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天石油储备需要多少吨
A. 美国石油储备8600万吨,日本石七千万吨,我国呢
如今的中东国家还处于不断的战乱之中,石油供应每时每刻都可能被切断,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做好石油储备的工作。不过近些年来中国也在努力维持与中东各个国家的良好国际关系,也有很多国家愿意把自己的石油出口给我们,这是无数国家领导人努力得来的结果。
中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中国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也证明了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当然国家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每个中国人,这是每个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的。
B. 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在所有出口国家中占比多少
首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842万吨,占比47%,同比增长55%,环比增长29%。中国自沙特进口原油782万吨,同比增长9%,环比下降12.4%,成为中国单月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俄罗斯再次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来源国。巴西对华原油出口221万吨,同比和环比下降约9%。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是中国第九和第十大原油供应国,分别比上月上升一位和七位,供应量分别为220万吨和110万吨。
要知道的是国际能源署制定的国家石油储备安全标准线,是根据上一年石油净进口不少于90天的石油储备量计算的。按照我国石油消费量,要达到安全标准线,中国的石油储量应该是1.27亿吨——与目前只有2500万吨左右的储存能力相比,中国距离“及格线”还有很远的距离。
C. 中国石油储量多少亿吨
中国的石油储量60亿吨,在世界排名第八位。前七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沙特、伊朗、伊拉克、加拿大、阿联酋。中国石油储藏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石油是一种战略储备物资,而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
D. 中国的作战物质储备按几天储的
作战物资储备包括很多,包括战略原料、生产设备、主要农产品、医药器材等物资的储备。这些东西的储备量各不相同,并且这些也应是国家机密情报。就石油战略储备而言,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是90天的进口量。中国前几天一直都报道正在建设一批石油储备基地。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已基本实现。
E. 战略油气储备总量
战略油气储备量不仅关系到应急目的能否达到及达到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战略油气储备的经济性。决定战略油气储备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储备应对的时间长短、消费能力、生产能力、供应效率,以及储备资金等。储备应对的时间越长需要的储备量越大。消费能力越强储备量也要越大。供应效率越高可以适当减少储备量。而生产量越大储备量就可以随之减少。一般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资金受储备国经济水平的制约,国家经济水平越高可动用用于石油储备的资金就可多一些,那么储备的量就可加大。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一个相当水平的发展状态,又有过去的积累,因此资金是充足的。所以在此重点考虑前4个因素。
1.根据IEA规定的储备义务概算
储备总量目标的确定首先可以依据国际能源署的规定行事。国际能源署的规定中包括储备义务、国际市场的变化、国内石油供需情况、本国民间储备的规模、储备资金的筹措等内容[168],还应该考虑国家进口石油绝对量和储备成本等。
国际能源署对其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同时建议成员国的石油储备量最好达到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表7-9)。虽然由于中国不是其成员国,但是可以根据该标准及本国的需要来设计储备总量。
表7-13 国家储备石油量预测统计
注:前3个储备量用本次预测值的国内供应缺口量值按天数折合成。
因此,根据第四章第三节中表4-27,假设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与目前保持一致,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替代煤炭能源时,中国能源消耗结构中油气能源比例变化不大。那么,到2015年时,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为(3.42~3.72)×108t,需要进口将达到3.5×108t;2020年进口石油量将达到5.1×108t,国内供需缺口量为(4.73~5.73)×108t。
根据本次的预测推算,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为90天,2015年约为8200×104t,到了2020年则为12600×104t。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量仅仅是IEA的基本安全要求。按照目前欧洲各国的安全水平要求,中国国家战略油气储备应该将储备天数提到115天,则2015年的储备量约为1×108t、2020年约为1.6×108t。
F. 石油资源储备量:美国9100万吨,日本8000万吨,中国有多少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石油储备毫无疑问是相当庞大的。地理面积并不大的岛国日本,也有着8,000万吨的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又有多少石油储备呢?
中国的石油储备量:8500万吨
相比较于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其实比较少。一方面,我们本土并没有多少石油资源。即使有,也是一些品质不太好的油田。再加上我们没有足够成熟的开采技术,最终获得的石油资源质量远远比不上进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肯在国内开发石油资源,除了硬件条件跟不上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打扰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开采石油资源,必然会影响到周边的老百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结语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这些老百姓的切实利益,政府部门宁愿进口石油,也不愿轻易进行石油资源的开发。不过相信未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石油资源问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且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G. 另辟蹊径地下深埋石油!石油储备已破3亿桶,国产特种钢功不可没
1973年由于巴以双方再次冲突,导致中东石油供应缺失,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经济上也造成了巨大损失。自此以后,西方国家对于石油储备倍加重视,为此还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现今战争对于战前储备十分重视,能源储备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原油进口国,对于国外的依存高达60%,一旦战时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对于战争局势影响将无法想象。
出品|国器
日本石油储备200天位居亚洲第一
依照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国家需要至少90天以上的石油储备。像美国早已达到150天的储存量,而亚洲地区石油储备最多的还是能源稀缺的日本,其石油储备可以达到快200天。我国为了使能源供给安全,在2004年开始了石油储备建设的漫长征程,根据建设计划,预计用三期工程,于2020年完成石油储备硬件设施。在一期工程将黄岛、镇海、大连、舟山这四个地方作为储油基地,在建造时却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
中国国产特种钢一举打破日本高强度钢板的垄断
在地面建设大型储油罐,对于储油罐本身的钢铁强度和屈服度有很大要求,而我国当时没有相应的技术,只有向日本进口高强度钢板来应对,在知道中国无法建造出高强度钢板,并且需求还很大后,日本众多商家便纷纷上涨售价牟取暴利。为了打破日本的垄断,国家开始组织多部门多机构联合攻克难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高达730MPa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度在490MPa以上的钢板终于由武钢、宝钢等几大公司打造出来,其各方面数据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同类产品。
中国地下挖洞水封的另辟蹊径储油方式
日本对中国高强度钢板的垄断一举被打破,为国家储备更多的石油提供了设施基础。第一期工程于2010年完成后,我国马上开始二期工程,在天津、锦州、舟山等八个城市建造更大的储油基地。我国并没有“沉迷”于地面大型储油罐建设,在二期工程黄岛国家石油储备中另辟蹊径,选择了水封岩洞库。水封岩洞库建造于地下数十米处,只需利用岩体由人工挖掘形成洞室,再利用水封就可以,这种方法不仅造价低,占地少,其运营成本也低,就是要建设的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中国3亿桶原油储备仍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目前已有3亿桶原油储备,可供30多天的用量,相较于90天的标准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国已明确石油储备的重要,在决策上十分有远见,原油储备基地建设都赶上了石油价格下跌,我国第一时间就购入了大批低价石油。但应知道,与世界储油一流的日本相比我国在石油储备安全、技术等方面还远远不足,石油储备量是日后战争胜利的关键,我国石油储备道路任重而道远。
H. 地球上煤油,石油的储藏量是多少
解决方案1:
我国现在使用的数据为石油资源量1069亿吨,天然气资源量53万亿立方米。有关专家利用各种系数对以上数据进行校正,粗略地估算出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30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15万亿立方米。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到2002年已经达到33%,根据预测,到2020年,这个数字很有可能达到50%-60%,与美国目前的58%相当。 铁路运输储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量为15—25天.以上均为生产性储备,这就是说至少还有100亿吨左右的储量亟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可开采资源量约是160亿吨,我国的石油日消费量已达约548万桶,仅找到60亿吨可采储量.……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50多年来,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量为21,没有战略储备.6天,发达国家一般有120~200天的战略储备我国石油的总资源量约为940亿吨:长输管储存量为2—5天.……有资料显示,仅次于美国
解决方案3: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储藏量约39亿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解决方案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48项投资合作协议。这条管道建成后年输送量为一千万吨,中国石油储藏量增加了25%中国两家最大石油公司在又发现了八亿五千万吨石油储量,耗资七亿美元。去年该公司在海外获得了一千六百万吨石油的权益,中国已发现石油储藏量达到40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 至去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去年还探明422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藏量。 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说。 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发现了三亿二千八百万吨石油储藏量。该公司去年据报发现了五亿二千万吨石油储藏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还在委内瑞拉建设一个石油提炼厂。该公司最大的一个海外举动就是铺建一条1000公里的哈萨克-中国石油管道
I. 面对石油危机,美国储备石油8600万吨,全国可用140天,我国呢
除了矿石资源以外,盐井的开采也是极为的常见,毕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调味品,除了晾晒海水制盐以外,人们还会开采盐井,盐井的开采最晚被记录在《华阳国志.蜀志》当中,当时人们通过使用天然气蒸馏卤水制盐,从技术上来说也是比较完善,甚至在书中还提及无计划随意开采只会破坏地下的卤水资源,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多强。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石油存储量为8500万吨,要略高于美国,但也仅仅能维持国内90天生活的运转,这也是我国地广物博的特性所导致的。但我国的石油存储量仍在攀升之中,随着工业、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石油资源的运转,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相对应的石油存储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结语
其实即使是在这个和平安稳的年代,我们也要有相对应的危机意识,只有形成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意识,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我们才能做到不慌不忙。而且我们在进行自然资源开采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味地索取也会让我们在最终走向灭亡。
J. 对中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由上节分析可看出,当前我国油气形势使外部环境趋于宽松,内部供求状况偏紧,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须对我国油气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油气安全战略概述
从四到八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尤其是制定了本国油气安全战略,归纳如下: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保障油气安全的最佳选择是本国的油气消费完全由本国提供,所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油气比较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强化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确保从国内最大限度供应油气。
2.加强国际贸易,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均采取分散石油进口国的办法,以降低从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的潜在危险。
3.大力开发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
为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美、日、韩、英等国实施优惠政策或提供经济支持,鼓励本国油气企业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参与开发,以获得股份油,或直接投资勘探开发境外油气田等。
4.抑制消费,鼓励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日、韩、法、英等国均从本国实际出发,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5.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为了减少对油气的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各国纷纷开展对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
6.加强区域和国际能源合作,建立世界石油安全体系
美、日、韩、法、英等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稳定并强化与产油国的关系。各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地区油气需求国的合作,共同防范石油风险,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能源危机。
7.实施并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
美、日、韩、法、英、加拿大等国际能源组织机构(IEA)成员国,纷纷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实施或国家或企业或二者共同储备的方式,并保持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的应急储备量。
二、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专家们的研究意见,现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
石油既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财富的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它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武器使用,以威胁或制约他国以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所以石油关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大局。
人们还记得,一战结束时,石油每桶的价格仅2美元,而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但是到了1973年,因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家同仇敌忾,以石油为武器,削减石油产量,实行石油禁运,使石油价格从每桶5美元涨到40美元,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工厂倒闭,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此后,西方工业国为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纷纷做出了能源政策调整,决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据报道,到1992年的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107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法国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另据报道,上述国家还在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以增加可供使用天数。足见发达国家对石油储备十分重视。
石油战略储备的功能主要有:①应对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突然出现中断的风险,保障供给,使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②应对石油国际市场暴涨的风险,稳定油价,一旦出现石油危机或油价暴涨,政府便将储备石油,向市场抛售,以遏制石油价格的上涨;③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等,在紧急时刻起威胁作用,以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
显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保证国家安全,宜采用如下措施:
1)必须按照“要储备,先立法”的原则,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因为石油储备关系国家安全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是企业和公民的义务;储备油品的种类及数量,战略储备的主体及经费来源,战略储备油品动用机制等,都应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石油战略储备资金。石油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比如美国政府至1999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其余3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我国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600万~700万吨的石油储备,并争取到2010年全国的石油储备量达到1500万吨。据有关部门披露,实施顺利的话,到2005年,我国石油储备能力将达到800万吨,相当于目前我国全年进口量的1/10,在特殊情况进口石油中断可保障供给36天。尽管离IEA规定的90天保障量有不少差距,但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其实在国家储备方式中,建议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建设国家储备粮和储备粮库的方式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这样从经济承载力上可行性较大。我国石油消费目前的对外依存度为30%,到2005年将达42%。石油消费总量约为2.6亿~2.7亿吨,需进口石油9600万~1亿吨。按90天储备量计,则需储备2500万吨左右。若按20美元一桶的油价计算,总共需要资金350亿元人民币。配套工程约需262.5亿元人民币,总共约需612.5亿元。按政府为主占70%,企业为辅占30%,用三年时间实现储备90天的目标,每年国家则需约143亿元,是有可能的。三大石油公司三年共筹约184亿元也是能够实现的。国家亦可向其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3)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储存和运输。另外我国原油加工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在北方,多进口并储备一些原油在国内加工,发挥石油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亦有较好经济效益。
4)战略石油储存方式应多样化,布局应分散。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战略石油储存不易集中而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引发的破坏和损失。在储备方式上实行实物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现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的有利区位进行储备。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有产业依托,又有城镇聚集效应,方便安全管理,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同时便于石油加工企业必要时有原油加工来源,便于调用和使用。储存方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山区可建岩洞储存,沙漠可建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沿海可建浮动式船罐储存。显然分散布局,多样化储存既有利于安全,具有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好。
2.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
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为此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加可采资源拥有量;二是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三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四是开源与节流并重。
首先,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增加探明可采资源量。前已述及,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使本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储量。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美国极力鼓励其石油企业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其投资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诸如加拿大和北海等一些石油前景良好的地区和国家。显然,我国要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必须立足于加大自身的石油勘探开发,增加资源拥有量。据国土资源部领导披露,我国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1068亿吨,可采石油资源量为135亿~160亿吨,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63.95亿立方米。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0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为2.56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探明程度为6%,均低于世界石油探明程度的45.6%和天然气探明程度的22.45%。可见,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只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实行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发海域,海陆并进的方针;坚持综合勘察,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的原则;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开展新一轮全国能源资源大调查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深入调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主要改善投资环境,设立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基金和风险勘查基金等,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勘探开发我国的油气资源。在美国“9·11”事件后,其经济和投资环境逐渐恶化,中东等国家投资逐渐从美国市场撤出,中国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国家的“石油美元”,为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其次,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大力节约使用石油天然气。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问题是应该尽可能减轻煤对大气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将利用燃煤动力尽可能集中,尽可能将其变成电力,并使周围企业可利用其余热废渣,使资源被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节能目的。还应大力度推广洁净煤技术,以使能够用煤的企业或设备尽量减少对用油的压力。在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上,由于天然气属洁净能源,可开采年限长于石油,所以凡能用天然气作替代能源的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此外,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正大力兴建水电站,并制定了西电东送战略,这对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轻对石油的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样,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能力也没有机制约束他们承担石油短缺引起的风险。这就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政府应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以产业政策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促进石油市场发展,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协调油气的配套供应,以确保国内油气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发与节约并重。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解决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已不能单纯依靠发展石油生产,而应特别强调节约。多年来我国石油供应紧张,资金短缺,资源有限,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在石油的加工和使用上又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石油消费是粗放型的,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已接近1.0,高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发达国家的数值。1992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尽管已由80年代初的一吨多下降到0.6吨,但仍未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一般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均在30%~60%以上,差距很大。所以,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战略,忽视节约发展战略。要把节约发展战略提高到与生产发展战略并重的高度,来解决我国石油问题。今后10年到20年内,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必须控制在0.5~0.6,石油投入系数应在2000年的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石油0.4639吨的基础上,下降到2010年的0.3559吨,年均节油率20世纪90年代为3.08%,21世纪应为2.67%。
其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完善有关节油的法令和规定。抑制油气消费增长;放开石油价格,确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油价申报制;对用油机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油耗。加强石油开采,运输及加工的管理,减少损耗;限制不合理烧油;淘汰小炼油厂,实行规模效益经营,提高原油加工利用深度和石油利用经济效益。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节油的重点应放在终端消费上。我国的石油终端消费可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运输、远程运输、渔业、农垦、农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十几种,还有三大石油公司自用油消费。这些终端消费应大力提倡节约,更新技术,降低油耗。国家应尽快颁布新的油耗标准和燃油税政策,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超标新车新设备进入市场。铁路应加快电气化建设,淘汰燃油机车。冶金建材等耗油行业都应尽量采用新技术,使单位产值耗油标准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石油进口应该“多源化”和“多样化”
我国现有剩余探明石油储量相对不足,不宜大规模开采,每年稳定在1.6亿~1.8亿吨之间为宜。因此国内石油供给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资源已成定局。目前我国原油主要来自伊朗、沙特、伊拉克、卡塔尔、安哥拉、阿曼、印尼等国家,其中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且多依靠海运。中东各国虽与我关系较好,但该地区历来为多事之地。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证石油供给安全,油气资源进口应“多源化”和“多样化”。
石油进口“多源化”即在稳定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同时,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石油供应来源。当前应特别重视与俄罗斯在石油进口方面的合作,要成立专门班子,加强攻关,尽快促成俄罗斯—中国石油管线的铺设和运营,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与中东石油互为补充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即使在中东地区,也要实行“多源化”,在积极发展与沙特、科威特等国的石油合作关系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外交,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关系。
石油进口“多样化”即在进口原油的同时,也要多进口成品油。原油进口价格低,可以发挥我国炼油潜能,但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应充分利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的成品油,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还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周大地等,2002)
4.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能源作用,开发可再生能源
农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上的柴薪,工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传统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除越开越少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应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性能源作用,大力研制开发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首先,应发挥煤炭的主导型能源作用。我国煤炭资源量达5.3万亿吨,探明储量为98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11亿~13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5%以上。所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将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在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及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解决煤炭的“绿色燃烧”问题,这与“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目标相辅相成。应积极开发“煤变油”技术,“煤变油”就是通过化学加工,改变煤的性状,把固体的煤变成液态石油或化工产品的洁净利用煤炭的技术。国际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我国神华集团公司已成立煤炼油公司,预计2005年可实现产品油100万吨,发展下去,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出的以煤、煤层甲烷、天然气、缔合气、重油残渣为原料的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的柴油发动机燃料(无黑烟),经试验证明燃用二甲醚后可使原柴油发动功率提高10%~15%,热效率提高2%~3%,燃烧噪音降低5~10分贝,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一般柴油机低60%~70%,是一种极好的柴油替代液体燃料。目前二甲醚技术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一个投资40亿元、年产量达100万吨的世界规模的最大的二甲醚生产线正在筹划中。推广使用二甲醚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改善环境起重大作用。
其次,大力开发利用水能。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是可再生资源。我国水资源理论量为6.79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95亿千瓦。目前全国平均开发程度仅为19%,而西部开发程度更低,为8%,大大低于世界22%的水平。目前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仅为8%。所以我国政府决定并开始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其中相当比重为水电。经过“十五”及以后的建设,可望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达10%以上。这对缓解油气资源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大勘探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天然气和煤层气是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与石油相比相对丰富。1995年产气180亿立方米,至2002年产气313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和2015产量将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将上升到10%以上。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俄罗斯东输管线的建设,我国东部天然气的开发,印尼液化天然气的进口等,都将是很好的石油替代品,大大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
第四,开发和利用生物能源也是缓解石油供应压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物能源开发,首先要重视沼气,国外已利用沼气发电,实现废物利用;其次是发酵,如用玉米发酵制酒精,生产配合油等;三是生物柴油。由于生物能源利用的是某些含油分的植物或肥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又是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概念和原则,极有利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利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成本偏高。日本的“阳光计划”指出,当太阳能电力价格降到10日元/千瓦小时的时候,就可以与火电或水电竞争了,以目前发展速度,专家们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可达世界总发电量的20%~30%。我国应加快对太阳能的开发研究,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该是何等美好的前景。
第六,大力发展利用风能(目前难度也是成本偏高)、潮汐能、地热能等。特别是应加大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使之尽快投入商用,实现真正的“水变油”的梦想。还应发展宇宙空间技术,到其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能源。
5.实行大集团战略,应对突发石油价格波动
我国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十分有限。从全球资源状况看,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基本上被世界上少数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全球前20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8亿吨左右,年产量21亿吨左右,分别占全球的80%和60%。跨国公司也控制着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总值、2/3的石油化工贸易、7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实行大集团战略,积极“走出去”,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使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和权益,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使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保障力也越来越强。
6.注重资源接替,迅速增加产量
目前我国拥有的边际油井8000多口,难以动用的边缘储量几十亿吨。总体来说,边缘储量的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为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提高对低渗透率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或风险基金的办法,减轻企业因开发边缘储量石油高成本的压力,调动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积极性。据专家估计,开采边缘储量资源,平均每年可增加300万吨的产量,相当于开发了一个中型油田。这对延长一些油田的开发寿命,增加原油产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失为可行之捷径。
可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有足够的油气资源保障。因此,应该加快实施石油战略储备;建立稳定的油气供应体系;“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节约使用有限能源,开发可再生替代资源;国家油气企业走出去,融进大的跨国油气公司;开发边缘油气,寻找接替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