5000万人口;然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国,总人口竟不到800万,其中魏国443万,蜀汉94万,东吴230万。可见人口数据下降的相当厉害。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是频发的战乱与天灾,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而造成三国时期人口锐减。但此说法论述魏国人口减少还能说得过去,论述吴蜀两国时却怎么也解释不通。因为吴蜀地处地处南方,受战乱的破坏并非很严重,加上此时北方流民南迁,其人口应该增加才对,怎么也减少了那么多人口呢?笔者结合众多魏晋时的资料认为,从5000万降到800万,这减少的4000多万人并非全部死亡,更多的是被“隐匿起来”了。
众所周知,在两汉时期,豪强集团与门阀士族控制着地方政权,这些门阀豪族为扩大影响力,而在不断的吸纳佃农、扩充人口,屡屡和朝廷抢赋税、抢兵源。为了对付这些豪族,两汉的皇帝可没少下功夫,公元39年,东汉光武帝曾下令“度田”,试图彻底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这一政策虽暂时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了豪强势力,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得豪强势力的发展转入隐蔽状态,更加深不可测。
东汉末年,朝廷权力逐渐衰弱,社会秩序变得混乱。豪强大族便看到了势力扩充的机会,开始大批招纳各地流散的百姓,将其编入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凭借手中的权势,来隐瞒这些人的户籍。时有史籍记载:盖依附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国家编户者,当数倍已登记之户口也。简而言之,大量的人口被豪强们“私人控制”了,他们没有计入国家的户籍,导致总人口的“减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诸多百姓流离失所,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粮食与其他军中急需问题,曹操在各地大力进行屯田,建立了屯田制这一体制。由于社会性质的特殊,屯田生产者往往不列入普通的民户,而计入特别的户籍。同时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屯田者们的数量时常变动,也不便于统计出一个固定的数字。
此外,三国时期还有“兵户”、“吏户”,这些也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为特殊的户籍,不属于州县管辖,故普通的民户统计自然不包括他们。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口,本身基数不小,却因时局的问题,亦不在户口统计的范畴之内。这些人口数据的“缺失”,也极大影响了整体的人口数量统计。
后世一些资料经过重估计算,认为三国末期总人口应该在3000万以上。战乱与天灾自然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但并没有减少到800万那么夸张。
D. 汉朝时期有多少人口
西汉时期有大约6300万,东汉时期大约有6500万。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
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楚汉相争后,刘邦正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称东汉 ;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4)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多少万扩展阅读: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E. 中国在东汉时期(纪元元年时期)的人口大约多少
<中国人口史>:东汉盛时人口约6000万从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到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的一百一十四年,是东汉的后期,也是东汉王朝统治日趋腐败、没落,终至消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即殇、安、顺、冲、质诸帝统治的四十年间(106—146年),东汉人口在最初八十年的迅速增长之后,又转入停滞状态。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豪强地主田庄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剧烈进行,使广大农民破产流亡。由于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集团极端腐朽,政治黑暗,官吏贪残,对人民横征暴敛,任意征发,致使“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穷,无望来秋”。再加上因多次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造成“人弃农桑,疲苦徭役”,“兵役连年,死亡流离”,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流失,因而安、顺、冲、质四朝在前期人口迅速发展之后,即转入停滞状态,始终徘徊于九百余万户,四千余万口上下,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由和帝元兴元年(105年)的19.5‰,降至质帝本初元年(146年)的-9.2‰。《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 年),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这是东汉时期户口见于历史记载的最高数字。
事实上,桓帝统治时期,政治更加腐朽,前期是外戚梁冀擅权,“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在其当权时期,对郡县的调发十倍于往昔,人民大批被榜掠割剥,死于棰楚之下;后期则宦官“五侯”横暴,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宦官的兄弟姻亲,宰州临郡,“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官僚和太学生与外戚宦官的斗争,造成第一次“党锢”之祸。桓帝本人穷奢极侈,挥霍无度,不惜公开卖官鬻爵,大肆聚敛。再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永兴元年(153 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郡县遭受水灾、蝗灾,流民达数十万户之多;延熹九年(166年)司隶、豫州受灾,饥饿而死者,十有四五。桓帝在位的二十年内,大小起义达二十余次,东汉王朝已处于疮夷满目,岌岌可危的境地,其人口数字并不能反映东汉最盛时期的水平。
桓帝以后,灵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官僚和太学生反对宦官的斗争,导致第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卖官鬻爵,变本加厉,更巧立名目,大肆聚敛。在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于绝境的情况下,自然灾害及人民起义连绵不绝,出现“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妇食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夫食妇”的惨剧。在天灾兵燹下,人民流移死亡不可胜纪,全国户口已很难查清。东汉末灵、少、献帝各朝,均已不见人口记录。
F. 东汉末期一直到三国时期,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口呢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关于人口的记载是十分稀少的。《三国志》记载的蜀汉有28万户,人口94万;东吴有53万户,总人口230万。《通典》记载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那么加起来,整个三国时期的人口也不过767万,只有东汉巅峰值的12%。这个数据曾经被胡焕庸、梁启超、郭沫若、刘铮等人采用。
人们常常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作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大标志,常常忽视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如果如果仔细分析了人口变化就会知道,三国时期,南北方的人口就已经大体上持平了,当然和战争有很大的关系。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方都是南方。
北朝时期,北方的长期稳定了下来,开始重新确立优势。但是总体上,依然是南北均衡的。而这种平衡,直到靖康之变被彻底打破,南方确立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G. 汉朝有多少人 巅峰时期人口最多多少人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
汉朝人口分布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
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H. 东汉末年各州郡人口
1、司隶
河南(洛阳):人口100万
河内:人口80万
河东 :人口57万
弘农 :人口19万
2、豫州
颍川(许昌原是颍川一县:人口43万
汝南:人口210万
梁国:人口43万
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小沛是沛国一县):人口25万
(8)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多少万扩展阅读: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西汉时,都城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
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
东汉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在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现代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
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及百越等民族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着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崛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
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他死后,其子刘琮继位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
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后,由其子刘璋继承其位,最后由刘备所降服。
领兵的武将如韩遂、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来源的一大途径。他们曾一再击败中央政府的军队,而声名大噪,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
I. 汉朝有多少人口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繁重徭役导致户口锐减,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以致 ,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