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菌落数多少时间一次
❶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从样品稀释到倾注培养基时间为什么控制在15min如果超过15min会有什么影响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温度、营养条件合适)细菌20分钟进行一次增值,这样要求为了避免测试过程中微生物繁殖造成结果偏大
❷ 初始污染菌检测周期
您好,一般培养48±2h。
标准如下:
1.目的 测定样品细菌总数可用来判明样品细菌污染的程度,以及生产单位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人员的卫生状况,是对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综合依据,确定灭菌前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性质,为下一步灭菌提供参考依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需要消毒灭菌前的产品、洁净车间
3.作业条件: 3.1无菌检测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2超净台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4.作业方法与步骤
4.1制作营养琼脂培养基(参见《培养基制作作业指导书》),培养基需按要求培养16-18H后,检查无菌生长方可使用。
4.2无菌室洁净度验证
4.2.1取3只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平均位置打开上盖,暴露30min后盖好置30~35℃培养48h后检查,3只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个
4.3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制备供试液)
4.3.1用无菌手续称取10g可以破坏性类供试品,放入1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荡,保温于45℃水浴中5~10min,不时振摇。作为1:10供试液。
4.3.2对供试品不能采用破坏性取样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涂抹采样,被采表面积100cm2.加入灭菌生理盐水100ml。保温于45℃水浴中5~10min,不时振摇。作为1:10的供试液。 4.3.3采样数量:各类产品每批随机抽取10件样品。
4.3.4供试液10倍递减稀释 4.3.5待上述供试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1ml,加入9ml生理盐水,制备1:100的供试液。 制备过程中尽量避免碎片等杂物的混入。
4.4接种 检验 4.4.1取上述供试液上清液作初始污染菌数检测,取4个培养皿,每个稀释级各吸取1ml至每个灭菌平皿,每个稀释级注2个平皿。
4.4.2经灭菌完毕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冷却至45-50 ℃时,倾注上述各个平皿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快速转动平皿,使供试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4.5培养 将已经凝固的平板倒置于37℃培养箱中,一般培养48±2h。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4.6结果与判定
4.6.1计数方法:将平板置菌落计数器或从平板的背面直接以肉眼用标记笔点计,以投射光衬以暗色背景,仔细观察,计数。必要时可以借助于放大镜、菌落计数器。
4.6.2计数
❸ 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2)
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二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 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
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2.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在计数琼脂中加入适量的TTC(0.5% TTC 1ML加到100ML琼脂中),细菌菌落长成红颜色,对去除食品本底颗粒物干扰非常有意义).
3.本法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 105 106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 104 105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 103 104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 1~2天
放线菌25~28℃ 5~7天 霉菌25~28℃ 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三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 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 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高二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薯仔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❹ 食品检验为什么要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1 目的
1 学习并掌握细菌的分离和活菌计数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 了解菌落总数测定在对被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中的意义
2 原理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3 材料
3.1 食品检样
3.2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
3.3 其它
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不锈钢勺。
4 流程
5 步骤
5.1 取样、稀释和培养
5.1.1 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g(或ml),放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要或研磨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灭菌均质器中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处理1min,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5.1.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
5.1.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制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0ml吸管。
5.1.4 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5.1.5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不含样品)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5.1.6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克(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5.2 菌落计数方法
作平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总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皿平均菌落数。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如果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放置于0-4℃,但不要超过24h。
5.3 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5.3.1 平皿菌落数的选择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每一个稀释度应采用两个平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则可以计算半个平皿后乘以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5.3.2 稀释度的选择
5.3.2.1 应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报告(表1中例1)。
表1 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数报告方式
例 稀释液及菌落数 两稀释 菌落总数 报告方式
次 10-1 10-2 10 3 液之比 (个/g或ml) (个/g或ml)
1
2
3
4
5
6
7 1365
2760
2890
多不可计
27
0
多不可计 164
295
271
4560
11
0
305 20
46
60
513
5
0
12 -
1.6
2.2
-
-
-
- 16400
37750
27100
513000
270
<1×10
30500 16000或1.6×104
38000或3.8×104
27000或2.7×104
510000或5.1×105
270或27
<10
31000或3.1×104
5.3.2.2 若有二个稀释度均在30~300之间时,应以二者比值决定,比值≤2取平均数,比值>2则其较小数字(表1中例2和3)。
5.3.2.3 若所有稀释度均>300,则取最高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中例4)。
5.3.2.4若所有稀释度均<30,则以最低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中例5)。
5.3.2.5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应按<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中例6)。
5.3.2.6若所有稀释度均不在30~300之间,有的>300,有的又<30,则应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中例7)。
5.3.4 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菌落数在1~100时,按实有数字报告,如大于100时,则报告前面两位有效数字,第三位数按四舍五入计算,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以10的指数表示。
6 结果
1 将实验测出的样品数据以报表方式报告结果。
2 对样品菌落总数作出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结论。
7 思考
7.1 食品检验为什么要测定细菌菌落总数?
7.2 实验操作如何使数据可靠?
7.3 食品中检出的菌落总数是否代表该食品上的所有细菌数?为什么?
7.4 为什么营养琼脂培养基在使用前要保持在46±1℃的温度?
❺ 食品测定菌落总数的培养时间要多久
根据我国现行国标《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规定: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 36 ±1 ℃ ℃ 培养 48 h±2 h。水产品 30 ±1 ℃ ℃ 培养 72 h±3 h。
即水产品 72 h±3 h,其余食品 48 h±2 h。
❻ 检验分析时,细菌、霉菌和大肠菌群的培养温度各是多少各需多长时间
1、将已灭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倒入已灭菌过的培养皿内,每皿约15ml培养基,启开皿盖暴露于无菌室内的不同地方,10min后,盖好皿盖。
2、将培养皿倒置于37℃培养24h后,观察菌落情况,统计菌落数。
3、如果没个皿内菌落不超过4个,则可以认为无菌程度良好,菌落数很多,则应对无菌室进一步灭菌,再重复以上步骤。
❼ 每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的数目是防止应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的遗漏菌种的
【解析】在液体培养基中生活的细菌,无论是一个还是许多,肉眼都是不可见的。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当数目较少时也是不可见的。当固体培养基上有许多细菌并且集中在较小范围时,肉眼才可见。菌落就是这样的情况。菌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形成于固体培养基上,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肉眼可见。菌落的形态结构与细菌的种类有关,因而菌落常常作为菌种鉴别的重要依据。依据教材叙述,菌落可由一个细菌形成,也可由少数几个细菌形成。形成的菌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比如边缘整齐、表面规则等。同种细菌形成的菌落,形态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是由许多细菌形成的菌落,就不可能有比较标准的形态,因为这许多细菌第一不可能是同一种细菌,第二不可能在培养基的同一个点上。
【答案】 C
❽ 怎样统计菌落数目
用万深HiCC系列全自动菌落计数分析系统,即可轻松搞定各类菌落数目的自动统计。建议选:6平皿同时成像分析的扫描款(如:HiCC-G、HiCC-S等),因其光线均匀性高于任何厂家拍照款的灯箱光源,故其可实现非常简单的傻瓜式操作。建议:网络选视频,搜菌落计数来看,以评估其分析的效果效率。
❾ 菌落总数的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的测定,一般将被检样品制成几个不同的10倍递增稀释液,然后从每个稀释液中分别取出1mL置于灭菌平皿中与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后(一般为48小时),记录每个平皿中形成的菌落数量,依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克(或每ml)原始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基本操作一般包括:样品的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国内外菌落总数测定方法基本一致,从检样处理、稀释、倾注平皿到计数报告无何明显不同,只是在某些具体要求方面稍有差别,如有的国家在样品稀释和倾注培养进,对吸管内液体的流速,稀释液的振荡幅度、时间和次数以及放置时间等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检验方法参见:
GB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